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杂草,世界将会怎样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当时还只有二十五六岁的理查德·梅比在伦敦的企鹅出版社做编辑,办公室位于一个城乡结合部,外面有大片的垃圾场,上面长满了杂草。午休时,梅比常在这片荒草丛中散步,一边为杂草的繁茂昌盛而惊叹,一边从这片废墟中感到重生的力量。
   近40年后,梅比早已是英国著名的博物学作家和主持人,这段经历不仅成为他与植物世界结缘的起点,还永久地影响了他对那些被蔑称为“杂草”的植物的态度,也促使他撰写了这部《杂草的故事》。
   在书中,梅比一方面从历史、小说、诗歌、戏剧和民间故事中钩沉杂草与人类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另一方面,他为这些植物辩护,从英国本土的杂草变迁史出发,提出并试图回答如下问题:杂草是某种类型的植物还是一种人类的思维?它们是生物品种还是文化的产物?它们为何存在?如果没有它们,世界将会怎样?
  1.杂草背后的文化故事
   事实上,从植物学专业来看,并没有杂草或者非杂草这样的分类。“科学负责研究植物的分类、特征等,但不负责赋予它们价值分类。”《杂草的故事》的译者陈曦说。
   那么,什么是杂草?
   “独脚金是一种美丽的寄生植物,在原产地肯尼亚,它的花朵被用来铺撒在迎接贵客的道路上。1956年它来到了美国东部,在这里它使成千上万英亩的农田颗粒无收。”类似的植物不胜枚举。
   人们对杂草的判定标准,会因植物出现的地点不对、出现的时间不对、对其认识不同等而发生变化。“所有这些杂草的定义都是从人类的角度出发的。”梅比一语道出,“倘若有什么植物妨碍了我们的计划,或者扰乱了我们干净齐整的世界,人们就会给它们冠上杂草之名。”所谓杂草,就是妨碍了人类的植物。而这些被叫作杂草的植物遍布每一个植物类群,从简单的藻类到雨林的大树。
   对于这些不按人类的规则出牌的植物,引发了梅比的思考与研究。“一切都取决于你对杂草的定义是什么。”梅比认为,这定义,就是杂草背后的文化故事。
   梅比直到60多岁才动笔写了这本书,全书12章,每章都用一种植物命名,贯叶泽兰、侧金盏花、萹蓄、宽叶车前、夏枯草、三色堇、牛膝菊、牛蒡、柳兰等,但其内容又不限于这一种植物。从书中的副标题更能读出这一章的主题,如“随处可见的平凡杂草”“比人类更古老的杂草”“杂草与三个作家的故事”等。
   他期望“通过回顾杂草文化史上的关键性时刻来讲述我的故事,在这些时刻,某些杂草带来的特别的麻烦与某些人特别的执着不期而遇”。而这本书,“目的从不是为了探讨农民、园丁或者保育工作者们在杂草控制上遇到的技术事宜,我关心的是人们在杂草控制上千差万别的动机以及这种控制对我们与植物世界、大自然的关系有什么整体影响”。
  2.与杂草平等的视角
   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因着这些杂草,作者涉及的领域不仅有植物学,还有历史、科学、民俗、农业、战争,更有大量的小说、诗歌、绘画、电影等艺术方面的内容。“是真正的跨界写作。”《杂草的故事》的策划编辑雷淑容称之为“杂草百科全书”。
   陈曦对此深有体会。她一直翻译的是通俗科普读物,这是她“翻译过的最有文学性的书”,因此要尽最大可能保留作者行文中的文学风格。“对于我这个理科生而言真的是‘硬着头皮’上。书里有时会引用一些相对比较古老、冷门甚至有些深奥的文字,几乎找不到中文的参考信息,就只能反复读、反复揣摩。”
   “这种写作方式对中国作者来说是新的写作经验。”雷淑容认为,英国博物学传统从中世纪发展到现在,源远流长,影响力巨大,几乎每个时代英国都会出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博物学作家,而理查德·梅比正是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博物学作家。他的特点在于用全球化的视野来观察自然世界,他的写作博杂、宽泛,极富跳跃性和复杂性,同时又充满了文学性,每个篇章读来都是精美的随笔。
   陈曦说这是她第一次读到专为野草这类不起眼,甚至为人轻贱的生物所写,又写得如此细致、思考得如此深入的著作,“以野草写人,也以人写野草,与生活结合得很紧密”。
   “梅比的写作是把杂草放到文学、神学、历史、地理、政治、园艺等大的视野中进行的,这就超越了小情小调。不仅如此,他把杂草放到与人类同等的生命状态,他对杂草的生态态度,我想可能更接近万物皆有性、众生乃平等的佛教思想。”雷淑容表示。
  3.书架上缺的那本书
   《杂草的故事》从拿到版权到出版,历经4年。雷淑容策划编辑了不少非虚构的书,像《失真时代》《永生的海拉》《借来的时间》等,选择这本书后,她有点犹豫,因为“不是想象中那样对杂草粗浅的涉猎,挺深的,很专业”。
   不过这部关于杂草这种生活中特别常见但又不被关注的生命的著作,还是打动了雷淑容,“如果你爱好自然,你的书架上肯定缺这样一本书——关于杂草的”。
   与原版不同的是,中文版增加了24页植物彩色插图。雷淑容希望这本杂草书拥有一个最好的形式感,那就是装帧设计要贴切杂草的生命状态:美、蓬勃而且神秘。
   此前国内没有出版过理查德·梅比的书,这本书是他在国内的“首秀”,不过,梅比在英国有很高的知名度,《吉尔伯特·怀特》《植物大英百科全书》等书荣获多项大奖,他还是电视系列片《来自乡间的明信片》的总撰稿人和制片人。
   而这本书也非常好读,陈曦特别喜欢《三尖树:末日杂草》一章,其切入点是科幻作品中的野草,文学作品中的杂草时而是摧毁文明的凶手,时而又是重建世界的先锋,但无论如何这些不速之客都远胜过不幸又对处境无能为力的人类。“这些作品很好地体现了人类对于杂草的矛盾心理。”
   “梅比是植物学家,除了各种各样的植物,他还研究鸟,杂草的故事只是他专业领域里一个很小的分支,但是管窥见豹,在他笔下,一株野草就是一段历史、一个可以不断延伸将各个学科各个门类都联系起来的丰富世界。从他的结构安排就能看出来,每章标题以一种植物为名。如果你以为他每章只写一种野草,那你就错了,只要你打开书,展开在你面前的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雷淑容认为,这就是《杂草的故事》的独特性:没有人能模仿它,也没有人能模仿得了。
其他文献
9月11日,《科学导报》记者来到五台县农业局,见到了刚刚下乡归来的谢建华。黑西装、黑红脸膛,黑黝黝的天生卷发,记者面前的谢建华朴实而又平凡。谢建华与记者的交谈不时被手机铃声打断,都是老百姓的求助电话。  结缘农业与民为友   1968年出生的谢建华,有一种特殊的乡土情结。比他年长17岁的哥哥,就读于山西农大,学的是蔬菜栽培专业。老宅院里院外的空地上,结满各种各样的黄瓜、西红柿,那颜色、那味道,影响
