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背景
生活背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应邀参加江苏省师培中心举办的“蓝天杯”优课送培活动。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要求下,各级各类学校都广泛开展阅读活动,而数学阅读对于许多学校而言,仍是学校课外阅读体系中的一个短板。在这样的特殊时间点,选择《神奇的数》作为载体,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知识背景:“142857”“495”这样的数,是许多数学课外读物的常客。在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练习七的第11、12题,编者通过有限的篇幅让学生初步认识了“142857”“495”这两个数。本节课的教学,以课外读物内容为切入口,以乘法计算为知识基础,借助计算器简化计算便于发现规律,深入感受数学的神奇,让规律教学体现其特有的育人价值。
二、教学内容
《神奇的数》(自编内容,适用于苏教版四、五年级)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乘法、加法的运算,在此过程中独立观察、深入探究、发现规律。
2.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探究分析、归纳总结、质疑反思等思维活动,初步形成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学习能力。
3.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自主学习单、教具小纸条。
学生:计算器一只。
五、课前谈话实录
师: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生:世界读书日。
师:我们先来聊一聊关于读书的事。你喜欢读书吗?说出一本你最喜欢读的书?
生1:我最喜欢读《狼王梦》。
生2:我最喜欢读《水浒传》。
…………
师:看来你们都是爱读书的孩子。我们的数学也有许多适合阅读的课外书,你们读过吗?
生1:我读过《马小跳玩数学》。
生2:我读过《数学王国奇遇记》。
…………
师:原来你们读过这么多的数学课外书呀!喜欢阅读是一个好习惯,打开一本书,就是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子。
【设计意图:从“世界读书日”到“课外阅读”,再到“数学课外阅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打下铺垫。】
六、课堂教学实录
1.激趣导入,引发问题
师:课前我们聊到了课外书。今天的数学课就从一本书开始,这本书的名字叫《课本上学不到的数学》(出示PPT)。在这本书中有一个内容叫“神奇的数”,今天这节课戚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神奇的数。(板书课题:神奇的数) “神奇的数”中有一句话,我特别感兴趣(出示PPT),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142857”是一个十分神奇的数。用它分别乘1、2、3、4、5、6,你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师:她在读的时候,有的同学在数,这个数的数位特别多,我们还没有学过多位数的读法,所以不会读。今天这节课,我们约定一下,按照顺序一个一个数字把它读出来就可以了,我们就把它读作:1、4、2、8、5、7。(师示范逐个读出)
师:下面请每位同学把这句话默读一遍。
生默读。
师:读完了这句话,你现在头脑里面有没有什么问题呢?
生:怎么只乘到6,没有7呢?
师:是呀!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算完之后,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发现呢?
师:是呀,这个问题问得可真好。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142857”哪里神奇呢?
【设计意图:引用课外读物中的一段原文,利用“神奇”“意想不到”这样的词语,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的求知欲瞬间被激发。同时约定本节课中“142857”的读法,帮助学生越过识读障碍,为后面探索规律做好准备。】
2.嘗试探究,感知规律
师:同学们的问题真多,数学学习就应该从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开始。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我们的探究之旅吧!(出示PPT)先看探究活动的要求,请你来把活动要求读一遍。
生读活动要求。
师:三个要求听明白了吗?下面请大家拿出“自主学习单”,按要求开始活动吧!
学生自主探究,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交流。
师:我请陈奕文同学作为小老师,带着学习单,与大家分享他的学习收获。
陈奕文同学:我计算的得数分别是:142857,285714,428571,571428,714285,857142。你们的结果与我一样吗?
生:一样的。
陈奕文同学:我将这些得数与原来的“142857”进行比较,发现它们都是由6个数字组成的。
师:陈奕文同学的发现,你们听明白了吗?谁来说得更具体一点。
生:每个得数中都有1、4、2、8、5、7这六个数,只是顺序不同。
师:是吗?我们在“乘5”的得数中找一找,有没有1、4、2、8、5、7这6个数。
师生边说边指。
【设计意图:学生在独立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出惊叹之声,他们每算出一个得数就会被“142857”冲击一次,规律的震撼之感慢慢积淀。从学生不断地急于表达自己发现的情景来看,魔术般神奇的规律呼之欲出。】
3.再次探究,规律可视
师:既然得数中都有这六个数字,是不是随便将这六个数字写出来就一定是某一道乘法的积呢? 生:不一定。
师:这些得数与原来的“142857”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老师把这六个答案全去掉,不用计算器,让你直接写得数,你还能写出来吗?(电脑去掉算式的得数)
生犹豫不决,有些说能,有些说不能。
生:乘1,还是142857。(电脑出示)
师:这个好像大家都会喔!其他的算式怎么办呢?
