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有些学生课外阅读量也不少,但是写作文时还是一筹莫展。究其原因,学生读得零散、盲目,不是真正有效地阅读,所以对写作的帮助不大。语文教科书是教育专家们根据学生的年龄发展阶段和心理发展特点精心编选的,里面的课文都是写作的典范。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科书,选取某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传授学生有效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一旦学会如何分析作品的语言、细节、选材和结构,逐步学会真正有效地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就不再是难事。
一、语言就像文章的外衣
俗话说:“人靠衣衫,马靠鞍。”文章也是如此。一篇生动的文章也需要优美的语言来装扮。朱自清的《春》在遣词造句方面就很有表现力,是学习和借鉴的范文。如“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其中“繁花嫩叶”“清脆”“宛转”“轻风流水”一些形象词语的运用,既真切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又给人视觉和听觉上美的享受,为人们展示了一幅绘声绘色的早春图;“呼朋引伴”“卖弄”“应和”拟人修辞的运用,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们的欢快、忙碌,一幅百鸟闹春的图画跃然纸上。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晒”“睡”“醒”以拟人手法烘托出舒适温暖的温馨意境,一个“温暖安适”的“理想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山的肌肤”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体那美丽的风姿;“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多么飘逸而令人神往的画面;“害了羞”的情态,以及“粉色”容颜,恰似温柔多情的少女,进一步突出“妙”的特点。当然,教科书里不乏用词生动、语句精美的文章,教师如果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学生将受益匪浅。
二、细节描写犹如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细节描写犹如文章的眼睛,一双明亮的眼睛会为文章增添不少神韵。细节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要根据文章的需要恰当地选取不同的描写手法。如鲁迅的《故乡》中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紫色的圆脸”说明孩子健康结实;“头戴一顶小毡帽”表现他装扮可爱;“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可见他得到家人的疼爱。老年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灰黄”是营养不良的表现;“很深的皱纹”凸显老态;“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都表明了他生活的穷困艰难;手“像是松树皮了”说明他从事粗重的体力劳动。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的特征,准确形象是外貌描写的要领。“准确”即不失真,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生活环境等条件;不准确的描写犹如龙头画上鼠眼。“形象”即具有表现力,在准确的基础上绘之以神韵。恰当的细节描写会为文章增光添色,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和要领,加强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的练习。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也会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三、材料好似文章的血肉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选材必须紧紧围绕主题,服务于主题。平时,在作文的选材上要做到恰当、真实、典型、新颖。所谓“恰当”,就是选材要依据主题的需要准确表达中心,它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有些学生在作文时,只顾着写自己熟悉或擅长的事件,结果是主题与材料牛头不对马嘴,导致作文跑题。所谓“真实”,并不一定非得把自己亲身经历、亲耳所闻的事情,一成不变地写出来,而是要求对所选择和运用的材料加工整理,使其符合客观实际,能够正确反映生活和事物的本质。在实际的作文过程中,许多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太枯燥单调,没什么可写,他们要么胡乱编造,要么借用作文选上的材料,拾人牙慧,人云亦云,以此来应付作文。所谓“典型”,就是所选的材料能够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和强大的说服力,能有力地表现主题。所谓“新颖”,就是材料不落俗套,寻幽探微,巧出新意,或是材料紧跟时代步伐,或是老材料新角度,这样的文章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朱自清的《背影》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这是人间至真的亲情,这种真挚深厚的亲情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材料选的是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写的是很普通的事情,用的是寻常的字眼,这体现了选材的真实性。一般的人物描写,大多会从正面着笔来进行外貌描写,而《背影》却另辟蹊径,选择了背面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用心抒写父亲的背影,独特新颖,令人拍案叫绝。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了表现儿童的快乐生活,作者选取了百草园(童年的乐园)和三味书屋(少年时的私塾)的生活来写。