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各种媒介及自媒体的深入发展,如何做好网络评论、搞好新媒体舆论引导,已成为各媒体亟需认真研究且高度重视的大课题。
一、网络评论品牌建设需从打造“六名”抓起
坚定精品思维,集中力量和资源,打造出叫得响的网评品牌,是我们今后工作要努力的方向。
一个网站运营得是否有影响力,与本网有没有品牌栏目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首先要强化网络评论品牌建设。要想做到这一点,可以先从打造名评论员、名产品入手,陆续升级打造名网站、名栏目、名账号、名工作室,还可以通过项目化运作的形式,调动一批有学识有担当的人,着力打造一个小型化、轻型化、可视化的品牌栏目。然而,要想打造这样一个品牌栏目可以先从小的微评开始,带动年轻人生产一些原创的网评文章,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质,通过自己喜欢的网络形式,写出广受用户喜欢的新媒体风格的网评文章。
网络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舆论的阵地,成为各类受众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交流平台。所以,做好网络评论引导工作任重道远。首先,需要在本网强化网评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优秀的网评员队伍,调动大家多写有思想、有观点、有见识的网评文章,起到引导舆论、传递正能量的作用。其次,要多借鉴其他媒体的先进经验,开办一到两个有影响力的网评栏目,并在当地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效应。
拿内蒙古新闻网来说,做好网络评论引导这项工作因人力物力的投入不足而相对滞后。目前的状况是,转载《内蒙古日报》的评论文章、各类正能量权威媒体的网络评论文章及本土网评员的文章较为充分,像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客户端都设有专门的思想频道、内蒙古网评栏目、地评线栏目、微评汇栏目。稿子转发虽然很及时,但本网的原创文章还是不到位。今后,我们需要把这项工作高度重视起来,并建立起具体的制度和流程。
像湖北日报网荆楚网的《东湖评论》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和途径的网络平台。他们在评论频道设置了“最新评论”“今日头条”“聚焦湖北”“楚天评”“大学生评论”等11个栏目,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评论员队伍,同时与各高校开展合作,共建“大学生网络评论实训基地”,每日原创稿件达到100多篇。湖南省红网的《红辣椒评论》也很有影响力,该频道获得过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闻名专栏奖。他们通过解读新闻现象本质,力求用网络传递理性声音,成为网络评论中影响力最大和关注度最高的原创基地之一。他们的具体做法是:鼓励发声,坚持“草根”定位;不断发掘新人,壮大作者队伍;举办红辣椒评论全国时评研讨会;举办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
像新华社的微博,有一个特色是写微评,就是根据一个热点,让记者写成小评论。有时候,一个一二百字的引导类的微评,点击量上千万,甚至上亿,人气很旺。他们的微评传播形式也在不断创新,过去是文字配图,现在是视频类评论。过去是播评论,现在是用特别活的网络语言写评论、说评论,看的人越来越多。
这些媒体的经验做法,能给我们一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的思路,非常值得借鉴。
二、写出受众愿意看自己也能拿得出手的东西
受众愿意看自己也能拿得出手的东西是什么样子?
首先,它和我们写任何文章一样,需要考虑到受众的情绪,受众不喜欢看的是重复组装、套用模式,老是在说车轱辘话的八股文,一篇好的评论,既要有新颖独到的观点,还要有灵动形象的文风,要用真诚的态度,口语化的表达,把听者的内心点燃,以此来实现评论的本质——说服。此外,引导要有价值取向,需要对热点新闻进行调查和鉴别,在事实准确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不能在还没有摸清楚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就扔出了自己的观点,以至于真相出来时被“打脸”。因此,我们要学会确定评论选题,同时要学会沉淀认知,要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让评论与舆情保持一定的距离。
新华社高级编辑徐尚荣在《谈谈舆论引导中的评论思维》一文中指出,评论思维分批判性、质疑性、善诱性、反证性、演绎性、逆向性、辩证性、形象性八种形式,在谈到形象性思维时,他的观点是要多写生动、精彩、有感染力的评论,要在脑海中找一个形象的东西,加入更多的形象性,这样才有利于评论的传播。此外,要想做好评论,必须要深入一线,深入人民群众中间;要抓住小事件、小苗头,做好大策划、大引导;要通过新媒体、新形式、新手段来引导;要积极引导、主动引导、善于引导、有效引导。这就需要我们多深入基层,探究新闻事件的真相,写出有价值有看点的评论,当你成为民众的代言人时,你所写的评论才会有人喜欢。
写评论和做任何新媒体产品一样,要讲究好看、有用。我们搞新闻工作的,老师经常强调的就是要以小见大,不要泛泛而谈,要通过使用新媒体、新形式、新手段,多生產适合如今口味刁钻的用户喜欢的东西。
三、做好网络评论需要宣传思想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重在聚民心。新华社高级编辑陈卫平的观点是,就重大新闻进行解读,是主流媒体的优势和引导舆论的主要方式;我们应该知道工作的主要对象在哪里,都是谁,才能找到入情、入理、入脑的办法;做新闻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及时发声;记者应该学习写评论,这样才能提高对新闻的认识、理解和分析能力;写作应尊重客观事实,多用直接引语,少用那些修饰性词汇。
