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927—02
我市箸名的中医主任医师范绍荣先生,1957年月出生于马鞍山市一个书香之家,1978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现任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理事、肾病专业委员会和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教授。1996年获“安徽省首届杰出青年中医”称号,2003年获“马鞍山市优秀专家”称号,2009年取得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安徽省范绍荣名老中医工作室”的殊荣,2010年获得全国中医药科普“金话筒”奖,2011年又被评为市立医疗集团资深专家,同年中国中医药学会授予“2011全国中医医院业务管理优秀工作者”称号,201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被安徽中医药大学聘任为硕士生导师,同年被安徽省委组织部、安徽省卫生厅、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财政厅授予安徽省“第一届江淮名医”称号。先生在中医的教、医、研事业奋斗了30余年,临床、科研成绩卓著,为中医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我是范绍荣先生的学生,学术继承人,经过十余年的跟师尤其近年来师承学习,使我对导师的学术思想、治学方法等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现对此加以概述,供同行共同学习。
1 继承发展中医经典
范绍荣老师的学术思想渊源于中医经典著作,并善于取诸家精华,有继承,有发展,又有创新,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
1.1 深究医理,首重阴阳:《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他把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的纲领,将其内容贯穿于全书之中。指出了阴阳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并以阴阳学说阐明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药、摄生等诸方面的问题。范老师精研《内经》的内容和理论,指出了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系的核心。他早在90年代就撰写了许多文章,阐述他的观点,探幽发微,而且博览历代诸家有关阴阳学说的论述。认为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景岳的八纲辨证,均以阴阳学说为总纲。并崇尚景岳关于善补阴阳的至理名言以及左归右归之制。范老师认为中医阴阳学说,是高度科学性哲学性的概括,既是理论体系的特点,也是理论体系的核心。研究中医理论如不掌握其核心,就不知道其要,流散无穷了。內科理论也离不开阴阳学说的范畴,研究内科者不可不深究阴阳学说的原理,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范老师把阴阳学说作为诊病思维的总纲,作为辨证论治中的两分法:诊病首论脏腑阴阳,八纲辨证以阴阳为本,阴平阳秘乃治法之要,药物配伍也要阴阳兼顾,充分体现了范老师首重阴阳的学术思想。
1.2 学术渊源,本于医经:范老师精专于内科,其学术渊源,本于《内经》及《金匮要略》内科篇。《内经》中有关内科的20多条经文,从生命起源、人的解剖、生理、病理、内科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则、方药等方面进行归纳。如对人从生、长、壮、老、已全过程的论述,对特有解剖器官、胞脉的认识,尤对肾气、天葵、冲任在发育、生殖机能作用的理论,一直视为内科经典理论,范老师深入研究,并结合西医相关的知识,较早地提出了“给邪出路”,撰写数篇论著阐述有关观点,对内科学术界影响颇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内科理论的发展。故范老师认为《内经》有关内科的经文是中医内科学之源头。
《金匮要略》内科篇是现存较早的内科专篇,内容包括许多内科病,有证有方,并注意对证候的鉴别。范老师80年代初已单独注释,并以临床为依据,汇入己见。如疮疡肠痈浸淫篇之大黄牡丹汤方证,范老师在注释中认为此方适用于肠痈初起、痈脓将成未成、邪盛而正不虚之证,故方后云“有脓当下”。此方今人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效果颇佳。《金匮》内科篇对内科病的辨证、辨病、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很有启发和指导作用,而且对内科病开创了阴道冲洗、阴中纳药、肛门导入等外治法的先河。范老师认为《金匮要略》内科篇具备了中医内科的雏型。
