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广州音乐厅的决赛现场,优秀歌手云集,美声响亮震天。而一则来自侯波同志家人的无声信息,甚过中国乐坛的最强音穿透心扉震荡着我的胸膛:侯老于昨晚去世……侯波同志是2011年住进医院的,2017年11月26日西去,自住院已离开人们的视野近7年,但我每年都能看到她,对其病情的发展是了解的,也是有思想准备的。尽管如此,当噩耗到来时,仍是不愿接受。随后在转赴上海看望《梁祝》作者的路上,再看手机且听经典,越发感到调悲身凉。此时,刚从侯老家里慰问回来的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郑更生打来电话,希望由我来写点文字。望着滚滚黄浦江水,一个坚毅、纤秀、干练、谦卑、慈祥和可爱的形象飘入眼帘。
1938年,14岁的侯波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后就读于延安女子大学并在延安中央医院、东北电影制片厂等工作,1949年调入中南海任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科长,成为毛泽东主席的第一位专职摄影师。1961年到新华社新闻摄影编辑部工作,1967年下放山西劳动改造,由于是“敌我矛盾”,于1973年最后一个回京,在潮湿、黑暗的图片社洗印车间里当繁重的漂洗工继续改造,直到1978年平反。1983年响应号召提前离休,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徐肖冰侯波摄影作品展览——伟大的历史纪录》,出版大型摄影作品集《路》,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从延安到中南海》侯波徐肖冰摄影回顾展,1995年创办中国女摄影家协会,2009年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2016年与田华、王晓棠、谭元寿、吕其明、胡松华等艺术家一同当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其代表作品有《开国大典》《新政治协商会议》《毛主席1959年回韶山》《最高国务会议》《毛主席在飞机上工作》《毛主席与亚非拉朋友在一起》《毛主席在北戴河》《毛主席畅游长江》《毛主席与维族老人库尔班亲切握手》等。在毛主席生前公开发表的700多幅照片中,侯波一人的作品就有400多幅。
侯老生前最后一次远行,是到云南大理出席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一次不同寻常的旅行。2009年是新中国60华诞,也是摄影术发明170年纪念,摄影节此时举办意义非凡,节庆上最令人关注的是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的评选和颁发。金像奖作为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协主办的摄影艺术领域最高成就奖项,令无数摄影家向往,其中的终身成就奖更是引人注目。按照规定,终身成就奖一届只设两个名额。为了在这个特别的历史时刻褒奖为新中国摄影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摄影家,组委会反复研究,最后认为有8位泰斗级的摄影家是众望所归。在中国文联的大力支持下,中宣部领导对组委会超出3倍的名额申请破例批准,令协会同志们无比兴奋。侯波与徐肖冰和陈复礼、吕厚民、陈昌谦、简庆福、陈勃、袁毅平全部当选,侯波徐肖冰夫妇的同时获奖更是前无古人,也难有来者。老人家对此次活动高度重视,召开家庭会议决定侯波一定代表出席。其家人朱清宇大姐冒着风险护送已是85岁高龄、行动不便的侯老先飞到昆明休息一天,再乘小飞机转赴大理。当她坐着轮椅出现在大理的国际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舞台上时,数千观众的现场掌声雷鸣,我也不由潸然泪下。我们深知,一生淡泊名利、万事荣辱不惊的侯老,坐轮椅到千里之外出席典礼,是对新中国60华诞的致敬,也是对我们年轻一代工作的鼓励!当时已病重的93岁的徐肖冰先生(两個月后逝世),在北京的电视机前观看了两个小时颁奖晚会的现场直播,当看到勇敢坚强的老伴出现在屏幕上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是中国摄影金像奖史上一次特别的记忆,设奖20年来国家领导人首次专程出席颁奖,规模空前,阵容强大,机遇难得(8人中现已有5人逝世,因奖项调整也已不再设立终身成就奖)。一个时代的摄影巨人相聚在影坛盛典,从延安抗日烽火中走来的侯波与同仁在新中国60周年之际同庆礼赞,可谓时代之幸、摄影之幸,所以我在颁奖现场由衷地发出了“本届金像奖在中国摄影史上将是不可复制、难以逾越”的感叹,中国摄影金像奖因德高望重的大师金榜题名而更加多彩和荣光! 《开国大典》是侯老一生的最爱。1949年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摄影师不止一人,参加这次重大历史事件拍摄者中,侯波的专业资历最浅,但她颇具天分,拍摄的代表着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领袖形象,是最具决定性的一刹那。由于她当时的拍摄任务不是对外发稿,其作品《开国大典》在30年后才公开展出。人们发现,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历史性庄严时刻,年仅25岁的纤秀女子,竟如此从容和精确地抓取了伟人开天辟地的豪迈和气宇轩昂的瞬间!
