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韬是我国近代报刊的开拓者之一,他的办报立言思想和他所开创的报刊政论文体,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王韬的经历和所处时代背景对其办报主张和政论风格的影响说起,进一步论述王韬的办报立言思想与强有力的政论特点。
[关键词]王韬;办报立言;政论特点
[中图分类号]G2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4X(2009)02-0063-04
纵观中国新闻史,有一位长者,敢为人先,把中国新闻带入了政论时代,为中国新闻带来了清新的文风、有力的言论,并用铿锵有力的文字,传播文明,影响舆论,表达他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他就是王韬。
王韬(1828-1897),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主编的《循环日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刊。他的政论部分收录于《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王韬主张办报立言,用强有力的言论影响舆论;他的言论以全新的思想意识, 一扫当时报坛的沉闷僵化之风; 他的政论反帝爱国,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他所开创的适合表达新思想内容的报刊政论文体, 深受当时知识分子的喜爱,对我国后来的报刊新闻言论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王韬的经历和所处时代背景对其后来办报以及政论风格形成的影响
1.1 良好的教育和年轻时的工作经历为王韬打下了坚实的办报基础
王韬出生于封建书香门第,从小接受儒学教育,毕读群经,旁涉诸史,为他的写作功底打下良好基础。1849年,王韬受雇于上海墨海书馆,参加《六合丛谈》工作,这是他报刊活动的开端。在墨海书馆任职工作13年,王韬对新闻出版工作由陌生到熟悉。王韬的雇主麦都思还是中国境内最早中文期刊《遐迩贯珍》的创办人,王韬在墨海书馆的工作,除了佐译《圣经》外,就是负责出版文字的校对和发送《遐迩贯珍》。1862年,王韬因上书太平天国得罪清廷,逃往香港,于1864年前后兼任《孑子刺西报》的中文附录《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这直接为他办报积累了经验。这一系列与新闻出版有关的工作给王韬积累了很多办报和新闻出版经验,也是他能够拿起新闻报纸作为自己舆论工具的重要保障。
1.2 西方报业的考察学习启发了王韬的办报立言
1867年冬,王韬应理雅谷的邀请赴英国“佐译经籍”。之后,王韬旅英三年,两度赴法。在欧洲旅行和研究西方人文历史的过程中,王韬渐渐认识到西方国家的舆论公开、信息开放、报刊传播媒体发达对国家民主化的推动、社会文明的影响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评估泰西报纸的社会作用时写道:“日报之于泰西诸国,岂泛然而已哉?所载上关政事之得失,足以验国运之兴衰;下述人心之事,亦足以察风俗之厚薄。凡山川之形胜,物产之简番,地土之腴瘠,邦国之富强,莫不一览而了然,其所以见重于朝野,良有以哉!”[1](P147)他认为要学西方为富强活动开拓一个信息灵通、舆论活跃的社会文化环境;只有这样,富强活动才能成为举国关心和不可阻遏的趋势。1870年王韬从欧洲返回香港。1874年2月4日创办了《循环日报》,并强调报刊“博采舆论”的作用。
1.3 丰富的史学基础使他能够客观分析问题,形成具有说服力的论述
王韬政论风格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影响于他丰富的史学基础。在英法的五年中,随着对西方文化了解的加深,王韬深感中国的落后和贫困,因此主张中国学习西方技术,实行某些政治、经济的改革。1870年,王韬返回香港,首先展开了对世界史地研究,他曾广泛涉猎和浏览了中外各种史籍和地志。经过多年的努力,王韬在世界史地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显著的成就,著有一百多卷。王韬对于世界史的研究,重点在欧洲,尤其是法国史,他试图以此贯通世界大势,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历史和现状作深入的分析。他对君主立宪制有较深的认识,并希望通过对法国史的研究来比较两种制度的利弊优劣,为中国进行资本主义改革,走什么样的道路寻找借鉴。王韬对史学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而且使得他能够站在一定高度客观地分析问题,同时也是他的政论语言风格的早期雏形。
1.4 战乱之年的民族危机感推动他办报论政,并形成独特报刊政论文体
