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老区守初心 促进发展担使命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rvin101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汕头市潮阳区老区建设促进会第三届理事于2017年7月选举产生后,主动作为,守初心、担使命,和老区人民风雨同舟,奔走于老区的山山水水,当好党政参谋、助手、桥梁,谱写了建设老区、扶贫助学等一系列动人故事,深受老区人民赞许。
  2019年8月,区老促会被区委组织部推荐为潮阳区社团组织先进集体上报汕头市。2020年初,被省老促会推荐列入《中国老促会群英谱》名录。
  促进老区发展  助力公路建设
  区老促会配合区委、区政府全面落实海陆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主动建言献策,配合相关部门,制订申报潮阳区纳入广东老区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十大项、171个项目。
  在完成金灶、谷饶两镇东谷公路谷饶路段3.38公里的建设后,区老促会一鼓作气,配合区交通局完成金灶镇Y159金高线公路建设。
  金高线起点于省道S234金灶段金溪村路口,途经东坑、官安、下寮村,终点高斗村,全长11公里,是金灶镇山内11个村群众对外沟通和水果销售的主要通道。2019年,区交通局将该项目列入“四好农村路”上报省、市交通部门,获省政府拨款1000万元专项补助,其余资金由乡贤捐资和区财政配套。在群策群力之下,总投资2700多万元的公路,现已全线通车。西胪革命老区乡道竹灵公路全长10.3公里,投资652万元,也已建成,通往铜盂镇,直达厦深铁路潮阳站,结束了这一带昔年红色交通线崎岖难行、事故频发的日子,汇进了全省的立体交通大道,促进了小北山一带革命老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一条条的公路接续建成,群众对此拍手称好。
  编纂红色历史  助建红色村庄
  2017年6月,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组织全国各地老促会启动编纂《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潮阳区委、区政府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区老促会与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及时成立编委会。编纂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汗水,历时两年余,易稿十多次,经省老促会、广东人民出版社严格审查把关,最后经省专家组终审通过,2019年12月付梓。《汕头市潮阳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全书30余万字,图文并茂,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深受读者好评,是一本可信、可读、可用的革命老区发展史。
  《汕头市潮阳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生动准确地记载了早在1928年夏,东江特委书记彭湃先后亲临棉城五仙、金玉徐寮等乡村,播下了革命火种的事迹。潮阳是一片英雄辈出的红土地,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峥嵘岁月里,留下了彭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足迹,以及南昌起义军将士浴血奋战的一个个红色印记,谱写了无数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壮烈诗篇。位于金灶镇的小北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红军洞、潮阳县部委机关和武装队伍退驻清武廟旧址、贵屿镇龙港村革命纪念馆等一批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是一部浓缩的“发展史”,增强了老区人民的荣誉感。大家对这本红色史书爱不释手,认真读与用,推进老区建设发展。
  地处海陆丰小北山革命根据地前哨的革命老区金灶镇桥陈村,是省定的“红色村”。在省、市、区和汕头市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组的重視支持下,该村以《汕头市潮阳区革命老区发展史》为夯实党建基础的红色教材,精心打造,建立了小北山革命纪念馆。
  该村党员骨干历练成脱贫致富带头人,以农民合作社为平台,注册成立两个家庭农场,采用“贫困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科研所+互联网”方式,打造优质大米,种植红糯米、黑糯米、糙米等功能稻米生产示范基地160亩,新建碾米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引进蛋鸡1万只;建设450平方米的光伏发电项目;建设100亩农业观光区、60亩湿地公园和文体公园及周边景点,实施产业多元化发展,凭借好生态打开发展新天地,换来百姓“金饭碗”。基层党建和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红色基因“醒”了,党组织“强”了,红色村“靓”了,村民干劲“足”了,贫困户“富”了。“红色村”蝶变展新颜,荣获“中国美丽休闲农村”称号。
  积极参与扶贫  坚持助学育人
  近年来,区老促会主动配合相关部门打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主动发挥帮促作用,继续做好全区相对贫困人口10820户、38150人符合退出标准,13个省定贫困村全部符合出列标准的后续帮扶工作。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生贫困人口的检查帮扶,确保老区贫困群众全面奔小康,实现党的庄严承诺。
  区老促会不忘革命烈士后裔,坚持持续助学,引导他们以祖辈先烈为镜,学做人,学本领,完成先烈未竟遗志,报效祖国。2019年资助烈士后裔学子32人,培养他们深造成才,为贫困家庭增加收入。25年来,全区已有138名受助学子学成先后参加工作,有的还获学士、硕士、博士学衔,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区老促会曾获“省烈士后裔助学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在促进老区发展工作中,区老促会对《源流》杂志情有独钟,把这本入选中国精品期刊展的老区刊物作为加强老区宣传、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老区精神的重要平台,订刊用刊结合,积极组织干群学与用。当地干群以《源流》刊发的各地老区先进经验为他山之石,补己短板,汲取活用,助力红色美丽乡村建设,铺就老区振兴发展的金光大道。
