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远清这位独行侠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y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识古远清是在20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思想解放、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1984年我和他一同出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兰州年会。当时的他,还远没有后来的知名度,我在学界也是初出茅庐。我们俩年龄相仿,他比我大一些,都是大学刚毕业就遭遇了十年蹉跎岁月,新时期思想解放潮流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我们愿意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为文学做些事情。他是广东人,长期在武汉学习与工作,操一口带着湖北味的普通话,虽不标准,但不难懂,我们很容易就聊到一起了。从兰州相聚后不久,古远清寄来了他的《中国当代诗论五十家》,我也以我的《诗歌基本原理》回赠。自此我和远清保持了近40年的交往,每隔一段时间,总能在学术会议上相见;他写的和编的书,一本本地寄给了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也可以算是他40年学术成长史上的见证人了。
  古远清1964年武汉大学毕业后,任教于中南财经大学,他是学中文出身的,但该校当时没有中文系,他只能长期教公共课,也没有机会带硕士生和博士生。后来他担任该校的中国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学研究所所长,实际上也是因人设事,他是所长,但也是兵。这样一来,他出来开会、讲学,就不像重点大学中文系的名师,有弟子和同事前呼后拥,而总是孑然一人,独往独来。台湾作家陈映真称他为“独行侠”,颇有道理。独来独往,特立独行,这似乎成了他行事、为学、做人的风格。在学术研讨会上,他的发言很少念稿,往往是针对现场情况即兴发挥,或对其他学者的发言提出质疑。最近几年来,他更是独出心裁,在研讨会上说起了相声,美其名曰“学术相声”。每到一个研讨会的主办学校,他先要找当地教授帮助推荐一位女博士生,充当捧哏演员,协助他出演。脚本是他先已写好的,针对研讨会主题有相当的学术内涵,其中会设置几个包袱。上得台来、个子不高、其貌不扬的他,与高颜值的女博士恰成一种反衬,不用开口就引人发笑,再加上捧哏女博士的尖刻讽刺,他以逗哏的身份不断自嘲,随着包袱的不断抖开,让人忍俊不禁。以致“学术相声”成了他的一张名牌,每到一个会场,总会有人欢迎他“来一段”。
  古远清这位独行侠,敢于弄新,敢于自嘲,实际上是基于他的学术勇气和学术担当。从出道以来,他就不断地开拓自己的学术领域。他最早是从研究鲁迅起步,他的第一本学术著作是《<呐喊><彷徨>探微》。接下来他转向中国当代诗论的研究,写作《中国当代诗论五十家》。1984年参加当代文学研究会兰外阵会期间,他在一个座谈会上,做了一个大力开展对当代文学评论家研究的发言,引起了与会的复旦大学唐金海老师的共鸣,双方都有从事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念头,一拍即合。会议期间,他们商定了大纲,决定合作撰写。从兰州回到武汉后,古远清把《中国当代诗论五十家》扫尾工作完成,便开始了当代文学批评史的写作。本来商定的是两个人合作,但由于唐金海老师另有任务,不再参加执笔,于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写作,便落在了他一个人的头上,成为他个人写史的开上之作。这部书,从开始写作到以《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名称由台湾文史哲出版社正式出版,整整历时14年。期间,写作的艰难是可以想见的,40年的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壮阔而复杂,相关文献汗牛充栋,光是资料的搜寻、考辨、爬梳剔抉,就已耗尽了人的心血,更不要说处理与评论这40年的理论批评,在当时的意识形态环境下是颇为纠结、颇有难度的话题了。古远清在写这部书的时候,体现了极大的学术勇气。这不仅表现在该书第一编“诡谲变幻的文学运动与理论反思”中对一些文学运动的真实呈现,也表现在第四编“诗歌理论批评的嬗变”中对不同诗评家类型的概括。诸如,朱光潜型:“他们既无革命履历又无政治桂冠,便下决心革心洗面,虔诚地自我忏悔,抛弃原先的艺术观点。虽不时有诗歌论文问世,但影响均不超过1949年前的旧作。”何其芳型:“这类诗论家有良好的艺术修养,但由于身居要职,便不能不与从属政治的文艺方针保持一致,在政治运动的关键时刻,免不了写些批判胡风、批判右派的时文。可是他们又不甘心让自己的大脑沦为政治斗争的跑马场,于是仍旧潜心研究诗歌创作规律……这类诗论家,人格是分裂的。”沙鸥型:“这种诗论家患了软骨症。他们屈服于政治压力,看风转舵。在政治风浪来临之前,他们能如实地写出自己对某些诗人诗作的喜爱,可是政治风云突变后,马上掉转枪口对准自己原先赞扬的对象。”……像这样的叙述,是深刻总结了文学批评界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深入剖析了批评家的心态后所做出的判断,切中肯綮,入木三分,实事求是,令人信服。
