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孤岛油田聚合物驱试验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注聚区油井单井见效、见聚特点不同,按单井含水的变化划分为:见效低谷型、见效初期型、见效波动型、回返型、不见效型;每种类型的影响因素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是储层参数、剩余油饱和度、注采关系等。
[关键词]孤岛油田;聚合物驱;见效规律;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E3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4-002-01
聚合物驱油是三次采油技术中比较成熟的方法。在适当条件下,聚合物驱能够取得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但注聚区内油井单井见效、见聚程度差别较大,见效规律各异,这主要是由储层性质、局部剩余油饱和度及注采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本文研究孤岛油田聚合物驱油井见聚变化特点,对其进行合理分类,分析了相应影响因素。
1 油田聚合物驱基本概况
从1997年开始,孤岛油田先后在8个开发单元开展了聚合物驱工业化推广应用。1997年5月在西区Ng4-6开展了三元复合驱先导实验, 1999年8月南区渤19断块投入交联聚合物驱开发, 1997年11月中二南、中二中实验区投入注聚开发。后来又在中一区Ng3西北部、中一区Ng5-6,中二中扩大区,西区南分别投入注聚合物驱开发。目前三采工作已经成为孤岛油田注水开发后期的主要稳产接替技术,是采油厂增储上产的重中之重。由于聚合物驱油具有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因此为改善聚合物驱油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及时有效的注采调整成为矿场实施过程中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研究表明,从注聚区的地质特征入手,把握聚合物注入动态及驱油规律,分析不同油井见效特征和规律,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调整措施,对控制聚合物推进方向和扩大波及体积,对提高聚合物驱采收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聚合物驱油井见效规律
聚合物驱油在油田提高采收率方面效果明显,增油显著。但随着注聚的深入伴随着油井出聚,每年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和防治。据矿场统计,油井一般在注聚2年后开始见聚,随着聚合物的不断推进,见聚浓度不断增大; 54个月左右见聚浓度出现峰值,在100~200mg/L之间,局部存在高渗透带的井区见聚早、见聚浓度高。转水驱后见聚浓度逐渐减小。比如:某区块Ng3注聚后聚合物推进速度平均为13m/月,油井见聚与注采井距及油层厚度有明显关系。注采井距长、油层厚度大,聚合物推进速度较慢。
2.1 影响聚合物产出的因素
1)油井位置与出聚的关系 中心井处于注聚区的中心地带,周围都受注聚井的影响,因而能见到聚合物的驱油效果,所以见效早于边角井。在注聚初期,为保证注聚区聚合物不外溢,注聚区周边注采比略高于注聚区,因此注聚初期边角井主要受水驱的影响。由于注入水粘度小,流度大,压力传播快。聚合物溶液粘度大,流度低,压力传播慢。所以边角井见效滞后于中心井,一般说中心油井早于边角井。2)井距的影响 井距大小对聚合物驱见效见聚时间有很大的影响。井距越小,聚合物段塞所形成的富集油带到达生产井所需时间越短。见效时间越早,见聚相对越早;井距越大,所形成的富油带宽度越大,油井的含水期越大;见效时间越晚,见聚相对较晚。3)沉积微相对出聚的影响 沉积微相对见效时间的早晚影响较大。主河道沉积由于渗透率较大,油层物性较好,聚合物容易向油井推进,也较容易产出;而边缘沉积相对较差,聚合物段塞不易推进。见聚也较晚,因此位于主河道的油井会优先见到聚合物。4)井网完善程度的影响 井网完善程度高,聚合物推进均匀,受效方向多,见效见聚相对较慢,但有效期长,油井产出聚合物较多;井网完善程度低,聚合物单面推进速度快,油井见聚早,油井见效早,但有效期短。
2.2 见聚浓度与含水之间的关系
聚合物在油井突破后,采出液中见聚浓度逐步上升,当见聚浓度达到一定值时,油井含水便不再下降。从某注聚区综合含水与见聚浓度曲线上看到,注聚区油井见聚后平均见聚浓度呈逐步上升趋势。采出液平均见聚浓度小于300mg/L时上升速度慢,含水下降速度快;平均见聚浓度在300~500mg/L之间,见聚浓度上升速度较快,注聚区综合含水不再下降,而是在谷底波动一段时间,处于聚合物驱油井见效相对稳定阶段;见聚浓度大于500mg/L,见聚浓度上升速度加快,油井含水迅速上升,处于注聚驱含水回返阶段。
2.3 高见聚与见效的关系
