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黄龙玉“生命现象”疑点初探
春城晚报2009年10月12日A08版载《上亿年黄龙玉内有生物?》一文,仔细阅后,感到很有必要阐述一下我们云南省观赏石协会的科学观点。但由于尚未亲眼见到那件据称有“原始细胞团生命活体”的黄龙玉,所以只好先从晚报所报道的现象、说法及黑白图片,初谈一些基本观点:
1、云南龙陵小黑山所产黄龙玉原生矿脉,其形成时代,早已确定为中生代晚期——白垩纪(燕山晚期),距今0.7~0.9亿年(可查阅相关研究文稿及专著),从未说过有“2~3亿年”,更没有任何“资料显示其属于古生代”。
2、“在100多米深的山洞中挖出”——此说法不属实,龙陵出产黄龙玉的小黑山、苏帕河、镇安及龙江一带,以花岗岩为主,没有天然形成的产黄龙玉的山洞。黄龙玉的原生山坑料,只产自人工开凿的矿坑里,而且目前小黑山的最深矿坑也只有40多米。
3、地层中“远古生命复活”——古生物体复活。这仅是科幻之词。莫说是上亿年的远古生物——化石,即便是曾与人类共处而刚绝灭的生物(如猛犸象,其冻土带保存的肉还能喂狗),就当今发达的科技也不能使其复生。
4、担心热抛光对“复活的生命有影响而使用冷抛光”处理。黄龙玉矿脉生成,矿源是来自近1000℃高温炽热的花岗质岩浆,岩浆侵入到周围岩石后再分泌二氧化硅残余熔浆,是在地下1~2千米、上万个大气压、缺氧的裂隙里冷却凝固而成的。热抛光的最高温度仅180℃,仅会加速水的蒸发。再者,岩浆是不可能合成蛋白质的,而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基本存在形式。
5、“摇动黄龙玉时,小白点会移动”、“白色表皮部分的水,波状移动”。晚报报导中的这些现象,不折不扣、生动地说明,这是难得一见的典型“黄龙玉水胆”、是地道的物理现象。
6、所谓“玉石内的生命体从0.2-0.6-0.8-1.2厘米不断长大”。这是由于保护“黄龙玉水胆”的玉质,已被磨得很薄了,或者存在微裂隙通道,好比黄龙玉中的“绵”出现了“脱水换气”的现象。原先处在富含地下水的深部矿脉里,水胆里的水和外界地下水保持稳定平衡,现在处于向空气里挥发失水的状态,所以导致黄龙玉水胆中的气泡不断扩大——似“虫体长大”。
7、“10月6日生命体已长到2.2厘米,几乎充满了整个水腔。”这是由于水腔里的水快要挥发完。“黄龙玉水胆”按理应存在两种类型:一为挥发型,由于胆体的外壁不够密闭(存在微裂隙或微孔隙)或保护层太薄;二为稳定型,胆体密封度好,胆水不易挥发而相对稳定持久。
8、估计现在水腔里的“生命体”——水已经挥发完了,“远古生命”死了吗?不用担心!常规而言,挥发型水胆里的胆水总是要挥发而至干枯。要使水腔里的“生命体复活”,回天之力仍然是“水”。重新将整块黄龙玉浸泡在水里,特别是水压增大时,水通过黄龙玉的微裂隙、微孔隙慢慢渗入补充后,“虫子”又可复活了,所以不用担心。
9、关于“水胆玛瑙”中水胆的“死而复生”。1992年笔者在桂林任教期间,有领导购得两件碗一般大的“水胆玛瑙”——抛光的“晶腺体半球”,中央都有一个板栗大小的“半水半气”的水胆,经常有人观摩。但两个月后感到有一件的胆水变少了,而气腔大了。随即将其置于大鱼缸里,一个月后它又慢慢“复活”了。原来是因为玛瑙内层生长有水晶,而由水晶的晶隙夹缝“漏水蒸发”所致。
10、不是“生命现象”,仍然是黄龙玉中的“物理现象”——水胆黄龙玉。云南省观赏石协会在对黄龙玉品类的观察、研究中,尚未注意到“黄龙玉水胆”这难得一见的特殊类型;虽然不是什么“远古生命现象”,但却是黄龙玉中的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值得收藏。