与此同时,搞网评还需要宣传思想工作者紧抓热点,具备新媒体素养、搞好互动交流。侠客岛和牛弹琴微信公众号,是我们经常关注的微信平台。他们的运营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打破了机构味道的宣传,给每一篇内容赋予了人格化传播的魅力。他们注重与粉丝进行互动,把评论做成了与网友交流的方式和平台,这些做法对我们都有指导作用。在报纸上刊发的好多理论性、政策性极强的文章,都被他们挖掘出了灵动的点,可谓是把正能量、主旋律的时政题材,做到了新与活的极致。他们还善于研究受众的心理,能洞悉用户的情感,像透视基层工作现象这种文章的内容,他们都能通过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来增强用户的黏性。关于中美贸易战,他们也能找到巧妙而平实的角度,写出让人无力回击的视点。当然,这都与他们平时加强学习、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和驾驭能力强、各类知识储备丰厚、新闻业务功底扎实有很大的关系。
侠客岛的运营人员注重在全国范围内搞各种有意思的沙龙,如“岛友走进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沙龙、“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线下沙龙、“基层治理”线下沙龙、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北大线下沙龙等。而且他们与后台的网友、粉丝互动得特别频繁,交流出了深厚的感情。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只有打通了与用户之间的那种隔阂,才能被受众喜欢。
新华社、新华网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人员活跃在各个新媒体平台。他们思路广、做法新,无论是搞新华锐评,还是做各类重点报道,或是出品其他打动人情感的文化类产品,以及采写能凸显出自身优势的国际类热点文章,都始终坚信“内容为王”的原则。的确,内容做得好,阅读量就高,也真正起到了吸引受众、引导舆论的作用。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深刻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加强学习,锤炼笔力,通过新媒体最轻盈、最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写出广大受众喜欢看、愿意看的网评文章,用丰富多彩的形式、生动活泼的手段展示新时代,弘扬正能量。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各种媒介及自媒体的深入发展,如何做好网络评论、搞好新媒体舆论引导,已成为各媒体亟需认真研究且高度重视的大课题。
一、网络评论品牌建设需从打造“六名”抓起
坚定精品思维,集中力量和资源,打造出叫得响的网评品牌,是我们今后工作要努力的方向。
一个网站运营得是否有影响力,与本网有没有品牌栏目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首先要强化网络评论品牌建设。要想做到这一点,可以先从打造名评论员、名产品入手,陆续升级打造名网站、名栏目、名账号、名工作室,还可以通过项目化运作的形式,调动一批有学识有担当的人,着力打造一个小型化、轻型化、可视化的品牌栏目。然而,要想打造这样一个品牌栏目可以先从小的微评开始,带动年轻人生产一些原创的网评文章,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质,通过自己喜欢的网络形式,写出广受用户喜欢的新媒体风格的网评文章。
网络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舆论的阵地,成为各类受众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交流平台。所以,做好网络评论引导工作任重道远。首先,需要在本网强化网评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优秀的网评员队伍,调动大家多写有思想、有观点、有见识的网评文章,起到引导舆论、传递正能量的作用。其次,要多借鉴其他媒体的先进经验,开办一到两个有影响力的网评栏目,并在当地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效应。
拿内蒙古新闻网来说,做好网络评论引导这项工作因人力物力的投入不足而相对滞后。目前的状况是,转载《内蒙古日报》的评论文章、各类正能量权威媒体的网络评论文章及本土网评员的文章较为充分,像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客户端都设有专门的思想频道、内蒙古网评栏目、地评线栏目、微评汇栏目。稿子转发虽然很及时,但本网的原创文章还是不到位。今后,我们需要把这项工作高度重视起来,并建立起具体的制度和流程。
像湖北日报网荆楚网的《东湖评论》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和途径的网络平台。他们在评论频道设置了“最新评论”“今日头条”“聚焦湖北”“楚天评”“大学生评论”等11个栏目,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评论员队伍,同时与各高校开展合作,共建“大学生网络评论实训基地”,每日原创稿件达到100多篇。湖南省红网的《红辣椒评论》也很有影响力,该频道获得过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闻名专栏奖。他们通过解读新闻现象本质,力求用网络传递理性声音,成为网络评论中影响力最大和关注度最高的原创基地之一。他们的具体做法是:鼓励发声,坚持“草根”定位;不断发掘新人,壮大作者队伍;举办红辣椒评论全国时评研讨会;举办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
像新华社的微博,有一个特色是写微评,就是根据一个热点,让记者写成小评论。有时候,一个一二百字的引导类的微评,点击量上千万,甚至上亿,人气很旺。他们的微评传播形式也在不断创新,过去是文字配图,现在是视频类评论。过去是播评论,现在是用特别活的网络语言写评论、说评论,看的人越来越多。
这些媒体的经验做法,能给我们一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的思路,非常值得借鉴。
二、写出受众愿意看自己也能拿得出手的东西
受众愿意看自己也能拿得出手的东西是什么样子?
