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高空俯瞰,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仿佛一个扁平的羽毛球,球冠部分是热身馆,羽尾部分是比赛馆,轻盈而美丽。
在秋日的阳光下沿着工业大学绿树摇曳的小路走向场馆是一件很愜意的事。因为坐落在校园内部,少了很多喧嚣,多了一些静谧,大学校区内特有的气氛给这座奥运场馆带来了一些与众不同的味道。
远远地,就看到一高一低两座建筑物在空中划出的银色弧线,高的是比赛馆,25.9米,矮的是热身馆,15.5米。走近,迎面而来的比赛馆不像远看那么高大,可能是因为屋顶造型的缘故——像一顶帽沿被加宽了的贝雷帽,而我所面对的刚好是帽沿向下的一侧。
从场馆的一个门进去后立刻有了深陷迷宮的感觉——在一个圆形建筑中,站在圆周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的,好半天,我发现自己其实一直在围着场馆转圈。在场馆外围,除了出口处的大厅,几乎所有空间都被开辟为赛事功能用房和办公用房,其中一个特殊的房间——提供球拍穿弦服务,被我用来辨别方位。
很快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里,看似简单的造型和开阔的空间,呈现出的是大气实用的气质。
推开厚重的双层门,进入到比赛区域,赫然有种高大敞亮之感,它的总面积为24383平方米,场馆四周,上下两层总共7500个座椅。整个空间最让人赞叹的是天花板,仰望穹顶,密密麻麻宛若渔网般的编织结构,光线从上面淡淡地透进来,整个空间显得特别宁静。
编织是一个很轻巧的词,而一切的织物也都具有柔软,轻盈的特点,事实上这正是穹顶结构所传达出的感觉,但是,如果把这样一组数据呈现在眼前,你也许会大跌眼镜这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预应力张弦穹顶结构建筑,它的外径(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贝雷帽的外层直径)是98米;内径(内层直径)为93米。
这么大的跨度,靠什么来支撑呢?在穹顶结构中,上部是一个单层网壳,在它下面有五道高强度的钢索进行拉张,中间连接的是V形的渔网般的钢管结构。预应力是指对构件提前加力来应对荷载,打个比方,当弓弦被拉紧时,弓身就会拱起,产生一个向前的力。同理,通过机器拉紧钢索会使羽毛球馆的钢网架向上拱起,从而产生和荷载相反的力。通过这种形式,大大节约了钢材,这个场馆每平方米的用钢量仅为100公斤,而普通钢结构建筑每平方米的用钢量通常要300公斤。
拥有刚强的骨架,同时又不失轻盈的外观,这同羽毛球,艺术体操这两个兼具观赏性和竞技性的项目所传达出的柔中带刚的体育精神不谋而合。
据说,有很多羽毛球运动员对场地很敏感,特别是对风速,因为羽毛球实在太轻了,5.5克,任何不规则的气浪,都有可能改变它的运动轨迹。身体轻,地位也不重,在奥运会28个大项中充其量它只能算个小兄弟,几乎没有场馆为它特别考虑过温度,风速之类的问题,雅典当年就用一个大棉布帘子隔开室内外,临时做了一个馆。和羽毛球具有同样要求的还有艺术体操,绳操和带操的器械都很容易受到风的影响。
国际羽联的要求是:羽毛球馆内比赛场地距地面9米内的空气流动速度应控制在0.2米/秒以下,不过奥运会期间正值酷暑,7000多人的场馆保持在26℃左右的恒温,送风量又不能大干0.2米/秒,这可真是一个近乎苛刻的标准。
最终的解决方案可以概括为“化整为零”,即空调系统不变,增加出风口的数量并改变出风口的位置。7000多个观众坐椅下方一共设计了g100多个出风口,观众入场前,先大风量降温,再用小风维持26℃左右的温度。
一般体育馆空调的送风管道是在屋顶,风从上面吹下来,再吹向四面的观众席,冷气在由上面转向侧面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涡旋气流,影响到羽毛球的飞行线路,而将出风口设计在观众席下,回风口设计在两层观众席之间,就避免了涡旋气流的产生。这在奥运会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届时,人员进进出出,室内外空气流通势必会造成室内温度上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者还设置了一米多宽的错位双重门,连穿堂风都进不来,这样的设计,除了能保证运动员发挥最佳的竞技水平,也能保证观众席的舒适度,
