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金沙洲B09小学的设计思路,总结设计的根本和首要任务是对场地本质的挖掘和把握,而后才是运用形式、元素等手段围绕它展开设计。
关键词:存在意志;折尺;对话自然;岭南元素
激情能用顽石编出戏剧来--------Le corbusier。
金沙洲是珠江上游的小岛,四面环水,因其形如草鞋,俗称草鞋洲。小学基地位于浔峰山脚水库南侧,地势开阔,风景优美。基地因其背靠浔峰山这座绿色屏障,又有水库的提供的水气作为滋养,是难得的读书育人的好环境(图一)。
(图一)北侧浔峰山、水库
金沙洲小学优越的环境激发了我们的设计热情,我们尝试将校园空间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体现与环境共生的思想。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意志的表现和产物,整个世界的本质和内容都是意志。路易斯.康把这种观念推广到建筑上,他始终认为在做建筑设计时,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揭示、探索和认识建筑的存在意志或本质。
通过现场踏勘,我们发现整个基地被北侧山峦和水库强烈的气场包围着,建筑如果要存在于这个环境就必须与北侧的自然环境紧密结合,与山体、水景形成对话。拥抱自然、融入自然,这就是小学这个建筑的存在意志和本质,于是我们有了这样的思路:
(3)打开建筑北侧空间,对话自然、拥抱自然。
(4)无院不成园-------充满学习氛围的校“园”空间。
(5)契合基地,体现人文精神的建筑形态。
(图二)折尺 (图三)形态生成图 (图四)总平面图
1,折边形态的生成---四合院、折尺、拥抱自然
“在新建筑建造之前,其所在地段就已经存在着某种合理的形式,设计者的工作就是发掘并实现这一形式,这样才能达到和谐完美的效果。” ----路易斯.康
我们将设计的重心放在如何构建一个既体现小学校园空间特点,又能与环境形成对话关系的教学楼形态布局上来:通过形态既能呼应山水环境,又能体现人文精神。
通过多方案比较分析,首先我们选择回字形作为最基本的形态。(1)回字形是古代建筑常用的形态布局:方正规矩,简练大气;(2)其南北长边能为教室提供最好的日照朝向,东西侧短边能布置办公等辅助用房,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基地面积;(3)回字形能在开阔的自然环境中形成具有凝聚力和领域感的内院环境,为学生提供不受外界影响的内部共享空间。
在在回字形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摸索其与校园文化、基地特征相匹配的衍生形态。我们受到到折尺(图二)的启发,我们在回字形基础上通过切开、拉伸等变形手法最终形成右翼向北延伸的折边形(图三)。折尺既是教学的工具,同时也是学生发挥想象力构成多样形态的玩具,我们希望通过运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元素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折边形的教学楼保留了院落的特点,其右侧伸出的体量有拥抱、展望远处的水库和山体的意向,貌似龙形的形态与基地形状相得益彰,新颖、生动、活泼。(图四)
(图五)南北向剖面图 (图六)内庭院对景
(图七)二、三层平面图 (图八)剖面图
2,传统建筑手法----轴线、架空、坡顶
2.1 主副轴线----形成建筑与自然的空间序列感
(1)主轴线:基地、山体、水库景观通过一条南北向轴线串联起来(图五),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同时教学楼北面和南北向轴线形成垂直关系,成为学校学校运动场和升旗广场的主立面。教学楼北侧的退台处理体现对自然山水的尊重。
(2)副轴线:通过东西向轴线组织教学楼内部空间(图六~八)。教学楼内院的空间轴线与南北向主轴线形成九十度的垂直关系,我们可以在这个东西向庭院内营造生动有趣的校园氛围。内庭院中心的大台阶联系起上部的教学区和下部的配套用房区,为学生提供一个有趣的交流场所和展示平台,成为整个东西向轴线最精彩的对景。(图九)
(图九)模型
2.2 坡顶、架空-----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1)客家的方形土楼是最契合我们这个项目的传统建筑。客家土楼围合的体型能够对内带来安全感,其屋顶形态完整流畅、向心力强。我们吸取了客家土楼的建筑手法,通过由高向低连续的坡屋顶形成整体的形态,坡屋顶面对水库起到呼应北侧山体的作用(图十)。
(2)在教学楼西侧和北侧首层布置了大量的架空空间,为学生提供了通透的视野和流动的空间,也为建筑通风节能提供了条件。
3本土材料-----红砂岩
结合金沙洲小学雕塑般的体量,我们选择岭南地区特有的红砂岩作为外墙的主材料(图十九)。红砂岩具有厚重的质感和醒目的色彩,常在山有水的岭南地区用来作雕塑、外墙材料等,是体现岭南文化的重要本土元素。我们希望小学成为浔峰山脚下的一抹红色,激发学生昂扬的学习热忱和拼搏奋斗的精神。
4结语
我们在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该建筑的存在意志,通过运用传统建筑的元素、手法,将金沙洲小学设计成与环境紧密联系、对话自然、融入自然的建筑。虽然在设计过程中运用传统建筑的元素、手法,但设计的根本还是对场地本质的挖掘和把握。
作者简介:
郭燕:2000~2005年西华大学建筑学本科毕业,工程师。2005~2007就职于张在元博士工作室。2007~至今就職于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任主创建筑师。
