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和力;可以使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学习动机得到持续激发;可以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得到充足的发展。
关键词:创设; 情境;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13-0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基于这一理念,情境教学成为现阶段数学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激发其学好数学的愿望,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然而,一些热热闹闹、牵强附会的情境却让人忧虑。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而又不失浓厚的数学味的课堂,使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呢?数学情境创设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要有梯度性,有连贯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一、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使学生奇中激趣,凸显情境教学的有效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如在教学“求代数式的值”这一内容时,设置这样的情境:教师首先对学生提出“将你的年龄乘以5后加上19,再把结果乘以2减去38,将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会在1秒钟内说出你的年龄”,刚接触代数式的学生都会感到万分惊异,认为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他们的一个个问题都被解决时,他们又感到十分的震惊,认为老师是多么的了不起,而当我将代数式(5a 19)×2-38化简得到10a时,学生则会发出阵阵的感叹,原来奥秘就在于此,同时也认识到把代数式化简后求值是多么的重要。这一情境的创设在学生后续学习中具有很好的实效性,特别是在解决代数式这一类问题时更是为学生找到了有效的突破口。
二、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使学生做中引趣,提高情境教学的有效 在数学学习中,过于强调结论,只能促进学生单调的模仿和记忆知识,但如果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例如:我们在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4cm,5cm,6cm,8cm,10cm,12cm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任意取三根将其首尾连接成三角形,接着教师提出下列问题:①任意三根小木棒是否都能拼成三角形?②有几组三根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三根小木棒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试比较两根短棒长度之和与长棒长度的关系;③通过上述操作,请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④适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并证明。通过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亲眼所见,发挥主体作用。以此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
三、创设类比型情境,使学生比中探趣,深化情境教学的有效
奥苏伯尔曾经说过:“教育心理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正是基于这些认知经验,学生才能通过种种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现在所面临的问题,驱动思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由此发展他们对数学的理解。例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可以提问学生①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②它的标准形式是什么?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④一元一次方程一定有解吗?有几个解?要求学生口答。随后让三名学生上黑板解方程①2 x=2(x-1)②3(1-x)=2(x-9),并在数轴上表示他们的解。以及指出不等式x 3<6的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完成后由学生判断是否正确。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最大的区别就是式子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需改变方向,而等号不改变。这样通过仿同求异对比来学习,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强化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四、创设冲突型情境,使学生惑中生趣,落实情境教学的有效
新旧知识的矛盾、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这样的情境,是让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在学习了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后,安排一道去分母后的整式方程的根使得分式方程的分母为零的方程让学生去解,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感到在每个过程都正确的前提下,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解?因而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原因,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的情趣。
数学教育不能从那些现成的、完美的数学系统开始,不能采用向学生硬性灌输概念的方式进行,良好的数学情境是数学教育的前提。而数学教学应发生在现实的情境之中,数学知识应在情境中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来建构,所以情境设计得恰当与否将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还应注意情境的真实度、情境的全程性、情境的发展性和情境的数学味,以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师只有以学科知识创设情境,以情感来掌握知识,多总结生活和教学实践经验,不断地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有更多的灵感,创设出更好的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徐斌艳主编.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朱贤平.问题解决课堂教学的探索.教育教学研究,2001,(9)
关键词:创设; 情境;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13-0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基于这一理念,情境教学成为现阶段数学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激发其学好数学的愿望,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然而,一些热热闹闹、牵强附会的情境却让人忧虑。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而又不失浓厚的数学味的课堂,使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呢?数学情境创设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要有梯度性,有连贯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一、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使学生奇中激趣,凸显情境教学的有效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如在教学“求代数式的值”这一内容时,设置这样的情境:教师首先对学生提出“将你的年龄乘以5后加上19,再把结果乘以2减去38,将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会在1秒钟内说出你的年龄”,刚接触代数式的学生都会感到万分惊异,认为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他们的一个个问题都被解决时,他们又感到十分的震惊,认为老师是多么的了不起,而当我将代数式(5a 19)×2-38化简得到10a时,学生则会发出阵阵的感叹,原来奥秘就在于此,同时也认识到把代数式化简后求值是多么的重要。这一情境的创设在学生后续学习中具有很好的实效性,特别是在解决代数式这一类问题时更是为学生找到了有效的突破口。
二、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使学生做中引趣,提高情境教学的有效 在数学学习中,过于强调结论,只能促进学生单调的模仿和记忆知识,但如果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例如:我们在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4cm,5cm,6cm,8cm,10cm,12cm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任意取三根将其首尾连接成三角形,接着教师提出下列问题:①任意三根小木棒是否都能拼成三角形?②有几组三根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三根小木棒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试比较两根短棒长度之和与长棒长度的关系;③通过上述操作,请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④适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并证明。通过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亲眼所见,发挥主体作用。以此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
三、创设类比型情境,使学生比中探趣,深化情境教学的有效
奥苏伯尔曾经说过:“教育心理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正是基于这些认知经验,学生才能通过种种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现在所面临的问题,驱动思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由此发展他们对数学的理解。例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可以提问学生①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②它的标准形式是什么?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④一元一次方程一定有解吗?有几个解?要求学生口答。随后让三名学生上黑板解方程①2 x=2(x-1)②3(1-x)=2(x-9),并在数轴上表示他们的解。以及指出不等式x 3<6的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完成后由学生判断是否正确。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最大的区别就是式子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需改变方向,而等号不改变。这样通过仿同求异对比来学习,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强化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四、创设冲突型情境,使学生惑中生趣,落实情境教学的有效
新旧知识的矛盾、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这样的情境,是让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在学习了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后,安排一道去分母后的整式方程的根使得分式方程的分母为零的方程让学生去解,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感到在每个过程都正确的前提下,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解?因而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原因,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的情趣。
数学教育不能从那些现成的、完美的数学系统开始,不能采用向学生硬性灌输概念的方式进行,良好的数学情境是数学教育的前提。而数学教学应发生在现实的情境之中,数学知识应在情境中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来建构,所以情境设计得恰当与否将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还应注意情境的真实度、情境的全程性、情境的发展性和情境的数学味,以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师只有以学科知识创设情境,以情感来掌握知识,多总结生活和教学实践经验,不断地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有更多的灵感,创设出更好的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徐斌艳主编.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朱贤平.问题解决课堂教学的探索.教育教学研究,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