生:如果不用計算器,我就列竖式一位一位地乘。
师:列竖式是可以算出得数。如果要你像口算一样,直接写出得数,你觉得可能吗?
生不敢回应,有些同学在摇头。
师:有人总结出了直接写得数的第一种方法。请看(PPT逐句出示):写下142857,找到得数的个位,前面所有数整体移动到后面。
师:你能看明白吗?不着急,继续看电脑的演示。
电脑动画演示,师配合讲解。
师:先写下原来的142857,然后找到得数的个位。以“乘2”为例,你知道它的个位是几吗?
生:是4,因为2乘7得14,所以个位是4。
师:这里的4就是个位,然后将4与前面的所有数整体移动到后面,这样得到的285714就是这道算式的答案了。
师:你看明白了吗?请你把这句话再默读一遍,边读边体会它的方法。
生边读边想。
师:还有第二种方法,也能写出得数(PPT逐句出示):写两次142857,找到得数的个位,确定得数。
电脑动画演示,师配合讲解。
师:先写两次142857,然后找到得数的个位,我们还以“乘2”为例,得数的个位应该是4。现在有几个4?
生:两个。
师:我们找到了两个4,只要从第一个4后面划出六位数,就是得数了。
师:你现在学会了几种方法?
生:两种。
师:还有第三种想不想学?
生:想。
师边说边演示:将1、4、2、8、5、7写在一个纸条上,然后将它围成一个圈,找到得数的个位4,然后在4的后面撕开,现在请你来读一下纸条上的数。
生:285714。(啊!其余学生异口同声)
师:是不是很神奇。这种方法需要我们提前准备好一些纸条给大家,所以我们常用前面的两种方法。现在想不想不用计算器,自己来试一试?
生:想!
师:很好,孩子们!老师已经帮你在练习纸上列出了“142857”和“142857142857”,请你在上面移一移,划一划,直接写出乘3、乘4、乘5、乘6的得数吧。
生尝试自己动手操作。
师:好,有的孩子已经举手了,说明已经写好了。现在请把你的方法和同桌分享一下。
生交流分享学习体会。
【设计意图:根据原数“142857”和另一个乘数来推算得数,这一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的“都是这6个数”的规律变得更加理性。利用教具、多媒体动画将三种不同的方法呈现,让知识的规律可视,让学生的思维可视,给学生的思维拔节提供脚手架。】
4.寻根溯源,指导学法
师:我们刚刚学了一个本领,直接口算写出得数。下面请大家继续观察这组算式,我记得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孩子提了一个问题,大家还记得吗?请你重复一下你的问题。
生:为什么只能乘1、2、3、4、5、6,不能继续往下乘?
师:假如继续往下乘,会怎么样呢?不忙算,先猜一猜。
生:肯定还是由这6个数字组成的。
生:不对,我口算了一下,末尾应该是9。
师:大家出现了分歧,口说无凭,用计算器算算看就知道了。
伴随着不断的“啊”声,学生报出答案:999999。
师:你刚刚为什么这么惊讶呢?
生:因为全是9。
师:原来乘7的时候,不再是原来的六个数字了,而是一下子来了六个9。其实“142857”和9的关系非常密切。请你继续算。(电脑出示:14+28+57=)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报得数为:99。
师:再算。(电脑出示:142+857=)
学生边算边惊讶:999。
师:有的孩子已经忍不住了,觉得真神奇啊,对不对?面对这么神奇的数,这时你头脑有没有新的问题呢?
生:这个神奇的数哪来的呢?
师:对呀,它是哪来的呢?你平时在学习的时候碰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
生1:问老师。
生2:查资料。
生3:上网查。
师:是的,当我们碰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动手探索、寻问他人、查阅资料、上网搜索都是比较好的方法。
师:通过阅读数学课外书,戚老师知道了,原来用一道除法就可以让这个神奇的数现身。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1÷7。
生尝试计算。
师:你在计算器的屏幕上看到142857了吗?