以某注聚区块为例,统计该区块的所有大于400mg/L的高见聚井51口,根据油井见效与高见聚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5种类型:见效谷底型、见效初期型、见效波动型、回返型、不见效型。1)见效谷底型井 该类型井在注聚后先见到降水增油效果,再见到聚合物显示,虽然高见聚但见效仍处于谷底。该类井占高见聚井21.6%,。油井见聚一般要比见效滞后2个月。该类型井一般层间及平面上的油层发育较均质,井组渗透率变异系数小,剩余油饱和度高,注采较稳定。注聚后先见效后见聚,含水变化呈“U”字形。2)见效初期型井 这类油井在见到聚合物后才有见效显示,即先见聚后见效。该类井占高见聚井的7.8%,平均含水下降3.8%,原因是因为井区平面上水淹严重,层内水洗厚度大,剩余油饱和度低所引起的。3)见效波动型井 该类型井有3口,占高见聚井的5.8%,平均含水下降8.3%;目前平均见聚浓度466mg/L,粘度1.2mPa·s,见效高峰期日产油水平59.2t/d,含水85.7%;目前日产油水平43.4t/d,含水86.9%。特点是高见聚期间含水变化波动较大,谷底含水76.9%,含水回返時月上升速度1.7%,目前含水低于见效前1.2%。分析认为,该类型井在平面和层间受注水干扰较强烈,平面及层间各方向见效快慢不同,各注聚站投聚及转注水时间间隔较长引起含水呈“W”形变化。4)回返型井 该类型井有29口井,占高见聚井56.8%,其含水在高见聚后呈现上升趋势。这种类型井见效好,见效幅度大,增油多。谷底含水88.2%,含水回返后月含水上升速度1.5%,目前含水较见效前仍低2.8%。分析认为,该类型井一部分是见效早,见效好,聚合物扩大波及体积已达极限,提高采收率较高,含水正常回返。另外一部分是因为油层非质性较强,受水驱影响较大,段塞易突破,含水迅速上升。5)不见效型井 这类井有4口占高聚井的7.8%,均见聚浓度699mg/L,粘度2.1mPa·s,注聚初期就见到聚合物显示,聚后含水无明显下降,见聚浓度迅速上升。造成高见聚不见效的原因是油层非均质严重,其对应水井注聚初期没有大剂量调剖,注聚后聚合物溶液沿油层高渗带窜流,短期内在油井中突破,造成聚合物窜流。
3 结束语
研究和实践表明,聚合物驱能够取得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在油田提高采收率方面效果明显。但注聚区内油井见效、见聚程度差别较大,见效规律各异,这主要是由储层性质、局部剩余油饱和度及注采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通过研究孤岛油田聚合物驱油井见聚变化特点,并对其进行合理分类,分析相应的影响因素,可为其他油田聚合物驱区块的开发管理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高树棠.聚合物驱提高石油采收率[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106~110.
[关键词]孤岛油田;聚合物驱;见效规律;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E3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4-002-01
聚合物驱油是三次采油技术中比较成熟的方法。在适当条件下,聚合物驱能够取得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但注聚区内油井单井见效、见聚程度差别较大,见效规律各异,这主要是由储层性质、局部剩余油饱和度及注采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本文研究孤岛油田聚合物驱油井见聚变化特点,对其进行合理分类,分析了相应影响因素。
1 油田聚合物驱基本概况
从1997年开始,孤岛油田先后在8个开发单元开展了聚合物驱工业化推广应用。1997年5月在西区Ng4-6开展了三元复合驱先导实验, 1999年8月南区渤19断块投入交联聚合物驱开发, 1997年11月中二南、中二中实验区投入注聚开发。后来又在中一区Ng3西北部、中一区Ng5-6,中二中扩大区,西区南分别投入注聚合物驱开发。目前三采工作已经成为孤岛油田注水开发后期的主要稳产接替技术,是采油厂增储上产的重中之重。由于聚合物驱油具有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因此为改善聚合物驱油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及时有效的注采调整成为矿场实施过程中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研究表明,从注聚区的地质特征入手,把握聚合物注入动态及驱油规律,分析不同油井见效特征和规律,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调整措施,对控制聚合物推进方向和扩大波及体积,对提高聚合物驱采收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聚合物驱油井见效规律