其他文献
今年4月,信宜市作家协会的骨干会员一行,走进革命老区——池洞镇旺坡村,开展了“走进雷克故里,探寻英雄足迹”文学采风活动。大家重走归国华侨——雷克等游击战士当年的革命足迹,采访雷克亲属、当年游击队老战士李秀祯和当地老村民、村干部,搜集革命故事,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助力老区高质量发展。  今年5月,信宜市作家协会组织本地作家20多人,前往信宜北部山区朱砂镇开展文学采风活动,采风团一行先后考察了
期刊
●茂名市  茂名市老促会、扶促会,今年从江可伯慈善基金收益款中安排56.2万元用于高考奖学,奖励茂名市全省高考文科排名2500名内、理科排名4500名内的优秀考生。奖学金发放从8月12日开始,至8月20日结束。8月12日下午,茂名市老促会、扶促会在茂名市第一中学举行江可伯慈善基金奖学首发仪式,茂名市老促会会长罗明出席并作勉励讲话。(特约记者 林保)  ●兴宁市  8月20日,兴宁市举行“2020年
期刊
从《源流》1994年诞生那天起,我便是她的忠实读者、作者和发行者,27年如一日,和刊物同呼吸、心连心,为宣传老区做奉献。  我见证了《源流》从稚嫩走向成熟,在报林刊海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获中国最美期刊称号,入选中国精品期刊展。我为我省能拥有这份红色刊物而欣慰、自豪和骄傲。  在《源流》的激励下,我深入老区采访,拿起笔讴歌老区。27年来,我在国家、省、市各级报刊发表报道老区文章、照片1098篇(幅
期刊
台山市深井地区革命斗争纪念馆近日建成开馆,吸引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该馆坐落于深井老区镇深井土于,馆高两层,面积200多平方米。  1944年初,那井区人民组建深井青年抗日自卫队,并于1945年加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四团,成为革命武装力量。那井区革命群众基础深厚,在革命斗争困难时期,革命武裝斗争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掩护,使革命星火得以燎原,先后在深井禾镰坑和那扶泗门村成立滨淘大队和台山人民解放军。
期刊
2020年,是毕节实现精准脱贫、打赢脱“113攻坚战”收官之年,也是广州毕节两市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交出一份完满答卷之年,还是毕节试验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同样是毕节市精准脱贫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并付诸实施之年。  旅游业是推动绿色发展的一个着力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大众旅游时代的今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知识层次的不断提升,旅游体现出来的
期刊
今年還有不到200天,全国贫困人口还有551万,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节奏、大决战状态。立足已取得决定性成就,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释放出坚决夺取全面胜利的鲜明信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汇和过渡时
期刊
说起恩平万亩茶飘香,一个今年82岁、被行家戏称为“茶半仙”的茶叶大师声名远播。  他叫韦勤积,原来是恩平市国营大槐华侨农场茶艺师,青春都献给了农场茶的事业,退休后又投入到茶叶技艺的传承与传播之中。他说,只为茶飘万里香,踏遍青山人不老。初夏,笔者造访了这位“茶半仙”。  韦勤积出生于广东潮州市凤凰镇大寨村,这里是高寒山区,经常云遮雾罩,是以茶为主业的山区镇,这里的人,祖祖辈辈都是茶为活路。与大多数凤
期刊
连州市东陂镇火狮,民间传说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每年的正月十五,东陂人都会以舞火狮的形式来庆贺元宵佳节,祈求新一年的福、寿、安、康。  传说起源于清代的民俗  出生于1944年7月的黄翰锋在2005年6月出版的《连州的传统经济、宗教与民俗》(下)写道:东陂镇元宵节,旧称“灯节”。是夜,大的村寨舞火龙、挂花灯,东陂街张灯结彩,舞火狮庆贺。火狮,自制,比瑞狮小,比醒狮大。分狮头和狮尾,中间狮被用活动环扣
期刊
30余年薪火相传,风雨兼程。  自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以来,历届省老促会和地方老促会的同志们,怀着对老区人民深厚的感情和改变老区面貌的责任感,不顾年老体弱,无私奉献,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积极发挥各级党政机关与老区人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老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实事,有力地促進老区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的进程。  今天,广东老区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老区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其中有着各级老
期刊
中国眼下正不遗余力啃脱贫“硬骨头”,但脱贫摘帽远非“万事大吉”。如何防止返贫,怎样迈向致富,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建立长效机制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就业困难,一些农产品遭遇“卖难”,原本红火的乡村旅游陷入冷清,返贫致贫压力加大,巩固脱贫成果面临挑战。  据官方数据,全国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有近3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