  古远清的学术勇气和担当,还特别表现在由对大陆文学的研究转向对台港澳文学的研究上。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和他都是在中國大陆的诗歌领域耕耘,对台湾诗坛是隔膜的。我由于不知宝岛诗歌界的深浅,不敢轻易试水,始终是隔海眺望。古远清则不同,尽管他没有亲属在台港,又深居大陆内地城市,就研究台港文学而言,既无人缘优势,又无地缘优势,他却敢于独闯台港诗坛,继1989年在花城出版社推出《台港朦胧诗赏析》后,一发而不可收,先后推出《海峡两岸诗论新潮》《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台港澳文坛风景线》《当今台湾文学风貌》《世纪末台湾文学地图》《分裂的台湾文学》《台湾当代新诗史》《香港当代新诗史》《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台湾新世纪文学史》等专论台港文学的著作,不只是数量空前,在内容上更是富有挑战性的。他对台港文学的研究,其意义是双向的。就对台港文学界的影响而言,他的著作高屋建瓴,视野广阔,以一种不同于台湾文学界传统的思维方式,审视台湾文学发展历程,搅乱了台湾文坛的一池春水,闯入了某些台湾学者坚守的领地,在台湾招致了强烈的围剿与批判,有一位台湾诗人甚至说古著送到废品收购站还不到一公斤。但古远清却不为所动,认为这是“不批不知道,一批做广告”。这是因为他深知:“作为评论家,必须坚定严肃的学术立场。不管自己相识或不相识的诗人,相识是亲近还是疏远的作家,也不管是自己喜欢的作品还是不符合自己审美要求的作品,都要去读,都要去评。不看刊物编辑的眼光行事,不看被评对象的脸色,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说自己想说的话,这需要气量,需要胸怀,需要学识,需要勇气,更需要睿智。哪怕是挖苦讽刺批判过我的人,只要他的文本优秀,还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我照样欣赏他,照样将其写进文学史,而且给的篇幅还不会少”。这正显示了一个正直的评论家应具备的品格,坚守自己的学术良知,相信自己的学术判断,不听风是雨,不看人脸色,这样写出的文学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也才能得到作家和读者的理解与信任。在《台港朦胧诗赏析》出版之后,台湾老诗人向明先生曾对这部书提出过尖锐的批评意见,古远清也针对向明的文章提出过反批评。正是在这种批评与反批评中,双方加深了理解,赤诚相见,后来成为很好的朋友。他对台港文学的研究,就对大陆文学界而言,其影响也是深远的。在改革开放之前,大陆与台港诗歌界是隔绝的。新时期之初,流沙河在《星星》诗刊上介绍了台湾诗人十二家,此后又有刘登翰主编的《台湾新诗选》等选本出现。而古远清对台港诗歌的介绍则是全方位的,既有对台港诗歌的赏析,又有对台港诗人的个案研究,更有台湾、香港当代诗歌史以及两岸文学关系史的推出。正是在古远清的著作中,我们才认识了诸如“结党营诗”的“创世纪”、唐文标事件与“关三篇”、一颗耀眼的文坛流星林耀德、具有大中国意识的“三三”文学社、洛夫的“私人战争”与“连环战争”、孟瑤抄袭大陆学者案、“张腔胡调”、“后遗民”写作、朱氏“小说工厂”、双陈大战、三陈会战、流泪的年会……古远清的几部文学史,由于是个人写史,所以有他的独特风格,除去对作家的文本分析外,他更善于写事,把作家放在政局动荡、两岸风云、文坛论争的大背景下加以介绍,把台港文坛立体地、生动地呈现出来,他的文学史是有故事的文学史,具有可读性,更具有深层的认识价值与宝贵的史料价值。   古远清学风严谨,是个较真的人。这一方面表现在他对自己的文章、著作力求严谨,言必有据;另一方面,他眼里不揉沙子,对别人著作、文章中的硬伤,敢于挑刺,敢于批评,以致有“学术警察”之称。比如他对台湾当今最活跃的评论家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的批评,便毫不留情地罗列了该书的包括社团名称、创办人、创办时间、著作权、作家生平等十种史料方面的错误。余光中是古远清评价很高的诗人,但是也曾写过影响不好的文章,对此古远清也毫不客气地写出《余光中的“历史问题”》一文,在台湾的《传记文学》上发表。对台湾的作家是如此,对中国大陆的作家,甚至是他所熟悉、所尊敬的朋友也是如此。张炯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古远清是会员,张炯可说是古远清的顶头上司,但张炯主编的《中华文学通史》出版后,古远清对这部著作的若干处硬伤,也毫不留情地写文章批评。谢冕是古远清一向尊敬的老朋友,但对谢冕主编的《中国新诗总系》编选不当的问题及其编选原则,也照样提出商榷性意见。