生:看到了。
师:在书中,老师还看到一个有关“142857”的故事呢?请听。
电脑播放动画:这组神奇的数字最发现于埃及金字塔里,埃及人用它来证明一个星期有7天。我们来看,从星期一到星期六,都是由1/4/2/8/5/7这6个数字上班,他们每天担当不同的职位。到了第7天,他们累了,于是都休息,由9/9/9/9/9/9来代班。
【设计意图:引入数学文化,让“142857”及其背后的规律披上一层神秘、有趣的色彩,激发学生阅读数学课外读物的热情。同时对遇到困难时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机渗透,充分承担起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5.深入探究,发散规律 师:听完了刚才的故事,现在你头脑里有没有新的问题?
生:乘8等于多少呢?
师:好,赶快乘。
生用计算器计算。
师:请你把答案报一下。
生:1142856。
师:观察这个得数,你想说什么?
生:与原来相比,少了一个7。
师:看来没有规律了,还想继续乘吗?(想)继续乘9吧!
生:1285713。
师:这次你想说什么?
生1:这次4没有了,其他的数还在。
師:你还想说什么?
生2:我发现每次都要少掉一个数。
师:是这样吗?继续乘一个。
生:1428570,这个“乘10”口算就行了。
师:你又想说什么呢?
生:他们又全出来了。
师:一会7消失,一会4没有,一会又全出来了,看来是没有规律了。不着急,请大家横过来观察,智慧的眼睛就能发现这里的奥秘。
生:我发现“142857”与“1142856”相比,原来末尾的7现在变成了6,但是最前面多了一个1,6和1加起来正好是7。
师:看来7并没有消失,而是摇身一变,变成了1和6。了不起的发现,接着他的思路看下面一个呢?
生:“285714”与“1285713”相比,4也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1和3。
师:接着这样的思路,你能口答出 “乘11”“乘12”“乘13”和“乘14”的得数吗?试试看。
生1:因为142857×4=571428,将末尾的8分成1和7,所以142857×11=1571427。
生2:因为142857×5=714285,将末尾的5分成1和4,所以142857×12=1714274。
生3:因为142857×6=857142,将末尾的2分成1和1,所以142857×13=1857141。
生4:因为142857×7=999999,将末尾的9分成1和8,所以142857×14=1999998。
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一会儿工夫就得到了这么多的发现。现在你头脑中有没有新的问题呢?
生:如果再向下乘又会怎么样呢?
师:是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课后继续去研究。
师:刚才老师和同学一起认识了一个神奇的数是(板书:142857)。在研究“142857”这个数时,我们首先从课外书中的一段话产生了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索并得到结论,观察得到的结论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如果规律仅限于一个周期(1至7)以内,学生头脑中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化解,规律的延展性得不到有效彰显。此时,根据学生的问题,大胆地从一个周期走出,完成第二个周期规律的探究。同时,在回顾反思的过程中,师生一起建构学习模型,让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
6.拓展延伸,深度体验
师:学到这里,你头脑中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呢?
生:如果用142857×142857又会怎么样呢?
师:你还沉浸在142857当中呢,这个问题,课后可以接着研究。
生:除了142857,有没有其他神奇的数了?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刚才的那本书中,还有一个数字黑洞呢,我们再来探究一下。
(出示PPT,生读)在1~9中,任意选择3个数字,将它们组成一个最大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用最大三位数减去最小三位数,将得到的差的三个数字,重新组合成一个最大三位数和一个最小三位数,再相减,这样不断反复计算后,你能发现什么?
师:请大家拿出自主学习单,开始探究吧!
生自主尝试,然后同桌交流。
生1:我选的数是7、8、9,算了之后,得到的差都是495。
生2:我选的数是1、3、5,最后也得到了495。
师:大家都得到了495吗?
生:是的。
师:回头想一想这个探究活动,再看看495,你又想问什么呢?
生1:如果不是取三个数,取四个数会出现什么结果?
生2:取出的三个数中如果有相同的,会怎么样?
生3:为什么这里的数没有0?