1.3 突出血气,重视肾脾:范老师在内科方面,尤其重视血气、肾脾。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精微物质都依靠脾胃的供给。肾为先天之本,肾之真阴真阳对机体脏腑阴阳起着滋养、濡润和温煦、推动的作用。因此,在疾病过程中,要重视补脾肾,使人体先后天之本旺盛,则有助于疾病的恢复。有鉴于此,范老师临证用四君、六君、平胃、左归、右归方最多。春夏养阳,常用香砂六君、八珍以养秋冬脾胃之阳,用右归丸等方以温肾阳。秋冬养阴,常用益胃汤、麦门冬汤等方以养脾胃之阴,用六味地黄汤、左归丸以养肝肾之阴。其学术观点源于《诸病源候论》,并在长期实践中得到印证。清·吴谦的《医宗金鉴》有独特的见解,创立了以阴阳为主的辨证论治法则。范老师吸收其精华,在调治内科疾病中突出血气,创制了治疗咳嗽的“咳平1号方”以补气益血、活血行气化痰为主,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古代内科专著中,范老师最欣赏《医宗金鉴》,认为其内容全面,理论性较强,又有独到的见解,切合临床实际。内科病,首重气血来源于脏腑,日久必累及肾脾。范老师深得其中奥妙,重视肾脾以治内科疾病。并发表有关论著,总结了补肾健脾为主治疗肿瘤。还指导我们以重视肾脾、气血的学术思想,研究内科等课题,已初步获得了成效,值得进一步深入加以研究。
2 博学笃行,治学有方
范老师从医30载,在医、教、研方面硕果累累,成为一代名医,是与其严谨的治学方法分不开的。
2.1 钻研典籍,博彩众长:范老师认为学习中医,主张先理论、后方药,先内科,后外、儿、妇科。他精研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循序渐进,由博返约,成为他的学术思想之源。同时对历代有代表性的内科医著溯流探源,博彩众家之长为我所用,研究《内经》重视人以气血为本,精研《金匮要略》,认为张景岳是博学多才之士,且有创新精神,能独树一帜。对清代中西汇通派亦善取其长。如王清任的逐瘀法的独到用药经验等,范老师都深入研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加以继承发扬创新,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2.2 博学笃行,业精于专:范老师曾总结自己的治学方法是“博学笃行”。医学的笃行,就是加强临床实践。他无论行政工作多忙,都不脱离临床。特别是要在精专笃学中下大工夫,用大力气。就是精专于内科以后,也有一个“博学笃行,业精于专”的过程。内科理论是相对的博,但不可能都很精专,范老师特别精专的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妇科方面。
2.3 名案评析
(1)胡某,女,25岁,半年前月经逐渐减少,继而停经,至今月经未至,常感腰背酸痛,头晕、怕风,带下多,舌淡,苔薄白,脉缓细。B超:子宫内膜46mm×34mm×36mm,内膜呈线形,左侧卵巢:12mm×10mm,右侧卵巢:23mm×8mm,提示:子宫及双侧卵巢偏小。内分泌检查:FSH68.32min/ml,LH31.02min/ml,E23.80ng/ml,P0.23ng/ml,T0.30ng/ml。
中医诊断:闭经(脾肾气虚)
西医诊断:闭经、卵巢功能衰退
此为肾气虚,冲任气血不足,血海不能满溢所致,治当补肾健脾,养血调经,处方:
太子参12g、白术15g、白芍15g、枸杞子12g、白蒺藜10g、丹皮6g、丹参12g、甘草6g、焦山楂15g、土茯苓20g、白芷12g、川牛膝10g。
7剂,水煎服,日一剂,一日两次。
二诊,药进7剂后,腰酸痛减轻,原方加山药12g、山茱萸12g、菟丝子12g。7剂,水煎服,日一剂,一日两次。
三诊,服药7剂后,月经来至,乳房胀满,小腹胀,带下正常,去土茯苓,加荔枝核12g橘核10g。7剂,水煎服,日一剂,一日两次。
四诊:服药7剂,腹痛消失,月经正常。复查B超:子宫48mm×46mm×30mm,基本正常。
按语:经血源于水谷精气,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离泄于肾,脏腑安和,血海满盈,经水自调。本案患者禀赋不足,脾气素虚,脾气不足,肾气亦虚。脾主统血,肾主封藏,故脾肾均虚则封藏失职经水不及期而行,治当健脾益肾,统摄冲任。
(2)朱某,女,61岁,反复发作心慌、胸闷2年,加重10天。患者2年前经常出现胸闷、心慌头晕等症状,早期可经休息后缓解,后来发作后症状加重,往医院检查,心律不齐、房颤,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10天前加重,伴气短、乏力。现口服拜阿司匹林、硝酸异山梨酯片、步长稳心颗粒等药物可缓解,每遇劳累及情志不舒时频作,以至现在身心疲惫。现症:心中憋闷难以平卧,甚则夜间憋醒,气短不足以息,时心悸,乏力,体胖,面色淡白,舌质淡紫,苔白腻,脉沉滑缓无力,时有律不齐。实验室检查:心电图:V3-V5 ST段下移,心律不齐。
中医诊断:胸痹心痛(痰瘀内阻)
西医诊断:冠心病
此为痰瘀内阻所致,法当宣痹通阳,理气豁痰。方拟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痰浊与瘀血常常同时并见,因此通阳豁痰与活血化瘀法同时应用,方药如下:
党参12g、炒白术15g、白芍15g、茯苓12g、炒枳壳6g、瓜蒌皮12g、瓜蒌仁12g、谷芽15g、麦芽15g、丹参12g、苦参12g、玄参12g、丝瓜络2g、陈皮6g、姜夏10g、决明子12g。
7付,水煎服,日一剂,一日两次。
二诊:服用前方后患者自觉胸闷减轻,气短、乏力好转,舌淡,苔白腻,脉沉滑。此乃痰浊已化,宗气得舒,继予豁痰宣痹,方拟原方加山药12g,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三诊:胸闷气短症状大为改善,时有失眠,舌淡,苔薄,脉沉。方拟原方加炙远志12g、煅牡蛎15g。7付,水煎服,日一剂,一日两次。随访患者症状好转。
按语: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范畴,其病位在心。《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病因病机多为本虚标识,虚实夹杂,伤神耗气为本,瘀血气滞,痰浊湿困为标。
上焦胸阳不足夹痰浊中阻者可溫通阳气兼以化痰,中焦脾胃气虚夹痰热者可健脾补中兼以化痰。胸痹久者所病并非一处,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老年女性,脾肾阳气不足,脾不化湿,肾不化气,变生痰浊,胸阳不足,阳微阴弦,痹阻胸阳而见上述见证。病在气分,治气为主,兼及血分。处方先以温阳化痰宣痹治标,后以补中健脾,温化痰湿治本。
3 解放思想,中西贯通,注重临床
3.1 中西汇通,法古创新:范老师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认为中医的发展,受多学科的影响,故业医者应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在学术上有所发展。范老师除精于中医内科,对哲学、法律、文史、地理均有涉猎。更可贵的是作为中医前辈,对西医不仅无门户之见,而且认真学习西医知识,“洋为中用”。如对现代的诊断技术,可以补四诊之不足。而中医在医疗上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色,注意病人证候的变化,从整体加以调理,方法灵活,顾及全面,是中医之所长。近十年来,范老师指导学生多人运用经验方,投放市场,均采用现代较先进的实验手段进行研究,既有传统的中医特色,又具现代科学的实验数据,中西医均能信服,获市、局级科技成果奖5项。范老师坚持发扬中医特色,中西汇通,法古创新是他取得成就的又一个治学方法。
范老师认为“在现代科学发展的时代,中医传统‘宏观辨证’的方法,应与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微观辨证’的方法有机结合,互相补充,这对发展中医很有必要。但必须明确,中医运用微观辨证,同中医运用传统宏观辨证一样,都必须突出中医特色,以中医整体系统的方法为指导,运用中医理、法、方、药来辨证施治,不能走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道路。在临证中多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运用双重诊断以确诊,使传统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有机结合,从而更有利于明确诊断,审因论治,处方遣药,不断提高疗效。如冠心病,冠脉造影提示粥样斑块堵塞,轻者仅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没有明显的胸痛,或有时仅有轻微的疼痛。这时,如辨证为心气虚,或心阳虚,采用相应治法,则往往效果欠佳。如果能结合微观病理改变,加用活血化浊药,则能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状态,效果明显。
3.2 善于总结,笔耕不辍:范老师一向注重临床,确信“实践出真知”,“熟读王叔和,不如临床多”。在理论指导实践中又善于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探讨规律,并笔耕不辍。他发表的论著、医话、笔谈等近20多篇,编撰 《妇科疾病古今效方》和《基层中医临证手册》各一部。论述的内容从中医基础理论到内科理论;从中医经典著作到内科专著的注释;从常见病到奇难病症的治疗经验;从教学、医疗到科研;从治学方法到医德医风;还有学术争鸣,一方一药的体会,养生之道,安度晚年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范老师几十年来,一步一脚印,实实在在的做学问,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真可谓既博又专,既精又新,济世活人,培育英才,功不可没。范老师在繁忙中,何以笔耕不辍?他认为医学上的成就,除临床实践外,更应动笔总结经验,掌握其规律,以便更好的指导今后的工作。在总结过程中,除了整理客观资料外,还要经过思考找出其规律性,故他一向勤于著述,这是一份很宝贵的财富。