11、稀世珍品——水胆黄龙玉,喜闻黄龙玉家族又添新丁。
“黄龙玉水胆”,这一最后的结论非它莫属。也确实值得高兴,黄龙玉的品类大家族中,又添了新成员,又多了一些玩法和思考。
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通过生活、生产实践及努力探索逐渐积累的,知识的学习与认知永无止境,贵在思考与探求。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能片面地要求石友们去掌握多少地质学知识;笔者能为玩石者答疑解惑,是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故也乐此不疲。
其实以上针对“水胆气泡”的基本认识和观点,在葛宝荣会长来电告知晚报A08版有此消息时,也提出了相同看法,这更坚定了笔者虽未见实物就“石话实说”地顺口解疑的信心。
二、黄龙玉“生命现象”解析及判定
10月28日,德宏州观赏石协会副会长郭彩祥,第二次打来电话,并随后带来了他收藏的宝贝——“黄龙玉生命现象”的实物标本。本着尊重科学、客观对待的原则,经放大镜反复仔细地观察,我们坚定了10月12日的结论。同时为方便说明,我们在不同光源、光照强度、照射角度等条件下,拍摄了24张照片。此文选择9张有代表性的,供石友鉴赏判断和佐证,并借此文,进一步解读、了解黄龙玉生命体水胆实物标本的相关判定要点。
(一)水胆黄龙玉标本特征
1、为一件手掌大小、约两个手掌厚的黄龙玉山坑料【图1、2】。
2、玉料的正面质地温润。接近表层有一层淡黄色的绵带(右侧表象说明,其为白色纹带,不反光即为“绵带”),水胆气腔则发育于此“绵带”内【图2】。接近背面的部位粒度逐渐变粗,并突变为受硅化的花岗岩——黄龙玉脉体边缘的围岩【图2、3】。
3、黄龙玉正面为明黄色,略带不同明度的纹带,并有一条橘红色的美丽色圈,正面及侧面切割后已进行了随形细磨和抛光。主水胆右下方还有另一个不明显的裂隙式“虫状”小气腔【图1、4】。
4、黄龙玉中的“生命体”水胆,即生于抛光的正面而近中央部位的浅表处,估计水胆最外层距离表面仅2.5~3mm【图2、3、4】。
5、水胆的胆体空腔(气体与水共同占有的空腔总和)纵长22mm,最大横宽5.5mm,向内厚度(空腔高度)小于横宽而仅3mm左右(因受与抛光正面近于平行的微裂隙及“绵带”控制)【图2、9】。
6、水胆的整体外形酷似一条富含蛋白质的大蛆虫,一头稍钝,另一头较尖细,似蛆虫的头部【图7、8】。
(二)现象分析
1、“虫体在不断长大”:——是水胆里的水,通过微裂隙而逐渐挥发,导致气泡增大,而被误认为是“虫子在长大”【图8】。
2、“虫子会动,是活的”:——“水”属于黄龙玉的“浸润液体”,就像水是玻璃的“浸润液体”一样,液面总是向容器的四壁爬高(茶杯或试管中可见),所以当含有气体的水腔空间较小时,就会使“水”包着“气体”,构成环状的水圈【图7,白色虫状气泡外围,可见有一层暗色的水圈】。当标本晃动或马上静止不动时,还可见到水圈的水,在克服水的表面张力而继续缓缓移动,以达到重力、张力以及“浸润液体的附着力”这三种力所叠加的综合动态平衡。
3、“虫子还会呼吸,一伸一缩的”:——我们没看见,其所存在微弱的“动感”,仍然还是上述“虫子会动”的道理的解释。而且当用强光照射时,“虫体”模糊,直到消失【图5、6】,表明白色“虫体”者,并不是比水或气泡密度更大的“生物实体”,而仅仅是“虫状”的气体空腔。
