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特征表明,我国已经成功迈入创业型社会。创业型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优秀的创业人才,然而,反观我国创业教育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创业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支撑创业型社会发展的人才根基。我国必须从培养目标、层次结构、培养模式和支撑体系等方面科学构建创业人才培养的体系。
关键词:创业型社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王波(1979-),男,回族,山东泰安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助理研究员。(广东 深圳 51805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2-0007-0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特征表明,中国已经从过去的依附型社会迈入创业型社会。创业型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优秀的创业人才,然而,反观我国创业教育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创业教育声势浩大,却收效甚微。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建设创业型社会是一个国家迈向富强的最佳途径。为推动创业型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必须认真反思创业教育的得失,科学构建我国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背景:中国已经迈入创业型社会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的中小企业悄然登上了舞台,逐步取代了过去大型企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据此宣称,美国经济已经由管理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为创业型社会,并对创业型社会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认为创业型社会是一种能够充分孕育创新与创业活动,产生大量创业家与新创事业的社会,是能够激发组织与个人的创新与创业精神,进而带动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社会。构建创业型社会的核心目标在于,在全社会范围内所有组织和个人能以更高的效率进行新事业开创和连续创新,以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提高国家竞争优势。[1]根据德鲁克的定义,笔者认为,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特征来判断,创业型社会在中国已经初见端倪。这些特征可以大致概况为以下几方面。
1.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低就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异乎寻常的高增长态势,年均实际增长9.8%。[2]但是,由于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就业人口激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993年的2.6%逐渐上升到2008年的4.2%。[3]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创业型经济,推动技术进步和催生新的产业,从而促进就业,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国家战略的巨大驱动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2009年2月,国务院在全国85个城市率先开展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试点,并以此推动了全国各地创业型城市建设。这些信号都充分表明,鼓励创业已经从一般倡导和政策引导上升到一种国家战略。
3.以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为核心的创业环境的形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逐步推进了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体制改革,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成熟的法治社会为创业型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4.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凸显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中小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截至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100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其中300人以下的小企业占95.8%。中小企业贡献了我国60%的GDP、50%的税收和80%的城镇就业。[4]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发展经济、解决就业、改善民生、创新科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已经悄然迈入了创业型社会。对于中国而言,没有任何时候比今天更需要创新、创业,也没有任何时候比今天更加适合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反思:创业教育难以筑牢创业型社会发展的人才根基
中国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经过十几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创业教育已在我国大部分高校逐步推广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遗憾的是,大学生作为我国创业的主力军,创业的比例却不到1%,创业成功率只有0.01%。[5]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尚显稚嫩,难以支撑创业型社会发展的人才根基。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创业教育目标的功利性
创业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的延伸,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挥棒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背离了其宗旨,试图用“拔苗助长”的方式造就所谓的创业者。然而,创业教育绝非是一种可以短期速成的教育,希望创业教育能在短期内使毕业生中涌现出大批成功“企业家”的想法是不现实的,[6]而且会影响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创业教育层次发展的不平衡性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种成功的创业教育,其各个层次之间应该是均衡发展的,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但是,我国创业教育的层次尚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几乎成为创业教育的唯一责任主体,也成为了大学生就业难和创业不力的责任承担者。事实上,与欧美青年相比,我国的青年一代独生子女居多,普遍缺乏自主能力和开拓精神,又没有接受过系统而全面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让这样一批青年人大学毕业后就去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对艰辛的创业历程,那是无比残忍的,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3.创业教育主体模式的被动性
尽管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作为我国创业教育的主体模式,仍是一种被动的模式。这种被动性突出表现在:一是在认识上,高校对推进创业教育缺乏责任感与使命感,只是被动执行政府的决策,而缺乏主动的思考和探索;二是在理念上,高校并没有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三是在内容上,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是由一批缺乏创业经历的青年教师或者学生辅导员通过“第二课堂”或“选修课”的形式来实现,仍然是一种封闭式的灌输教育,使得学生被动接受“创业”;四是在形式上,创业教育实践缺少与企业的联系,创业教育仍是“独角戏”。