师:是啊,当我们面对“495”时,可以产生许多的问题。希望同学们把这样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用在平时的学习中,你会发现,不但有些数是神奇的,其实整个数学都是神奇的。
【设计意图:一节课只研究“142857”,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产生负迁移,不能有效彰显趣味数学的魅力。再次引入课外读物,设计探究活动,引入“数字黑洞495”,将学生的观察视野从“142857”,引到“495”,再引向更加广阔的数学天地。】
七、专家评析
《神奇的数》一课是戚老师基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自编的一个教学内容,这是一节规律探究课,一节趣味数学课,更是一节指引学生学好数学的学法指导课。
1.创设大情境,让探究活动高质高效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应该选择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易于学生亲身经历去解决的问题情境,营造整节课的大情境。本节课中,戚老师创设了以“世界读书日”“数学课外读物”为核心的大情境,从包含“神奇”“意想不到”等词语的一段话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原动力。从数学读物中的“趣味故事”“数字黑洞”入手,引入数学文化,引出第二次探究活动。两次探究活动创设自然,高质高效,学生乐在其中。
2.引思大问题,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从学生思维发展来看,一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是否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是否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纵观平时的课堂,师生对话多以低效的一问一答、半问半答式呈现。在这节课中,戚老师的提问充分体现启思、引思的特点。他多次提出“你头脑中有没有什么问题”,以此作为本课的大问题,不断将学生的探究活动、思维体验推向深入,不断揭示规律的本质。整节课以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并根据学生的提问辅以可视化媒介,助推学生思维拔节,让学生的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3.构建大格局,让素养培育落地生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核心素养在数学学科的具体化、实践化表述。本课的教学中,戚老师与学生一起走出“只知规律是什么”的樊笼,通过规律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让教学走向“能力培养”“学法创新”的境界。师生一起回顾学习过程,提炼出“问题→探究→结论→新问题→……”的学习模型,这种学习模型与育人的大格局相一致,是课堂教学中培育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作者简介】
戚洪祥,教育硕士,江苏省首批教学名师,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部“西部支持计划”特聘授课教师,曾多次应邀到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地送教送学。曾获全国、省、市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出版个人专著《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简论》,研究成果获省、市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目前主持两个省级重点资助课题的研究工作。
张秀花,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专家组成员,省小数会常务理事,扬州市教科院小数教研员。荣获全国教科研先进个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省级考官,扬州市“领雁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多次应邀到贵州、青海、山西、湖南等地公开教学和科研讲座。在《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多篇科研论文,科研业绩入编《特级教师思想录》。个人专业发展成果在《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教师培训》等杂志以名师在线、特级访谈等形式推介。2017年前往美国加州长滩州立大学研修毕业,目前主持两项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
生活背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应邀参加江苏省师培中心举办的“蓝天杯”优课送培活动。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要求下,各级各类学校都广泛开展阅读活动,而数学阅读对于许多学校而言,仍是学校课外阅读体系中的一个短板。在这样的特殊时间点,选择《神奇的数》作为载体,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知识背景:“142857”“495”这样的数,是许多数学课外读物的常客。在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练习七的第11、12题,编者通过有限的篇幅让学生初步认识了“142857”“495”这两个数。本节课的教学,以课外读物内容为切入口,以乘法计算为知识基础,借助计算器简化计算便于发现规律,深入感受数学的神奇,让规律教学体现其特有的育人价值。
二、教学内容
《神奇的数》(自编内容,适用于苏教版四、五年级)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乘法、加法的运算,在此过程中独立观察、深入探究、发现规律。
2.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探究分析、归纳总结、质疑反思等思维活动,初步形成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学习能力。
3.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自主学习单、教具小纸条。
学生:计算器一只。
五、课前谈话实录
师: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生:世界读书日。
师:我们先来聊一聊关于读书的事。你喜欢读书吗?说出一本你最喜欢读的书?
生1:我最喜欢读《狼王梦》。
生2:我最喜欢读《水浒传》。
…………
师:看来你们都是爱读书的孩子。我们的数学也有许多适合阅读的课外书,你们读过吗?
生1:我读过《马小跳玩数学》。
生2:我读过《数学王国奇遇记》。
…………
师:原来你们读过这么多的数学课外书呀!喜欢阅读是一个好习惯,打开一本书,就是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子。
【设计意图:从“世界读书日”到“课外阅读”,再到“数学课外阅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打下铺垫。】
六、课堂教学实录
1.激趣导入,引发问题
师:课前我们聊到了课外书。今天的数学课就从一本书开始,这本书的名字叫《课本上学不到的数学》(出示PPT)。在这本书中有一个内容叫“神奇的数”,今天这节课戚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神奇的数。(板书课题:神奇的数) “神奇的数”中有一句话,我特别感兴趣(出示PPT),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142857”是一个十分神奇的数。用它分别乘1、2、3、4、5、6,你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师:她在读的时候,有的同学在数,这个数的数位特别多,我们还没有学过多位数的读法,所以不会读。今天这节课,我们约定一下,按照顺序一个一个数字把它读出来就可以了,我们就把它读作:1、4、2、8、5、7。(师示范逐个读出)
师:下面请每位同学把这句话默读一遍。
生默读。
师:读完了这句话,你现在头脑里面有没有什么问题呢?