王韬是一位报人,也是一位政治家,他为在我国办报论政作了尝试,也为政治家办报作了舆论准备。他的评论总能折射出他作为报人的犀利文笔和作为政治家的民族责任感。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以报论证还是政治家办报,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影响不是偶然的。他生活在乱世之年,当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他感受到民族危机与清廷统治腐败,随着洋务运动矛盾的日益显露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使得他的宣传社会改革的要求也更为迫切。因此,他创办报纸,富于感情,开创了适合表达新思想内容的报刊政论文体;他阐发言论,支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以强有力的言论即强大的舆论力量影响国家改革。王韬的政论,来源于生活,也在影响生活——他自己的乃至整个中国的生活。他用报纸和政论文章作武器,影响舆论,宣传主张,让中国人学习先进文化,改良国家制度。
2.王韬办报立言,用报刊作武器,影响舆论,捍卫国家利益
2.1创办中国近代报刊,推动社会进步
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王韬创办了中国近代报纸,同时已经有了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 架设政府与民众互动沟通的桥梁的媒体意识。美国的中国近代史专家保罗•科恩曾说:“在中国近代史的初期阶段,报纸一般都是作为专门赚钱的手段,几乎没有对社会各种问题表明态度,或努力影响舆论的。王韬的报纸是一例外,其显著特征,就是几乎全由王韬亲手写成的定期政论”。王韬也在其创办的报纸《循环日报》上发表了《倡议日报小引》和《本局日报报告》二文,比较全面阐述了《循环日报》的办报思想。它们强调了报纸的“通上下”和“博采舆论”的作用,指出报纸要关注民情,反映民情,架起民众和政府沟通的桥梁,要能够影响舆论。文章还认为“国之有大患莫若民情壅于上”,要朝廷勇于听取庶民们哪怕是有点狂妄的意见(“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表达了王韬条呈时政、报效国家的愿望。文章还特别阐明了报纸的爱国主义立场,强调“是报之行专为裨益我华人而设”。《循环日报》作为一份全部由中国人创办的报纸,对中国人自办报刊起引领作用,同时它为引导舆论、传达民情、转达民意、宣扬文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2 创办外文报纸,以自己的声音捍卫国家的权益
当CNN和国外的一些媒体在拉萨3•14事件中歪曲事实引起轩然大波时,我们意识到建立自己的通讯社、发行对外报刊、创办外文报纸发出自己的声音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的重要性。而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王韬就已经开始创办了影响深远的华人自办报纸,也较早提出了办外文报纸的主张,他在论述外报对中国的不公正报道时曾说:“其所立论,往往抑中而扬外,甚至黑白混淆”,“交构期间,颠倒其是非,迷眩其目,簧鼓其心志,俾中外因是失欢,然则将若何之?曰:莫若直书中外相涉之事,自我而达之于其国中,则译华事为西文日报者,所以正内情于外也,所谓明敌情者此也”[2](P107)。他在当时就很有远见地指出,西方报纸在报道中国时,明显有混淆黑白、抑中扬外的现象。他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呼吁政府创办西文报纸,纠正谬误,宣扬国威,以正舆论。我们可以看到王韬在为捍卫中国人的利益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也看到了一位新闻人的拳拳爱国之心。
3.王韬影响深远的政论风格
3.1政论分析客观全面、有说服力
王韬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精通历史。他的新闻言论, 针对我国当时所处的危机形势, 最先发出变法自强的主张, 强调报刊要参与现实问题。这是他站在历史的高度,希望用言论唤醒国民,为国家创造一个好的舆论环境。
3.2 政论内容广泛,直陈时弊,大快人心
王韬的政论文章直陈时弊,内容广泛,有涉及国际时事的也有涉及国内政治的,并加以恰当点评。其论理深刻,观点明确,褒贬得当,深受渴望了解世界动态、谋求变法改良的知识分子的欢迎。王韬在《循环日报》的政论文,宣传变法自强理论,师承并发展了清代启蒙思想家用治乱划分时代的变易史观并开始用进化论的观点来考察中外历史的演变,从而肯定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和变化的趋向。《循环日报》创刊不久,即在《中外新闻》栏内,几乎每期刊登论说文一篇,有时两篇甚至三篇。这些文章的最主要内容,是评论中外政治时事,阐明“强邻环视,伺隙而动”的严峻局势,广泛揭露俄、日、英、法等国的侵华野心,认为同仇敌忾、抗拒外侮为中国人当前急务。文章的另一种中心内容是条陈新政,论述中国富强之道。他认为“攘外”必须“强中”,提出了造战舰、练兵将、固边防、铸铁路、设电线、通贸易、识洋务、严法纪等等一系列措施。文章还要求着力革除官场积弊和官僚机构中的陋习……他提出裁撤冗员,改革律例;他要求培养有实学和技能的科技人才;他提倡新式练兵;他要求缩减宫廷开支,鼓励铸器耕织,人民自食其力[3](P31)。王韬的这些政治改革思想是中国资产阶级在外国强权的欺凌下,要求改革政治并分享政治权利,以强中攘外的最早呼吁。这些言论不是全盘西化,照搬西方的理论,而是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巧妙地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具有时代精神,得到当时进步人士喜爱。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被认为是我国政论报刊卓越的先驱,其中的文章曾被海外报刊广为转载。
