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信息与企业家概念的界定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家是一个学者们广泛使用的概念,但也是一个争议很大的概念。准确地界定企业家概念,不但有助于消除企业家概念及企业家群体的神秘性,而且对于确定今后国企改革的重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企业家概念的发展作一个简要的回顾,在对各种企业家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简明的概念,并提出准确界定企业家概念的政策含义。
  
  一、企业家概念的发展过程
  
  “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最早源于16世纪初的法语,主要是指从事武装探险、开拓殖民地的将领,后来泛指冒险者。17世纪中叶,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康替龙将“企业家”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中,他在《商业概览》(1755)中把“按照固定价格购买和按照不确定价格出售”的风险承担者叫企业家,在他的概念里,零售商、批发商、运输商、农场主甚至乞丐和强盗都是企业家。19世纪初期,法国经济学家萨伊(1803)把企业家定义为“结合一切生产手段并为产品寻求价值的代理人”。萨伊把企业家与企业联系在一起,明确区分了企业家的功能和资本家的功能。此后,在完全信息和完全市场的假定下,新古典经济学对于企业家的研究停滞不前,直到马歇尔在强调市场均衡的实现过程中找到了企业家的位置。马歇尔从企业家作为企业组织的领导者、协调者、中间商、创造者和不确定性承担者等多方面对企业家的职能进行了研究。
  在早期的企业家理论中,不确定性承担者是经济学家赋予企业家的最普遍角色,奈特在其博士论文《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1921)中赋予了企业家不确定性决策者的角色,把企业家的职能和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结合起来,企业家必须具有对各生产要素合同收入的保证能力。
  在企业家理论的研究中,最富盛名和创新性研究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熊彼特(1934)把企业家和资本家区分开来,认为企业家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企业家通过创造性地打破市场均衡,从而获取超额利润。熊彼特之后,哈耶克(1937)认为企业家就是能够根据不完全信息,以自己独特的才能,发现新的供给或需求机会,推动财富生产得以增长的人。柯兹纳(1937)认为,在经济学研究的有目的人类行为及其相互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企业家要素及其功能,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凭借“企业家要素”(柯兹纳称之为企业家的警觉)发现潜在获利机会,调整价格,促使交易的形成。
  1968年莱宾斯坦提出了一个简单明了的概念:企业家就是避免别人——或他们所属组织——易于出现的低效率,从而取得成功的人。而在卡森(1982)那里,企业家被定义为专门就稀缺性资源做出判断性决策的人;判断性决策的本质在于,在决策中不可能采取一条明显是正确的、而且只公开可获信息的规则。
  基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国学者也在争论中开始了对于企业家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企业家概念。辛向阳认为,企业家是指具有特殊素质和能力,专门从事企业战略性决断和管理并对资产保值增值负有责任的人。张维迎认为,企业家就是承担经营风险,从事经营管理并取得收入的人格代表。张进则认为,企业家是指具备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与能力,能够适应市场的各种变化并能迅速把握市场变化的机遇,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具有经营战略眼光的企业高级领导与管理人员。丁栋虹认为,企业家是动态经济中异质型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等。
  
  二、企业家才能——各种企业家概念的公约数
  
  当我们把上述企业家概念中不同的地方撇开时,可以发现,虽然角度不同,但对于企业家才能的重视和强调是这些概念的共同特点。在阐述企业家才能时,学者们各有侧重,如马歇尔强调企业家的知识、预测能力和领导能力,熊彼特强调企业家的创新能力等。这种企业家执行职能为企业创造利润所需要的才能,我们可以简单地称为“企业家才能”,它应是上述不同学者所强调的企业家应拥有的各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总和。
  从企业家的职能出发,企业家才能包括经营和管理两个方面。经营才能是企业家在处理企业和市场(包括市场中的各种主体如政府等)之间的关系时所需要的才能,包括发现市场机会、从市场中获得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推销企业及产品、应付市场及其它方面的各种风险等。管理才能是企业家在处理企业内各种要素和职能之间的关系时所需要的才能,它能使企业内的各种要素优化组合以获得更高的效率。
  从组成的角度出发,企业家才能包括素质、知识和能力。素质,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是人的才能中天赋的、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改变的部分。强调企业家才能中的天赋成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表明企业家在市场中永远是供不应求的。知识,是指人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除了从书本或他人处获取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习和体会,即所谓的“干中学”。能力,则指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企业家素质和知识的外在表现。我们区分企业家才能中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是为了同时强调企业家才能中天赋和后天学习的部分,反对过分强调天赋(会导致神秘主义)或过分强调后天学习的倾向。
  