4.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的局限性
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学、政府、企业的广泛参与。而我国创业教育支撑体系还很不完善,一种开放的、多方互动的支撑机制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适宜于创业教育的氛围尚未形成;政策法规不配套,鼓励创业教育的政策不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很少有投资商主动与大学生进行合作,也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实际的企业管理和经营知识等等。
三、出路:科学构建我国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1.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回归创业教育的本质
要理解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在对创业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7]笔者认为,创业应该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自主创业,开办新的企业;二是立足自身岗位,创造性地整合资源,进行价值创造。因此,创业教育的目标就应该是围绕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开创型个性,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提高其创业能力,塑造其创业人格。但是,现实生活中,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我国创业教育的目标被教育行政部门和一些高校曲解和简化,成为解决就业瓶颈,提高就业率的良策。这就完全背离了创业教育的本质。事实上,创业教育的目标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一致的,它是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新方向和切入点。[7]创业型社会所真正需要的创业教育,就是要摒弃功利性的教育目标,以造就最具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奠定坚实的创业人才资源根基。
2.健全层次结构,完善多主体的创业人才培养层次体系
教育规律表明,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特点,教育需要经过很长的过程才能逐步体现其功能价值。因此,创业教育必须纳入终身教育体系,要着眼于青年的整个人生。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创业教育应该分为青少年创业教育、高校创业教育和社会型创业教育三个层次。各个层次之间应该是相互衔接、均衡发展的,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创业教育也必须从小开始,全面普及,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在青少年创业教育中要注重培养青少年创业的基本素质,让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掌握丰富的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锻炼健康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养成自强自立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要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成本意识、资源意识和敬业精神;在高校创业教育中要把创业学作为必修课,让学生系统学习创业学学科理论知识,学会正确认识创业的规律,理解创业的过程,进行科学的思维、分析和创造活动,把握创业机会、分析市场趋势,在恰当的时候选择恰当的创业目标,采取恰当的创业行动等,赋予创业活动科学的理性,减少创业的盲目性、风险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同时,要丰富创业教育的实践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综合应用知识,增强运作能力,形成自己比较成熟的思想和理念;在社会型创业教育中,社区、街道等社会机构要对失业人员开展创业培训,主要任务就是巩固创业知识,训练创业实践技能和培养他们把握机会的能力。这样一种系统有效的创业人才培养的层次体系能够为广大青年创业实践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尽管各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已经越来越重视,但是,我国青年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然存在缺陷。究其原因,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长期以来他们所接受的“被动实践”窒息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制约了他们创新能力的训练。因此,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引入主动实践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是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发挥他们在教学方案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的话语权。二是鼓励教师加强教学研究,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个体差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探索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能激发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三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内涵深层化、内容特色化、体系规范化的目标,构建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四是完善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坚持评价标准多元性、评价内容多元性和评价形式多元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导向和规范作用。
4.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广泛参与的创业教育支撑机制,形成开放、互动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
政府要发挥好创业教育的倡导者和扶植者的重要角色。一是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制定支持创业的政策和法规,为创业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二是设立官方或半官方的创业咨询和培训机构,提供创业的咨询与培训。三是优化对创业服务的职能服务,例如,降低市场准入标准门槛,简化审批手续,为创业提供跟踪服务等。四是联合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设置创业基金,对有发展潜力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并给予相应的风险保障。五是鼓励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创业教育,并给予一定的投资、税率优惠。企业要发挥创业教育重要参与者的角色。一是企业界的成功人士要主动参与到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去,向广大青年创业者提供宝贵的创业经验,缩短创业者的社会适应期。二是企业可以为青年的创业项目提供可行性分析和一定的技术支持,促进创业成果的顺利转化;三是企业要主动参与到高校的创业教育中去,通过与高校共建产业园区、创业园等形式,形成校企共同促进创业的互动发展模式。社会要发挥创业教育重要介入者的角色。一是在舆论导向和价值观念上,要摒弃传统观念的影响,鼓励创业,让崇尚创业、梦想创业的良好风气不断兴起,在青年一代身上塑造民族创业精神。二是要重视青年创业意识的激发,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2008-12-13.
[3]尹碧波,周建军.中国经济中的高增长与低就业——奥肯定律的中国经验检验[J].财经科学,2010,(1):56.
[4]工业和信息化部.我国中小企业处于最好发展时期[EB/OL].http://www.gov.cn,2010-08-16.
[5]侯东喜.关于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0):77.