3.3 政论短小精悍,独具文风
王韬的政论文风,一扫当时令人窒息的时代气息,确立了不拘一格的报章文风。清初以来,封建统治者大兴文字狱,文化思想界的空气令人窒息。乾嘉学派的诠释经义、考证史籍成为学术时尚;桐城派脱离现实,执意于义理章法,刻意追求格律声韵的文风风靡全国,成为“时文”。而王韬崇尚龚自珍、魏源的“经世致用”学说,认为文风要适应社会变化,不能拘泥章法,墨守成规,疾呼“时文不废,人才不生”,“时文不废,天下不治”;认为“文章贵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王韬的文章极少引经据典,毫无刻意雕琢之嫌,开创了一代崭新的报刊政论文风。他的政论,短小精悍,观点鲜明,内容浅显,冲破了以模仿桐城派为时尚、八股文的封建义理章法的束缚,篇篇联系实际,直陈时弊。为便于日报刊登,王韬的绝大多数政论在1000字左右,辑录与《弢园文录外编》中的179篇政论文,超过1500字的仅占10%。遇到有重大题目的论述,如变法问题,在报上则采用上中下三篇的连载方式,每篇约计1200字。他不求辞藻华丽,行文流畅简洁,论述时多采用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的办法。他自创了一种报刊政论体(社论体)。他的文笔优美畅达,既有政治之骨,又有散文诗之韵,读来铿锵有力,又有音乐美感;文字以辞能达意为主,倾向于写实,清新流畅,短小精悍,雄辩有力,深受知识分子的喜爱。王韬的文章因此也常常被国内外的报刊所转载,仅《申报》就被转载了近百篇。后来梁启超继承发展了王韬的政论文体,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内地各报也纷纷派人赴港学习,“以资仿效”[4](P35)。
王韬,一位先行者,向我们介绍西方先进文化;一位新闻前辈,开创中国办报立言之先河,形成一种新写作手法。他是第一个点亮明灯的人,这盏明灯或许不那么耀眼,却带给我们火种,带给我们希望。我们敬重他,因为新闻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需要披荆斩棘的能力,他勇敢地拿起了精神武器,用文字去推开历史的大门。王韬对报纸功能的系统论述,提高了当时人们对报纸作用的认识。无论是办报论证还是政治家办报,他开创了中国新闻界“文人论政”的优良传统。他用自己的报刊实践不断地传播先进文化、 倡导文明,加速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国的新闻事业正因为有了王韬这样一批杰出人才的开路奠基,才有了迅速发展的历史;中国也正是有了这样不断传播文明的使者,才有了不断发展前进的历史。
[参考文献]
[1]张海林.王韬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2]王韬.弢园尺牍[M].上海:中华书局,1959.
[3]陈祖声.王韬[M].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83.
[4]胡文龙.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5]黄瑚.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6]方汉奇.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7]柯文.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M]. 罗检秋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Writing Techniques and Opinions of
Wang Tao’s Newspaper
Wang Yu
(Broadcast Media Institute of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China)
Abstract: Wang Tao is a blazer of Chinese newspaper. His opinions on newspaper and special writing techniques are very important to Chinese newspaper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acts experience and background to him, and then discourse his opinions on newspaper and special writing techniques.