再围绕“百草园那时是我的乐园”选取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等美丽的景致,拔何首乌、按斑蝥等有趣的游戏,品尝美味的覆盆子和桑椹,回忆动人的传说——美女蛇的故事,以及听油蛉们低唱、蟋蟀们弹琴等,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的景物来描写。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乐在其中。三味书屋部分,写了让幼年的“我”感到新奇的陈设、后园的游戏、先生和学生读书的情景,以及趁先生读书入迷时游戏的趣事,师生各得其乐。全文从多个角度选取了儿童眼中的许多乐事,使文章内容充实,主题突出。真实的经历,真切的感受,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年龄特点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真切地突出了主题——童趣和欢乐。选材既恰当又真实典型。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材料要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所以选材的恰当与否直接决定了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学生如果通过课内阅读学习选材的方法,再通过课外阅读积累一定的材料数量,一定能写出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
四、谋篇布局就是文章的骨架
唯有结实匀称才能让语言、细节和材料有所依附。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过渡,如何安排顺序,如何安排详略,这都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体裁来决定。如《我的老师》:“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采用了开门见山式的开头,既点了题,又引起了下文,简单明了。《羚羊木雕》:“‘那只羚羊哪儿去了?’妈妈突然问我。”从问话写起,气氛紧张,吸引读者。《我的早年生活》:“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比喻新奇,新颖独特。《我的叔叔于勒》按照“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的顺叙组织结构;《背影》采取“开篇点题—回忆往事—别后思念”的倒叙结构;《故乡》中,“我”和母亲谈到闰土时,插入少年闰土和“我”的友谊片断,运用了插叙。教科书中每篇文章都或多或少地为学生做出了谋篇布局的范例。只要学生多读、多感、多悟,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他们就能明白其中的奥妙。作文前思路清晰了,学生作文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了。
学以致用,“学”是“用”的基础。教科书中的范文就是基础的基础,是写作素材的典范。学生在课堂上如果把这些都理解、消化并掌握,再把积累素材的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中,把盲目、零散、自由的阅读变为真正有效的阅读,就会从中汲取更多写作的养料,积累更丰富的写作素材。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也能做到语言生动、内容充实、结构精巧,自然能写出有血有肉有骨的文章。
(责任编辑 陈剑平)
一、语言就像文章的外衣
俗话说:“人靠衣衫,马靠鞍。”文章也是如此。一篇生动的文章也需要优美的语言来装扮。朱自清的《春》在遣词造句方面就很有表现力,是学习和借鉴的范文。如“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其中“繁花嫩叶”“清脆”“宛转”“轻风流水”一些形象词语的运用,既真切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又给人视觉和听觉上美的享受,为人们展示了一幅绘声绘色的早春图;“呼朋引伴”“卖弄”“应和”拟人修辞的运用,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们的欢快、忙碌,一幅百鸟闹春的图画跃然纸上。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晒”“睡”“醒”以拟人手法烘托出舒适温暖的温馨意境,一个“温暖安适”的“理想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山的肌肤”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体那美丽的风姿;“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多么飘逸而令人神往的画面;“害了羞”的情态,以及“粉色”容颜,恰似温柔多情的少女,进一步突出“妙”的特点。当然,教科书里不乏用词生动、语句精美的文章,教师如果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学生将受益匪浅。
二、细节描写犹如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细节描写犹如文章的眼睛,一双明亮的眼睛会为文章增添不少神韵。细节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要根据文章的需要恰当地选取不同的描写手法。如鲁迅的《故乡》中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紫色的圆脸”说明孩子健康结实;“头戴一顶小毡帽”表现他装扮可爱;“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可见他得到家人的疼爱。老年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灰黄”是营养不良的表现;“很深的皱纹”凸显老态;“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都表明了他生活的穷困艰难;手“像是松树皮了”说明他从事粗重的体力劳动。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的特征,准确形象是外貌描写的要领。“准确”即不失真,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生活环境等条件;不准确的描写犹如龙头画上鼠眼。