4、按原来的计算,“虫子10月上旬就要长满整个空间了,就要面临死亡”,但为什么至今(10月28日)不但没长满,而且还活得好好的?还会动?——水胆主人说:“那段时间水确实是干了(也长满了),但再浸泡到水里一段时间后,又慢慢恢复了……”
5、“好多专家都排除了‘物理现象’的可能,还用仪器探测过,认为是很有意义的生命活体”——不见得吧。请问有哪几位专家?各位的具体说法是如何下的结论?我们在想:不论是什么样的看法,最多只是大家还不明白水胆的变化原理和真相时的一种“人云亦云的猜测”罢了。
(三)最终定论(与10月12日的观点一致)
1、这纯属一种物理现象,是黄龙玉中较罕见的“天然水胆”;是结晶时就存在于黄龙玉中的一个蛆虫形状的空腔,通过微裂隙或微孔隙的缓慢渗透而形成饱和水腔,当标本采出地表后,由于水分的蒸发而出现了随重力方向缓慢移动的气泡(似小虫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分不断蒸发散失,白色气泡随之增大,就好似蛆虫不断长大。
2、随着水分不断蒸发散失完,只剩下气体空腔,“虫子”就没有了,也不会“动”了。但将其再浸泡到水里,一段时间后又会渗入水分而又有水胆中的“气泡虫子”出现,而且气泡(虫子)还会动哩。
三、相关链接
一切生命活体都离不开蛋白质,活体蛋白质在一定的温度、干湿度、压力、氧气、光照等的理想环境条件下,在一定的环境变化范围内,可以“以生命的形式”活动、繁衍、演变,可以构成一种“生命活体”。而在诸如采自地下深处的黄龙玉的密封玉质内,是不可能存在肉眼可见的实体生物的。特别要注意的是:产自花岗岩内接触带里的热液石英脉和共生的黄龙玉脉,都是在形成于距今0.7~0.9亿年前的恐龙时代末期,并含有大量硫化氢气体的缺氧、较高温度、较大压力的特殊环境下生成的,“生命体的蛋白质有机体”在岩浆活动后期的苛刻环境条件下是无法存在的。
春城晚报2009年10月12日A08版载《上亿年黄龙玉内有生物?》一文,仔细阅后,感到很有必要阐述一下我们云南省观赏石协会的科学观点。但由于尚未亲眼见到那件据称有“原始细胞团生命活体”的黄龙玉,所以只好先从晚报所报道的现象、说法及黑白图片,初谈一些基本观点:
1、云南龙陵小黑山所产黄龙玉原生矿脉,其形成时代,早已确定为中生代晚期——白垩纪(燕山晚期),距今0.7~0.9亿年(可查阅相关研究文稿及专著),从未说过有“2~3亿年”,更没有任何“资料显示其属于古生代”。
2、“在100多米深的山洞中挖出”——此说法不属实,龙陵出产黄龙玉的小黑山、苏帕河、镇安及龙江一带,以花岗岩为主,没有天然形成的产黄龙玉的山洞。黄龙玉的原生山坑料,只产自人工开凿的矿坑里,而且目前小黑山的最深矿坑也只有40多米。
3、地层中“远古生命复活”——古生物体复活。这仅是科幻之词。莫说是上亿年的远古生物——化石,即便是曾与人类共处而刚绝灭的生物(如猛犸象,其冻土带保存的肉还能喂狗),就当今发达的科技也不能使其复生。
4、担心热抛光对“复活的生命有影响而使用冷抛光”处理。黄龙玉矿脉生成,矿源是来自近1000℃高温炽热的花岗质岩浆,岩浆侵入到周围岩石后再分泌二氧化硅残余熔浆,是在地下1~2千米、上万个大气压、缺氧的裂隙里冷却凝固而成的。热抛光的最高温度仅180℃,仅会加速水的蒸发。再者,岩浆是不可能合成蛋白质的,而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基本存在形式。
5、“摇动黄龙玉时,小白点会移动”、“白色表皮部分的水,波状移动”。晚报报导中的这些现象,不折不扣、生动地说明,这是难得一见的典型“黄龙玉水胆”、是地道的物理现象。
