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把生活垃圾仔细分成厨余、可回收和其它垃圾,并分别投放到规定的不同颜色垃圾桶里,结果环卫车一来,几个桶里的垃圾倒在一起拉走了……
“垃圾围城”“垃圾围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垃圾的产生量与日俱增,堆积如山的垃圾在侵占土地浪费资源的同时,给人们的居住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又回到混放混装
从2000年开始,我国已将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8个城市列为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2014年部分城市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但效果并不明显。在不少试点居民区,垃圾分类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混放”“混装”的原始状态。
在南岸某小区,尽管垃圾分类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但成效并不明显。
“小区开始实施垃圾分类时,我们的热情很高。但后来发现,垃圾车过来运垃圾时,把我们分好类的垃圾一股脑混放在一起运走了。如果这样运垃圾,我们也没必要给垃圾分类了。”家住该小区的张先生认为,物业人员应做好垃圾分类的管理工作,提醒更多的居民参与进来,收运的工人也严格分类收运,不要打击居民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习惯。
“垃圾分类开始阶段,小区使用的是相关部门配备的两辆垃圾车,一辆收运可回收垃圾,另一辆收运其他垃圾。”该小区物业经理罗建解释说,“后来,司机反映称垃圾车用起来不方便,就又改用原来的垃圾车,但采用的还是分类收运的方式。”
许多环卫工人表示,很多地方垃圾回收设施过于简单,垃圾分类标准不够具体,分类回收的垃圾桶也不统一,有的小区还是混装的垃圾桶,“混装”“混运”现象严重,多数城市仍然依赖于环卫工人或者垃圾站的二次分拣。
中国人民大学此前发布的相关报告指出,源头分类回收能显著、全面地降低垃圾管理社会成本。
强制分类来了
垃圾只是被放错地方的“资源”!
国家环境特邀监察员、北京市政府参事王维平坦陈,我国鼓励垃圾分类已多年,但仍未摆脱“做秀”“摆样子”之嫌。因为垃圾分类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前端分类还需要后端的回收、利用和处理来配合。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前,一些重点城市的城区范围内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重庆也在其中。《方案》制定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的目标、垃圾分类的类别、激励机制等内容。
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市容环境管理处处长杨宏毅认为,推动垃圾分类及回收利用关键有四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开展生活源废品数量调研,结合环卫清运处理统计数据,确定现状垃圾回收利用率;二是要引导垃圾清运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衔接,提高回收利用率;三是要研究强制分类制度促进垃圾分类,推动建立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四是要指导实施干湿分类的城市加快末端设施建设,统筹餐厨垃圾和厨余垃圾处理。
重庆的尝试
“在积分换奖品制度的引导下,现在我们一家4口都有垃圾分类的习惯了。”近日,江北区北滨路金砂水岸小区居民张宗智婆婆,用垃圾分类获得的积分换取了垃圾袋等奖品。该小区自去年4月开始实施垃圾分类,目前,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达到了94.8%,参与率为79%,近8成居民自觉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丢弃。
截至今年4月30日的数据统计显示,一年来,该小区厨余垃圾减量約13吨,回收可回收垃圾3.2吨。
就在日前,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轩带队对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217号建议《关于在全市推广垃圾分类的建议》进行督办。从督办现场传来的消息称,今年,我市计划对主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强制实施垃圾分类,并继续鼓励和引导居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
目前,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正在制定当中。渝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启动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示范建设工作,部分小区、高校、中学、医院等已开展了强制分类示范工作。
“分类不等于减量,但有助于减量。”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分类可以倒逼前端立法、执法、制度、规范的逐步完善,引导居民养成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习惯,还可以带动后端减量化处理,提高资源化利用效率。
“垃圾分类涉及的对象太分散,数量太庞大,管理执法的成本高,责任也不好界定。特别是在城市里,大家都在小区里集中投放,最终要依靠居民的自觉性,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链接:
2016年,重庆市共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590.3万吨,日均处理1.6万吨。主城区共焚烧处理垃圾147.9万吨,日均焚烧处理4050吨,约占主城区生活垃圾处理总量的45%,发电量达4.7亿度。
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重庆市明确了以“干湿分类”为突破口,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全面参与”的原则,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4类,试点推行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工作。
在实施“干湿分类”方面,2016年,黑石子餐厨垃圾处理厂处理各类易腐垃圾57.6万吨,日均处理近1600吨,约占主城区生活垃圾处置量的17%。截至去年底,重庆市已建成“七统一、一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9190个,分拣中心37个,纸类、塑料、金属及废旧家电回收物流体系基本形成。