侯波先生在延安留下的少女影像就是体态瘦小,直到耄耋之年,先生依然是身影苗条。新中国成立前, 22岁的侯波已是科长,但直到离休,职务也再没有超越当年。难以想象她瘦小的身躯是怎样背着沉重的器材追逐时光的,难以想象她文靜的性格和谨慎的作风,却在国际上外交场合的关键时刻,当着赫鲁晓夫的面,跳上椅子、翻过桌子,冲到主席面前抢拍下只有几秒钟双方签字的瞬间。历史的辉煌总是伴随艰难,人有多大光环也定有多大苦难。离开中南海时,主席深情对她说“有什么困难可以来找我,有什么事情也可以给我写信……”在她受到不公正对待的11年里,白天劳动改造,晚上以泪洗面,但她始终不给组织添烦,不向主席喊冤,坚信党会有给她清白的一天。
60岁后的她,艺术焕发出新的青春,改革开放,使她生命活力再现。对往事她无怨无悔,对人生她甚感幸运,认为国家的给予很多,而从不提自己的贡献。每当我们谈起她经典的作品和卓越的影响,她总是淡然一笑,细声慢语地说:我就是一个摄影工作者,能力是组织的培养,成就是伟人的光芒。
侯波的一生,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她用镜头记录了叱咤风云的共和国伟人们尤其是毛泽东主席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她用相机凝固了新中国的许多重大事件,留下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在半个多世纪前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她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影响、温暖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世界也通过她的镜头进一步认识了平凡和伟大的领袖!
侯老7年前来到医院就再没离开,2425个日日夜夜在病床上与病魔抗争。即使到后来不能讲话了,我仍能从她纤细的手上感受到不屈的刚强!即使后来神志不清了,当听到电视里播出《东方红》、《延安颂》的旋律时,她眼里顿时散发出明亮的神光!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主治医师看到的是令自己难以置信的一颗强劲心脏!
侯波先生的离逝,是中国摄影的损失,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更牵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弦。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李屹第一时间登门向侯老亲属转达了党中央领导的悼念和慰问,不仅家人十分感动,也令我们文艺工作者无比温暖!
侯波,终年93岁。一名真正的布尔什维克,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她不留骨灰,却留下了经典!她不开追悼会,却唤起了人们的思念!
她走了,向着永远!
1938年,14岁的侯波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后就读于延安女子大学并在延安中央医院、东北电影制片厂等工作,1949年调入中南海任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科长,成为毛泽东主席的第一位专职摄影师。1961年到新华社新闻摄影编辑部工作,1967年下放山西劳动改造,由于是“敌我矛盾”,于1973年最后一个回京,在潮湿、黑暗的图片社洗印车间里当繁重的漂洗工继续改造,直到1978年平反。1983年响应号召提前离休,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徐肖冰侯波摄影作品展览——伟大的历史纪录》,出版大型摄影作品集《路》,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从延安到中南海》侯波徐肖冰摄影回顾展,1995年创办中国女摄影家协会,2009年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2016年与田华、王晓棠、谭元寿、吕其明、胡松华等艺术家一同当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其代表作品有《开国大典》《新政治协商会议》《毛主席1959年回韶山》《最高国务会议》《毛主席在飞机上工作》《毛主席与亚非拉朋友在一起》《毛主席在北戴河》《毛主席畅游长江》《毛主席与维族老人库尔班亲切握手》等。在毛主席生前公开发表的700多幅照片中,侯波一人的作品就有400多幅。