6、所谓“玉石内的生命体从0.2-0.6-0.8-1.2厘米不断长大”。这是由于保护“黄龙玉水胆”的玉质,已被磨得很薄了,或者存在微裂隙通道,好比黄龙玉中的“绵”出现了“脱水换气”的现象。原先处在富含地下水的深部矿脉里,水胆里的水和外界地下水保持稳定平衡,现在处于向空气里挥发失水的状态,所以导致黄龙玉水胆中的气泡不断扩大——似“虫体长大”。
7、“10月6日生命体已长到2.2厘米,几乎充满了整个水腔。”这是由于水腔里的水快要挥发完。“黄龙玉水胆”按理应存在两种类型:一为挥发型,由于胆体的外壁不够密闭(存在微裂隙或微孔隙)或保护层太薄;二为稳定型,胆体密封度好,胆水不易挥发而相对稳定持久。
8、估计现在水腔里的“生命体”——水已经挥发完了,“远古生命”死了吗?不用担心!常规而言,挥发型水胆里的胆水总是要挥发而至干枯。要使水腔里的“生命体复活”,回天之力仍然是“水”。重新将整块黄龙玉浸泡在水里,特别是水压增大时,水通过黄龙玉的微裂隙、微孔隙慢慢渗入补充后,“虫子”又可复活了,所以不用担心。
9、关于“水胆玛瑙”中水胆的“死而复生”。1992年笔者在桂林任教期间,有领导购得两件碗一般大的“水胆玛瑙”——抛光的“晶腺体半球”,中央都有一个板栗大小的“半水半气”的水胆,经常有人观摩。但两个月后感到有一件的胆水变少了,而气腔大了。随即将其置于大鱼缸里,一个月后它又慢慢“复活”了。原来是因为玛瑙内层生长有水晶,而由水晶的晶隙夹缝“漏水蒸发”所致。
10、不是“生命现象”,仍然是黄龙玉中的“物理现象”——水胆黄龙玉。云南省观赏石协会在对黄龙玉品类的观察、研究中,尚未注意到“黄龙玉水胆”这难得一见的特殊类型;虽然不是什么“远古生命现象”,但却是黄龙玉中的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值得收藏。
11、稀世珍品——水胆黄龙玉,喜闻黄龙玉家族又添新丁。
“黄龙玉水胆”,这一最后的结论非它莫属。也确实值得高兴,黄龙玉的品类大家族中,又添了新成员,又多了一些玩法和思考。
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通过生活、生产实践及努力探索逐渐积累的,知识的学习与认知永无止境,贵在思考与探求。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能片面地要求石友们去掌握多少地质学知识;笔者能为玩石者答疑解惑,是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故也乐此不疲。
其实以上针对“水胆气泡”的基本认识和观点,在葛宝荣会长来电告知晚报A08版有此消息时,也提出了相同看法,这更坚定了笔者虽未见实物就“石话实说”地顺口解疑的信心。
二、黄龙玉“生命现象”解析及判定
10月28日,德宏州观赏石协会副会长郭彩祥,第二次打来电话,并随后带来了他收藏的宝贝——“黄龙玉生命现象”的实物标本。本着尊重科学、客观对待的原则,经放大镜反复仔细地观察,我们坚定了10月12日的结论。同时为方便说明,我们在不同光源、光照强度、照射角度等条件下,拍摄了24张照片。此文选择9张有代表性的,供石友鉴赏判断和佐证,并借此文,进一步解读、了解黄龙玉生命体水胆实物标本的相关判定要点。
(一)水胆黄龙玉标本特征
1、为一件手掌大小、约两个手掌厚的黄龙玉山坑料【图1、2】。
2、玉料的正面质地温润。接近表层有一层淡黄色的绵带(右侧表象说明,其为白色纹带,不反光即为“绵带”),水胆气腔则发育于此“绵带”内【图2】。接近背面的部位粒度逐渐变粗,并突变为受硅化的花岗岩——黄龙玉脉体边缘的围岩【图2、3】。