首先,它和我们写任何文章一样,需要考虑到受众的情绪,受众不喜欢看的是重复组装、套用模式,老是在说车轱辘话的八股文,一篇好的评论,既要有新颖独到的观点,还要有灵动形象的文风,要用真诚的态度,口语化的表达,把听者的内心点燃,以此来实现评论的本质——说服。此外,引导要有价值取向,需要对热点新闻进行调查和鉴别,在事实准确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不能在还没有摸清楚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就扔出了自己的观点,以至于真相出来时被“打脸”。因此,我们要学会确定评论选题,同时要学会沉淀认知,要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让评论与舆情保持一定的距离。
新华社高级编辑徐尚荣在《谈谈舆论引导中的评论思维》一文中指出,评论思维分批判性、质疑性、善诱性、反证性、演绎性、逆向性、辩证性、形象性八种形式,在谈到形象性思维时,他的观点是要多写生动、精彩、有感染力的评论,要在脑海中找一个形象的东西,加入更多的形象性,这样才有利于评论的传播。此外,要想做好评论,必须要深入一线,深入人民群众中间;要抓住小事件、小苗头,做好大策划、大引导;要通过新媒体、新形式、新手段来引导;要积极引导、主动引导、善于引导、有效引导。这就需要我们多深入基层,探究新闻事件的真相,写出有价值有看点的评论,当你成为民众的代言人时,你所写的评论才会有人喜欢。
写评论和做任何新媒体产品一样,要讲究好看、有用。我们搞新闻工作的,老师经常强调的就是要以小见大,不要泛泛而谈,要通过使用新媒体、新形式、新手段,多生產适合如今口味刁钻的用户喜欢的东西。
三、做好网络评论需要宣传思想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重在聚民心。新华社高级编辑陈卫平的观点是,就重大新闻进行解读,是主流媒体的优势和引导舆论的主要方式;我们应该知道工作的主要对象在哪里,都是谁,才能找到入情、入理、入脑的办法;做新闻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及时发声;记者应该学习写评论,这样才能提高对新闻的认识、理解和分析能力;写作应尊重客观事实,多用直接引语,少用那些修饰性词汇。
与此同时,搞网评还需要宣传思想工作者紧抓热点,具备新媒体素养、搞好互动交流。侠客岛和牛弹琴微信公众号,是我们经常关注的微信平台。他们的运营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打破了机构味道的宣传,给每一篇内容赋予了人格化传播的魅力。他们注重与粉丝进行互动,把评论做成了与网友交流的方式和平台,这些做法对我们都有指导作用。在报纸上刊发的好多理论性、政策性极强的文章,都被他们挖掘出了灵动的点,可谓是把正能量、主旋律的时政题材,做到了新与活的极致。他们还善于研究受众的心理,能洞悉用户的情感,像透视基层工作现象这种文章的内容,他们都能通过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来增强用户的黏性。关于中美贸易战,他们也能找到巧妙而平实的角度,写出让人无力回击的视点。当然,这都与他们平时加强学习、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和驾驭能力强、各类知识储备丰厚、新闻业务功底扎实有很大的关系。
侠客岛的运营人员注重在全国范围内搞各种有意思的沙龙,如“岛友走进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沙龙、“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线下沙龙、“基层治理”线下沙龙、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北大线下沙龙等。而且他们与后台的网友、粉丝互动得特别频繁,交流出了深厚的感情。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只有打通了与用户之间的那种隔阂,才能被受众喜欢。
新华社、新华网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人员活跃在各个新媒体平台。他们思路广、做法新,无论是搞新华锐评,还是做各类重点报道,或是出品其他打动人情感的文化类产品,以及采写能凸显出自身优势的国际类热点文章,都始终坚信“内容为王”的原则。的确,内容做得好,阅读量就高,也真正起到了吸引受众、引导舆论的作用。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深刻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加强学习,锤炼笔力,通过新媒体最轻盈、最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写出广大受众喜欢看、愿意看的网评文章,用丰富多彩的形式、生动活泼的手段展示新时代,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