  古远清著作等身,他40岁后所写、所编的书,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还有马来西亚吉隆坡已出版60余部,在一般学者是难以想象的。这固然显示了古远清的才华,不过在我看来,古远清并不是什么“超人”,而是一位拼命三郎,他的成果全是争分夺秒、扎扎实实、勤勤恳恳拼出来的。古远清不善应酬,他不吸烟,不喝酒,不唱歌,不跳舞,不打牌,无绯闻,老妻兼做他的“老秘”和打字员。为节省时间,他与朋友的电子邮件全是电报体,惜墨如金。他生平唯一的爱好就是书,他的生活就是围着书转:买书,读书,写书。他读书、写书是在武汉家中,我没有亲睹,但他在买书上下的功夫,却是我亲自领略过的。古远清来北京开会,报到后我会到客房去看望他,但这种寻访通常是十访九空,一问,才知去书店了,到快吃饭了,才提着大包、小包的书回来。我曾与他一起到台湾开会,会议之余,古远清喜欢逛书店。台北的书店,他比我门清,他带我光顾过诚品书店,还有唐山出版社、文史哲出版社办的书店,另外就是在旧书店淘书,更是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在大陆买书可以用科研经费报销,但在台湾、香港买书大多数情况下无法报销,台湾、香港的书要比大陆贵得多,所以古远清的工资、稿费,很多都花在了购书上。如他所说:“我数次前往宝岛及港澳等地采购资料。2007年秋天,我还一掷万金买了几箱台版书回来。正是这些书,给了我众多的写作灵感,和获得诸多启示。”以个人收藏而言,古远清收集的台港文学的相关资料,在当代大陆学者中恐怕极少有人能与他比肩。由于居住空间的限制,书多了也是麻烦。他武汉洪山竹苑的家里,有二十几个書架,每个书架都放两层书,寻里层的书要拿着手电筒去找,有时找了半天也找不到,这真是“书斋”变“书灾”了。不过也正由于坐拥书城,才使他有条件把其著作一本本地推出来。
  能否做到“终身写作”,是我们考察一位作家品格、为人的一个重要维度。不少有才华的作家写出了代表作、成名作之后,就躺在成绩薄上,止步不前了。更多的人则视退休为事业的终点,从此便退出江湖,与世无争,颐养天年了。古远清则不同,他有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力量,退休不是为他的事业划了休止符,反而是他开辟新征程的起点。他是新世纪之初退休的,但他对中国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却没有停下脚步。2006年,他成功地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并顺利结题,其40万字的成果《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于2010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我在新世纪以后,先后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诗歌通史》当代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新诗理论史》,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百年新诗学案》,这其中全有台港澳诗歌及诗学理论的内容,我首选的合作者便是古远清,因为我深知他的学术根柢和充沛的干劲。他果然不负众望,他分工执笔的内容总是完成最快的,也是高质量的。
  在退休后不久,古远清在为《海外来风》所写的“自序”中说:“我现在已进入后中年时期,仍打算‘续写’自己的学术历史。我还要像以往一样,时时听清扬的鼓楼钟声,以激励自己的志气;人高远的壁画境界,以勉励自己前进。我还要作‘坚韧的跋涉’,准备再‘跨越大洋’”。听着他那壮心未已的呼唤,看着他不断推出的一部部成果,对老友古远清,我要由衷地说两个字:佩服。
  2020年3月31日
其他文献
摘要: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我们所需要的是“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刘半农是鲁迅所说的“革新的破坏者”,他“革新”的理想,就是“希望中国的民族,不要落到人类的水平线下去;希望世界的文化史上,不要把中国除名”。并为此屡建殊勋,成了“文学革命”阵营里一位叱咤风云、骁勇善战的闯将。  关键词:刘半农《新青年》“双簧戏”《扬鞭集》《瓦釜集》  我国著名的文学革命家、语言学家刘半
期刊
坦白地讲,我并非一个疯狂的诗歌追求者,也很久没有安静地读诗了。然而,我有幸终于找到一个非常适合的时间,认真地阅读了《在陌生人中旅行》(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诗集中的每一首诗。在阅读的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了某种吸引,那种素朴而有力地凝结于诗行中的理性的吸引。这种理性不仅体现在诗人对于自我日常生活的反思与回望中,也表现在他对于大千世界自然风光与俗世景观的关注里,还闪烁在他对于异国风物与现代艺术的