[6]严毛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目标及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5):89.
[7]王霞,侯怀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多学科透视[J].中国高等教育,2009,(Z2).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创业型社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王波(1979-),男,回族,山东泰安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助理研究员。(广东 深圳 51805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2-0007-0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特征表明,中国已经从过去的依附型社会迈入创业型社会。创业型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优秀的创业人才,然而,反观我国创业教育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创业教育声势浩大,却收效甚微。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建设创业型社会是一个国家迈向富强的最佳途径。为推动创业型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必须认真反思创业教育的得失,科学构建我国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背景:中国已经迈入创业型社会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的中小企业悄然登上了舞台,逐步取代了过去大型企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据此宣称,美国经济已经由管理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为创业型社会,并对创业型社会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认为创业型社会是一种能够充分孕育创新与创业活动,产生大量创业家与新创事业的社会,是能够激发组织与个人的创新与创业精神,进而带动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社会。构建创业型社会的核心目标在于,在全社会范围内所有组织和个人能以更高的效率进行新事业开创和连续创新,以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提高国家竞争优势。[1]根据德鲁克的定义,笔者认为,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特征来判断,创业型社会在中国已经初见端倪。这些特征可以大致概况为以下几方面。
1.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低就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异乎寻常的高增长态势,年均实际增长9.8%。[2]但是,由于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就业人口激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993年的2.6%逐渐上升到2008年的4.2%。[3]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创业型经济,推动技术进步和催生新的产业,从而促进就业,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国家战略的巨大驱动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2009年2月,国务院在全国85个城市率先开展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试点,并以此推动了全国各地创业型城市建设。这些信号都充分表明,鼓励创业已经从一般倡导和政策引导上升到一种国家战略。
3.以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为核心的创业环境的形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逐步推进了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体制改革,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成熟的法治社会为创业型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4.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凸显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中小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截至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100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其中300人以下的小企业占95.8%。中小企业贡献了我国60%的GDP、50%的税收和80%的城镇就业。[4]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发展经济、解决就业、改善民生、创新科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已经悄然迈入了创业型社会。对于中国而言,没有任何时候比今天更需要创新、创业,也没有任何时候比今天更加适合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反思:创业教育难以筑牢创业型社会发展的人才根基
中国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经过十几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创业教育已在我国大部分高校逐步推广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遗憾的是,大学生作为我国创业的主力军,创业的比例却不到1%,创业成功率只有0.01%。[5]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尚显稚嫩,难以支撑创业型社会发展的人才根基。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创业教育目标的功利性
创业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的延伸,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挥棒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背离了其宗旨,试图用“拔苗助长”的方式造就所谓的创业者。然而,创业教育绝非是一种可以短期速成的教育,希望创业教育能在短期内使毕业生中涌现出大批成功“企业家”的想法是不现实的,[6]而且会影响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创业教育层次发展的不平衡性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种成功的创业教育,其各个层次之间应该是均衡发展的,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但是,我国创业教育的层次尚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几乎成为创业教育的唯一责任主体,也成为了大学生就业难和创业不力的责任承担者。事实上,与欧美青年相比,我国的青年一代独生子女居多,普遍缺乏自主能力和开拓精神,又没有接受过系统而全面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让这样一批青年人大学毕业后就去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对艰辛的创业历程,那是无比残忍的,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3.创业教育主体模式的被动性
尽管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作为我国创业教育的主体模式,仍是一种被动的模式。这种被动性突出表现在:一是在认识上,高校对推进创业教育缺乏责任感与使命感,只是被动执行政府的决策,而缺乏主动的思考和探索;二是在理念上,高校并没有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三是在内容上,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是由一批缺乏创业经历的青年教师或者学生辅导员通过“第二课堂”或“选修课”的形式来实现,仍然是一种封闭式的灌输教育,使得学生被动接受“创业”;四是在形式上,创业教育实践缺少与企业的联系,创业教育仍是“独角戏”。
4.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的局限性
