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了解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

来源 :华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yongh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年来,海外华文媒体作为各国多元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细胞,不仅长时期地在世界传播事业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成为当地华侨、华人自己的喉舌,更成为“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和桥梁。创造了多项“第一”的海外华文报刊
  清朝嘉庆二十年(1815年)的一个夏夜,南洋马六甲岛的一座中国式庭院里,有几个人正在忙碌着。夜已经深了,海风习习,椰树摇曳,但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却感到心里正燃着一团火。他目不转睛地看着中国人梁发从雕版上揭下一张纸来,不禁欣喜若狂——这是一页试印的月刊封面,采用中国线装书版式,正中以匀称、大方的宋体印有刊名《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几个大字。他轻声叫来正在一旁伏案写稿的他的助手——同样是传教士的米怜,两人一边欣赏,一边赞叹,但他们或许没有想到,随着这页纸的诞生,除了创造了历史上第一份“海外华文媒体”的纪录外,还创造了多项“第一”。
  这份近代第一份海外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采用木刻版和石印技术印刷,自1815年起,共七年,每月一期,每期六至七页,初印500册,不久增至1000册,最盛时达到2000册。所登内容大部分是基督教义,同时还包括宣讲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介绍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等。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情况,开始涉及时政。文体多样,既有干字以上的长篇论说、几百字的短论和三言两语的杂句,有故事、寓言、七言诗,也有书信和编者按。没有新闻专栏,只在第二期登载过一篇题为《月食》的预告性新闻,是中文近代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
  编辑除马礼逊、米怜及稍后加盟的另一名传教士麦都思之外,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广东籍人梁发。
  梁发原籍佛山高明115岁时因家庭生计所迫赴广州谋生,在十三行学习制笔和雕版印刷,1810年,基督教新教第一位来华的传教士马礼逊翻译的《圣经》要印刷出版,梁发因技术好被选中。1815年,梁发跟随米怜牧师到马六甲传教。两个月后,梁发协助两位英国传教士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所有文章都没有署名,无从知道每篇文章的作者。但由刊出的文章中对中国古文的熟练运用可以判断,梁发当时不仅仅是编辑,还有一个“记者”的雏形。在马来西亚官方出版的《华人志》中,梁发被视为第一位“华人记者”。
  米怜为派发《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印制的“告帖”,被认为是最早的推销报刊的广告。创刊号上,由米怜执笔、用来招揽读者的“告帖”,可视之为第一次用汉字印出来的报纸广告,它的内容是推销一种“书”。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共出版7卷,1821年因米怜病重而停刊。
  
  海外华文媒体的历史作用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虽然拉开了海外华文媒体发展的序幕,但是,它诞生之初,星马一带的华侨只有3万人,且大多数是文盲,尚不具备华文报刊滋长的客观条件。鸦片战争以后,华侨大量增加119世纪50年代中期,在南美洲和南洋开始出现与华侨关系更为密切、新闻特性更强的华文报纸。1854年,美国旧金山创刊的《金山日新录》是世界上第一份近代化的海外华文周报。1856年,由广东籍华侨司徒源在美洲萨克拉门托尔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是世界上第一份近代化的海外华文日报。1858年,在英国殖民统治的香港出现第一份中文日报《中外新报》。1881年,福建籍侨商薛有礼的《叻报》在新加坡创刊,这是南洋第一份由华人自己创办并真正具有新闻报纸形式的华文日报。
  华文报刊在海外萌芽、发展之时,中国内地尚处在封建统治之中,得风气之先的海外华文报刊,在向内地催生近代报刊,促进中国本土新闻和出版业近代化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华文报刊和华侨华人社团、华文学校一起被称为华侨华人社区的“三件宝”,是支持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存在、凝聚和延续的三根支柱。华文媒体在华侨华人史上、甚至在中国近代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中日甲午战争以前,海外各地总共出版过30多种华文报刊,发行量有限,内容也大都以商业信息为主,不介入国内及所在地的政治问题。甲午战争以后,由于国内政局发生剧烈动荡,各派政治力量纷纷到海外创办报刊,宣传政见,以争取华侨的支持,海外华文报刊也因此而具有了越来越鲜明的政治色彩。
  辛亥革命前,华文报刊日渐增多,并且形成两大阵营:一方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的保皇派报刊:另一方是以孙中山为首的主张推翻清朝政府、实现民族独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报刊。两派报刊针锋相对,展开了长达数年之久的政治大论战。这场论战不但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带来了海外华文报刊空前繁荣的局面。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被推翻,海外华文报刊分为拥袁与倒袁两派。袁世凯去世后,拥袁者大多转而拥护陈炯明,倒袁者则转而拥戴孙中山。在后来的北伐战争以及抗日救亡运动中,一大批华文报刊同仇敌忾,为打倒军阀、为抗日救国而大声疾呼,表现出空前的一致性。在中国历史变革和民族救亡图存的关头,海外华文媒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进入面貌全新的发展阶段
  
