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种菜肴,必须具有美好的滋味,才能适合人们的胃口,增进人们的食欲。其中“醉肴”即以它那浓醇的酒香而深得美食老饕的喜爱。
“醉”,作为一种烹调方法,泛指用酒炮制的肴馔,所以又称“醉腌”。根据用料不同,通常将“醉肴”分为“纯酒醉”、“糟醉”和“腐乳醉”三大类。
纯酒醉
即将要醉的原料经过适当的处理(包括原料的初步加工、原料的熟处理等)放入以曲酒或绍兴酒(以加饭酒为佳)或米甜酒和精盐(或红酱油)作为主要调味料的汁液中腌渍至可食的方法。制作此类“醉肴”,一般是将鲜活的动物性原料通过消毒后,入酒汁中浸泡,令其吸足酒汁,待这些原料“醉晕”(酒香已进入原料体内)或“醉透”(指被醉原料经过醉制后,已经散发出特有的香气)后,直接食用。如扬州地区的醉蟹,驰名中外,已有一千多年的制作经验。每年农历九月,选用体大丰满的活雌蟹清洗干净;再将用沸水、精盐、花椒等对成的汤汁冷却后,与螃蟹一同放入坛内,并放入曲酒(亦可用米甜酒),使蟹饮醉。而后将蟹逐只取出,开蟹脐,放入炒熟的花椒盐适量,再将蟹脐合起,外用蟹小爪插起(防止花椒盐散落)放入坛中,加入冰糖,并用荷叶封口,外敷黄泥,约醉15~20天即成。开坛时,酒香、蟹香扑鼻,醉品酒味香醇,蟹黄甘鲜细腻,为佐酒佳品。宋代诗人陆游酒后曾有诗吟咏“醉蟹”:“旧交髯簿久相忘,公子相从味独长。醉死糟丘终不悔,看来端的是无肠”。
糟醉
是将要醉的原料(多指加工后的熟料)放入以香糟(由醪糟与绍兴酒、白糖等调制而成)和精盐等作为主要调味料的汁液中腌制的方法。糟醉法多为蒸醉(即将要醉的原料放入醪糟与绍酒、白糖、精盐等对成的汁液中上笼蒸透)。由于我国谷物酿酒起源甚早,所以被称为“糟醉”之“醉肴”的历史亦很悠久。远在秦汉以前,酒和糟已广泛运用于膳食中;晋朝有“糟腌蟹”;唐、宋之际,糟醉的加工方法已扩展到禽、蛋、海产、蔬菜等物,成为江南民间较为普及的食物。清咸丰年间,江浙一带糟醉的鸡、鸭、鱼、肉、蟹等已供应市场,且闻名遐迩,为世人所称道。但是各地糟醉的用料和方法是不同的。江南一带,一般采用白色的醪糟(即酒酿,又称白糟)与绍兴酒醉制菜肴,成菜后的醪糟可粘附在食物上一起食用。如糟鸡、糟笋等。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中记载:宝玉在薛姨妈处夸宁府珍大嫂子的好鹅掌,薛姨妈听了也把自己糟的鹅掌取出来给他品尝。宝玉说:“这个就酒才好。”薛姨妈又忙命人灌了上等酒来。可以想象,雪花般的醪糟上铺着红黄色的鹅掌,醇美的醪糟合着肥嫩的鹅掌肉味,怎不令人流涎呢?福建一带用红糟居多。红糟乃酿制红酒的副产品,它以福建古田红曲、上等糯米酿制,并以贮存隔年为最佳。它色泽鲜红,具有浓郁的酒香味,含有多种维生素,具有防腐、增香、去腥、生味、调色的功能。富有福州地方色彩的传统名菜“醉糟鸡”正是选用此糟醉制而成。成菜色泽淡红、皮脆、骨酥、肉嫩,味道醇香浑厚,食之不腻,为红糟醉制肴馔中的代表作。
腐乳醉
至于腐乳醉则是将要醉的原料放入绍酒中稍醉,再将新鲜的红腐乳塌成泥后,加适量的腐乳原汁和白糖等调味品,与被醉原料拌和而成。此类醉肴,咸淡适口,有着醇厚浓郁的腐乳香味。如“腐乳醉虾”,是将活湖虾用清水清洗干净,迅速剪去虾枪、须、爪后,再将虾放入腐乳汁、绍兴酒和其他调味品中拌食。但有趣的是,在食腐乳虾时,有难以醉死的虾尚活蹦乱跳,此时倘若揭开盛虾的盖碗,可见有部分倔强者跳出碗外,甚至在用箸夹尝时,还见有醉晕的虾突然从筷子上跳走,又有“满台飞”、“蹦虾”之称。此菜在每年的早春二月至清明前后最为盛行,也为腐乳醉中之佳品。
