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为什么接手日航?
大约2009年年末,日本政府再三要求我出任日本航空董事长,当时日航已深陷经营危机。因我年事已高,又是航空业的外行,所以我拒绝了。后来在2010年1月,日航申请破产重建。有关当局再次强烈邀请我出任日航董事长。当时我虽然坚决推辞,但后来还是接受了。一半是出于侠义之心吧。另一半,如果对日航员工及日本社会有利的话,我想我应该试一试。但因为高龄,加上我还有别的工作,不能百分之百投入日航重建,所以我要求零薪酬。
就任董事长时,可以说毫无胜算。但承蒙社会各方的支援,加上日航全体员工的努力,2012年9月19日,日航顺利地重新上市。真的非常感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代表日本的航空企业,日航站在日本国际化的最前线。伴随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日航也不断成长发展。1980年代,日航曾被誉为全世界最优秀的航空公司,声名雀起。
但是由于忽视收支核算,又不断采取盲目扩张的路线,加上被外界讥讽为“比官僚还要官僚”的公司风气,日航在进入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的1990年代,经营业绩持续低迷,企业体质弱化。最后,承受不了雷曼破产后全球经济萧条的冲击,到2010年1月,负债总额已高达23000亿日元。这是除金融机构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最大的破产案。
因为适用于《公司更生法》,日航开始破产重建。在政府看来,日航是“国民的空中之足”,是高度公共性的事业。而且由于破产时负债额过于庞大,若要重建也必须有国家参与。所以便由“企业再生支援机构”主导,制定了重建方案。在我上任时,重建方案已经出笼。
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大幅削减债务;裁减1.6万名员工;减薪20%-30%;航线缩减40%;大型飞机退役等。这样,第一年可取得641亿日元营业利润,第二年可取得757亿日元营业利润,第三年可以重新上市,“企业再生支援机构”注入的3500亿日元资金可望归还国库。
我认为,只要切实执行这一重建计划,日航重建可以成功,并公开放话。
大家为什么没信心?
但当时多数媒体却持否定意见,他们认为:“即使稻盛去也没有用,日航必将二次破产”。
为什么当时都是负面报道呢?起初我觉得不可思议。但经过调查就明白了:从1962年开始有统计以来,日本适用“企业破产重建法”的企业共有138家,其中59家(将近半数)彻底消失了。能重新上市、重建成功的企业仅有9家,且最短的也花了7年。
另外,日航过去曾多次制订过经营改革计划,但一次也未实现。在这种背景之下,媒体认为,派我这个对航空业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去,怎么可能成功?
但事实上,重建第一年(2011年3月期),营业利润就达到1884亿日元(本刊注:即原计划的3倍,约合150亿人民币);第二年(2012年3月期)达2049亿日元。这不仅是日航历史上的最高利润,而且日航也变成了世界航空界屈指可数的高收益企业!
但舆论却依然不买账:一个适用于破产重建法律的企业,居然如此快速地起死回生、取得大笔利润,这很不正常!日航是否获得了特别的优惠政策?媒体又展开了对日航的批判,这令我难以理解并深感遗憾。
那么,在众多适用《企业破产重建法》的公司中,为什么唯独日航一枝独秀,在短时间内就变成一个高收益企业并重新上市了呢?
从企业重建的前提条件而言,首先根据破产重建计划,有关金融机构放弃了大量的债权。因为100%减资,股东股民们承担了损失。没有他们作出的牺牲,日航重建无从谈起。如果说重建成功还有别的原因,我谈一谈作为当事人的个人感受,列举如下五点。
重生引擎一:身先士卒
我零薪水就任日航董事长,这给了员工们有形无形的影响。
刚才提过,因为我不能全职服务于日航,所以我不要薪酬。然而,无论如何必须让日航重建成功,这种强烈的愿望促使我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日航上。看到与自己的祖父、父亲差不多年龄的我如此不顾老命、奋力拼搏,又不要任何报酬,而且此前我与日航毫无渊源,日航员工们感动了。并非出于我的主观意图,但我感觉到员工们会这么想:我们比他年轻,为了我们,他奋不顾身,我们应更加拼命努力才行啊!