“垃圾围城”“垃圾围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垃圾的产生量与日俱增,堆积如山的垃圾在侵占土地浪费资源的同时,给人们的居住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又回到混放混装
从2000年开始,我国已将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8个城市列为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2014年部分城市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但效果并不明显。在不少试点居民区,垃圾分类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混放”“混装”的原始状态。
在南岸某小区,尽管垃圾分类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但成效并不明显。
“小区开始实施垃圾分类时,我们的热情很高。但后来发现,垃圾车过来运垃圾时,把我们分好类的垃圾一股脑混放在一起运走了。如果这样运垃圾,我们也没必要给垃圾分类了。”家住该小区的张先生认为,物业人员应做好垃圾分类的管理工作,提醒更多的居民参与进来,收运的工人也严格分类收运,不要打击居民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习惯。
“垃圾分类开始阶段,小区使用的是相关部门配备的两辆垃圾车,一辆收运可回收垃圾,另一辆收运其他垃圾。”该小区物业经理罗建解释说,“后来,司机反映称垃圾车用起来不方便,就又改用原来的垃圾车,但采用的还是分类收运的方式。”
许多环卫工人表示,很多地方垃圾回收设施过于简单,垃圾分类标准不够具体,分类回收的垃圾桶也不统一,有的小区还是混装的垃圾桶,“混装”“混运”现象严重,多数城市仍然依赖于环卫工人或者垃圾站的二次分拣。
中国人民大学此前发布的相关报告指出,源头分类回收能显著、全面地降低垃圾管理社会成本。
强制分类来了
垃圾只是被放错地方的“资源”!
国家环境特邀监察员、北京市政府参事王维平坦陈,我国鼓励垃圾分类已多年,但仍未摆脱“做秀”“摆样子”之嫌。因为垃圾分类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前端分类还需要后端的回收、利用和处理来配合。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前,一些重点城市的城区范围内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重庆也在其中。《方案》制定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的目标、垃圾分类的类别、激励机制等内容。
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市容环境管理处处长杨宏毅认为,推动垃圾分类及回收利用关键有四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开展生活源废品数量调研,结合环卫清运处理统计数据,确定现状垃圾回收利用率;二是要引导垃圾清运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衔接,提高回收利用率;三是要研究强制分类制度促进垃圾分类,推动建立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四是要指导实施干湿分类的城市加快末端设施建设,统筹餐厨垃圾和厨余垃圾处理。
重庆的尝试
“在积分换奖品制度的引导下,现在我们一家4口都有垃圾分类的习惯了。”近日,江北区北滨路金砂水岸小区居民张宗智婆婆,用垃圾分类获得的积分换取了垃圾袋等奖品。该小区自去年4月开始实施垃圾分类,目前,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达到了94.8%,参与率为79%,近8成居民自觉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丢弃。
截至今年4月30日的数据统计显示,一年来,该小区厨余垃圾减量約13吨,回收可回收垃圾3.2吨。
就在日前,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轩带队对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217号建议《关于在全市推广垃圾分类的建议》进行督办。从督办现场传来的消息称,今年,我市计划对主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强制实施垃圾分类,并继续鼓励和引导居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
目前,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正在制定当中。渝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启动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示范建设工作,部分小区、高校、中学、医院等已开展了强制分类示范工作。
“分类不等于减量,但有助于减量。”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分类可以倒逼前端立法、执法、制度、规范的逐步完善,引导居民养成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习惯,还可以带动后端减量化处理,提高资源化利用效率。
“垃圾分类涉及的对象太分散,数量太庞大,管理执法的成本高,责任也不好界定。特别是在城市里,大家都在小区里集中投放,最终要依靠居民的自觉性,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链接:
2016年,重庆市共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590.3万吨,日均处理1.6万吨。主城区共焚烧处理垃圾147.9万吨,日均焚烧处理4050吨,约占主城区生活垃圾处理总量的45%,发电量达4.7亿度。
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重庆市明确了以“干湿分类”为突破口,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全面参与”的原则,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4类,试点推行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工作。
在实施“干湿分类”方面,2016年,黑石子餐厨垃圾处理厂处理各类易腐垃圾57.6万吨,日均处理近1600吨,约占主城区生活垃圾处置量的17%。截至去年底,重庆市已建成“七统一、一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9190个,分拣中心37个,纸类、塑料、金属及废旧家电回收物流体系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