不仅如此,在醉肴中,要按被醉原料的生与熟来看,又有生醉、熟醉之分。通常所说的生醉,是指生料经清洗、醉腌后,直接食用的一种方法。如“醉蟹”、“腐乳醉虾”均属此类;而熟醉是将生料经过初步加工后,再烹制成熟,然后再置之于醉汁中进行醉腌的方法。菜例诸如:“醉鸡”、“糟醉鹅掌”等。另外,在醉制过程中,由于所用调味料色泽的差异,又有红醉、白醉之别。也就是说,以红糟、腐乳、酱油之类的带有红色的调味品所制作的肴馔,称为红醉。如前所述的“醉糟鸡”、“腐乳醉虾”等均属此类。以醪糟(指酒酿,即白糟)、精盐之类的白色调味品醉制的肴馔称为白醉。此例如“糟醉鹅掌”、“醉蟹”等。
在我国众多的烹饪原料中,能运用于“醉”制的品种很多。素食肴馔中有“醉冬笋”、“糟醉莴笋”等;荤食肴馔中有“醉鸡”、“糟鹅”等;淡水肴馔诸如“腐乳醉虾”、“醉蟹”等;海鲜中有“醉泥螺”、“醉蚶”等。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指出:酒糟用于食品,有“藏物不败,揉物能软”的作用。由此可见,“醉肴”不仅能使菜肴具有醇厚柔和的酒香,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菜肴收藏方法。实践得出,“醉蟹”能保存数月;“糟鱼”能保存1~2个月;“醉泥螺”能保存到次年,等等。
总之,这些种类繁多的醉肴,以其别具一格的风味,引人入胜的雅趣,令美食者赏心悦目。我们应将其发扬光大,制作出更多的醉肴品种,丰富人们的饮食文化生活,让人们能够品尝到更多的美味“醉肴”。
“醉”,作为一种烹调方法,泛指用酒炮制的肴馔,所以又称“醉腌”。根据用料不同,通常将“醉肴”分为“纯酒醉”、“糟醉”和“腐乳醉”三大类。
纯酒醉
即将要醉的原料经过适当的处理(包括原料的初步加工、原料的熟处理等)放入以曲酒或绍兴酒(以加饭酒为佳)或米甜酒和精盐(或红酱油)作为主要调味料的汁液中腌渍至可食的方法。制作此类“醉肴”,一般是将鲜活的动物性原料通过消毒后,入酒汁中浸泡,令其吸足酒汁,待这些原料“醉晕”(酒香已进入原料体内)或“醉透”(指被醉原料经过醉制后,已经散发出特有的香气)后,直接食用。如扬州地区的醉蟹,驰名中外,已有一千多年的制作经验。每年农历九月,选用体大丰满的活雌蟹清洗干净;再将用沸水、精盐、花椒等对成的汤汁冷却后,与螃蟹一同放入坛内,并放入曲酒(亦可用米甜酒),使蟹饮醉。而后将蟹逐只取出,开蟹脐,放入炒熟的花椒盐适量,再将蟹脐合起,外用蟹小爪插起(防止花椒盐散落)放入坛中,加入冰糖,并用荷叶封口,外敷黄泥,约醉15~20天即成。开坛时,酒香、蟹香扑鼻,醉品酒味香醇,蟹黄甘鲜细腻,为佐酒佳品。宋代诗人陆游酒后曾有诗吟咏“醉蟹”:“旧交髯簿久相忘,公子相从味独长。醉死糟丘终不悔,看来端的是无肠”。
糟醉