期刊
平仄练习  为了能够真正掌握这些规则,还要做些练习,先把格律诗的八种平仄谱式一一写出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各有四种谱式,即平起入韵式、平起不入韵式、仄起入韵式、仄起不入韵式。什么叫平起?什么叫仄起?不是第一个字平声叫平起,而是指第一个节拍的节奏点(即第二个字)是平声就叫平起,第一个节奏点是仄声的就叫仄起。“空山新雨后”的“山”是平声,就是平起,“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急”是仄声(古音读入声),就是仄
期刊
中国电影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对于思想导向、对于社会效益、对于文化精神的追求。作为一个被不断强化的对于中国电影的时代律令,它已经超过了我们对于票房业绩、对于经济效益、对于市场规模的诉求,并且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要务。就女口何实现当前中国电影的历史使命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本刊与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一起,共同邀请电影界几位专家、教授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期刊
学界通常认为《庄子》三十三篇中最重要的是《逍遥游》《齐物论》两篇。陈柱《阐庄》说:“故庄子之书,大旨尽于内篇,而内篇中之最要者,则《逍遥游》《齐物论》者两篇而已。”冯友兰说:“庄之所以为庄者,突出地表现于《逍遥游》和《齐物论》两篇之中。”那么,《逍遥游》与《齐物论》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有学者把《逍遥游》和《齐物论》对立起来,认为逍遥和齐物之间存在不可调解的价值悖论;也有学者以为两篇之间是一种主从
期刊
曼叔,你怎么能不告而别?我们不是说好要在四五月聚会北京吗?你在电话里说:“好久不见了,等我在香港艺发局申请下来《文学评论》能够继续出版的资助,即赴北京,拉上陈漱渝,我们好好聊一聊,乐一乐……”  可是,我等到6月4日,还没有你的消息;当我正要给你发微信询问何时来京时,《香港文学》总编辑周洁茹女士给我发来噩耗,说你走了。因为微信多有不实,于是又问她所言是真是假。她马上回信说:“真的!2019年6月2
期刊
第一章 霍金之死  2018年3月14日,霍金先生去世。作为当代最负盛名的科学巨人之一,他的去世引发了各界极大的关注。  对于仅仅知道霍金的名头而对他的伟大建树不甚了了的大众而言,恐怕更多会在意霍金极为奇巧的生日与忌日。而对霍金之死报道的种种文字里,自然也不乏专门追逐奇巧的花边写作。  霍金生于1942年1月8日,这一天,正好是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去世300周年忌日;而霍金去世之日,又恰恰是伟大的科
期刊
业内人士如陈子善教授早就习惯于将古远清教授称作“古老”,在他并不是真正应该被称作“古老”的时候;现在年届耄耋,可以称“古老”的时候,我仍然觉得他很年轻。  他的性格非常年轻。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副从不显老的面庞堆积着顽童似的笑。我不能确切地记得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认识古老,我的印象是在北京和平里的一个招待所,在一个有些昏暗的楼道里,来自江苏的刘红林向我介绍了一起来开会的古老。那时他们好像是参
期刊
2019年11月27日至29日,湖北文艺评论家协会在武汉举办了“当代湖北文艺理论批评与实践座谈会”,我有幸参加了这个会并做了主题发言。在这个会上,我第一次见到寿登耄耋的古远清先生。他端坐在我斜对面,面庞红润,目光炯炯,双眉紧蹙,神情焦灼。挨着他的由左往右依次是张玉能、陈美兰、王先霈、於可训等老先生。对于这些老先生的著作及重要文艺理论批评思想和观点,如我等晚生后学肯定是当作教科书来拜读和学习的。至于
期刊
摘要:《眼中》写于金亡之后,诗歌选择了下层、上层两种视角,既看到百姓的苦难和士人的沦落,又看到有人依附蒙古、追求富贵或乘乱而起、割据一方的乱象。时事的纷乱也让他这位本想有为于世的人寒心,想到要早作归计。《山居杂诗》作于嵩山时期。山居环境和山村生活,使诗人在对自然景、自然物的感受中,获得了外在景物与内在心境的一致。《范宽秦川图》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采用歌行体的形式,由画中秦川到画外秦川,由所见到所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