侯老生前最后一次远行,是到云南大理出席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一次不同寻常的旅行。2009年是新中国60华诞,也是摄影术发明170年纪念,摄影节此时举办意义非凡,节庆上最令人关注的是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的评选和颁发。金像奖作为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协主办的摄影艺术领域最高成就奖项,令无数摄影家向往,其中的终身成就奖更是引人注目。按照规定,终身成就奖一届只设两个名额。为了在这个特别的历史时刻褒奖为新中国摄影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摄影家,组委会反复研究,最后认为有8位泰斗级的摄影家是众望所归。在中国文联的大力支持下,中宣部领导对组委会超出3倍的名额申请破例批准,令协会同志们无比兴奋。侯波与徐肖冰和陈复礼、吕厚民、陈昌谦、简庆福、陈勃、袁毅平全部当选,侯波徐肖冰夫妇的同时获奖更是前无古人,也难有来者。老人家对此次活动高度重视,召开家庭会议决定侯波一定代表出席。其家人朱清宇大姐冒着风险护送已是85岁高龄、行动不便的侯老先飞到昆明休息一天,再乘小飞机转赴大理。当她坐着轮椅出现在大理的国际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舞台上时,数千观众的现场掌声雷鸣,我也不由潸然泪下。我们深知,一生淡泊名利、万事荣辱不惊的侯老,坐轮椅到千里之外出席典礼,是对新中国60华诞的致敬,也是对我们年轻一代工作的鼓励!当时已病重的93岁的徐肖冰先生(两個月后逝世),在北京的电视机前观看了两个小时颁奖晚会的现场直播,当看到勇敢坚强的老伴出现在屏幕上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是中国摄影金像奖史上一次特别的记忆,设奖20年来国家领导人首次专程出席颁奖,规模空前,阵容强大,机遇难得(8人中现已有5人逝世,因奖项调整也已不再设立终身成就奖)。一个时代的摄影巨人相聚在影坛盛典,从延安抗日烽火中走来的侯波与同仁在新中国60周年之际同庆礼赞,可谓时代之幸、摄影之幸,所以我在颁奖现场由衷地发出了“本届金像奖在中国摄影史上将是不可复制、难以逾越”的感叹,中国摄影金像奖因德高望重的大师金榜题名而更加多彩和荣光! 《开国大典》是侯老一生的最爱。1949年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摄影师不止一人,参加这次重大历史事件拍摄者中,侯波的专业资历最浅,但她颇具天分,拍摄的代表着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领袖形象,是最具决定性的一刹那。由于她当时的拍摄任务不是对外发稿,其作品《开国大典》在30年后才公开展出。人们发现,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历史性庄严时刻,年仅25岁的纤秀女子,竟如此从容和精确地抓取了伟人开天辟地的豪迈和气宇轩昂的瞬间!
侯波先生在延安留下的少女影像就是体态瘦小,直到耄耋之年,先生依然是身影苗条。新中国成立前, 22岁的侯波已是科长,但直到离休,职务也再没有超越当年。难以想象她瘦小的身躯是怎样背着沉重的器材追逐时光的,难以想象她文靜的性格和谨慎的作风,却在国际上外交场合的关键时刻,当着赫鲁晓夫的面,跳上椅子、翻过桌子,冲到主席面前抢拍下只有几秒钟双方签字的瞬间。历史的辉煌总是伴随艰难,人有多大光环也定有多大苦难。离开中南海时,主席深情对她说“有什么困难可以来找我,有什么事情也可以给我写信……”在她受到不公正对待的11年里,白天劳动改造,晚上以泪洗面,但她始终不给组织添烦,不向主席喊冤,坚信党会有给她清白的一天。
60岁后的她,艺术焕发出新的青春,改革开放,使她生命活力再现。对往事她无怨无悔,对人生她甚感幸运,认为国家的给予很多,而从不提自己的贡献。每当我们谈起她经典的作品和卓越的影响,她总是淡然一笑,细声慢语地说:我就是一个摄影工作者,能力是组织的培养,成就是伟人的光芒。
侯波的一生,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她用镜头记录了叱咤风云的共和国伟人们尤其是毛泽东主席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她用相机凝固了新中国的许多重大事件,留下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在半个多世纪前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她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影响、温暖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世界也通过她的镜头进一步认识了平凡和伟大的领袖!
侯老7年前来到医院就再没离开,2425个日日夜夜在病床上与病魔抗争。即使到后来不能讲话了,我仍能从她纤细的手上感受到不屈的刚强!即使后来神志不清了,当听到电视里播出《东方红》、《延安颂》的旋律时,她眼里顿时散发出明亮的神光!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主治医师看到的是令自己难以置信的一颗强劲心脏!
侯波先生的离逝,是中国摄影的损失,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更牵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弦。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李屹第一时间登门向侯老亲属转达了党中央领导的悼念和慰问,不仅家人十分感动,也令我们文艺工作者无比温暖!
侯波,终年93岁。一名真正的布尔什维克,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她不留骨灰,却留下了经典!她不开追悼会,却唤起了人们的思念!
她走了,向着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