是将要醉的原料(多指加工后的熟料)放入以香糟(由醪糟与绍兴酒、白糖等调制而成)和精盐等作为主要调味料的汁液中腌制的方法。糟醉法多为蒸醉(即将要醉的原料放入醪糟与绍酒、白糖、精盐等对成的汁液中上笼蒸透)。由于我国谷物酿酒起源甚早,所以被称为“糟醉”之“醉肴”的历史亦很悠久。远在秦汉以前,酒和糟已广泛运用于膳食中;晋朝有“糟腌蟹”;唐、宋之际,糟醉的加工方法已扩展到禽、蛋、海产、蔬菜等物,成为江南民间较为普及的食物。清咸丰年间,江浙一带糟醉的鸡、鸭、鱼、肉、蟹等已供应市场,且闻名遐迩,为世人所称道。但是各地糟醉的用料和方法是不同的。江南一带,一般采用白色的醪糟(即酒酿,又称白糟)与绍兴酒醉制菜肴,成菜后的醪糟可粘附在食物上一起食用。如糟鸡、糟笋等。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中记载:宝玉在薛姨妈处夸宁府珍大嫂子的好鹅掌,薛姨妈听了也把自己糟的鹅掌取出来给他品尝。宝玉说:“这个就酒才好。”薛姨妈又忙命人灌了上等酒来。可以想象,雪花般的醪糟上铺着红黄色的鹅掌,醇美的醪糟合着肥嫩的鹅掌肉味,怎不令人流涎呢?福建一带用红糟居多。红糟乃酿制红酒的副产品,它以福建古田红曲、上等糯米酿制,并以贮存隔年为最佳。它色泽鲜红,具有浓郁的酒香味,含有多种维生素,具有防腐、增香、去腥、生味、调色的功能。富有福州地方色彩的传统名菜“醉糟鸡”正是选用此糟醉制而成。成菜色泽淡红、皮脆、骨酥、肉嫩,味道醇香浑厚,食之不腻,为红糟醉制肴馔中的代表作。
腐乳醉
至于腐乳醉则是将要醉的原料放入绍酒中稍醉,再将新鲜的红腐乳塌成泥后,加适量的腐乳原汁和白糖等调味品,与被醉原料拌和而成。此类醉肴,咸淡适口,有着醇厚浓郁的腐乳香味。如“腐乳醉虾”,是将活湖虾用清水清洗干净,迅速剪去虾枪、须、爪后,再将虾放入腐乳汁、绍兴酒和其他调味品中拌食。但有趣的是,在食腐乳虾时,有难以醉死的虾尚活蹦乱跳,此时倘若揭开盛虾的盖碗,可见有部分倔强者跳出碗外,甚至在用箸夹尝时,还见有醉晕的虾突然从筷子上跳走,又有“满台飞”、“蹦虾”之称。此菜在每年的早春二月至清明前后最为盛行,也为腐乳醉中之佳品。
不仅如此,在醉肴中,要按被醉原料的生与熟来看,又有生醉、熟醉之分。通常所说的生醉,是指生料经清洗、醉腌后,直接食用的一种方法。如“醉蟹”、“腐乳醉虾”均属此类;而熟醉是将生料经过初步加工后,再烹制成熟,然后再置之于醉汁中进行醉腌的方法。菜例诸如:“醉鸡”、“糟醉鹅掌”等。另外,在醉制过程中,由于所用调味料色泽的差异,又有红醉、白醉之别。也就是说,以红糟、腐乳、酱油之类的带有红色的调味品所制作的肴馔,称为红醉。如前所述的“醉糟鸡”、“腐乳醉虾”等均属此类。以醪糟(指酒酿,即白糟)、精盐之类的白色调味品醉制的肴馔称为白醉。此例如“糟醉鹅掌”、“醉蟹”等。
在我国众多的烹饪原料中,能运用于“醉”制的品种很多。素食肴馔中有“醉冬笋”、“糟醉莴笋”等;荤食肴馔中有“醉鸡”、“糟鹅”等;淡水肴馔诸如“腐乳醉虾”、“醉蟹”等;海鲜中有“醉泥螺”、“醉蚶”等。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指出:酒糟用于食品,有“藏物不败,揉物能软”的作用。由此可见,“醉肴”不仅能使菜肴具有醇厚柔和的酒香,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菜肴收藏方法。实践得出,“醉蟹”能保存数月;“糟鱼”能保存1~2个月;“醉泥螺”能保存到次年,等等。
总之,这些种类繁多的醉肴,以其别具一格的风味,引人入胜的雅趣,令美食者赏心悦目。我们应将其发扬光大,制作出更多的醉肴品种,丰富人们的饮食文化生活,让人们能够品尝到更多的美味“醉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