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展生态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总结山东省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当前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高效协调统一。
关键词:山东 生态农业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97-02
生态农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证。经过20多年的实践,山东省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许多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特别是与山东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认真分析当前山东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山东省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1.资源环境制约因素突出。一是农业资源总量紧缺,资源约束不断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是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目前。山东陆地和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6%和6.2%,人均耕地面积1.21亩,低于全国1.38亩的平均水平。山东水资源也极为匮乏,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农业用水短缺问题突出。二是现有资源浪费严重,综合利用效率较低。从土地资源情况来看。近年来。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明显下降。由于耕地超强度使用,土壤连作障碍加重,肥力不断下降。从水资源情况来看,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仅为0.8千克/立方米,不及发迭国家的40%。三是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农业发展背负工业污染与自身污染的双重压力。
2.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一是缺乏高效的微观组织基础。尽管山东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和先期倡导者。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超小规模、高度分散经营仍是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二是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山东农业主要vX“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扣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产业化模式为主,完全纵向一体化农业企业的自有生产基地比例较小。
3.生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一是生态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初级产品多,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少:大宗农产品多,特色农产品少;普通农产品多,品牌农产品少。: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亟待提高。一些农产品在加工技术、精细程度、产品品质等方面达不到国际先进水平,不能及时适应国外检测标准和消费需求,制约了市场竞争力。三是市场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农产品市场销售主体的;元化。使优质农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影响到生产经营者认证和创建品牌农产品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4.发展生态农业的科技资源整体效率较低。一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只有0.2%。只有发达国家的1/10。由于科技投入不足,致使农业科技创新乏力、后劲不足。: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还远远落后于生态农业发展自身的需求。由于缺乏有效的农业科技转化平台和长效机制保证经费支持,科研、推广与生产存在脱节现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低于国内其他发达省份,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三是生态农业从业人员科技素质低。近几年,每年全省都有上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农村农业,留在农村真正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和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妇女、老人所占比例大幅上升。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下降,将直接影响生态农业发展,阻碍了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向农业的扩散和应用。
5.生态农业建设机制和体系不完善。一是全省生态农业建设的配套法规、标准、规章、规范还不能满足生态农业向纵深发展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配套政策不去全,保障措施还未到住,政策法规均不够完善,宣传教育不够广泛,部门、地区之间有待进一步协调。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刺还不够健全: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服务体系和技术体系不够健全。生态农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有组织的专业市场和远距离的商品集散渠道;生态农业建设的技术体系不够健全,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技术标准尚不完善,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设滞后。三是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山东许多地方政府尚未设立专项财政经费,生态农业的试验和技术研究、示范和模式推广受阻。此外,目前农户投资的大部分来自于自有资金和民间借贷,来自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比重很小。
二、加快发展山东省生态农业的对策措施
1.加强农业生态体系建设。一是根据不同区域园地制宜开发推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努力构建高效生态农业基本框架。要按照《山东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山东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要求。从当地的资源条件和区住优势出发,把资源优势突出、生态效益良好、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明显、技术优势领先的生态农产品作为重点培植对象,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且布局合理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是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拓展生态农业的内涵和功能。尽快实现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经济、社会、生态多功能延伸,从产前向产中、产后环节延伸。在农业发展模式上,要将生态农业的内涵扩大到涉及现代农业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包括农产品加工、分配、销售等),着力发展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逐步形成外向型、无公害农产品占显著地位的格局。三是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监管力度。要加强法制建设,依法加大农业环保执法力度。要特别注意防止;村工业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对危害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要依法查处,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尽快得到遏制。