Key words: Wang Tao; opinions on newspaper; writing techniques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关键词]王韬;办报立言;政论特点
[中图分类号]G2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4X(2009)02-0063-04
纵观中国新闻史,有一位长者,敢为人先,把中国新闻带入了政论时代,为中国新闻带来了清新的文风、有力的言论,并用铿锵有力的文字,传播文明,影响舆论,表达他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他就是王韬。
王韬(1828-1897),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主编的《循环日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刊。他的政论部分收录于《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王韬主张办报立言,用强有力的言论影响舆论;他的言论以全新的思想意识, 一扫当时报坛的沉闷僵化之风; 他的政论反帝爱国,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他所开创的适合表达新思想内容的报刊政论文体, 深受当时知识分子的喜爱,对我国后来的报刊新闻言论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王韬的经历和所处时代背景对其后来办报以及政论风格形成的影响
1.1 良好的教育和年轻时的工作经历为王韬打下了坚实的办报基础
王韬出生于封建书香门第,从小接受儒学教育,毕读群经,旁涉诸史,为他的写作功底打下良好基础。1849年,王韬受雇于上海墨海书馆,参加《六合丛谈》工作,这是他报刊活动的开端。在墨海书馆任职工作13年,王韬对新闻出版工作由陌生到熟悉。王韬的雇主麦都思还是中国境内最早中文期刊《遐迩贯珍》的创办人,王韬在墨海书馆的工作,除了佐译《圣经》外,就是负责出版文字的校对和发送《遐迩贯珍》。1862年,王韬因上书太平天国得罪清廷,逃往香港,于1864年前后兼任《孑子刺西报》的中文附录《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这直接为他办报积累了经验。这一系列与新闻出版有关的工作给王韬积累了很多办报和新闻出版经验,也是他能够拿起新闻报纸作为自己舆论工具的重要保障。
1.2 西方报业的考察学习启发了王韬的办报立言
1867年冬,王韬应理雅谷的邀请赴英国“佐译经籍”。之后,王韬旅英三年,两度赴法。在欧洲旅行和研究西方人文历史的过程中,王韬渐渐认识到西方国家的舆论公开、信息开放、报刊传播媒体发达对国家民主化的推动、社会文明的影响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评估泰西报纸的社会作用时写道:“日报之于泰西诸国,岂泛然而已哉?所载上关政事之得失,足以验国运之兴衰;下述人心之事,亦足以察风俗之厚薄。凡山川之形胜,物产之简番,地土之腴瘠,邦国之富强,莫不一览而了然,其所以见重于朝野,良有以哉!”[1](P147)他认为要学西方为富强活动开拓一个信息灵通、舆论活跃的社会文化环境;只有这样,富强活动才能成为举国关心和不可阻遏的趋势。1870年王韬从欧洲返回香港。1874年2月4日创办了《循环日报》,并强调报刊“博采舆论”的作用。
1.3 丰富的史学基础使他能够客观分析问题,形成具有说服力的论述
王韬政论风格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影响于他丰富的史学基础。在英法的五年中,随着对西方文化了解的加深,王韬深感中国的落后和贫困,因此主张中国学习西方技术,实行某些政治、经济的改革。1870年,王韬返回香港,首先展开了对世界史地研究,他曾广泛涉猎和浏览了中外各种史籍和地志。经过多年的努力,王韬在世界史地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显著的成就,著有一百多卷。王韬对于世界史的研究,重点在欧洲,尤其是法国史,他试图以此贯通世界大势,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历史和现状作深入的分析。他对君主立宪制有较深的认识,并希望通过对法国史的研究来比较两种制度的利弊优劣,为中国进行资本主义改革,走什么样的道路寻找借鉴。王韬对史学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而且使得他能够站在一定高度客观地分析问题,同时也是他的政论语言风格的早期雏形。
1.4 战乱之年的民族危机感推动他办报论政,并形成独特报刊政论文体
