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病例简介:男性患者,35岁,因昏迷就诊.入院前曾接受静脉注射纳洛酮、气管插管等处理.患者病史、昏迷原因不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例简介:男性患者,35岁,因昏迷就诊.入院前曾接受静脉注射纳洛酮、气管插管等处理.患者病史、昏迷原因不详.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CD133 mRNA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抽取10名健康志愿者(组1)、5例胃溃疡穿孔患者(组2),18例胃癌术前患者(组3)及19例胃癌术后患者(组4)外周静脉血2 ml,分离单核细胞,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CD133 mRNA表达水平.结果 组3患者外周血CD133 mRNA灰度值显著高于组1和组2(P=0.001).组4患者中12例复发转移者外周血CD133
目的 研究血清CEA和CA19-9对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手术治疗103例胃癌腹膜转移患者与192例无腹膜转移的Ⅳ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血清CEA、CA19-9表达水平.结果 腹膜转移组和无腹膜转移组血清CEA水平分别为(50.1±33.2)和(19.3±16.7)μg/L,CA19-9水平分别为(201.4±121.6)和(63.2±46
目的 探讨分析红蓝光照射联合清热暗疮胶囊口服及夫西地酸乳膏外用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寻常痤疮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红蓝光照射组及夫西地酸乳膏组
临床上按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将肛瘘分为4类[1]:(1)括约肌间肛瘘;(2)经括约肌肛瘘;(3)括约肌上肛瘘;(4)括约肌外肛痿.据此提示,瘘管一般位于肌间脂肪层内,并可穿过肛提肌向上延伸.但本研究通过MRI检查发现,肛瘘瘘管除在肌间或肌旁脂肪间隙走行外,还有在肌肉内沿肌纤维束走行者。
病历介绍 本例患者男性,23岁,主诉:腹外伤部分肠切除术后1年,排黏液脓血便9个月.现病史:患者1年前因腹部、臀部、左下肢刺伤于当地医院就诊,发现横结肠、直肠破裂,急诊行结肠破裂修补术、乙状结肠造瘘术.
预防性肠造口是暂时性肠道转流术,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肠吻合口愈合、防止肠瘘的发生,或改善患者肠道及机体现状、为进一步手术创造时机[1].我院于2005年1月至2010年4月期间,对16例患者采用"T"型预防性回肠造口,并对造口关闭和造口回纳方式进行了改良,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越来越多的胃肠外科医师开始运用微创技术处理胃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但微创手术中对于病灶较小和一些特殊部位的肿瘤,如腔内生长型或胃后壁肿瘤,术中难以定位[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间实施了腹腔镜联合胃镜胃GIST切除术3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上腹部手术后发生肠坏死临床上并不少见,特别是术后早期,由于其临床症状常表现为上腹部阵发性疼痛、腹胀、呕吐,与术后肠功能恢复期症状相似,常因只采取对症处理而延误正确的诊治,甚至导致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上腹部手术后发生肠梗阻致肠坏死的死亡率可达40%[1].我院自1995年7月至2009年5月所有上腹部手术后患者中,并发肠坏死共20例,因此而死亡4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 男性,51岁,因"突发腹痛7 h伴稀血便"于2010年2月24日凌晨人院.腹痛呈持续性剧痛并渐加重,伴左季肋部、左腰部疼痛,呕吐3次,排稀血便10余次.有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病史10余年,4年前有脑梗塞史.查体:血压130/80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120~180次/min,律不齐;二尖瓣面容,痛苦貌;不能平卧,腹肌软,中腹及左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脾区及左肾区叩
所谓前哨淋巴结就是指第1个接受原发肿瘤引流的区域淋巴结,也是转移最早发生的地方,可以用于预测恶性肿瘤区域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前哨淋巴结导航手术(sentinel node navigation surgery,SNNS)最先被运用于乳腺癌及黑色素瘤的患者以评价淋巴结清扫范围[1].该项技术最近也被运用于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中,自2000年Miwa[2]首次报道SNNS运用于胃癌手术至今,已有不少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