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学、政府、企业的广泛参与。而我国创业教育支撑体系还很不完善,一种开放的、多方互动的支撑机制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适宜于创业教育的氛围尚未形成;政策法规不配套,鼓励创业教育的政策不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很少有投资商主动与大学生进行合作,也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实际的企业管理和经营知识等等。
三、出路:科学构建我国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1.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回归创业教育的本质
要理解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在对创业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7]笔者认为,创业应该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自主创业,开办新的企业;二是立足自身岗位,创造性地整合资源,进行价值创造。因此,创业教育的目标就应该是围绕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开创型个性,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提高其创业能力,塑造其创业人格。但是,现实生活中,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我国创业教育的目标被教育行政部门和一些高校曲解和简化,成为解决就业瓶颈,提高就业率的良策。这就完全背离了创业教育的本质。事实上,创业教育的目标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一致的,它是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新方向和切入点。[7]创业型社会所真正需要的创业教育,就是要摒弃功利性的教育目标,以造就最具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奠定坚实的创业人才资源根基。
2.健全层次结构,完善多主体的创业人才培养层次体系
教育规律表明,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特点,教育需要经过很长的过程才能逐步体现其功能价值。因此,创业教育必须纳入终身教育体系,要着眼于青年的整个人生。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创业教育应该分为青少年创业教育、高校创业教育和社会型创业教育三个层次。各个层次之间应该是相互衔接、均衡发展的,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创业教育也必须从小开始,全面普及,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在青少年创业教育中要注重培养青少年创业的基本素质,让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掌握丰富的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锻炼健康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养成自强自立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要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成本意识、资源意识和敬业精神;在高校创业教育中要把创业学作为必修课,让学生系统学习创业学学科理论知识,学会正确认识创业的规律,理解创业的过程,进行科学的思维、分析和创造活动,把握创业机会、分析市场趋势,在恰当的时候选择恰当的创业目标,采取恰当的创业行动等,赋予创业活动科学的理性,减少创业的盲目性、风险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同时,要丰富创业教育的实践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综合应用知识,增强运作能力,形成自己比较成熟的思想和理念;在社会型创业教育中,社区、街道等社会机构要对失业人员开展创业培训,主要任务就是巩固创业知识,训练创业实践技能和培养他们把握机会的能力。这样一种系统有效的创业人才培养的层次体系能够为广大青年创业实践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尽管各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已经越来越重视,但是,我国青年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然存在缺陷。究其原因,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长期以来他们所接受的“被动实践”窒息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制约了他们创新能力的训练。因此,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引入主动实践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是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发挥他们在教学方案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的话语权。二是鼓励教师加强教学研究,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个体差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探索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能激发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三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内涵深层化、内容特色化、体系规范化的目标,构建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四是完善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坚持评价标准多元性、评价内容多元性和评价形式多元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导向和规范作用。
4.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广泛参与的创业教育支撑机制,形成开放、互动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
政府要发挥好创业教育的倡导者和扶植者的重要角色。一是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制定支持创业的政策和法规,为创业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二是设立官方或半官方的创业咨询和培训机构,提供创业的咨询与培训。三是优化对创业服务的职能服务,例如,降低市场准入标准门槛,简化审批手续,为创业提供跟踪服务等。四是联合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设置创业基金,对有发展潜力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并给予相应的风险保障。五是鼓励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创业教育,并给予一定的投资、税率优惠。企业要发挥创业教育重要参与者的角色。一是企业界的成功人士要主动参与到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去,向广大青年创业者提供宝贵的创业经验,缩短创业者的社会适应期。二是企业可以为青年的创业项目提供可行性分析和一定的技术支持,促进创业成果的顺利转化;三是企业要主动参与到高校的创业教育中去,通过与高校共建产业园区、创业园等形式,形成校企共同促进创业的互动发展模式。社会要发挥创业教育重要介入者的角色。一是在舆论导向和价值观念上,要摒弃传统观念的影响,鼓励创业,让崇尚创业、梦想创业的良好风气不断兴起,在青年一代身上塑造民族创业精神。二是要重视青年创业意识的激发,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2008-12-13.
[3]尹碧波,周建军.中国经济中的高增长与低就业——奥肯定律的中国经验检验[J].财经科学,2010,(1):56.
[4]工业和信息化部.我国中小企业处于最好发展时期[EB/OL].http://www.gov.cn,2010-08-16.
[5]侯东喜.关于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0):77.
[6]严毛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目标及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5):89.
[7]王霞,侯怀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多学科透视[J].中国高等教育,2009,(Z2).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