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新探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heaix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以及目标意识、文本意识和人文意识,变学生为课堂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创设语文课堂情境,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课改理念 学习主体 情境创设
  《语文新课程标准》施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审视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怎样才能上好语文课?怎样才能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这成为广大教师一直讨论的问题,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笔者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新的认识,并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破解这一难题。
  一、树立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
  1.教师要有目标意识
  首先,教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其次,教师要确立语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关键;最后,教师要明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目标。这些目标不是等量齐观,也不要求教师面面俱到,而是应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恰当地处理。
  2.教师要有文本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等崭新理念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容易被误解、被曲解。因此,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教师应抓住语文阅读,强调以读为本。众所周知,“感悟”是从“感”开始的,无感之“悟”犹如空中楼阁。当然,以读为本,并非一读到底,一读了之,学生既要注意“读”的多种方式,如齐读、诵读、默读、美读、分角色读、竞赛读等,又要注意不同方式的读的功能和特点,如速读有利于学生感知文本的大概内容,美读有利于增强文本的感染力,精读有利于学生品味语言,默读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齐读有利于提升全体学生的朗读技能。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探寻、理解蕴藏在文本中的真、善、美,激活和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拉近学生与作者的心灵距离,对学生的道德心灵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3.教师要有人文意识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所以教师应该利用文质兼美的文本进行人文渗透、诱导与教育,让学生在自然美的景观里陶冶性情,在思维美的体验中发展智力,在人物美的世界中丰富精神,在道德美的光芒里健全人格。当然,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教师还要选择合理的时机,使用恰当的方式,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变学生为课堂主体,引导学生思考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的首要任务。首先,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始终记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学生进行互动,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用丰富、流畅、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发言和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提升能力。
  其次,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求异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都有成功的需求,一旦这种需求得到了满足,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应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自主查找相关资料,阅读相关文章。这样一来,学生既增加了拥有的信息量,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阅读实践活动。
  最后,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经常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动思想“机器”,使他们积极投身到课堂的双边活动中,真正成为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
  三、创设语文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语文课堂上的讨论,不同于数学题只有一个答案,文学作品的主题具有多样性。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评判,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把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变化,结合课文内容,拓宽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情感。如用小故事引入,或借助录音、录像等手段创设各种情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置难度不同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学好语文充满信心。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理清文路、捕捉要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情境,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的需要,选择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鼓励学生阐述、评价和质疑,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为了给予学生足够的课堂空间,教师必须设置质量较高的问题,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形式,授之以渔,互相聆听,直至探讨出最终的结果,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教学过程,激活语文课堂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依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桎梏,没有越过重结果、轻过程的障碍。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着眼于优化教学过程。   1.用预设打造精彩课堂
  教学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关注生本的今天,教师更应该注重动态的预设、弹性的预设、有留白的预设。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处处充满精彩。
  在预设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学生的现状和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投入到情境中,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变和精彩。
  2.巧设课堂提问
  高明的教师往往是循循善诱、层层设疑、步步为营、节节出新地提问,最后水到渠成,令学生恍然大悟;或者是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然而,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提问质量不高,教师为了体现启发式的原则,达到双边活动充分、课堂气氛热烈的效果,经常提出大量的设问,有的问题比较深,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围;有的问题太浅,如“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有的教师为了迎合、附和学生,使语文课成了最轻松、最快乐的“聊天室”。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语文课既是语言训练课,又是思维训练课。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设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一定要提高提问的质量,不能按照自己预设的答案设计问题,而应转换角色,想想自己拿到这个问题会怎样回答,然后根据自己答问过程中的“障碍”设计问题。不过,教师应该注意教学中每一个设问的细节,在意每一个设问的用词,在意学生每一次答问的表现,在意外处提问,在关键处提问,在延伸处提问,才能精心设问,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由“沉默无语”变成“积极的发言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不悱不启,不愤不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意识。
  3.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思维是精神思想的火把,而精神思想要靠思维去点燃,所以教师要注意用思维去垂钓学生的思想精神。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眼光盯在学生的智慧生命上,而忽略学生的情感生命。其实,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通过渗透在文本中的情感、精神来浸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真诚地热爱人类,拥抱自然、善待他人,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
  4.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活力所在,课堂教学生成性越精彩,就越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生动鲜活的有用知识,使课堂教学活动四射。
  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要求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所以教师应具备深厚的学养,深刻领悟教材,洞悉观察学生的思维,审视判断课堂教学情境,多积累、多反思、多总结,亲近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所以教师应拓宽教学渠道,延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广泛涉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新闻以及生活话题等内容,大力开发利用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知识,通过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使“语文教学的外延”真正贴合“生活的外延”。这种高效语文课堂教学能整合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使师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不断变革和创新内容,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直面的课题。通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爱上语文课,获得丰富的知识养料,甚至改变人生命运。如此,语文老师可宽怀矣!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第二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