  三、不完全信息与企业家才能的识别
  
  拥有企业家才能的人并不必然是企业家,他们的才能被识别从而成为企业的领导者对于社会更具决定性的意义。张维迎教授认识到企业家才能识别的重要意义,但在未找到好的办法之后认为,“可以通过对个人财富的观测来间接判断一个想当企业家的人的能力”(张维迎,1999)。事实上,企业家是否应是财产所有者成为国内理论界企业家概念争论中最激烈的部分。
  回到上述企业家概念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大约以熊彼特为界,简单地把该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非常强调企业家承担风险的能力,即拥有财产权;而自熊彼特开始,学者们更注重企业家的才能,而并不以是否拥有财产为要。当然,这样划分并不绝对。让我们看看熊彼特提出其企业家理论的背景。在20世纪30年代,正是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和“经理革命”接近完成的时期,这种制度创新的进程被及时地反映到了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中(包括熊彼特、伯利和米恩斯等人的研究成果)。自19世纪中期起始于美国的“经理革命”颠覆了传统企业里资本家创办并领导企业的局面,职业的经理人员控制了规模巨大的公司的中层和高层管理。1963年,美国200家最大的非金融公司中有169家或84.5%是由经理控制(钱德勒,1987年中文版)。因此,“企业家应是财产所有者”的命题并不符合现实,著名的韦尔奇、艾科卡等都是经理型企业家。
  综合起来,现代社会企业家成长的基本道路有两条:(1)业主创立企业后,在市场竞争中,如拥有较好的才能和一定的机遇,其企业及个人能力、个人声誉都将进一步成长,并最终可能成为企业家;(2)个人进入大的多层级企业,如拥有较好的才能及一定机遇,在各种竞争中,其职位、个人能力和个人声誉逐渐成长,成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最终可能成为企业家。这两条道路交织在一起会演变成企业家产生的第三、第四或更多的道路在完全市场和完全信息假定的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只是生产函数,并不需要企业家的作用。由于完全市场和完全信息假定太脱离现实,导致新古典范式备受责难。新古典范式通过以理性预期为桥梁,实现不确定性向概率性确定性的转化以及以不完全信息为桥梁,实现认知能力不足向信息成本转化,使得原主流经济学内部的各分支有了一个统一的基础,无论是后来兴起的新凯恩斯主义,还是以信息经济学为依托的新制度经济学,都走入新古典范式的阵营(杨瑞龙,2000)。更加符合现实的不完全信息假定为企业家的存在找到了依据,但同时也产生了企业家才能的识别困难问题:企业家才能属于私人信息,很难为其他人(包括委托人)知道。张维迎教授坚持新古典范式,认为最优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只能是古典企业制度,并将充当企业家的优先权或选择经营者的权威赋予资本所有者,“只有那些愿意当企业家而同时又拥有足够个人财产的人才能被信赖为合格的企业家”(张维迎,1999)。
  张维迎教授担心,由于企业家才能的识别问题,如企业家不是财产所有者,大量“南郭先生”可能充斥企业家市场。这种担心在市场相对成熟的国家并未成为现实,这是为什么呢?从上述企业家产生道路可以看出,市场(包括产品市场、经理市场、股票市场等)不但培养了企业家,而且明白无误地向人们显示企业家的各种信息包括其经营管理能力的信息。产品市场显示企业产品竞争能力的信息,股票市场显示公司质量、公司经营者行为的信息,经理市场记录下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及业绩,从而人们可推断出企业家的真实能力。在竞争空前激烈的现代社会,规模巨大的公司(最需要企业家的地方)不可能选择一个不具有较为辉煌经历(已证明其才能)的人担任其领导职务,当然更不可能根据财富的多少来选择领导人。在企业家才能识别问题上,坚持新古典范式的张维迎教授走到了新古典主义传统的反面:完全忽视市场的作用(在企业家才能信息显示上);企业家被看作“黑箱”,把原来的新古典主义的“完全信息”假定变成了“零信息”假定,所以只好借助企业家的外在东西即财富来评价其才能。事实上,市场不仅是企业家发挥作用的舞台,而且是企业家生存、发展以及激励约束的枢纽。
  坚持企业家必须是财产所有者的其它观点,如认为资产是担保信号从而使企业家拥有融资能力,认为拥有财产保证了企业家承担风险的能力等,实际上都未能充分理解市场在企业家产生和激励约束中作用。
  中国目前企业制度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并不在于没有让财产所有者掌握经营决策权,而在于没有以市场的方式运作国有资产以及市场的不完善。市场的不完善包括股票市场的不完善、经理市场的缺失等,也包括市场各种规则、制度等的不完善,如独立董事制度、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等。
  