“形象”即具有表现力,在准确的基础上绘之以神韵。恰当的细节描写会为文章增光添色,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和要领,加强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的练习。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也会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三、材料好似文章的血肉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选材必须紧紧围绕主题,服务于主题。平时,在作文的选材上要做到恰当、真实、典型、新颖。所谓“恰当”,就是选材要依据主题的需要准确表达中心,它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有些学生在作文时,只顾着写自己熟悉或擅长的事件,结果是主题与材料牛头不对马嘴,导致作文跑题。所谓“真实”,并不一定非得把自己亲身经历、亲耳所闻的事情,一成不变地写出来,而是要求对所选择和运用的材料加工整理,使其符合客观实际,能够正确反映生活和事物的本质。在实际的作文过程中,许多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太枯燥单调,没什么可写,他们要么胡乱编造,要么借用作文选上的材料,拾人牙慧,人云亦云,以此来应付作文。所谓“典型”,就是所选的材料能够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和强大的说服力,能有力地表现主题。所谓“新颖”,就是材料不落俗套,寻幽探微,巧出新意,或是材料紧跟时代步伐,或是老材料新角度,这样的文章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朱自清的《背影》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这是人间至真的亲情,这种真挚深厚的亲情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材料选的是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写的是很普通的事情,用的是寻常的字眼,这体现了选材的真实性。一般的人物描写,大多会从正面着笔来进行外貌描写,而《背影》却另辟蹊径,选择了背面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用心抒写父亲的背影,独特新颖,令人拍案叫绝。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了表现儿童的快乐生活,作者选取了百草园(童年的乐园)和三味书屋(少年时的私塾)的生活来写。再围绕“百草园那时是我的乐园”选取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等美丽的景致,拔何首乌、按斑蝥等有趣的游戏,品尝美味的覆盆子和桑椹,回忆动人的传说——美女蛇的故事,以及听油蛉们低唱、蟋蟀们弹琴等,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的景物来描写。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乐在其中。三味书屋部分,写了让幼年的“我”感到新奇的陈设、后园的游戏、先生和学生读书的情景,以及趁先生读书入迷时游戏的趣事,师生各得其乐。全文从多个角度选取了儿童眼中的许多乐事,使文章内容充实,主题突出。真实的经历,真切的感受,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年龄特点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真切地突出了主题——童趣和欢乐。选材既恰当又真实典型。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材料要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所以选材的恰当与否直接决定了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学生如果通过课内阅读学习选材的方法,再通过课外阅读积累一定的材料数量,一定能写出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
四、谋篇布局就是文章的骨架
唯有结实匀称才能让语言、细节和材料有所依附。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过渡,如何安排顺序,如何安排详略,这都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体裁来决定。如《我的老师》:“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采用了开门见山式的开头,既点了题,又引起了下文,简单明了。《羚羊木雕》:“‘那只羚羊哪儿去了?’妈妈突然问我。”从问话写起,气氛紧张,吸引读者。《我的早年生活》:“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比喻新奇,新颖独特。《我的叔叔于勒》按照“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的顺叙组织结构;《背影》采取“开篇点题—回忆往事—别后思念”的倒叙结构;《故乡》中,“我”和母亲谈到闰土时,插入少年闰土和“我”的友谊片断,运用了插叙。教科书中每篇文章都或多或少地为学生做出了谋篇布局的范例。只要学生多读、多感、多悟,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他们就能明白其中的奥妙。作文前思路清晰了,学生作文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了。
学以致用,“学”是“用”的基础。教科书中的范文就是基础的基础,是写作素材的典范。学生在课堂上如果把这些都理解、消化并掌握,再把积累素材的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中,把盲目、零散、自由的阅读变为真正有效的阅读,就会从中汲取更多写作的养料,积累更丰富的写作素材。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也能做到语言生动、内容充实、结构精巧,自然能写出有血有肉有骨的文章。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