范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他事业成功的基石,以振兴中医为己任,是他成为江淮名医的动力。这种高尚的情操和宽达的胸怀同样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市箸名的中医主任医师范绍荣先生,1957年月出生于马鞍山市一个书香之家,1978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现任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理事、肾病专业委员会和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教授。1996年获“安徽省首届杰出青年中医”称号,2003年获“马鞍山市优秀专家”称号,2009年取得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安徽省范绍荣名老中医工作室”的殊荣,2010年获得全国中医药科普“金话筒”奖,2011年又被评为市立医疗集团资深专家,同年中国中医药学会授予“2011全国中医医院业务管理优秀工作者”称号,201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被安徽中医药大学聘任为硕士生导师,同年被安徽省委组织部、安徽省卫生厅、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财政厅授予安徽省“第一届江淮名医”称号。先生在中医的教、医、研事业奋斗了30余年,临床、科研成绩卓著,为中医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我是范绍荣先生的学生,学术继承人,经过十余年的跟师尤其近年来师承学习,使我对导师的学术思想、治学方法等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现对此加以概述,供同行共同学习。
1 继承发展中医经典
范绍荣老师的学术思想渊源于中医经典著作,并善于取诸家精华,有继承,有发展,又有创新,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
1.1 深究医理,首重阴阳:《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他把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的纲领,将其内容贯穿于全书之中。指出了阴阳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并以阴阳学说阐明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药、摄生等诸方面的问题。范老师精研《内经》的内容和理论,指出了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系的核心。他早在90年代就撰写了许多文章,阐述他的观点,探幽发微,而且博览历代诸家有关阴阳学说的论述。认为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景岳的八纲辨证,均以阴阳学说为总纲。并崇尚景岳关于善补阴阳的至理名言以及左归右归之制。范老师认为中医阴阳学说,是高度科学性哲学性的概括,既是理论体系的特点,也是理论体系的核心。研究中医理论如不掌握其核心,就不知道其要,流散无穷了。內科理论也离不开阴阳学说的范畴,研究内科者不可不深究阴阳学说的原理,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范老师把阴阳学说作为诊病思维的总纲,作为辨证论治中的两分法:诊病首论脏腑阴阳,八纲辨证以阴阳为本,阴平阳秘乃治法之要,药物配伍也要阴阳兼顾,充分体现了范老师首重阴阳的学术思想。
1.2 学术渊源,本于医经:范老师精专于内科,其学术渊源,本于《内经》及《金匮要略》内科篇。《内经》中有关内科的20多条经文,从生命起源、人的解剖、生理、病理、内科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则、方药等方面进行归纳。如对人从生、长、壮、老、已全过程的论述,对特有解剖器官、胞脉的认识,尤对肾气、天葵、冲任在发育、生殖机能作用的理论,一直视为内科经典理论,范老师深入研究,并结合西医相关的知识,较早地提出了“给邪出路”,撰写数篇论著阐述有关观点,对内科学术界影响颇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内科理论的发展。故范老师认为《内经》有关内科的经文是中医内科学之源头。
《金匮要略》内科篇是现存较早的内科专篇,内容包括许多内科病,有证有方,并注意对证候的鉴别。范老师80年代初已单独注释,并以临床为依据,汇入己见。如疮疡肠痈浸淫篇之大黄牡丹汤方证,范老师在注释中认为此方适用于肠痈初起、痈脓将成未成、邪盛而正不虚之证,故方后云“有脓当下”。此方今人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效果颇佳。《金匮》内科篇对内科病的辨证、辨病、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很有启发和指导作用,而且对内科病开创了阴道冲洗、阴中纳药、肛门导入等外治法的先河。范老师认为《金匮要略》内科篇具备了中医内科的雏型。
