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明,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因此有两个因素就成为我们考察的对象;第一是‘观念’,第二是热情,这两者交织成为世界史的经纬线。”其实人类的教育活动,又何尝不是用师生之间的认知因素——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非智力因素这两条经纬线交织而成的呢?
【关键词】英语教学 主动性
一、以人为本创建和谐英语课堂
一般情况下,当一个人情绪高涨时,观察、思维等活动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展开,而情绪低落时则反之。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着收获知识的幸福。这一点比较难做到,尤其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规定时间、规定场所、按规定程序接受规定的内容。
这一系列“规定”使这种活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从而产生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消极影响。然而,在这样的情境下,由情感去诱导学生,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在快乐融洽的情绪中把“强制性”活动转变为“主动性”活动,变“苦学”为“乐学”。
确立科学的“学生观”,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位置。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为对象,然而却是以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为前提,施加系统的影响来促进学生的身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学”是不能被教师的“教”所取代的活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学工作者以发展的眼光,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开发学生内在的大量未被开发利用的潜力,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功能
动力功能是指对学生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英语学习的动力功能发挥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因,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一旦产生,学生会表现出渴求知识的迫切愿望,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选用适合个体特点的学习策略,努力地获取英语知识和技能。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学生把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需要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的过程。而学习动机的激发则是指学生将自己已形成的学习需要调动起来,以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过程。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学习动机的培养为激发提供了进一步的强化。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分开,因此,在教学中应坚持培养与激发并行性原则。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调节机制和感染力
调节功能是指在教学实践中矫正人的行为活动。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查波洛热茨说,教师情感教育对学生新的社会性动机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为了研究这项功能,他曾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其中一个自然实验是这样进行的:一位十二岁的学生,开始时,她不喜欢做值日,而热衷于游戏。她的行为引起教师和同学的否定评价。与此同时,她游离于集体之外,而这个集体却总是愉快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得到教师的表扬。
在这种情况下,她开始发生变化,先是闷闷不乐,再是不喜欢游戏了,之后她开始羡慕正在擦玻璃窗的同学了,最后她忍不住说:“我也要劳动。”开始需要别人的提醒和鼓励,最后能很自觉地完成任务。这样,一种新的社会性动机在女孩身上形成了。因此,在非智力教育中要适当地启用它的调节功能。
教师的情感具有对学生情感产生影响的效能。人的情绪往往受身旁人、事影响。学生的情绪最易受教师的感染,他们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将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涉及的某些对象上去,爱教师之所爱,恨教师之所恨。因此,教师若能把握情感教育的这一功能,将获益匪浅。
四、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热情。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综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促进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良好循环,是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学,非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肯不肯学,至于学得好不好,则由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决定。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应有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使非智力品质成为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英语素质的内动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 主动性
一、以人为本创建和谐英语课堂
一般情况下,当一个人情绪高涨时,观察、思维等活动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展开,而情绪低落时则反之。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着收获知识的幸福。这一点比较难做到,尤其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规定时间、规定场所、按规定程序接受规定的内容。
这一系列“规定”使这种活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从而产生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消极影响。然而,在这样的情境下,由情感去诱导学生,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在快乐融洽的情绪中把“强制性”活动转变为“主动性”活动,变“苦学”为“乐学”。
确立科学的“学生观”,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位置。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为对象,然而却是以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为前提,施加系统的影响来促进学生的身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学”是不能被教师的“教”所取代的活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学工作者以发展的眼光,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开发学生内在的大量未被开发利用的潜力,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功能
动力功能是指对学生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英语学习的动力功能发挥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因,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一旦产生,学生会表现出渴求知识的迫切愿望,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选用适合个体特点的学习策略,努力地获取英语知识和技能。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学生把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需要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的过程。而学习动机的激发则是指学生将自己已形成的学习需要调动起来,以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过程。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学习动机的培养为激发提供了进一步的强化。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分开,因此,在教学中应坚持培养与激发并行性原则。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调节机制和感染力
调节功能是指在教学实践中矫正人的行为活动。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查波洛热茨说,教师情感教育对学生新的社会性动机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为了研究这项功能,他曾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其中一个自然实验是这样进行的:一位十二岁的学生,开始时,她不喜欢做值日,而热衷于游戏。她的行为引起教师和同学的否定评价。与此同时,她游离于集体之外,而这个集体却总是愉快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得到教师的表扬。
在这种情况下,她开始发生变化,先是闷闷不乐,再是不喜欢游戏了,之后她开始羡慕正在擦玻璃窗的同学了,最后她忍不住说:“我也要劳动。”开始需要别人的提醒和鼓励,最后能很自觉地完成任务。这样,一种新的社会性动机在女孩身上形成了。因此,在非智力教育中要适当地启用它的调节功能。
教师的情感具有对学生情感产生影响的效能。人的情绪往往受身旁人、事影响。学生的情绪最易受教师的感染,他们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将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涉及的某些对象上去,爱教师之所爱,恨教师之所恨。因此,教师若能把握情感教育的这一功能,将获益匪浅。
四、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热情。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综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促进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良好循环,是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学,非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肯不肯学,至于学得好不好,则由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决定。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应有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使非智力品质成为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英语素质的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