站在场馆出口的平台上,头顶,悬挑出来的屋檐微微倾斜着,网格状的结构好像一只大鸟的翅膀的骨架,在阳关下透着轻盈和灵动,仿佛正想象着一个关于飞翔的话题。
在秋日的阳光下沿着工业大学绿树摇曳的小路走向场馆是一件很愜意的事。因为坐落在校园内部,少了很多喧嚣,多了一些静谧,大学校区内特有的气氛给这座奥运场馆带来了一些与众不同的味道。
远远地,就看到一高一低两座建筑物在空中划出的银色弧线,高的是比赛馆,25.9米,矮的是热身馆,15.5米。走近,迎面而来的比赛馆不像远看那么高大,可能是因为屋顶造型的缘故——像一顶帽沿被加宽了的贝雷帽,而我所面对的刚好是帽沿向下的一侧。
从场馆的一个门进去后立刻有了深陷迷宮的感觉——在一个圆形建筑中,站在圆周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的,好半天,我发现自己其实一直在围着场馆转圈。在场馆外围,除了出口处的大厅,几乎所有空间都被开辟为赛事功能用房和办公用房,其中一个特殊的房间——提供球拍穿弦服务,被我用来辨别方位。
很快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里,看似简单的造型和开阔的空间,呈现出的是大气实用的气质。
推开厚重的双层门,进入到比赛区域,赫然有种高大敞亮之感,它的总面积为24383平方米,场馆四周,上下两层总共7500个座椅。整个空间最让人赞叹的是天花板,仰望穹顶,密密麻麻宛若渔网般的编织结构,光线从上面淡淡地透进来,整个空间显得特别宁静。
编织是一个很轻巧的词,而一切的织物也都具有柔软,轻盈的特点,事实上这正是穹顶结构所传达出的感觉,但是,如果把这样一组数据呈现在眼前,你也许会大跌眼镜这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预应力张弦穹顶结构建筑,它的外径(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贝雷帽的外层直径)是98米;内径(内层直径)为93米。
这么大的跨度,靠什么来支撑呢?在穹顶结构中,上部是一个单层网壳,在它下面有五道高强度的钢索进行拉张,中间连接的是V形的渔网般的钢管结构。预应力是指对构件提前加力来应对荷载,打个比方,当弓弦被拉紧时,弓身就会拱起,产生一个向前的力。同理,通过机器拉紧钢索会使羽毛球馆的钢网架向上拱起,从而产生和荷载相反的力。通过这种形式,大大节约了钢材,这个场馆每平方米的用钢量仅为100公斤,而普通钢结构建筑每平方米的用钢量通常要300公斤。
拥有刚强的骨架,同时又不失轻盈的外观,这同羽毛球,艺术体操这两个兼具观赏性和竞技性的项目所传达出的柔中带刚的体育精神不谋而合。
据说,有很多羽毛球运动员对场地很敏感,特别是对风速,因为羽毛球实在太轻了,5.5克,任何不规则的气浪,都有可能改变它的运动轨迹。身体轻,地位也不重,在奥运会28个大项中充其量它只能算个小兄弟,几乎没有场馆为它特别考虑过温度,风速之类的问题,雅典当年就用一个大棉布帘子隔开室内外,临时做了一个馆。和羽毛球具有同样要求的还有艺术体操,绳操和带操的器械都很容易受到风的影响。
国际羽联的要求是:羽毛球馆内比赛场地距地面9米内的空气流动速度应控制在0.2米/秒以下,不过奥运会期间正值酷暑,7000多人的场馆保持在26℃左右的恒温,送风量又不能大干0.2米/秒,这可真是一个近乎苛刻的标准。
最终的解决方案可以概括为“化整为零”,即空调系统不变,增加出风口的数量并改变出风口的位置。7000多个观众坐椅下方一共设计了g100多个出风口,观众入场前,先大风量降温,再用小风维持26℃左右的温度。
一般体育馆空调的送风管道是在屋顶,风从上面吹下来,再吹向四面的观众席,冷气在由上面转向侧面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涡旋气流,影响到羽毛球的飞行线路,而将出风口设计在观众席下,回风口设计在两层观众席之间,就避免了涡旋气流的产生。这在奥运会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届时,人员进进出出,室内外空气流通势必会造成室内温度上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者还设置了一米多宽的错位双重门,连穿堂风都进不来,这样的设计,除了能保证运动员发挥最佳的竞技水平,也能保证观众席的舒适度,
站在场馆出口的平台上,头顶,悬挑出来的屋檐微微倾斜着,网格状的结构好像一只大鸟的翅膀的骨架,在阳关下透着轻盈和灵动,仿佛正想象着一个关于飞翔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