  华文媒体的存亡兴盛根本上取决于海外华人族群的实力。如今,海外华侨华人经济实力、政治地位逐日上升,海外华文传媒随之进入面貌全新的发展阶段。
  从分布状况来看,海外华文媒体分布由东南亚地区占压倒优势,转变为以东南亚、北美、欧洲为三大中心。另外随着近年来华人族群在世界各国的扩大,华文媒体在销声匿迹已久的国家如拉美各国、日本、蒙古等国重拾生机,在过去从无踪迹的国家如巴拉圭、多米尼加、瑞典、奥地利、阿根廷、哥伦比亚、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等也开始生根发芽。
  亚洲仍然是华文报业最重要的中心,有各类报刊199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多集中于东南亚,其中马来西亚便有日报18种,居海外各国之首。另外其中一些大的海外华文媒体逐渐走向规模化集团化。
  北美的华文传媒受政府管制较松,随着大量华人新移民的进入,美加等国华文媒体发展迅速。美国的华侨华人已达243万人,与之相应的是,美国华文报刊总数达40余家,在世界各国中居于榜首,其中一些报纸发行量已达上万份。一些新移民报刊开始使用简化字,其中《新世界时报》是美国第一份简化汉字报纸。
  随着华裔移民的增加与华人社团力量的壮大,欧洲华文传媒现阶段也取得较大成就。巴黎拥有两家现代化中文日报《欧洲时报》和《欧洲日报》,其他欧洲国家也出现规模较大的周报。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影响
  尤其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增长,加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上海赢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这一切都使中国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 展空间,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程度上参与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中国的变化,对海外华文传媒的生存环境带来深远的影响,使它面临着新的机遇。
  首先,以加入WTO为起点,在“引进来”的基础上,中国将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实行双向对外开放。外商外资“走进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无疑增加了双方相互了解的迫切性,国内媒体对此自然责无旁贷,海外华文传媒因其地域上的优势也被赋予了更高的期许。其次,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联系的日益增多以及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大批中国人以学习、旅游的形式走出国门:随着“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到海外投资者的队伍也不断扩大。这些人构成了海外华文传媒的新的读者群体。还有,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近年来中国留学、工作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回国后或在国内从事对华贸易的人数也不断增长,这就构成了对汉语学习的更大程度的需求,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也在世界各地兴起。而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无疑会成为海外华文传媒的潜在受众。另外,近年出国人员的成分也在发生变化。以前出国人员多为国家资助或自费留学生,经济能力普遍偏低。现在出国经商、投资者越来越多,其中的一些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这一部分人既需要通过海外华文传媒了解当地市场、适应市场,最终立足,同时也为海外华文传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
  法国华文报纸《欧洲时报》曾经报道,国外有不少华人一直保持着中国的风俗习惯,在家里讲“家乡话”,让孩子们读中文,希望古老优美的“中华文化”能在异国土地上代代相传,绵延不息。而在海外华文传媒的诸种功能中,传扬中华文化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项。有些报刊还以薪传华文教育为己任,开辟专栏专版,协助中文学校推展华语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外华文传媒实际上担负起了国内媒体的部分使命,成为国内媒体在海外的延伸。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通过海外华文传媒将中华文化和中国影响扩展到更广大的地方,形成自己的优势。在“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方面,海外华文媒体是个不可多得的渠道,更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
  正如科技部部长万钢在第五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开幕式上所说:“世界华文媒体的繁荣发展,在国际交流与民间交往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他文献