生:怎么只乘到6,没有7呢?
师:是呀!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算完之后,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发现呢?
师:是呀,这个问题问得可真好。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142857”哪里神奇呢?
【设计意图:引用课外读物中的一段原文,利用“神奇”“意想不到”这样的词语,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的求知欲瞬间被激发。同时约定本节课中“142857”的读法,帮助学生越过识读障碍,为后面探索规律做好准备。】
2.嘗试探究,感知规律
师:同学们的问题真多,数学学习就应该从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开始。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我们的探究之旅吧!(出示PPT)先看探究活动的要求,请你来把活动要求读一遍。
生读活动要求。
师:三个要求听明白了吗?下面请大家拿出“自主学习单”,按要求开始活动吧!
学生自主探究,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交流。
师:我请陈奕文同学作为小老师,带着学习单,与大家分享他的学习收获。
陈奕文同学:我计算的得数分别是:142857,285714,428571,571428,714285,857142。你们的结果与我一样吗?
生:一样的。
陈奕文同学:我将这些得数与原来的“142857”进行比较,发现它们都是由6个数字组成的。
师:陈奕文同学的发现,你们听明白了吗?谁来说得更具体一点。
生:每个得数中都有1、4、2、8、5、7这六个数,只是顺序不同。
师:是吗?我们在“乘5”的得数中找一找,有没有1、4、2、8、5、7这6个数。
师生边说边指。
【设计意图:学生在独立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出惊叹之声,他们每算出一个得数就会被“142857”冲击一次,规律的震撼之感慢慢积淀。从学生不断地急于表达自己发现的情景来看,魔术般神奇的规律呼之欲出。】
3.再次探究,规律可视
师:既然得数中都有这六个数字,是不是随便将这六个数字写出来就一定是某一道乘法的积呢? 生:不一定。
师:这些得数与原来的“142857”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老师把这六个答案全去掉,不用计算器,让你直接写得数,你还能写出来吗?(电脑去掉算式的得数)
生犹豫不决,有些说能,有些说不能。
生:乘1,还是142857。(电脑出示)
师:这个好像大家都会喔!其他的算式怎么办呢?
生:如果不用計算器,我就列竖式一位一位地乘。
师:列竖式是可以算出得数。如果要你像口算一样,直接写出得数,你觉得可能吗?
生不敢回应,有些同学在摇头。
师:有人总结出了直接写得数的第一种方法。请看(PPT逐句出示):写下142857,找到得数的个位,前面所有数整体移动到后面。
师:你能看明白吗?不着急,继续看电脑的演示。
电脑动画演示,师配合讲解。
师:先写下原来的142857,然后找到得数的个位。以“乘2”为例,你知道它的个位是几吗?
生:是4,因为2乘7得14,所以个位是4。
师:这里的4就是个位,然后将4与前面的所有数整体移动到后面,这样得到的285714就是这道算式的答案了。
师:你看明白了吗?请你把这句话再默读一遍,边读边体会它的方法。
生边读边想。
师:还有第二种方法,也能写出得数(PPT逐句出示):写两次142857,找到得数的个位,确定得数。
电脑动画演示,师配合讲解。
师:先写两次142857,然后找到得数的个位,我们还以“乘2”为例,得数的个位应该是4。现在有几个4?
生:两个。
师:我们找到了两个4,只要从第一个4后面划出六位数,就是得数了。
师:你现在学会了几种方法?
生:两种。
师:还有第三种想不想学?
生:想。
师边说边演示:将1、4、2、8、5、7写在一个纸条上,然后将它围成一个圈,找到得数的个位4,然后在4的后面撕开,现在请你来读一下纸条上的数。
生:285714。(啊!其余学生异口同声)
师:是不是很神奇。这种方法需要我们提前准备好一些纸条给大家,所以我们常用前面的两种方法。现在想不想不用计算器,自己来试一试?
生:想!