重生引擎二:心担大义
我接任日航董事长,出于三点大义:一是为了重建日航,虽然不得不辞退许多员工,但必须保住更多留任员工的饭碗;二是为了振兴日本经济,日航重建必须成功;三是为了保持日本航空事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并促使其健康发展,必须让日航继续存在。
许多员工也将这三点大义看做自己的使命。尽管因为破产,日航受到了来自社会的严厉批判,但重建日航不仅是为了自己,而且有如此重要的“大义”,所以他们能够肩负使命、怀抱自信,全身心投入工作。
重生引擎三:员工至上
就任日航董事长后,我马上宣布:“新生日航的经营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我不厌其烦地反复向员工们诉说这一条。这是支撑我的经营哲学的根本思想。我创建的京瓷、KDDI也遵循同样的经营哲学。
对于我这个经营理念,有一部分人不赞成。他们批评说:“对于接受国家援助重建的企业,这样的理念不合适。”但是,企业存在的价值,首先是为了聚集到企业来的全体员工的幸福,这是我一贯的信念,不可改变,不容动摇。实际上,经营者如果只追求企业利润而不考虑员工幸福,员工们不可能发自内心努力工作、协助企业。相反,经营者珍视员工,员工充满自豪,朝气蓬勃,积极工作,那么企业业绩就会上升,从而给予股东更多的回报。
我的这一思想传递到了包括工会在内的全体员工。“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就让我们共同为日航的重建努力奋斗吧!”我想日航员工们很自然地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重生引擎四:变革观念 以我上述经营理念和人生观为依据,推进干部员工的意识改革。我一上任就强烈感觉到必须改变日航,特别是领导层的官僚作风。同时我意识到:虽然日航各部门、各现场都有不少优秀员工,但总部与下面各个部门之间完全脱节,没有“一体感”。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为此,我一上任就实施了彻底的领导人教育。“领导人本来应该是怎样的?”“企业经营应该怎么做才对?”等,对经营干部进行深入彻底的教育。
另外,航空产业因为拥有许多价值昂贵的飞机器材,所以一般认为航空业是巨大的装备型产业。但我意识到,航空业归根结底是服务业。让客人喜爱,让客人乐于乘坐你的飞机,这比什么都重要。因此,我自己多次亲临机场,把直接接触客人的乘务员、柜台服务员、飞行员等召集起来,谆谆告诉他们:“虽然现在形势严峻,公司不得不裁减员工,但客人始终是最重要的。希望你们比过去更加努力,更加精心地为客人服务。”
为了把企业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使大家具备“一体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制定了让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可以共同拥有的新的企业理念。同时我认为:不分部门,不分地位立场,日航全体员工应该具备共同的价值观和判断基准。为此我们制定了《日航企业理念》和《日航哲学》。
日航的企业理念开宗明义,一开头就提出:“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同时,在《日航哲学》里共归纳出40条,都是全体员工应该具备的共同价值观。
在日航,不仅是经营干部,而且普通员工都诚挚地接受我的思想,热心举办哲学学习会。其结果,日航的官僚作风逐步得到改善。所谓“文书主义”式的服务,即按死板的教条行事作风也得到了改进。现在在日航的各个工作现场,全体员工都有了经营者的意识,为了安全,为了让客人更满意,大家都自发地动脑筋、想办法,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重生引擎五:部门核算
刚就任日航董事长,让我特别吃惊的是:这个公司过去的经营完全不依据经营数字!月度经营业绩的数据要过两三个月以后才能出来。因此,我要求构建新的体制,可以尽快看到各个部门正确的经营数据。现在一个月内,每个部门的详细经营业绩的数字都做出来了。再以这些数据为基础,每个月召开月度业绩报告例会。另外,就任之初我就考虑:既然航空企业的利润来自飞机的飞行,那么每条航线、每个航班的收支盈亏情况必须及时反馈,必须构筑这样的体制。现在,即时就能明白各航线收支状况的体制已形成。我们指定了各航线的经营责任人,以这些责任人为中心,为提升效益,大家出主意,不断创新改革。
我认为由于上述五条,员工的意识和日航的风气发生了巨大改变。结果就是全体员工在各自岗位上,为把自己的公司变得更好而不懈努力。我想这就是日航出现V字型转变的最大原因。
“无形的”为什么更重要?
