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手机是时代的产物,但目前看书的人少了,玩手机的人多了。初中阶段正处于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必须正确的引导,才使这个时代产物(手机)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能让这个时代产物害了学生。此文章就是针对现在的学生带手机的一些看法和疏导的方法。
【关键词】手机;利弊;健康;疏导
关于手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如此的普及,学生也是人人在持手机。学校或者班级一味地禁止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不管你的处罚如何严厉,治班是多么的铁腕,都不敢保证学生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没有手机。这就给我们教育带来了严重的考验,我认为能不能让我们的教育更大气,要关注手机的问题,又能容下手机(至少是承认它的存在)?二是我们能否带着学生一起大气,追逐更高处的东西?和手机保持适当距离,世界真的可以很美丽。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根据近几年学生带手机现象,觉得手机问题折射出许多问题:如家庭教育问题,家校联系问题,诚信问题,价值观问题,攀比问题,安全问题,时间观念问题,传统和现代问题等。针对学生带手机到底是利大于弊呢?还是弊大于利呢?下面就学生带手机我做了一点粗浅的分析与疏导。
学生带手机进学校的原因分析:
1、与家长朋友联系。
2、玩游戏。
3、查资料。
4、网聊,看影视、小说等。
5、学生互相攀比。
根据几年的调查发现,学生打着联系的幌子,满足于自己的好奇心,沉迷于现代化的产物中,把手机成为了玩具。
学生带手机进学校的好处:
1、家长可以随时联系学生,了解学生需求。
2、班主任可以采用遥控形式了解、安排班级事务。
3、有突发事件,学生可以第一时间通知班主任家长等。
4、大型活动,把手机当成相机进行拍照。
5、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
便于联系和学习,真正让手机成为现代的联系和学习工具,而不是玩具。
学生带手机的弊端:
1、部分学生沉溺于游戏、网聊、看一些不健康的影视、小说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秩序。
2、方便联系校内外其他人员,容易形成规模性打架或者集体违纪事件。
3、拍摄一些侵犯他人隐私的照片并易于曝光。
4、易于成为考场作弊的工具。
5、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助长校园攀比风气。
古人躺着吸鸦片,现代人躺着玩手机,都是受控一族。在我们生活中看看,多少年轻人都是拿着手机在玩,吃饭,坐车,走路,没有了书,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在玩手机。即使你引导了,我还觉得初中学生带手机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首先,初中生没有太多的人际联系,即使是跟父母联系,更何况父母找孩子难道父母就不知道白天要上课?其次,学生带手机多数是为了上网聊QQ、看小说、玩游戏的需要,真正用于联系人、学习的很少。另外也可能成为考场作弊的帮凶,影响考场秩序,助长同学们的不良风气。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开始盲目追逐,因为手机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异,学生会炫耀自己的家境及父母的地位。这样会让学生把父母当成靠山,不思进取,额外增加父母的负担,使用手机会妨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上课时有的同学手机未关机,突然来电话,影响全体同学听课,会给整个教室带来不愉快的情绪。手机对人体有辐射,许多广告只说手机有多少先进的功能,却未提及对人体的伤害,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如果因为手机而对身体造成伤害,岂不忏悔莫及。
有的学生夜里玩手机,怕父母或查寝老师发现在被窝里上网,跟人聊天,看网络小说,一个月后发现这个同学的眼睛变形了,身体严重的受到了伤害。还有的学生带手机存在安全隐患,爱张扬,很容易被不良分子盯上,万一被盯上成为目标,后果不堪设想。也为早恋提供了很方便的工具。因为利用手机和异性交往比电脑还方便,还隐蔽,不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发现。
怎样看待学生持手机现象呢?
首先站在老师的角度看,学生带手机是弊大于利,作为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针对正确使用手机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防止学校出现攀比之风,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引导学生远离手机的负面影响,并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提醒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家长不能盲目的溺爱孩子,当孩子要使用手机时,要正确给孩子做教育,增强孩子的判断能力,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作为学生应该培养自身的一种正确消费观念和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应该要有明确的态度去对待问题,在物质上不能有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攀”的思想,告诫学生他们目前的任务是认真学习,对于其他一切影响学习的东西,都要多一份理性,少一份盲从。
站在家长的角度,我也不赞成过早给孩子配备手机,手机一旦配备了,因现代科技的发展,若要老师去堵的话,那是绝对越堵越复杂的,孩子们正处于逆反心态时期。因此这点,首先得靠家长把关。
没有正确的引导和约束,高科技对学生来说,只能是未蒙其利而先受其害。必须正确的疏导才能体验和享受高科技。
对待手机问题我们要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堵不如疏”特殊环境特殊对待,我认为学生不适合带手机,让学生保持安静的心在校园成长学习。结合我这几年的工作积累,我认为对学生带手机必须正确的疏导。
怎样做到“堵不如疏”呢?
