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兔后肢功能障碍的特点。
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和模型组(24只)。采用选择性腰动脉阻断法,制备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模型组又分缺血30 min/再灌注组(Ⅰ组)、缺血60 min/再灌注组(Ⅱ组)、缺血90min/再灌注组(Ⅲ组)3个亚组,每组各8只。于缺血/再灌注1,3,7 d采用Jacobs评级、Reuters评分以及Rivlin斜板试验分别对各组动物后肢功能进行评价,并通过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检测各组神经传导功能的变化。
结果Ⅰ组缺血/再灌注1,3,7 d截瘫率分别为50%、38%和38%,Ⅱ组分别为75%、88%和100%,Ⅲ组均为100%。缺血/再灌注1,3 d时,三组截瘫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再灌注7 d时,与Ⅰ组比较,Ⅱ、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Ⅱ组和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Ⅰ组Reuters评分降低,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Ⅱ、Ⅲ组进一步升高,与Ⅰ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Ⅱ组和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Rivlin斜板临界角度为(68.4±3.0)°,斜板障碍率为0%;缺血/再灌注1 d时,与对照组比较,Ⅰ、Ⅱ、Ⅲ组斜板临界角度[(58.8±4.1)°、(38.5±2.8)°、(29.8±1.8)°]、斜板障碍率[(14.5±0.9)%、(43.6±2.4)%、(56.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再灌注3,7 d时,Ⅱ、Ⅲ组斜板临界角度较缺血/再灌注1 d时有小幅度降低,斜板障碍率有轻微升高,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斜板临界角度则较缺血/再灌注3 d后上升,斜板障碍率则下降,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EP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7 d时Ⅰ组N1波和P1波潜伏时分别为(26.2±0.7)ms和(50.2±4.2)ms,与对照组[(23.7±0.5)ms和(48.1±4.1)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Ⅱ组[(33.1±1.8)ms和(58.6±4.0)ms]较对照组、Ⅰ组均明显延长(P<0.01), Ⅲ组波形消失。
结论脊髓缺血时间长短与再灌注造成损伤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的后肢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痉挛性截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