一般认为,决定企业盛衰的是眼睛看得见的、有形的要素,比如:资金、技术以及战略等。我认为: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眼睛看不见的、无形的因素,就是员工的意识、企业的风气或说企业文化。
每一位员工,是否对自己所在的公司抱有自豪感,是否从内心祈愿公司成长发展,并为此竭尽全力是关键。如果企业里到处怨声载道,员工们都像批评家一样批判自己的企业,公司业绩不可能持续提升。前面已提到:已破产的企业,真正重建成功的概率极低,这是现实。其原因就在于企业服下《重建法》这剂烈性药,虽然大幅度免除债务、削弱成本等眼睛看得见的改善可以实现,但是作为烈性药的副作用,即眼睛看不见的人心涣散和消沉,却是重建失败的要因。
也就是说,破产重建的企业在正式破产前,已多次削减员工工资,闹得人心惶惶,等到宣告破产重建,更要实施严格无情的裁员,企业里更是弥漫悲观消极的空气,人心愈加颓丧。正是发自员工内心的协助企业重建的意识和信心没有被激发出来,最终招致了重建失败。
日航重建一开始时也一样。公司破产了,许多同事辞职了,航线被大幅削减了,奖金取消了,工资大幅下降了,员工们意气消沉,办公室氛围暗淡而压抑。
这时,意料之外的援军出现了!
这就是我平时授教的盛和塾塾生们。盛和塾的塾生都是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当时约5500名,他们认真向我学习经营企业的哲学和方法,取得了优秀的业绩。他们看到我拼命投入日航重建的姿态,觉得现在报恩的时候到了——他们自发组成“日航后援团”,乘坐日航飞机,在机场、在机上,向日航员工分发写上激励言辞的卡片。日航刚宣布破产时,没有任何人出来声援,但“在跌入谷底时,盛和塾塾生们给予的温暖人心的、鼓励的言语真的救了我们!”日航许多员工都这么说。
在上述各条的实施过程中,在各方人士给予日航的鼓励声中,日航全体员工都萌生了使命感:“既然是我们自己的公司,无论如何必须由我们自己的双手来重建!”同时全体员工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种“一体感”也酿成了。
就这样,员工们的意识变了,公司的风气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公司业绩也随之扶摇直上。这个事实,同我经营企业五十余年的经验完全吻合。
日企为什么集体低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奇迹般地复活,其原因并不是有了技术或资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无所有的状况中,有志向的创业者,以及与创业者志同道合的员工们团结一心,向着梦想迈进,结果就出现了索尼、本田等许多世界性的大企业。
然而近年来,日本的大多数经营者都过分在意看得见的财务指标和经营战略。例如,有的企业把记者招集来,向他们宣讲由公司参谋班子制定的事业战略,好像马上就可以变成现实似的。但是要执行这种战略的员工们,却不知道有关的详细内容。这就很难获得员工们发自内心的配合协助。如果这样的战略非实现不可,经营者必须亲临工作现场,向员工们说明这种战略的目的和意义,及实现的方法,直到员工们从心底里认同:“我也要积极参与,一定能达成。”
现在很多日本企业业绩低迷,其实日本并不缺乏技术和资金,也人才济济。遗憾的是,他们具备的能力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
我认为:企业领导人首先必须揭示明确的目标,具备无论如何都要实现目标的强烈愿望。然后在员工的心中点燃希望之火,把全体员工具备的力量充分引发出来。如果能做到这一条,那么我坚信,像日航在短时间内复活一样,许多企业都可以开拓出新的发展道路。
我在就任日航董事长的发言中,向员工们介绍了我所尊敬的中村天风的话:“志气高昂,全神贯注,全力以赴,不屈不挠,坚决实现新计划!”并将此写成标语贴在所有的工作现场。“不管遭遇多大的困难,不管要付出多大的辛劳,只要集聚全体员工的力量,就一定能渡过难关,日航重建必定能成功。”我向员工们灌输这个信念。
我坚信,无论企业的处境何等艰难,只要全体员工同企业领导人团结一致,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懈努力,不仅一定能克服困难,而且一定能发展壮大。
(本文译者系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本文略作删节,标题为本刊加拟。)