2.着力提升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加快土地流转,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规模化生产。积极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要努力实现优化资源组合,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实施农业企业化,形成经济规模,促进农民增收。=是要大力促进龙头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选择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规模较大、起点较高、技术力量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按照生态农业远作的要求,在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是山东实施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重心。三是要加快生态农业基地建设,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高产优质高效的原则,按照无公害控制标准的要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要加快 生态农产品加工回区建设,充分发挥加工园区的集聚优势、资源配置优势和政策优势。推动生态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四是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户生产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用率。一是加强生态农产品品牌建设。围绕全省优势农产品产业,根据不同区域定住、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筛选出重点强势产业,打造出区域特色品牌。当前要立足现有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山东名牌农产品,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对传统品牌要进一步保护、挖掘和提高。:是大力加强农业现代物流业体系建设。按照现代物流业要求,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体系建设。政府应尽可能多地设立生态农产品经销市场,帮助农民推销产品、开拓市场,实现农业、生态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提升农业产业管理水平。要加快农业标准的制定和国内外先进标准的引进应用,健全生产管理档案,把产地环境、产品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和生产者信息纳入档案管理,把标准化覆盖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要加强新型农业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转变传统管理模式,学会用信息化手段来管理农业。
4.加快生态农业技术的集成与推广。一是要加大生态农业科技开发力度。要抓好关键性实用技术的研究、攻关,及时解决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的技术难题;针对生态农业发展和农业资源污染治理的关键技术,加大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的精深加工研发活动,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地方政府设立技术创新基金,时政府所立精深加工项目和符合精深加工支持方向的企业自立项目,给予研发资金补贴。二是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生产者的科技技能。要健全生态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快优良品种与新技术的推广,使生态农业技术进村入户。通过多种形式对农业技术人员、农民、示范户进行全方位技术培训。促进农民科技素质的普遍提高。三是要推进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连接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管理部门和重点生产单位的农业信息网络。积极发展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开展包括宏观政策、产品项目规划、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的咨询服务,逐步实现山东省农业决策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规范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的新格局。
5.完善发展生态农业的保障机制。一是完善规划体系,构筑科学的产业导向。在发展目标的定位上,应考虑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和地理位置差异,本着优化区域布局,突出地方特色的要求来进行合理规划。结合地域优势,选择适当的生态工程项目,采取适当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以获得整体效益。:是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生态农业发展的后续动力。政府应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调动各渠道包括外资在内对生态农业投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一个以政府农业产业化投资政策为导向,信贷扶持相结合,农民、农村经济组织投资为主体,大型工商企业投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三是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政府部门应通过银行贷款、政策倾斜等渠道时因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而减少收入的农户进行补贴,对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作出贡献的集体、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及政策倾斜,同时,对破坏生态环境者要进行处罚。
参考文献:
1.李萍英,孟晓楠.改革30年山东农业发展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接玉梅,张吉国,对加快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J].科学与管理,2008.(2)
3刘光俊-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探析[J].山东经济,2008(1)
(责编:若佳)
关键词:山东 生态农业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97-02
生态农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证。经过20多年的实践,山东省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许多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特别是与山东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认真分析当前山东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山东省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1.资源环境制约因素突出。一是农业资源总量紧缺,资源约束不断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是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目前。山东陆地和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6%和6.2%,人均耕地面积1.21亩,低于全国1.38亩的平均水平。山东水资源也极为匮乏,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农业用水短缺问题突出。二是现有资源浪费严重,综合利用效率较低。从土地资源情况来看。近年来。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明显下降。由于耕地超强度使用,土壤连作障碍加重,肥力不断下降。从水资源情况来看,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仅为0.8千克/立方米,不及发迭国家的40%。三是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农业发展背负工业污染与自身污染的双重压力。
2.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一是缺乏高效的微观组织基础。尽管山东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和先期倡导者。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超小规模、高度分散经营仍是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二是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山东农业主要vX“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扣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产业化模式为主,完全纵向一体化农业企业的自有生产基地比例较小。
3.生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一是生态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初级产品多,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少:大宗农产品多,特色农产品少;普通农产品多,品牌农产品少。: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亟待提高。一些农产品在加工技术、精细程度、产品品质等方面达不到国际先进水平,不能及时适应国外检测标准和消费需求,制约了市场竞争力。三是市场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农产品市场销售主体的;元化。使优质农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影响到生产经营者认证和创建品牌农产品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4.发展生态农业的科技资源整体效率较低。一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只有0.2%。只有发达国家的1/10。由于科技投入不足,致使农业科技创新乏力、后劲不足。: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还远远落后于生态农业发展自身的需求。由于缺乏有效的农业科技转化平台和长效机制保证经费支持,科研、推广与生产存在脱节现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低于国内其他发达省份,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三是生态农业从业人员科技素质低。近几年,每年全省都有上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农村农业,留在农村真正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和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妇女、老人所占比例大幅上升。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下降,将直接影响生态农业发展,阻碍了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向农业的扩散和应用。