关键词:存在意志;折尺;对话自然;岭南元素
激情能用顽石编出戏剧来--------Le corbusier。
金沙洲是珠江上游的小岛,四面环水,因其形如草鞋,俗称草鞋洲。小学基地位于浔峰山脚水库南侧,地势开阔,风景优美。基地因其背靠浔峰山这座绿色屏障,又有水库的提供的水气作为滋养,是难得的读书育人的好环境(图一)。
(图一)北侧浔峰山、水库
金沙洲小学优越的环境激发了我们的设计热情,我们尝试将校园空间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体现与环境共生的思想。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意志的表现和产物,整个世界的本质和内容都是意志。路易斯.康把这种观念推广到建筑上,他始终认为在做建筑设计时,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揭示、探索和认识建筑的存在意志或本质。
通过现场踏勘,我们发现整个基地被北侧山峦和水库强烈的气场包围着,建筑如果要存在于这个环境就必须与北侧的自然环境紧密结合,与山体、水景形成对话。拥抱自然、融入自然,这就是小学这个建筑的存在意志和本质,于是我们有了这样的思路:
(3)打开建筑北侧空间,对话自然、拥抱自然。
(4)无院不成园-------充满学习氛围的校“园”空间。
(5)契合基地,体现人文精神的建筑形态。
(图二)折尺 (图三)形态生成图 (图四)总平面图
1,折边形态的生成---四合院、折尺、拥抱自然
“在新建筑建造之前,其所在地段就已经存在着某种合理的形式,设计者的工作就是发掘并实现这一形式,这样才能达到和谐完美的效果。” ----路易斯.康
我们将设计的重心放在如何构建一个既体现小学校园空间特点,又能与环境形成对话关系的教学楼形态布局上来:通过形态既能呼应山水环境,又能体现人文精神。
通过多方案比较分析,首先我们选择回字形作为最基本的形态。(1)回字形是古代建筑常用的形态布局:方正规矩,简练大气;(2)其南北长边能为教室提供最好的日照朝向,东西侧短边能布置办公等辅助用房,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基地面积;(3)回字形能在开阔的自然环境中形成具有凝聚力和领域感的内院环境,为学生提供不受外界影响的内部共享空间。
在在回字形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摸索其与校园文化、基地特征相匹配的衍生形态。我们受到到折尺(图二)的启发,我们在回字形基础上通过切开、拉伸等变形手法最终形成右翼向北延伸的折边形(图三)。折尺既是教学的工具,同时也是学生发挥想象力构成多样形态的玩具,我们希望通过运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元素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折边形的教学楼保留了院落的特点,其右侧伸出的体量有拥抱、展望远处的水库和山体的意向,貌似龙形的形态与基地形状相得益彰,新颖、生动、活泼。(图四)
(图五)南北向剖面图 (图六)内庭院对景
(图七)二、三层平面图 (图八)剖面图
2,传统建筑手法----轴线、架空、坡顶
2.1 主副轴线----形成建筑与自然的空间序列感
(1)主轴线:基地、山体、水库景观通过一条南北向轴线串联起来(图五),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同时教学楼北面和南北向轴线形成垂直关系,成为学校学校运动场和升旗广场的主立面。教学楼北侧的退台处理体现对自然山水的尊重。
(2)副轴线:通过东西向轴线组织教学楼内部空间(图六~八)。教学楼内院的空间轴线与南北向主轴线形成九十度的垂直关系,我们可以在这个东西向庭院内营造生动有趣的校园氛围。内庭院中心的大台阶联系起上部的教学区和下部的配套用房区,为学生提供一个有趣的交流场所和展示平台,成为整个东西向轴线最精彩的对景。(图九)
(图九)模型
2.2 坡顶、架空-----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1)客家的方形土楼是最契合我们这个项目的传统建筑。客家土楼围合的体型能够对内带来安全感,其屋顶形态完整流畅、向心力强。我们吸取了客家土楼的建筑手法,通过由高向低连续的坡屋顶形成整体的形态,坡屋顶面对水库起到呼应北侧山体的作用(图十)。
(2)在教学楼西侧和北侧首层布置了大量的架空空间,为学生提供了通透的视野和流动的空间,也为建筑通风节能提供了条件。
3本土材料-----红砂岩
结合金沙洲小学雕塑般的体量,我们选择岭南地区特有的红砂岩作为外墙的主材料(图十九)。红砂岩具有厚重的质感和醒目的色彩,常在山有水的岭南地区用来作雕塑、外墙材料等,是体现岭南文化的重要本土元素。我们希望小学成为浔峰山脚下的一抹红色,激发学生昂扬的学习热忱和拼搏奋斗的精神。
4结语
我们在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该建筑的存在意志,通过运用传统建筑的元素、手法,将金沙洲小学设计成与环境紧密联系、对话自然、融入自然的建筑。虽然在设计过程中运用传统建筑的元素、手法,但设计的根本还是对场地本质的挖掘和把握。
作者简介:
郭燕:2000~2005年西华大学建筑学本科毕业,工程师。2005~2007就职于张在元博士工作室。2007~至今就職于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任主创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