责任编辑:杨光
大约2009年年末,日本政府再三要求我出任日本航空董事长,当时日航已深陷经营危机。因我年事已高,又是航空业的外行,所以我拒绝了。后来在2010年1月,日航申请破产重建。有关当局再次强烈邀请我出任日航董事长。当时我虽然坚决推辞,但后来还是接受了。一半是出于侠义之心吧。另一半,如果对日航员工及日本社会有利的话,我想我应该试一试。但因为高龄,加上我还有别的工作,不能百分之百投入日航重建,所以我要求零薪酬。
就任董事长时,可以说毫无胜算。但承蒙社会各方的支援,加上日航全体员工的努力,2012年9月19日,日航顺利地重新上市。真的非常感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代表日本的航空企业,日航站在日本国际化的最前线。伴随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日航也不断成长发展。1980年代,日航曾被誉为全世界最优秀的航空公司,声名雀起。
但是由于忽视收支核算,又不断采取盲目扩张的路线,加上被外界讥讽为“比官僚还要官僚”的公司风气,日航在进入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的1990年代,经营业绩持续低迷,企业体质弱化。最后,承受不了雷曼破产后全球经济萧条的冲击,到2010年1月,负债总额已高达23000亿日元。这是除金融机构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最大的破产案。
因为适用于《公司更生法》,日航开始破产重建。在政府看来,日航是“国民的空中之足”,是高度公共性的事业。而且由于破产时负债额过于庞大,若要重建也必须有国家参与。所以便由“企业再生支援机构”主导,制定了重建方案。在我上任时,重建方案已经出笼。
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大幅削减债务;裁减1.6万名员工;减薪20%-30%;航线缩减40%;大型飞机退役等。这样,第一年可取得641亿日元营业利润,第二年可取得757亿日元营业利润,第三年可以重新上市,“企业再生支援机构”注入的3500亿日元资金可望归还国库。
我认为,只要切实执行这一重建计划,日航重建可以成功,并公开放话。
大家为什么没信心?
但当时多数媒体却持否定意见,他们认为:“即使稻盛去也没有用,日航必将二次破产”。
为什么当时都是负面报道呢?起初我觉得不可思议。但经过调查就明白了:从1962年开始有统计以来,日本适用“企业破产重建法”的企业共有138家,其中59家(将近半数)彻底消失了。能重新上市、重建成功的企业仅有9家,且最短的也花了7年。
另外,日航过去曾多次制订过经营改革计划,但一次也未实现。在这种背景之下,媒体认为,派我这个对航空业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去,怎么可能成功?
但事实上,重建第一年(2011年3月期),营业利润就达到1884亿日元(本刊注:即原计划的3倍,约合150亿人民币);第二年(2012年3月期)达2049亿日元。这不仅是日航历史上的最高利润,而且日航也变成了世界航空界屈指可数的高收益企业!
但舆论却依然不买账:一个适用于破产重建法律的企业,居然如此快速地起死回生、取得大笔利润,这很不正常!日航是否获得了特别的优惠政策?媒体又展开了对日航的批判,这令我难以理解并深感遗憾。
那么,在众多适用《企业破产重建法》的公司中,为什么唯独日航一枝独秀,在短时间内就变成一个高收益企业并重新上市了呢?
从企业重建的前提条件而言,首先根据破产重建计划,有关金融机构放弃了大量的债权。因为100%减资,股东股民们承担了损失。没有他们作出的牺牲,日航重建无从谈起。如果说重建成功还有别的原因,我谈一谈作为当事人的个人感受,列举如下五点。
重生引擎一:身先士卒
我零薪水就任日航董事长,这给了员工们有形无形的影响。
刚才提过,因为我不能全职服务于日航,所以我不要薪酬。然而,无论如何必须让日航重建成功,这种强烈的愿望促使我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日航上。看到与自己的祖父、父亲差不多年龄的我如此不顾老命、奋力拼搏,又不要任何报酬,而且此前我与日航毫无渊源,日航员工们感动了。并非出于我的主观意图,但我感觉到员工们会这么想:我们比他年轻,为了我们,他奋不顾身,我们应更加拼命努力才行啊!