1.3 突出血气,重视肾脾:范老师在内科方面,尤其重视血气、肾脾。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精微物质都依靠脾胃的供给。肾为先天之本,肾之真阴真阳对机体脏腑阴阳起着滋养、濡润和温煦、推动的作用。因此,在疾病过程中,要重视补脾肾,使人体先后天之本旺盛,则有助于疾病的恢复。有鉴于此,范老师临证用四君、六君、平胃、左归、右归方最多。春夏养阳,常用香砂六君、八珍以养秋冬脾胃之阳,用右归丸等方以温肾阳。秋冬养阴,常用益胃汤、麦门冬汤等方以养脾胃之阴,用六味地黄汤、左归丸以养肝肾之阴。其学术观点源于《诸病源候论》,并在长期实践中得到印证。清·吴谦的《医宗金鉴》有独特的见解,创立了以阴阳为主的辨证论治法则。范老师吸收其精华,在调治内科疾病中突出血气,创制了治疗咳嗽的“咳平1号方”以补气益血、活血行气化痰为主,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古代内科专著中,范老师最欣赏《医宗金鉴》,认为其内容全面,理论性较强,又有独到的见解,切合临床实际。内科病,首重气血来源于脏腑,日久必累及肾脾。范老师深得其中奥妙,重视肾脾以治内科疾病。并发表有关论著,总结了补肾健脾为主治疗肿瘤。还指导我们以重视肾脾、气血的学术思想,研究内科等课题,已初步获得了成效,值得进一步深入加以研究。
2 博学笃行,治学有方
范老师从医30载,在医、教、研方面硕果累累,成为一代名医,是与其严谨的治学方法分不开的。
2.1 钻研典籍,博彩众长:范老师认为学习中医,主张先理论、后方药,先内科,后外、儿、妇科。他精研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循序渐进,由博返约,成为他的学术思想之源。同时对历代有代表性的内科医著溯流探源,博彩众家之长为我所用,研究《内经》重视人以气血为本,精研《金匮要略》,认为张景岳是博学多才之士,且有创新精神,能独树一帜。对清代中西汇通派亦善取其长。如王清任的逐瘀法的独到用药经验等,范老师都深入研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加以继承发扬创新,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2.2 博学笃行,业精于专:范老师曾总结自己的治学方法是“博学笃行”。医学的笃行,就是加强临床实践。他无论行政工作多忙,都不脱离临床。特别是要在精专笃学中下大工夫,用大力气。就是精专于内科以后,也有一个“博学笃行,业精于专”的过程。内科理论是相对的博,但不可能都很精专,范老师特别精专的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妇科方面。
2.3 名案评析
(1)胡某,女,25岁,半年前月经逐渐减少,继而停经,至今月经未至,常感腰背酸痛,头晕、怕风,带下多,舌淡,苔薄白,脉缓细。B超:子宫内膜46mm×34mm×36mm,内膜呈线形,左侧卵巢:12mm×10mm,右侧卵巢:23mm×8mm,提示:子宫及双侧卵巢偏小。内分泌检查:FSH68.32min/ml,LH31.02min/ml,E23.80ng/ml,P0.23ng/ml,T0.30ng/ml。
中医诊断:闭经(脾肾气虚)
西医诊断:闭经、卵巢功能衰退
此为肾气虚,冲任气血不足,血海不能满溢所致,治当补肾健脾,养血调经,处方:
太子参12g、白术15g、白芍15g、枸杞子12g、白蒺藜10g、丹皮6g、丹参12g、甘草6g、焦山楂15g、土茯苓20g、白芷12g、川牛膝10g。
7剂,水煎服,日一剂,一日两次。
二诊,药进7剂后,腰酸痛减轻,原方加山药12g、山茱萸12g、菟丝子12g。7剂,水煎服,日一剂,一日两次。
三诊,服药7剂后,月经来至,乳房胀满,小腹胀,带下正常,去土茯苓,加荔枝核12g橘核10g。7剂,水煎服,日一剂,一日两次。
四诊:服药7剂,腹痛消失,月经正常。复查B超:子宫48mm×46mm×30mm,基本正常。
按语:经血源于水谷精气,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离泄于肾,脏腑安和,血海满盈,经水自调。本案患者禀赋不足,脾气素虚,脾气不足,肾气亦虚。脾主统血,肾主封藏,故脾肾均虚则封藏失职经水不及期而行,治当健脾益肾,统摄冲任。
(2)朱某,女,61岁,反复发作心慌、胸闷2年,加重10天。患者2年前经常出现胸闷、心慌头晕等症状,早期可经休息后缓解,后来发作后症状加重,往医院检查,心律不齐、房颤,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10天前加重,伴气短、乏力。现口服拜阿司匹林、硝酸异山梨酯片、步长稳心颗粒等药物可缓解,每遇劳累及情志不舒时频作,以至现在身心疲惫。现症:心中憋闷难以平卧,甚则夜间憋醒,气短不足以息,时心悸,乏力,体胖,面色淡白,舌质淡紫,苔白腻,脉沉滑缓无力,时有律不齐。实验室检查:心电图:V3-V5 ST段下移,心律不齐。
中医诊断:胸痹心痛(痰瘀内阻)
西医诊断:冠心病
此为痰瘀内阻所致,法当宣痹通阳,理气豁痰。方拟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痰浊与瘀血常常同时并见,因此通阳豁痰与活血化瘀法同时应用,方药如下:
党参12g、炒白术15g、白芍15g、茯苓12g、炒枳壳6g、瓜蒌皮12g、瓜蒌仁12g、谷芽15g、麦芽15g、丹参12g、苦参12g、玄参12g、丝瓜络2g、陈皮6g、姜夏10g、决明子12g。