期刊
2014年10月29日,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刘孟军为第一作者的枣基因组测序重大研究成果。   据悉,刘孟军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历经三年努力,在世界上率先完成枣树的高质量全基因组测序,并使枣树成为世界鼠李科植物和我国干果树种中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物种。这是刘孟军在枣领域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   多年来,刘孟军带领课题组从枣的种质资源评价分类、良种选育和快繁到优质丰产
期刊
近日,山医大二院乳腺外科利用自体组织背阔肌皮瓣一期乳房再建技术,成功地为一名乳房肿瘤切除后巨大皮肤缺损患者进行了再建修补,使其伤口愈合后痊愈出院。   乳腺癌术后自体组织乳房再建是乳腺外科技术难度最大的手术,是对乳腺外科医生技术的挑战,也是乳腺外科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此次手术的成功以及他们已独立完成的腹直肌皮瓣转移一期乳房再建手术,标志着山医大二院乳腺外科技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向国内国际先
期刊
院士简介   徐滨士,男,1931年3月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招远。1954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与焊接专业,1954年起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1961年至今历任装甲兵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1990年6月晋升少将军衔。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装甲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维修工程、
期刊
“低碳生活”就是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低碳一族”正以自己生活细节的改变证明:气候变化已经不再只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   办公篇   多用电子邮件、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   在午餐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这
期刊
现在新闻媒体上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一个词汇就是低碳。百度一下得到的解释是: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相信大家对于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这两个词一定不陌生。营造一个低碳的生活环境,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造福后代。那我们应怎样做到低碳生活?   1.走路或骑车上班   如果你的居住地距离单位并不十分遥远,请步行或骑自行车上班。你会收获新鲜的空气、沿途的风景以及越来越健康的身体。 
期刊
他出生于1957年12月29日的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正如大多数摩羯座的人一样,他拥有超常的勤奋、毅力和抱负,对现实和困境毫不妥协、始终如一。   18岁的时候,他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凭借发表的Cell论文(第一作者)、优秀的医学院入学(MCAT)分数和丰富的实验室经验,他自信地申请了众多医学院。但最后只有芝加哥大学录取了他,他的父母是该校的校友。   40岁那年,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
期刊
经济低碳化的背景和内涵   1972年,罗马俱乐部就发表了《增长的极限》这个重要的报告。报告对工业化进行了反思,认为环境污染会对人类未来造成威胁。   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把控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上升作为国际共同的义务和责任,这样,低碳化就正式写入各国经济发展的纲领之中。   从1992年讨论世界气候变
期刊
书籍于我,宛如衣食,每日必读。特别是临睡前的夜读,仿佛是为一天画上句号。   最近入手一本《记忆的味道》,开篇的《恋恋红烧肉》就打动了我,是外婆做的红烧肉啊!还有《小巷里的爆米花老人》《与梦想有关的鱼》等。   对于很多人来说,童年的记忆一定和吃有关,我喜欢这本书,里面有我的故事,有我念念不忘的感情和心境。稍纵即逝的童年时光,而今再回味,脑海中是挥之不去的家乡味道,食物唤醒了本已尘封的记忆。每天晚
期刊
有人说,基础、基础,何时是了?天天打基础,何时是够?据华罗庚看来,要真正打好基础,有两个必经的过程,即“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学习、接受的过程,“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   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愈读愈厚,我们所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是,这个过程主要是个接受和记忆的过程,“学”并不到此为止,“懂”并不到此为透。要真正学会懂还必须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