重生引擎二:心担大义
我接任日航董事长,出于三点大义:一是为了重建日航,虽然不得不辞退许多员工,但必须保住更多留任员工的饭碗;二是为了振兴日本经济,日航重建必须成功;三是为了保持日本航空事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并促使其健康发展,必须让日航继续存在。
许多员工也将这三点大义看做自己的使命。尽管因为破产,日航受到了来自社会的严厉批判,但重建日航不仅是为了自己,而且有如此重要的“大义”,所以他们能够肩负使命、怀抱自信,全身心投入工作。
重生引擎三:员工至上
就任日航董事长后,我马上宣布:“新生日航的经营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我不厌其烦地反复向员工们诉说这一条。这是支撑我的经营哲学的根本思想。我创建的京瓷、KDDI也遵循同样的经营哲学。
对于我这个经营理念,有一部分人不赞成。他们批评说:“对于接受国家援助重建的企业,这样的理念不合适。”但是,企业存在的价值,首先是为了聚集到企业来的全体员工的幸福,这是我一贯的信念,不可改变,不容动摇。实际上,经营者如果只追求企业利润而不考虑员工幸福,员工们不可能发自内心努力工作、协助企业。相反,经营者珍视员工,员工充满自豪,朝气蓬勃,积极工作,那么企业业绩就会上升,从而给予股东更多的回报。
我的这一思想传递到了包括工会在内的全体员工。“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就让我们共同为日航的重建努力奋斗吧!”我想日航员工们很自然地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重生引擎四:变革观念 以我上述经营理念和人生观为依据,推进干部员工的意识改革。我一上任就强烈感觉到必须改变日航,特别是领导层的官僚作风。同时我意识到:虽然日航各部门、各现场都有不少优秀员工,但总部与下面各个部门之间完全脱节,没有“一体感”。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为此,我一上任就实施了彻底的领导人教育。“领导人本来应该是怎样的?”“企业经营应该怎么做才对?”等,对经营干部进行深入彻底的教育。
另外,航空产业因为拥有许多价值昂贵的飞机器材,所以一般认为航空业是巨大的装备型产业。但我意识到,航空业归根结底是服务业。让客人喜爱,让客人乐于乘坐你的飞机,这比什么都重要。因此,我自己多次亲临机场,把直接接触客人的乘务员、柜台服务员、飞行员等召集起来,谆谆告诉他们:“虽然现在形势严峻,公司不得不裁减员工,但客人始终是最重要的。希望你们比过去更加努力,更加精心地为客人服务。”
为了把企业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使大家具备“一体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制定了让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可以共同拥有的新的企业理念。同时我认为:不分部门,不分地位立场,日航全体员工应该具备共同的价值观和判断基准。为此我们制定了《日航企业理念》和《日航哲学》。
日航的企业理念开宗明义,一开头就提出:“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同时,在《日航哲学》里共归纳出40条,都是全体员工应该具备的共同价值观。
在日航,不仅是经营干部,而且普通员工都诚挚地接受我的思想,热心举办哲学学习会。其结果,日航的官僚作风逐步得到改善。所谓“文书主义”式的服务,即按死板的教条行事作风也得到了改进。现在在日航的各个工作现场,全体员工都有了经营者的意识,为了安全,为了让客人更满意,大家都自发地动脑筋、想办法,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重生引擎五:部门核算
刚就任日航董事长,让我特别吃惊的是:这个公司过去的经营完全不依据经营数字!月度经营业绩的数据要过两三个月以后才能出来。因此,我要求构建新的体制,可以尽快看到各个部门正确的经营数据。现在一个月内,每个部门的详细经营业绩的数字都做出来了。再以这些数据为基础,每个月召开月度业绩报告例会。另外,就任之初我就考虑:既然航空企业的利润来自飞机的飞行,那么每条航线、每个航班的收支盈亏情况必须及时反馈,必须构筑这样的体制。现在,即时就能明白各航线收支状况的体制已形成。我们指定了各航线的经营责任人,以这些责任人为中心,为提升效益,大家出主意,不断创新改革。
我认为由于上述五条,员工的意识和日航的风气发生了巨大改变。结果就是全体员工在各自岗位上,为把自己的公司变得更好而不懈努力。我想这就是日航出现V字型转变的最大原因。
“无形的”为什么更重要?