王韬是一位报人,也是一位政治家,他为在我国办报论政作了尝试,也为政治家办报作了舆论准备。他的评论总能折射出他作为报人的犀利文笔和作为政治家的民族责任感。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以报论证还是政治家办报,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影响不是偶然的。他生活在乱世之年,当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他感受到民族危机与清廷统治腐败,随着洋务运动矛盾的日益显露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使得他的宣传社会改革的要求也更为迫切。因此,他创办报纸,富于感情,开创了适合表达新思想内容的报刊政论文体;他阐发言论,支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以强有力的言论即强大的舆论力量影响国家改革。王韬的政论,来源于生活,也在影响生活——他自己的乃至整个中国的生活。他用报纸和政论文章作武器,影响舆论,宣传主张,让中国人学习先进文化,改良国家制度。
2.王韬办报立言,用报刊作武器,影响舆论,捍卫国家利益
2.1创办中国近代报刊,推动社会进步
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王韬创办了中国近代报纸,同时已经有了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 架设政府与民众互动沟通的桥梁的媒体意识。美国的中国近代史专家保罗•科恩曾说:“在中国近代史的初期阶段,报纸一般都是作为专门赚钱的手段,几乎没有对社会各种问题表明态度,或努力影响舆论的。王韬的报纸是一例外,其显著特征,就是几乎全由王韬亲手写成的定期政论”。王韬也在其创办的报纸《循环日报》上发表了《倡议日报小引》和《本局日报报告》二文,比较全面阐述了《循环日报》的办报思想。它们强调了报纸的“通上下”和“博采舆论”的作用,指出报纸要关注民情,反映民情,架起民众和政府沟通的桥梁,要能够影响舆论。文章还认为“国之有大患莫若民情壅于上”,要朝廷勇于听取庶民们哪怕是有点狂妄的意见(“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表达了王韬条呈时政、报效国家的愿望。文章还特别阐明了报纸的爱国主义立场,强调“是报之行专为裨益我华人而设”。《循环日报》作为一份全部由中国人创办的报纸,对中国人自办报刊起引领作用,同时它为引导舆论、传达民情、转达民意、宣扬文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2 创办外文报纸,以自己的声音捍卫国家的权益
当CNN和国外的一些媒体在拉萨3•14事件中歪曲事实引起轩然大波时,我们意识到建立自己的通讯社、发行对外报刊、创办外文报纸发出自己的声音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的重要性。而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王韬就已经开始创办了影响深远的华人自办报纸,也较早提出了办外文报纸的主张,他在论述外报对中国的不公正报道时曾说:“其所立论,往往抑中而扬外,甚至黑白混淆”,“交构期间,颠倒其是非,迷眩其目,簧鼓其心志,俾中外因是失欢,然则将若何之?曰:莫若直书中外相涉之事,自我而达之于其国中,则译华事为西文日报者,所以正内情于外也,所谓明敌情者此也”[2](P107)。他在当时就很有远见地指出,西方报纸在报道中国时,明显有混淆黑白、抑中扬外的现象。他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呼吁政府创办西文报纸,纠正谬误,宣扬国威,以正舆论。我们可以看到王韬在为捍卫中国人的利益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也看到了一位新闻人的拳拳爱国之心。
3.王韬影响深远的政论风格
3.1政论分析客观全面、有说服力
王韬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精通历史。他的新闻言论, 针对我国当时所处的危机形势, 最先发出变法自强的主张, 强调报刊要参与现实问题。这是他站在历史的高度,希望用言论唤醒国民,为国家创造一个好的舆论环境。
3.2 政论内容广泛,直陈时弊,大快人心
王韬的政论文章直陈时弊,内容广泛,有涉及国际时事的也有涉及国内政治的,并加以恰当点评。其论理深刻,观点明确,褒贬得当,深受渴望了解世界动态、谋求变法改良的知识分子的欢迎。王韬在《循环日报》的政论文,宣传变法自强理论,师承并发展了清代启蒙思想家用治乱划分时代的变易史观并开始用进化论的观点来考察中外历史的演变,从而肯定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和变化的趋向。《循环日报》创刊不久,即在《中外新闻》栏内,几乎每期刊登论说文一篇,有时两篇甚至三篇。这些文章的最主要内容,是评论中外政治时事,阐明“强邻环视,伺隙而动”的严峻局势,广泛揭露俄、日、英、法等国的侵华野心,认为同仇敌忾、抗拒外侮为中国人当前急务。文章的另一种中心内容是条陈新政,论述中国富强之道。他认为“攘外”必须“强中”,提出了造战舰、练兵将、固边防、铸铁路、设电线、通贸易、识洋务、严法纪等等一系列措施。文章还要求着力革除官场积弊和官僚机构中的陋习……他提出裁撤冗员,改革律例;他要求培养有实学和技能的科技人才;他提倡新式练兵;他要求缩减宫廷开支,鼓励铸器耕织,人民自食其力[3](P31)。王韬的这些政治改革思想是中国资产阶级在外国强权的欺凌下,要求改革政治并分享政治权利,以强中攘外的最早呼吁。这些言论不是全盘西化,照搬西方的理论,而是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巧妙地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具有时代精神,得到当时进步人士喜爱。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被认为是我国政论报刊卓越的先驱,其中的文章曾被海外报刊广为转载。
