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闻.中闻送福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yi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中闻艺术档案
  
  张中闻,号潜陶斋主,1964年生于景德镇。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
  张中闻出生陶瓷艺术之家,他1977年作为景德镇首批艺徒从名家学艺,深受著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先生的指导和影响。瓷艺功底深厚,境界高远。他擅长粉彩人物,兼花鸟、山水,尤以古典人物婴戏、仙佛为最。并独辟蹊径运用青花、高温色釉与粉彩综合装饰,使其作品气韵生动活泼、自然洒脱,又端庄大方古拙雅致,细腻精微,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艺术作品曾多次获国家和省级奖项,作品曾入编《世界陶瓷艺术家作品精粹》《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作品集》《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作品集》。同时,《北京周报》、《新明日报》、《香港经济报》,新加坡电视台等刊物与新闻媒体均对其作品进行重点报道与评价,引起海内外收藏家的瞩目。2000年5月赴新加坡举办个辰。1980年作品《湘君之神》获青年艺徒优秀作品赛一等奖。粉彩《十八罗汉》获首届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创作奖,《吉祥中国娃》获江西陶瓷委员会第一届陶瓷评比一等奖,《吉庆童子》被江西博物馆收藏,《和合二仙》被江西工艺美术馆收藏,《童乐》《欢天喜地》《童趣》在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展博览会上分别获金、银、铜奖,《欢天喜地庆太平》在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金奖,《婴戏乐》在第七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金奖。
  
  张中闻的长相,圆脸笑嘴,慈眉善目,一脸福相,加之个子不高,身材宽度比较大,很像他陶瓷艺术制品中的弥勒佛和吉祥娃娃,或者说他陶瓷作品里的弥勒佛和吉祥娃娃就是照着他本人画的,一脸的喜庆、和善、敦厚、老实,很招人稀罕。我不专业,一直管他陶瓷作品里的福娃们叫吉祥娃娃。按照他们行内术语此类作品叫“婴戏图”,是很传统的一个题材。
  张中闻在行业内同等水平中年龄不算太大,但资历很老。他出生在陶瓷艺术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十三岁又作为景德镇首批招收的艺徒开始了陶瓷艺术生涯。这段经历,当时他曾经觉得单调、枯燥、乏味、辛苦,但如今却成了他说嘴、炫耀的资本,很是觉得自豪和骄傲,毕竟他很早就接触了陶瓷艺术。
  因为他的作品题材内容多为中国传统中的福寿祥乐,表现形式喜庆吉祥,加上他本人的长相,人送绰号“福娃”。他的作品也因此深受广大陶瓷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张中闻的作品,给人最大的感觉是认真,精致,中规中矩,很经得起细看。每一点每一线,都有去处和交代,真的是一丝不苟。
  但也有人觉得张中闻很“笨”。说他笨是因为在现在这个时代,有一些人投机取巧,偷工减料,能省则省,不愿再费工费时去做很麻烦的事情,出力不落好。而张中闻依然一笔一笔地画,一遍一遍地烧,制作一件作品费工又费时。又说他笨,是他事必躬亲,所有的程序都还是自己亲自去做,从拉坯、画瓷、烧瓷、成型。还有他的笨,是人们都追求市场跟形势去了,他还是一直走着传统老路子,保持着自己淳朴的风格。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他说自己从十三岁起做艺徒,跟着师傅们老老实实学做人,扎扎实实学做事,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他的脑海里,来不得半点虚假,偷不得一点懒。也正因如此,人们从他的陶瓷作品中能看出他的这种执著精神,更加喜爱他的陶瓷作品。
  “福娃”张中闻在给别人送福的同时,实际也是在为自己纳福。
  “中闻送福,大家欢喜”,谢谢张中闻带给我们的祥和、欢乐和福祉。
  