聚合物驱油在油田提高采收率方面效果明显,增油显著。但随着注聚的深入伴随着油井出聚,每年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和防治。据矿场统计,油井一般在注聚2年后开始见聚,随着聚合物的不断推进,见聚浓度不断增大; 54个月左右见聚浓度出现峰值,在100~200mg/L之间,局部存在高渗透带的井区见聚早、见聚浓度高。转水驱后见聚浓度逐渐减小。比如:某区块Ng3注聚后聚合物推进速度平均为13m/月,油井见聚与注采井距及油层厚度有明显关系。注采井距长、油层厚度大,聚合物推进速度较慢。
2.1 影响聚合物产出的因素
1)油井位置与出聚的关系 中心井处于注聚区的中心地带,周围都受注聚井的影响,因而能见到聚合物的驱油效果,所以见效早于边角井。在注聚初期,为保证注聚区聚合物不外溢,注聚区周边注采比略高于注聚区,因此注聚初期边角井主要受水驱的影响。由于注入水粘度小,流度大,压力传播快。聚合物溶液粘度大,流度低,压力传播慢。所以边角井见效滞后于中心井,一般说中心油井早于边角井。2)井距的影响 井距大小对聚合物驱见效见聚时间有很大的影响。井距越小,聚合物段塞所形成的富集油带到达生产井所需时间越短。见效时间越早,见聚相对越早;井距越大,所形成的富油带宽度越大,油井的含水期越大;见效时间越晚,见聚相对较晚。3)沉积微相对出聚的影响 沉积微相对见效时间的早晚影响较大。主河道沉积由于渗透率较大,油层物性较好,聚合物容易向油井推进,也较容易产出;而边缘沉积相对较差,聚合物段塞不易推进。见聚也较晚,因此位于主河道的油井会优先见到聚合物。4)井网完善程度的影响 井网完善程度高,聚合物推进均匀,受效方向多,见效见聚相对较慢,但有效期长,油井产出聚合物较多;井网完善程度低,聚合物单面推进速度快,油井见聚早,油井见效早,但有效期短。
2.2 见聚浓度与含水之间的关系
聚合物在油井突破后,采出液中见聚浓度逐步上升,当见聚浓度达到一定值时,油井含水便不再下降。从某注聚区综合含水与见聚浓度曲线上看到,注聚区油井见聚后平均见聚浓度呈逐步上升趋势。采出液平均见聚浓度小于300mg/L时上升速度慢,含水下降速度快;平均见聚浓度在300~500mg/L之间,见聚浓度上升速度较快,注聚区综合含水不再下降,而是在谷底波动一段时间,处于聚合物驱油井见效相对稳定阶段;见聚浓度大于500mg/L,见聚浓度上升速度加快,油井含水迅速上升,处于注聚驱含水回返阶段。
2.3 高见聚与见效的关系
以某注聚区块为例,统计该区块的所有大于400mg/L的高见聚井51口,根据油井见效与高见聚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5种类型:见效谷底型、见效初期型、见效波动型、回返型、不见效型。1)见效谷底型井 该类型井在注聚后先见到降水增油效果,再见到聚合物显示,虽然高见聚但见效仍处于谷底。该类井占高见聚井21.6%,。油井见聚一般要比见效滞后2个月。该类型井一般层间及平面上的油层发育较均质,井组渗透率变异系数小,剩余油饱和度高,注采较稳定。注聚后先见效后见聚,含水变化呈“U”字形。2)见效初期型井 这类油井在见到聚合物后才有见效显示,即先见聚后见效。该类井占高见聚井的7.8%,平均含水下降3.8%,原因是因为井区平面上水淹严重,层内水洗厚度大,剩余油饱和度低所引起的。3)见效波动型井 该类型井有3口,占高见聚井的5.8%,平均含水下降8.3%;目前平均见聚浓度466mg/L,粘度1.2mPa·s,见效高峰期日产油水平59.2t/d,含水85.7%;目前日产油水平43.4t/d,含水86.9%。特点是高见聚期间含水变化波动较大,谷底含水76.9%,含水回返時月上升速度1.7%,目前含水低于见效前1.2%。分析认为,该类型井在平面和层间受注水干扰较强烈,平面及层间各方向见效快慢不同,各注聚站投聚及转注水时间间隔较长引起含水呈“W”形变化。4)回返型井 该类型井有29口井,占高见聚井56.8%,其含水在高见聚后呈现上升趋势。这种类型井见效好,见效幅度大,增油多。谷底含水88.2%,含水回返后月含水上升速度1.5%,目前含水较见效前仍低2.8%。分析认为,该类型井一部分是见效早,见效好,聚合物扩大波及体积已达极限,提高采收率较高,含水正常回返。另外一部分是因为油层非质性较强,受水驱影响较大,段塞易突破,含水迅速上升。5)不见效型井 这类井有4口占高聚井的7.8%,均见聚浓度699mg/L,粘度2.1mPa·s,注聚初期就见到聚合物显示,聚后含水无明显下降,见聚浓度迅速上升。造成高见聚不见效的原因是油层非均质严重,其对应水井注聚初期没有大剂量调剖,注聚后聚合物溶液沿油层高渗带窜流,短期内在油井中突破,造成聚合物窜流。
3 结束语
研究和实践表明,聚合物驱能够取得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在油田提高采收率方面效果明显。但注聚区内油井见效、见聚程度差别较大,见效规律各异,这主要是由储层性质、局部剩余油饱和度及注采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通过研究孤岛油田聚合物驱油井见聚变化特点,并对其进行合理分类,分析相应的影响因素,可为其他油田聚合物驱区块的开发管理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高树棠.聚合物驱提高石油采收率[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