5.生态农业建设机制和体系不完善。一是全省生态农业建设的配套法规、标准、规章、规范还不能满足生态农业向纵深发展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配套政策不去全,保障措施还未到住,政策法规均不够完善,宣传教育不够广泛,部门、地区之间有待进一步协调。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刺还不够健全: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服务体系和技术体系不够健全。生态农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有组织的专业市场和远距离的商品集散渠道;生态农业建设的技术体系不够健全,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技术标准尚不完善,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设滞后。三是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山东许多地方政府尚未设立专项财政经费,生态农业的试验和技术研究、示范和模式推广受阻。此外,目前农户投资的大部分来自于自有资金和民间借贷,来自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比重很小。
二、加快发展山东省生态农业的对策措施
1.加强农业生态体系建设。一是根据不同区域园地制宜开发推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努力构建高效生态农业基本框架。要按照《山东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山东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要求。从当地的资源条件和区住优势出发,把资源优势突出、生态效益良好、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明显、技术优势领先的生态农产品作为重点培植对象,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且布局合理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是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拓展生态农业的内涵和功能。尽快实现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经济、社会、生态多功能延伸,从产前向产中、产后环节延伸。在农业发展模式上,要将生态农业的内涵扩大到涉及现代农业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包括农产品加工、分配、销售等),着力发展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逐步形成外向型、无公害农产品占显著地位的格局。三是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监管力度。要加强法制建设,依法加大农业环保执法力度。要特别注意防止;村工业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对危害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要依法查处,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尽快得到遏制。
2.着力提升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加快土地流转,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规模化生产。积极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要努力实现优化资源组合,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实施农业企业化,形成经济规模,促进农民增收。=是要大力促进龙头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选择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规模较大、起点较高、技术力量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按照生态农业远作的要求,在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是山东实施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重心。三是要加快生态农业基地建设,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高产优质高效的原则,按照无公害控制标准的要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要加快 生态农产品加工回区建设,充分发挥加工园区的集聚优势、资源配置优势和政策优势。推动生态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四是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户生产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用率。一是加强生态农产品品牌建设。围绕全省优势农产品产业,根据不同区域定住、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筛选出重点强势产业,打造出区域特色品牌。当前要立足现有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山东名牌农产品,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对传统品牌要进一步保护、挖掘和提高。:是大力加强农业现代物流业体系建设。按照现代物流业要求,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体系建设。政府应尽可能多地设立生态农产品经销市场,帮助农民推销产品、开拓市场,实现农业、生态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提升农业产业管理水平。要加快农业标准的制定和国内外先进标准的引进应用,健全生产管理档案,把产地环境、产品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和生产者信息纳入档案管理,把标准化覆盖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要加强新型农业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转变传统管理模式,学会用信息化手段来管理农业。
4.加快生态农业技术的集成与推广。一是要加大生态农业科技开发力度。要抓好关键性实用技术的研究、攻关,及时解决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的技术难题;针对生态农业发展和农业资源污染治理的关键技术,加大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的精深加工研发活动,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地方政府设立技术创新基金,时政府所立精深加工项目和符合精深加工支持方向的企业自立项目,给予研发资金补贴。二是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生产者的科技技能。要健全生态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快优良品种与新技术的推广,使生态农业技术进村入户。通过多种形式对农业技术人员、农民、示范户进行全方位技术培训。促进农民科技素质的普遍提高。三是要推进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连接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管理部门和重点生产单位的农业信息网络。积极发展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开展包括宏观政策、产品项目规划、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的咨询服务,逐步实现山东省农业决策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规范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的新格局。
5.完善发展生态农业的保障机制。一是完善规划体系,构筑科学的产业导向。在发展目标的定位上,应考虑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和地理位置差异,本着优化区域布局,突出地方特色的要求来进行合理规划。结合地域优势,选择适当的生态工程项目,采取适当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以获得整体效益。:是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生态农业发展的后续动力。政府应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调动各渠道包括外资在内对生态农业投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一个以政府农业产业化投资政策为导向,信贷扶持相结合,农民、农村经济组织投资为主体,大型工商企业投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三是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政府部门应通过银行贷款、政策倾斜等渠道时因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而减少收入的农户进行补贴,对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作出贡献的集体、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及政策倾斜,同时,对破坏生态环境者要进行处罚。
参考文献:
1.李萍英,孟晓楠.改革30年山东农业发展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接玉梅,张吉国,对加快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J].科学与管理,2008.(2)
3刘光俊-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探析[J].山东经济,2008(1)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