一般认为,决定企业盛衰的是眼睛看得见的、有形的要素,比如:资金、技术以及战略等。我认为: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眼睛看不见的、无形的因素,就是员工的意识、企业的风气或说企业文化。
每一位员工,是否对自己所在的公司抱有自豪感,是否从内心祈愿公司成长发展,并为此竭尽全力是关键。如果企业里到处怨声载道,员工们都像批评家一样批判自己的企业,公司业绩不可能持续提升。前面已提到:已破产的企业,真正重建成功的概率极低,这是现实。其原因就在于企业服下《重建法》这剂烈性药,虽然大幅度免除债务、削弱成本等眼睛看得见的改善可以实现,但是作为烈性药的副作用,即眼睛看不见的人心涣散和消沉,却是重建失败的要因。
也就是说,破产重建的企业在正式破产前,已多次削减员工工资,闹得人心惶惶,等到宣告破产重建,更要实施严格无情的裁员,企业里更是弥漫悲观消极的空气,人心愈加颓丧。正是发自员工内心的协助企业重建的意识和信心没有被激发出来,最终招致了重建失败。
日航重建一开始时也一样。公司破产了,许多同事辞职了,航线被大幅削减了,奖金取消了,工资大幅下降了,员工们意气消沉,办公室氛围暗淡而压抑。
这时,意料之外的援军出现了!
这就是我平时授教的盛和塾塾生们。盛和塾的塾生都是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当时约5500名,他们认真向我学习经营企业的哲学和方法,取得了优秀的业绩。他们看到我拼命投入日航重建的姿态,觉得现在报恩的时候到了——他们自发组成“日航后援团”,乘坐日航飞机,在机场、在机上,向日航员工分发写上激励言辞的卡片。日航刚宣布破产时,没有任何人出来声援,但“在跌入谷底时,盛和塾塾生们给予的温暖人心的、鼓励的言语真的救了我们!”日航许多员工都这么说。
在上述各条的实施过程中,在各方人士给予日航的鼓励声中,日航全体员工都萌生了使命感:“既然是我们自己的公司,无论如何必须由我们自己的双手来重建!”同时全体员工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种“一体感”也酿成了。
就这样,员工们的意识变了,公司的风气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公司业绩也随之扶摇直上。这个事实,同我经营企业五十余年的经验完全吻合。
日企为什么集体低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奇迹般地复活,其原因并不是有了技术或资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无所有的状况中,有志向的创业者,以及与创业者志同道合的员工们团结一心,向着梦想迈进,结果就出现了索尼、本田等许多世界性的大企业。
然而近年来,日本的大多数经营者都过分在意看得见的财务指标和经营战略。例如,有的企业把记者招集来,向他们宣讲由公司参谋班子制定的事业战略,好像马上就可以变成现实似的。但是要执行这种战略的员工们,却不知道有关的详细内容。这就很难获得员工们发自内心的配合协助。如果这样的战略非实现不可,经营者必须亲临工作现场,向员工们说明这种战略的目的和意义,及实现的方法,直到员工们从心底里认同:“我也要积极参与,一定能达成。”
现在很多日本企业业绩低迷,其实日本并不缺乏技术和资金,也人才济济。遗憾的是,他们具备的能力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
我认为:企业领导人首先必须揭示明确的目标,具备无论如何都要实现目标的强烈愿望。然后在员工的心中点燃希望之火,把全体员工具备的力量充分引发出来。如果能做到这一条,那么我坚信,像日航在短时间内复活一样,许多企业都可以开拓出新的发展道路。
我在就任日航董事长的发言中,向员工们介绍了我所尊敬的中村天风的话:“志气高昂,全神贯注,全力以赴,不屈不挠,坚决实现新计划!”并将此写成标语贴在所有的工作现场。“不管遭遇多大的困难,不管要付出多大的辛劳,只要集聚全体员工的力量,就一定能渡过难关,日航重建必定能成功。”我向员工们灌输这个信念。
我坚信,无论企业的处境何等艰难,只要全体员工同企业领导人团结一致,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懈努力,不仅一定能克服困难,而且一定能发展壮大。
(本文译者系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本文略作删节,标题为本刊加拟。)
责任编辑: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