3.3 政论短小精悍,独具文风
王韬的政论文风,一扫当时令人窒息的时代气息,确立了不拘一格的报章文风。清初以来,封建统治者大兴文字狱,文化思想界的空气令人窒息。乾嘉学派的诠释经义、考证史籍成为学术时尚;桐城派脱离现实,执意于义理章法,刻意追求格律声韵的文风风靡全国,成为“时文”。而王韬崇尚龚自珍、魏源的“经世致用”学说,认为文风要适应社会变化,不能拘泥章法,墨守成规,疾呼“时文不废,人才不生”,“时文不废,天下不治”;认为“文章贵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王韬的文章极少引经据典,毫无刻意雕琢之嫌,开创了一代崭新的报刊政论文风。他的政论,短小精悍,观点鲜明,内容浅显,冲破了以模仿桐城派为时尚、八股文的封建义理章法的束缚,篇篇联系实际,直陈时弊。为便于日报刊登,王韬的绝大多数政论在1000字左右,辑录与《弢园文录外编》中的179篇政论文,超过1500字的仅占10%。遇到有重大题目的论述,如变法问题,在报上则采用上中下三篇的连载方式,每篇约计1200字。他不求辞藻华丽,行文流畅简洁,论述时多采用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的办法。他自创了一种报刊政论体(社论体)。他的文笔优美畅达,既有政治之骨,又有散文诗之韵,读来铿锵有力,又有音乐美感;文字以辞能达意为主,倾向于写实,清新流畅,短小精悍,雄辩有力,深受知识分子的喜爱。王韬的文章因此也常常被国内外的报刊所转载,仅《申报》就被转载了近百篇。后来梁启超继承发展了王韬的政论文体,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内地各报也纷纷派人赴港学习,“以资仿效”[4](P35)。
王韬,一位先行者,向我们介绍西方先进文化;一位新闻前辈,开创中国办报立言之先河,形成一种新写作手法。他是第一个点亮明灯的人,这盏明灯或许不那么耀眼,却带给我们火种,带给我们希望。我们敬重他,因为新闻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需要披荆斩棘的能力,他勇敢地拿起了精神武器,用文字去推开历史的大门。王韬对报纸功能的系统论述,提高了当时人们对报纸作用的认识。无论是办报论证还是政治家办报,他开创了中国新闻界“文人论政”的优良传统。他用自己的报刊实践不断地传播先进文化、 倡导文明,加速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国的新闻事业正因为有了王韬这样一批杰出人才的开路奠基,才有了迅速发展的历史;中国也正是有了这样不断传播文明的使者,才有了不断发展前进的历史。
[参考文献]
[1]张海林.王韬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2]王韬.弢园尺牍[M].上海:中华书局,1959.
[3]陈祖声.王韬[M].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83.
[4]胡文龙.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5]黄瑚.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6]方汉奇.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7]柯文.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M]. 罗检秋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Writing Techniques and Opinions of
Wang Tao’s Newspaper
Wang Yu
(Broadcast Media Institute of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China)
Abstract: Wang Tao is a blazer of Chinese newspaper. His opinions on newspaper and special writing techniques are very important to Chinese newspaper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acts experience and background to him, and then discourse his opinions on newspaper and special writing techniques.
Key words: Wang Tao; opinions on newspaper; writing techniques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