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母细胞瘤伴静脉瘤栓的治疗探讨

来源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jingy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本院近6年来诊治的肾母细胞瘤伴静脉瘤栓病例资料,探讨此类患儿的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6年在本院诊断并接受系统治疗的肾母细胞瘤伴静脉瘤栓患儿临床资料,共12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8例(男女比例为1∶2)。平均首诊年龄3.94岁(最小1.5岁,最大7岁)。左侧5例,右侧7例。临床分期Ⅰ期5例,Ⅱ期4例,Ⅳ期3例(其中2例为肺转移,1例为肝脏和肺转移)。静脉瘤栓分型:Ⅰ型(下腔静脉的瘤栓在肾静脉水平以上,但距离小于2 cm)5例;Ⅱ型(瘤栓在肾静脉水平以上,距离超过2 cm,未超过肝
其他文献
目的描述并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的下尿路尿动力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neuropathic bladder-sphincterdysfunction,NBSD)及原发
1957年,日本仙台大学的Kasai教授率先创立Kasai术式。他研究了2~12个月肝病患儿的肝内和肝外胆管之后提出:随着汇管区增生程度的逐渐减弱,肝内胆管呈进展性的结构破坏;此外,在肝门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PPAR)是一种调节脂类分化和代谢的核激素受体转录翻译因子.通过研究发现PPAR有三种亚型,α、β和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