哥本哈根会议落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减排量以及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义务上,还存在比较大的分歧。  从发达国家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一般都需要经历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的三个“倒U”形曲线。不同的国家碳排放高峰所对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说明了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不存在确定性。  从那些跨越了碳排放高峰的发达国家或地区来看,
期刊
或许是灾难大片《2012》让人们对气候变暖可能造成的巨大灾难深感忧虑,使得前不久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  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COP15)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190多个国家就2012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协议达成一致,这是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重要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作为气候变化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
期刊
计算你对地球的“危害性”    自从2007年6月,英国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在官方网站发布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器之后,在很多网站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计算器。只需输入你的交通里程、用了多少升油或日常生活的用电量,就能知道到底产生了多少二氧化碳。在知道自己的碳排放置后,有的计算器还会告诉你,为了抵消掉这些碳,你需要种多少棵树。  比如,使用电能所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耗电度数×0.785:开车所
期刊
在9月上海召开的“2009第五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华文媒体”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论坛并于9月20日就此主题发表《上海宣言》,宣言中提出:“华文媒体要在危机中‘浴火重生’,需要充分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改进现代传媒营运方式;需要精诚合作,增强凝聚力;更需要我们对华文媒体的未来发展坚定信心。”    新型阅读方式是发展的新方向  作者:吴抵抗(菲律宾《潮流》董事长)    媒体生存环
期刊
在本届论坛召开前夕,一份精美的《中国新闻·世博专刊》,已纳入论坛的文件袋里。有的先期到达上海的与会海外媒体领军人物提前仔细领略了这一“世博机遇”。  对包括海外华文传媒人在内的华侨华人来说,世博会意味着一个深沉的世纪强国之梦。从1910年近代中国第一次全国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到1915年美国巴拿马世博会,再到上海世博会的申办与筹建,一个世纪的征途中都活跃着华侨华人的身影。可以说,在中国世博圆梦
期刊
今年的中秋节,很不寻常。作为一个流传已久的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更多祈盼的是亲朋好友的团圆,表达的是对家人、家乡的眷恋。今年中秋人们团圆赏月,看到的月亮是20多年来最高最亮的,观赏的时间也更长,是本世纪以来观测效果最佳的一轮明月。这份不寻常,自然而然让“家”的情怀得到了新的升华。  今年的国庆节,极不一般。这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的国庆大典,有着第1 4次国庆阅兵盛典和大型群众游行,体现的是举国同庆,
期刊
据英国《伦敦时报》报道,公益组织“伦敦公民”(LondonCitizens)2009年12月8日晚在圣·马丁教堂内举办了年度大会暨颁奖庆典。大会总结了2009年“伦敦公民”在社区维护、公民维权、文化教育等领域取得的成绩,并分别颁发年度最佳贡献团体奖及单项奖。英国华文媒体《伦敦时报》主编、记者员韫受邀出席,并捧得当晚颁出的“2009年度记者奖”,这是本年度惟一单项获奖华人,也是该组织第一次将此类奖项
期刊
编辑 吴 痕  在“2009第五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海外华文媒体与上海世博”是其重要主题。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和新中国建国六十年的重要时刻聚焦世博,正是因为世博会是新中国历时60年逐步走向强盛的具体印证,其对社会,经济、文化与科技领域成就的多方位展示,为处于危机中期待“浴火重生”的华文媒体。搭建了展示新闻理念、技术实力和报道方式的舞台,提供了一方打造“话语权”的广阔天地。  对于上海世博会所孕
期刊
女性的力量已经被人们高度地重视。她们不需要多么“高屋建瓴”的框架,她们看重的是最贴心的设计。谁能把工作做细。并能预测、引领她们的需求,谁就能够走得更远。    李静 从电视到电子商务    1997年从央视辞职时,李静27岁。她开公司,办防疫证、卫生许可证,把公章往双肩包一背,没有注册地址,每天自己编广告、写剧本。1999年李静用3万块钱创办《超级访问》,2D00年,这个节目在北京电视台下午3点多
期刊
具备了勇气,学识、决心和从事第一产业的勤奋,我看是可以拼的。    在香港中环维多利亚海湾旁,新华集团办公楼的会议室里,挂着这样一幅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无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对黄河大气磅礴的描述。也是蔡冠深心路历程的写照。    自我提升和不断学习    “搞什么行业都可以,只要把它办成实业就好。”这是蔡冠深的事业座右铭,“我父亲那一代人艰苦创业,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