  四、企业家概念的界定及其政策含义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给企业家下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企业家是市场证明具有经营管理才能(企业家才能)的人。这个定义肯定了莱宾斯坦的定义企业家的“成功”标准。同时我们强调了市场在企业家培养、才能显示、才能定价、激励和约束上的意义,不但解决了企业家“成功”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更针对于我国目前对于企业家概念的争论及我国转型中市场作用未充分发挥的现实。
  国有企业的低效率被认为是源于难以解决经营者的选择及长期激励问题,上述企业家的定义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经营者选择和长期激励的问题是有可能得到解决的,前提是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中的企业,国家停止对于国有企业经营的干预,而把重点放在国有企业领导人的选择和激励约束上。
  鉴于市场在企业家培养、才能显示、才能定价、激励和约束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政策选择和理论研究的重点应是完善市场尤其是市场上企业家培养、才能显示、才能定价、激励和约束方面的制度,特别是以下两个方面:(1)企业家才能定价方面:根据市场显示的企业业绩信息对各企业的经营者的才能进行评估、定价,为国有企业选拔领导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才能、业绩进行评估,确定国有企业领导人的收入,从而建立真正的对于企业家的激励措施。(2)国有企业及其领导人信息披露方面:一是按比上市公司更严的要求披露国有企业的各种信息,不管它是不是上市公司;二是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在职消费。除此之外,其他各项制度包括独立董事制度等也应进行建设、完善,相应的理论研究也应深入。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其他文献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存在归属不清,所有者缺位。责、权、利不对称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提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正确认识国有产权的最终归属,确立合适的国有资产代理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的股份制经济。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一、正确认识国有资产的产权归属    就产权层面上来
目前,国内业界对工会组织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对立论”。这种观点把工会组织视为资方的对立面,认为工会组织仅仅代表和维护员工利益,是与资方相对抗的一种力量,进而认为工会组织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二是“无用论”。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工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位和失职现象,工会组织在处理劳动关系以及在事关员工切身利益的诸多问题上,往往无所作为,难以真正维护员工利益,在员工中形成了工会组织可有可无的印象。那么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昨日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储蓄多、贸易顺差多、外资流人多、外汇储备多和流动性多,而这些
空间发展非均衡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区域发展差距的存在,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缩小区域间相对发
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与此同时,吉林、江苏、浙江、北京和河南等地先后揭开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序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内蒙古经济总量、人均国民产值、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有突破性的发展和变化,综合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已经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下一个五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期间尤为关键。对于内蒙古来说,在今后的五年中,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键是要更新发展理念,确立科学发展观,不失时机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