7付,水煎服,日一剂,一日两次。
二诊:服用前方后患者自觉胸闷减轻,气短、乏力好转,舌淡,苔白腻,脉沉滑。此乃痰浊已化,宗气得舒,继予豁痰宣痹,方拟原方加山药12g,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三诊:胸闷气短症状大为改善,时有失眠,舌淡,苔薄,脉沉。方拟原方加炙远志12g、煅牡蛎15g。7付,水煎服,日一剂,一日两次。随访患者症状好转。
按语: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范畴,其病位在心。《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病因病机多为本虚标识,虚实夹杂,伤神耗气为本,瘀血气滞,痰浊湿困为标。
上焦胸阳不足夹痰浊中阻者可溫通阳气兼以化痰,中焦脾胃气虚夹痰热者可健脾补中兼以化痰。胸痹久者所病并非一处,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老年女性,脾肾阳气不足,脾不化湿,肾不化气,变生痰浊,胸阳不足,阳微阴弦,痹阻胸阳而见上述见证。病在气分,治气为主,兼及血分。处方先以温阳化痰宣痹治标,后以补中健脾,温化痰湿治本。
3 解放思想,中西贯通,注重临床
3.1 中西汇通,法古创新:范老师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认为中医的发展,受多学科的影响,故业医者应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在学术上有所发展。范老师除精于中医内科,对哲学、法律、文史、地理均有涉猎。更可贵的是作为中医前辈,对西医不仅无门户之见,而且认真学习西医知识,“洋为中用”。如对现代的诊断技术,可以补四诊之不足。而中医在医疗上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色,注意病人证候的变化,从整体加以调理,方法灵活,顾及全面,是中医之所长。近十年来,范老师指导学生多人运用经验方,投放市场,均采用现代较先进的实验手段进行研究,既有传统的中医特色,又具现代科学的实验数据,中西医均能信服,获市、局级科技成果奖5项。范老师坚持发扬中医特色,中西汇通,法古创新是他取得成就的又一个治学方法。
范老师认为“在现代科学发展的时代,中医传统‘宏观辨证’的方法,应与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微观辨证’的方法有机结合,互相补充,这对发展中医很有必要。但必须明确,中医运用微观辨证,同中医运用传统宏观辨证一样,都必须突出中医特色,以中医整体系统的方法为指导,运用中医理、法、方、药来辨证施治,不能走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道路。在临证中多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运用双重诊断以确诊,使传统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有机结合,从而更有利于明确诊断,审因论治,处方遣药,不断提高疗效。如冠心病,冠脉造影提示粥样斑块堵塞,轻者仅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没有明显的胸痛,或有时仅有轻微的疼痛。这时,如辨证为心气虚,或心阳虚,采用相应治法,则往往效果欠佳。如果能结合微观病理改变,加用活血化浊药,则能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状态,效果明显。
3.2 善于总结,笔耕不辍:范老师一向注重临床,确信“实践出真知”,“熟读王叔和,不如临床多”。在理论指导实践中又善于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探讨规律,并笔耕不辍。他发表的论著、医话、笔谈等近20多篇,编撰 《妇科疾病古今效方》和《基层中医临证手册》各一部。论述的内容从中医基础理论到内科理论;从中医经典著作到内科专著的注释;从常见病到奇难病症的治疗经验;从教学、医疗到科研;从治学方法到医德医风;还有学术争鸣,一方一药的体会,养生之道,安度晚年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范老师几十年来,一步一脚印,实实在在的做学问,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真可谓既博又专,既精又新,济世活人,培育英才,功不可没。范老师在繁忙中,何以笔耕不辍?他认为医学上的成就,除临床实践外,更应动笔总结经验,掌握其规律,以便更好的指导今后的工作。在总结过程中,除了整理客观资料外,还要经过思考找出其规律性,故他一向勤于著述,这是一份很宝贵的财富。
范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他事业成功的基石,以振兴中医为己任,是他成为江淮名医的动力。这种高尚的情操和宽达的胸怀同样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