师:很好,孩子们!老师已经帮你在练习纸上列出了“142857”和“142857142857”,请你在上面移一移,划一划,直接写出乘3、乘4、乘5、乘6的得数吧。
生尝试自己动手操作。
师:好,有的孩子已经举手了,说明已经写好了。现在请把你的方法和同桌分享一下。
生交流分享学习体会。
【设计意图:根据原数“142857”和另一个乘数来推算得数,这一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的“都是这6个数”的规律变得更加理性。利用教具、多媒体动画将三种不同的方法呈现,让知识的规律可视,让学生的思维可视,给学生的思维拔节提供脚手架。】
4.寻根溯源,指导学法
师:我们刚刚学了一个本领,直接口算写出得数。下面请大家继续观察这组算式,我记得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孩子提了一个问题,大家还记得吗?请你重复一下你的问题。
生:为什么只能乘1、2、3、4、5、6,不能继续往下乘?
师:假如继续往下乘,会怎么样呢?不忙算,先猜一猜。
生:肯定还是由这6个数字组成的。
生:不对,我口算了一下,末尾应该是9。
师:大家出现了分歧,口说无凭,用计算器算算看就知道了。
伴随着不断的“啊”声,学生报出答案:999999。
师:你刚刚为什么这么惊讶呢?
生:因为全是9。
师:原来乘7的时候,不再是原来的六个数字了,而是一下子来了六个9。其实“142857”和9的关系非常密切。请你继续算。(电脑出示:14+28+57=)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报得数为:99。
师:再算。(电脑出示:142+857=)
学生边算边惊讶:999。
师:有的孩子已经忍不住了,觉得真神奇啊,对不对?面对这么神奇的数,这时你头脑有没有新的问题呢?
生:这个神奇的数哪来的呢?
师:对呀,它是哪来的呢?你平时在学习的时候碰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
生1:问老师。
生2:查资料。
生3:上网查。
师:是的,当我们碰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动手探索、寻问他人、查阅资料、上网搜索都是比较好的方法。
师:通过阅读数学课外书,戚老师知道了,原来用一道除法就可以让这个神奇的数现身。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1÷7。
生尝试计算。
师:你在计算器的屏幕上看到142857了吗?
生:看到了。
师:在书中,老师还看到一个有关“142857”的故事呢?请听。
电脑播放动画:这组神奇的数字最发现于埃及金字塔里,埃及人用它来证明一个星期有7天。我们来看,从星期一到星期六,都是由1/4/2/8/5/7这6个数字上班,他们每天担当不同的职位。到了第7天,他们累了,于是都休息,由9/9/9/9/9/9来代班。
【设计意图:引入数学文化,让“142857”及其背后的规律披上一层神秘、有趣的色彩,激发学生阅读数学课外读物的热情。同时对遇到困难时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机渗透,充分承担起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5.深入探究,发散规律 师:听完了刚才的故事,现在你头脑里有没有新的问题?
生:乘8等于多少呢?
师:好,赶快乘。
生用计算器计算。
师:请你把答案报一下。
生:1142856。
师:观察这个得数,你想说什么?
生:与原来相比,少了一个7。
师:看来没有规律了,还想继续乘吗?(想)继续乘9吧!
生:1285713。
师:这次你想说什么?
生1:这次4没有了,其他的数还在。
師:你还想说什么?
生2:我发现每次都要少掉一个数。
师:是这样吗?继续乘一个。
生:1428570,这个“乘10”口算就行了。
师:你又想说什么呢?
生:他们又全出来了。
师:一会7消失,一会4没有,一会又全出来了,看来是没有规律了。不着急,请大家横过来观察,智慧的眼睛就能发现这里的奥秘。
生:我发现“142857”与“1142856”相比,原来末尾的7现在变成了6,但是最前面多了一个1,6和1加起来正好是7。
师:看来7并没有消失,而是摇身一变,变成了1和6。了不起的发现,接着他的思路看下面一个呢?
生:“285714”与“1285713”相比,4也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1和3。
师:接着这样的思路,你能口答出 “乘11”“乘12”“乘13”和“乘14”的得数吗?试试看。
生1:因为142857×4=571428,将末尾的8分成1和7,所以142857×11=1571427。
生2:因为142857×5=714285,将末尾的5分成1和4,所以142857×12=1714274。
生3:因为142857×6=857142,将末尾的2分成1和1,所以142857×13=1857141。
生4:因为142857×7=999999,将末尾的9分成1和8,所以142857×14=1999998。
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一会儿工夫就得到了这么多的发现。现在你头脑中有没有新的问题呢?
