【摘 要】
:
为探究特厚煤层综放沿空煤巷窄煤柱的合理宽度,以某矿8305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内外应力场理论、极限平衡理论和沿空巷道煤柱帮的支护条件确定煤柱宽度的合理范围为5.4~9.9 m,根据数值模拟不同宽度煤柱的水平零位移面和垂直应力峰值分布规律确定煤柱的合理宽度为6m,并提出针对性围岩控制技术.结果 表明:沿空巷道在掘进和回采期间顶底板移近量、实体煤帮和煤柱帮的变形量较小,围岩控制效果良好.
【机 构】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与矿业学院,北京100083;晋能控股集团,山西大同03700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与矿业学院,北京10008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特厚煤层综放沿空煤巷窄煤柱的合理宽度,以某矿8305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内外应力场理论、极限平衡理论和沿空巷道煤柱帮的支护条件确定煤柱宽度的合理范围为5.4~9.9 m,根据数值模拟不同宽度煤柱的水平零位移面和垂直应力峰值分布规律确定煤柱的合理宽度为6m,并提出针对性围岩控制技术.结果 表明:沿空巷道在掘进和回采期间顶底板移近量、实体煤帮和煤柱帮的变形量较小,围岩控制效果良好.
其他文献
火花试验装置的灵敏度会受到环境因素、钨丝电极与镉盘电极等因素的影响.对IEC火花试验装置钨丝电极与镉盘电极在1个检测周期内的交汇/分离轨迹进行了分析,特别区分出钨丝从镉盘通槽“凹入”和“凹出”2种特殊情况;对钨丝电极在镉盘凹槽内的分离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分离角度范围为9°~86°,其中接近于垂直分离情况仅占50%;分离角度不同造成分离用时相差6.38倍,进而影响钨丝分离初速度,进而造成火花试验装置每次开路火花灵敏度的明显不同.
以2005—2019年国内煤矿事故为研究对象,围绕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变化趋势,就数量、类型、地域特征、生产背景、政策保障、技术变革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5年来安全生产总体形势逐年好转,2005—2010年呈持续下降态势,2011—2013年呈波动起伏态势,2014—2019年呈平稳态势;依重大及以上事故发生趋势,可将15年内的安全生产情况细分为5个阶段,2017—2019年处于第5阶段,特别是2019年10月下旬以来,安全局势急转直下;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形成有效倒逼机制是基础,坚持灾害源头
针对煤矿综采工作面设备与人员异常状态全方位视频监控和低照度环境下的图像不清晰问题,构建了一种全方位的综采工作面视频监控方案和运用限制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方法对图像进行增强;在综采工作面每间隔5个支架安装3台矿用云台摄像仪,全方位监控设备和人员异常状态;运用限制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方法,通过设定阈值来限制直方图的分布,以避免过度增强,并通过双线性插值来去除分块处理所导致的块边缘过渡不平衡效应;运用对比度拉伸、伽马变换、直方图均衡和限制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的图像增强方法对煤矿井下图像进行增强对比验证.结
为了获取适合贵州不同矿区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内在关联,并能准确计算出符合煤层特征的两者指标测值,通过统计8个矿区57对矿井107组煤层瓦斯基础参数数据,基于Langmuir方程,引入破坏系数X和瓦斯放散初速度△p,建立了W-P优化模型,并对W-P经典模型与W-P优化模型在贵州矿区的适用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 表明:W-P优化模型计算得到的瓦斯含量及压力数据与实测值拟合度较高,且随着实测值样本量的增加,拟合度逐渐增高;反演瓦斯含量及反演瓦斯压力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6.44%和14.27%;相对于经典模型,优化
为保证火灾时有毒有害气体能被有效引流至回风巷,通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运用Pyrosim模拟软件建立运输巷实际尺寸模型,对发生火灾时巷道内有毒有害气体蔓延情况进行模拟分析.结果 表明:CO在向下风侧扩散时,多在高度3.1~3.3 m处首先检测到CO;基于这一特点,将引流系统中控制传感器置于运输巷高约3.3 m处,拱顶下方15 cm检测效果最佳.引流系统设计了传感器控制核心策略,采用了回风引巷中安装PLC控制装置,利用双CO、双烟雾传感器实现控制铝合金制卷帘风窗进行风流自动调控;为保证火灾烟流完全被引流,设
针对采煤工作面刮板输送机的特点和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在现有的有线控制装置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刮板输送机无线控制装置;装置分为无线手持终端和无线固定终端,无线通信采用基于LoRa技术的低功耗长距离射频模块,控制器采用STM32低功耗微处理器,两终端利用无线通信方式实现对刮板输送机的控制;阐述了总体设计方案和软硬件的实现.试验表明:装置可靠性、灵敏度高,补充了对刮板输送机的控制方式.
受地质隐蔽性、复杂性影响,裂隙存在注浆不到位而开采诱发二次破坏的安全风险.以张集矿1612A工作面邻近导水破碎带注浆底板为背景,基于所提出的数值模拟与微震监测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破碎带注浆治理效果,揭示了注浆前后采动应力影响及注浆岩体的稳定性.结果 表明:相比较未注浆时,注浆围岩的应力异常区域减小,不再发生耦合贯通至工作面;应力在距巷帮约10 m后随距离增大扰动程度减小.微震监测同时验证了计算结果:岩石破裂信号在注浆波及区发生“绕路”现象,注浆区域微震事件数量较少,注浆岩体处于稳定状态.
为掌握大采高工作面顶板破坏结构及矿压显现规律,计算分析了不同采高下顶板垮落规律并采用动载荷法确定支架的合理工作阻力.研究结果表明:大采高工作面基本顶悬顶面积增大,矿压显现明显;采高小且直接顶厚时,下位直接顶垮落后可充满采空区,上位直接顶破断并充当承载层,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时工作面矿压显现不明显;对比不同采高围岩塑性区分布规律,采高小,下位直接顶垮落充满采空区,上位直接顶不能承载上覆岩层质量弯曲下沉,在拉应力作用下屈服;采高增大至直接顶全部垮落充满采空区对基本顶形成支撑,基本顶形成承载结构,围岩破坏面较少;
为研究部分充填开采中“充填体-煤柱”复合承载结构稳定性以沙曲矿49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实验室试验探究了复合承载体承载的应力变化及破坏特征,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将复合承载体分为4类,分析了在不同类型、宽度、高度及不同强度充填体与煤柱下承载体的稳定性.结果 表明:随着承载体宽度增加,弹性区宽度明显增大,承载体宽度为30 m比宽度20 m时的弹性区宽度平均增加6.02%左右,宽度为40 m比宽度30 m时的弹性区宽度平均增加约34.35%;4类复合承载体中第Ⅳ类承载体与其他3类相比塑性区宽度相对较小,且随
提出了一种基于广播方式的无线软件升级的实现方案,该方法采用一对多的组网模式和无限循环多次广播机制,实现定位卡批量无线升级,提高了无线升级的速度、并发容量和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定位卡批量升级的并发数量不受限制,在100 m覆盖范围内,95%定位卡一次性升级成功,5%定位卡需要等待2个循环周期,无线升级时间均小于5 min.因此,该方法为数量较多的定位卡升级固件程序提供了一种快速、可靠和便捷的无线升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