  [专家点评]
  张谧诠(著名油画家、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得趣行远
  观古今之瓷器,彩瓷、青瓷各而有之,其作为,多以求趣而远行,远者,便为己风。在张中闻先生创作的陶瓷作品中,便为其是。在《竹林童趣》一瓶中,青墨绘竹,彩墨绘童,童趣扑蝶,可谓常人之乐,乐风民俗,技用于古今,独具匠意。瓷器在我国可谓历史之久远,纵观各时期作品,民间之品,尤为可爱,中闻先生采民间之风,自成一章,成品之貌,行笔精酌,纵色压彩,松弛有韵,童影簇动,栩栩如生,得趣构建喜洋之志。因民趣久远,得趣志高,行远成风,长风而果,谨祝远行!
  刘亚谏(鉴赏家、书画家、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秘书长)
  潜陶斋主,擅婴戏图。精于粉彩,独辟艺途。勤奋憨厚,中闻送福。
  高玉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提名奖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关于藏品的种类,我曾作过一些研究,对比发现,凡是带有吉祥图案或吉庆内容或吉利彩头的藏品,往往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价格也比同材质同年代同器物的高一些。张中闻先生的作品有许多取材于吉祥童子、吉庆福娃等,喜气连连,童趣盎然,招人喜爱。创作手法既源于传统,又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陶艺语言,十分难能可贵。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此言不假。由此可见,在未来的岁月中,张中闻先生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会有广阔的市场,走向世界也一定能博得西方人的青睐。
其他文献
袁运甫艺术简历    1933年6月出生,江苏南通人。1949年入杭州国立艺专学习,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擅长壁画、装饰艺术设计、水粉画、水墨画。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作品有壁画《巴山蜀水》、《山魂水魄》、《中国天文史》、《祥和之都》、《华夏之光》,金属悬雕《翔》等。出版有:《装饰绘画论》、《悟艺集》、《袁运甫
期刊
王怀俊,祖父王大凡是景德镇著名的陶瓷艺术家,“珠山八友”发起人之一。父亲王晓凡也是景德镇著名的陶瓷艺术家,20世纪50年代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界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王大凡(1888—1961年),祖籍陕西台元,祖上因避战乱,迁居安徽黟县,名堃,号希平居士。少时在姐姐家的“红店”学画陶瓷古彩,拜汪晓棠为师。王大凡早年学习沙山春、钱慧安、费晓楼的绘画艺术,中年学习吴道子、陈老莲、马镜江的绘画技法,可谓转
期刊
在景德镇“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提名奖”座谈会上,郭文连教授先声夺人,连珠炮似的质疑,语惊四座,让原本平和的座谈会一下子紧张起来。  郭文连提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提名奖,那教授算什么?类似的情况很多,教授和大师碰到一起,很多人只重大师不重教授,把教授摆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其实他是误解了,起码对我们误解了,正如会上许多发言者,包括国大师、省大师都表示了对陶院教授的敬重,有不少大师还出身于陶院,有些还
期刊
大师简介    饶晓晴,1961年11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8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设计班,后任教于景德镇市技工学校。1993年调入轻工部陶瓷研究所艺术室,现任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艺术中心主任、副总工艺美术师,是目前景德镇最年轻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在学校受过较严谨的绘画技艺训练,注重研究文化理论,综合创作能力颇高,创作技巧及工艺手段丰富多变,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值得一提的是:他创作的
期刊
陶瓷是我国的伟大发明,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景德镇,不仅创造了美轮美奂的陶瓷精品,而且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在瓷都景德镇这块异彩纷呈、千姿百态的陶瓷美艺术天地里,近年来活跃着一群年青的女性陶瓷美术工作者,她们以灵敏的悟性、细腻的笔法、雅丽的情调给活跃的瓷都增添了道道亮丽迷人的风景,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侯政就是这其中的一位。  近日,本刊采访团抵达景德镇。还
期刊
陆军和杨冰是夫妻,是同事,更重要的还是同行,都是造诣极深的陶瓷艺术家。尽管各自是独立的,个人性格、作品风格都迥然不同,但几十年共同生活的经历,却让他们彼此从人到作品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默契地融合在一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互相成了对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陆军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杨冰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期刊
说话温文尔雅的汪洋给记者的第一感觉更像一介书生,玉树临风,儒雅含蓄,襟怀豁达。他的瓷也带着他超然物外的气质——颜色虽不丰富艳丽,但清幽秀美,雅致脱俗,流淌着传统文人画博雅超逸的韵味,散发着云水襟怀、旷达风度的情怀。  在景德镇众多的陶瓷艺术家当中,汪洋尤以书画见长。他的学习经历让他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书画家。小时候内秀的汪洋,在别的小伙伴还沉醉在玩泥巴捉蟋蟀的时候,他已经成为皖南闻名遐迩的艺术家马颂良
期刊
读过《圣经》的人都知道,人是上帝用泥土创造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什么材质比用泥土来雕塑人更天经地义了。陶瓷雕塑直接取材于泥土,经过水与火的洗礼,较之于其他材质都具有不可比拟的回归自然属性优势,具有一种源于生命本质的自然亲和力。故此,用世界上最棒的土烧成最美的景德镇陶瓷来表现人的雕塑是一件天人合一的事情。第一次看到赵坤的《都市生灵·鹿鸣》的时候,笔者被深深地震撼了。一个通体洁白无瑕如玉如璧的少女跪在
期刊
陶瓷作品是“火的艺术”结晶。谁能熟悉并控制窑火,谁能得心应手灵活运用各种陶瓷材质,谁就能成为“火的艺术”宠儿,谁就能制作出陶瓷艺术的精品绝品甚至不朽之作。这对所有的陶瓷艺术家,几乎都是个不可逃避的诱惑。  涂志浩自然深谙此道。他熟悉工艺和各种色釉材质,并充分利用这方面的特长,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去追求各种“窑变”效果。他不拘泥于传统的颜色釉,而是在颜色釉窑变的基础上进行粉彩的创作,色彩的渐变
期刊
瓷都景德镇的东北角,伫立着一座别致的建筑群——“明清园”。上世纪90年代,身为景德镇雕塑瓷厂厂长的刘远长下决心投资改建,将一座徽派园林从安徽拆迁至此时,大概就已经料想到这将会是景德镇的一张名片。现在,刘远长的工作室就位于此,古朴的院落中种满了葱茏的花木,园门上缀着“桂香浮月”四个大字,园内清幽的香气和细微的鸟鸣让人倦意顿去。  尽管他已是业界赫赫有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创杰作无数;尽管他也是瓷都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