生:如果再向下乘又会怎么样呢?
师:是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课后继续去研究。
师:刚才老师和同学一起认识了一个神奇的数是(板书:142857)。在研究“142857”这个数时,我们首先从课外书中的一段话产生了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索并得到结论,观察得到的结论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如果规律仅限于一个周期(1至7)以内,学生头脑中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化解,规律的延展性得不到有效彰显。此时,根据学生的问题,大胆地从一个周期走出,完成第二个周期规律的探究。同时,在回顾反思的过程中,师生一起建构学习模型,让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
6.拓展延伸,深度体验
师:学到这里,你头脑中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呢?
生:如果用142857×142857又会怎么样呢?
师:你还沉浸在142857当中呢,这个问题,课后可以接着研究。
生:除了142857,有没有其他神奇的数了?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刚才的那本书中,还有一个数字黑洞呢,我们再来探究一下。
(出示PPT,生读)在1~9中,任意选择3个数字,将它们组成一个最大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用最大三位数减去最小三位数,将得到的差的三个数字,重新组合成一个最大三位数和一个最小三位数,再相减,这样不断反复计算后,你能发现什么?
师:请大家拿出自主学习单,开始探究吧!
生自主尝试,然后同桌交流。
生1:我选的数是7、8、9,算了之后,得到的差都是495。
生2:我选的数是1、3、5,最后也得到了495。
师:大家都得到了495吗?
生:是的。
师:回头想一想这个探究活动,再看看495,你又想问什么呢?
生1:如果不是取三个数,取四个数会出现什么结果?
生2:取出的三个数中如果有相同的,会怎么样?
生3:为什么这里的数没有0?
师:是啊,当我们面对“495”时,可以产生许多的问题。希望同学们把这样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用在平时的学习中,你会发现,不但有些数是神奇的,其实整个数学都是神奇的。
【设计意图:一节课只研究“142857”,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产生负迁移,不能有效彰显趣味数学的魅力。再次引入课外读物,设计探究活动,引入“数字黑洞495”,将学生的观察视野从“142857”,引到“495”,再引向更加广阔的数学天地。】
七、专家评析
《神奇的数》一课是戚老师基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自编的一个教学内容,这是一节规律探究课,一节趣味数学课,更是一节指引学生学好数学的学法指导课。
1.创设大情境,让探究活动高质高效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应该选择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易于学生亲身经历去解决的问题情境,营造整节课的大情境。本节课中,戚老师创设了以“世界读书日”“数学课外读物”为核心的大情境,从包含“神奇”“意想不到”等词语的一段话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原动力。从数学读物中的“趣味故事”“数字黑洞”入手,引入数学文化,引出第二次探究活动。两次探究活动创设自然,高质高效,学生乐在其中。
2.引思大问题,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从学生思维发展来看,一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是否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是否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纵观平时的课堂,师生对话多以低效的一问一答、半问半答式呈现。在这节课中,戚老师的提问充分体现启思、引思的特点。他多次提出“你头脑中有没有什么问题”,以此作为本课的大问题,不断将学生的探究活动、思维体验推向深入,不断揭示规律的本质。整节课以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并根据学生的提问辅以可视化媒介,助推学生思维拔节,让学生的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3.构建大格局,让素养培育落地生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核心素养在数学学科的具体化、实践化表述。本课的教学中,戚老师与学生一起走出“只知规律是什么”的樊笼,通过规律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让教学走向“能力培养”“学法创新”的境界。师生一起回顾学习过程,提炼出“问题→探究→结论→新问题→……”的学习模型,这种学习模型与育人的大格局相一致,是课堂教学中培育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作者简介】
戚洪祥,教育硕士,江苏省首批教学名师,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部“西部支持计划”特聘授课教师,曾多次应邀到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地送教送学。曾获全国、省、市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出版个人专著《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简论》,研究成果获省、市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目前主持两个省级重点资助课题的研究工作。
张秀花,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专家组成员,省小数会常务理事,扬州市教科院小数教研员。荣获全国教科研先进个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省级考官,扬州市“领雁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多次应邀到贵州、青海、山西、湖南等地公开教学和科研讲座。在《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多篇科研论文,科研业绩入编《特级教师思想录》。个人专业发展成果在《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教师培训》等杂志以名师在线、特级访谈等形式推介。2017年前往美国加州长滩州立大学研修毕业,目前主持两项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