3、黄龙玉正面为明黄色,略带不同明度的纹带,并有一条橘红色的美丽色圈,正面及侧面切割后已进行了随形细磨和抛光。主水胆右下方还有另一个不明显的裂隙式“虫状”小气腔【图1、4】。
4、黄龙玉中的“生命体”水胆,即生于抛光的正面而近中央部位的浅表处,估计水胆最外层距离表面仅2.5~3mm【图2、3、4】。
5、水胆的胆体空腔(气体与水共同占有的空腔总和)纵长22mm,最大横宽5.5mm,向内厚度(空腔高度)小于横宽而仅3mm左右(因受与抛光正面近于平行的微裂隙及“绵带”控制)【图2、9】。
6、水胆的整体外形酷似一条富含蛋白质的大蛆虫,一头稍钝,另一头较尖细,似蛆虫的头部【图7、8】。
(二)现象分析
1、“虫体在不断长大”:——是水胆里的水,通过微裂隙而逐渐挥发,导致气泡增大,而被误认为是“虫子在长大”【图8】。
2、“虫子会动,是活的”:——“水”属于黄龙玉的“浸润液体”,就像水是玻璃的“浸润液体”一样,液面总是向容器的四壁爬高(茶杯或试管中可见),所以当含有气体的水腔空间较小时,就会使“水”包着“气体”,构成环状的水圈【图7,白色虫状气泡外围,可见有一层暗色的水圈】。当标本晃动或马上静止不动时,还可见到水圈的水,在克服水的表面张力而继续缓缓移动,以达到重力、张力以及“浸润液体的附着力”这三种力所叠加的综合动态平衡。
3、“虫子还会呼吸,一伸一缩的”:——我们没看见,其所存在微弱的“动感”,仍然还是上述“虫子会动”的道理的解释。而且当用强光照射时,“虫体”模糊,直到消失【图5、6】,表明白色“虫体”者,并不是比水或气泡密度更大的“生物实体”,而仅仅是“虫状”的气体空腔。
4、按原来的计算,“虫子10月上旬就要长满整个空间了,就要面临死亡”,但为什么至今(10月28日)不但没长满,而且还活得好好的?还会动?——水胆主人说:“那段时间水确实是干了(也长满了),但再浸泡到水里一段时间后,又慢慢恢复了……”
5、“好多专家都排除了‘物理现象’的可能,还用仪器探测过,认为是很有意义的生命活体”——不见得吧。请问有哪几位专家?各位的具体说法是如何下的结论?我们在想:不论是什么样的看法,最多只是大家还不明白水胆的变化原理和真相时的一种“人云亦云的猜测”罢了。
(三)最终定论(与10月12日的观点一致)
1、这纯属一种物理现象,是黄龙玉中较罕见的“天然水胆”;是结晶时就存在于黄龙玉中的一个蛆虫形状的空腔,通过微裂隙或微孔隙的缓慢渗透而形成饱和水腔,当标本采出地表后,由于水分的蒸发而出现了随重力方向缓慢移动的气泡(似小虫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分不断蒸发散失,白色气泡随之增大,就好似蛆虫不断长大。
2、随着水分不断蒸发散失完,只剩下气体空腔,“虫子”就没有了,也不会“动”了。但将其再浸泡到水里,一段时间后又会渗入水分而又有水胆中的“气泡虫子”出现,而且气泡(虫子)还会动哩。
三、相关链接
一切生命活体都离不开蛋白质,活体蛋白质在一定的温度、干湿度、压力、氧气、光照等的理想环境条件下,在一定的环境变化范围内,可以“以生命的形式”活动、繁衍、演变,可以构成一种“生命活体”。而在诸如采自地下深处的黄龙玉的密封玉质内,是不可能存在肉眼可见的实体生物的。特别要注意的是:产自花岗岩内接触带里的热液石英脉和共生的黄龙玉脉,都是在形成于距今0.7~0.9亿年前的恐龙时代末期,并含有大量硫化氢气体的缺氧、较高温度、较大压力的特殊环境下生成的,“生命体的蛋白质有机体”在岩浆活动后期的苛刻环境条件下是无法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