首先,没有形成班规前,替学生保管手机,上课期间不准把手机带入教室和宿舍,到星期天再发放给他们。
第二,家校合作,正确引导。对需要联系孩子的家长,我们做好服务。和家长合理引导,不要给学生配备手机,在和家长沟通时,要说:让家长告诉他的孩子,不是不能给学生买手机,也不是没有能力买手机,因为生活在简单的时候就简单纯粹些。手机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对时就会咬你一口。如果用起来,就比鸡肋还麻烦的东西,用之浪费他们的时间,弃之浪费他们的金钱。所以让家长理解,并让学生珍惜这样纯粹安静的时光。若要联系,随时和我(班主任)联系,24小时开机,随时服务。
第三,提倡“抬头行动”。抬头做人,反对低头拟(虚拟)、溺(沉迷)。加强课余生活的多样性,让学生逐渐失去对手机的兴趣,把过去的沉迷必须禁止。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班里举行读书比赛,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班里设图书角,开书吧活动,两周进行一次读书经验交流,人人参与,互相学习。参加模拟法庭的表演,让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在我心中的教育活动。排练课本剧,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让学生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寻觅精神的动力。通过课余的活动把学生对迷恋手机的兴趣改变。
第四,和学生澄清利害,共同签约,多方督导,变受其害为蒙其利。
从班风抓起一开始就是说明手机的利与弊,然后引导他们自己定班规,然后形成合力,互相监督。努力的塑造老师的人格魅力,在情理面前,情动理在,学生心理的天平是会倾斜于老师的。自然我们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就容易让孩子和我们产生了共鸣,有共鸣,就会有共识,达成了共识,那么行动起来就容易多了。
第五、遇到学生在上课期间玩手机,采用“冷处理”的办法。
因为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这个时期正是叛逆时期,老师越要求严禁做的事,他们就会越想去做。如果发现他们玩,直接没收,保管。把电池和卡给他们,也不和学生解释原因,然后私下给家长打个电话,说孩子的手机暂且班主任老师保管,有什么事今后和班主任联系。当学生和你要的时候,就会说,看你各方面的表现,如果好就等放假的时候给你。这样他为了能在假期拿上手机就会在这个阶段努力的表现自己。
很多时候,不是网络出了问题,而是面对诱惑时人出了问题。结果来说,把网络当成了工具和当成玩具的人变成了不同,有人越发优秀,有人继续沉沦,当然也有人出了问题。
学生手机问题是不是也一样,只是人群有了不同,孩子的抗诱惑能力比我们更是差了些。所以多数是选择了“除根”,但我在试着“疏导”,各有起色,各有感触。有成效,也一直在苦恼。
【关键词】手机;利弊;健康;疏导
关于手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如此的普及,学生也是人人在持手机。学校或者班级一味地禁止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不管你的处罚如何严厉,治班是多么的铁腕,都不敢保证学生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没有手机。这就给我们教育带来了严重的考验,我认为能不能让我们的教育更大气,要关注手机的问题,又能容下手机(至少是承认它的存在)?二是我们能否带着学生一起大气,追逐更高处的东西?和手机保持适当距离,世界真的可以很美丽。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根据近几年学生带手机现象,觉得手机问题折射出许多问题:如家庭教育问题,家校联系问题,诚信问题,价值观问题,攀比问题,安全问题,时间观念问题,传统和现代问题等。针对学生带手机到底是利大于弊呢?还是弊大于利呢?下面就学生带手机我做了一点粗浅的分析与疏导。
学生带手机进学校的原因分析:
1、与家长朋友联系。
2、玩游戏。
3、查资料。
4、网聊,看影视、小说等。
5、学生互相攀比。
根据几年的调查发现,学生打着联系的幌子,满足于自己的好奇心,沉迷于现代化的产物中,把手机成为了玩具。
学生带手机进学校的好处:
1、家长可以随时联系学生,了解学生需求。
2、班主任可以采用遥控形式了解、安排班级事务。
3、有突发事件,学生可以第一时间通知班主任家长等。
4、大型活动,把手机当成相机进行拍照。
5、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
便于联系和学习,真正让手机成为现代的联系和学习工具,而不是玩具。
学生带手机的弊端:
1、部分学生沉溺于游戏、网聊、看一些不健康的影视、小说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秩序。
2、方便联系校内外其他人员,容易形成规模性打架或者集体违纪事件。
3、拍摄一些侵犯他人隐私的照片并易于曝光。
4、易于成为考场作弊的工具。
5、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助长校园攀比风气。
古人躺着吸鸦片,现代人躺着玩手机,都是受控一族。在我们生活中看看,多少年轻人都是拿着手机在玩,吃饭,坐车,走路,没有了书,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在玩手机。即使你引导了,我还觉得初中学生带手机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首先,初中生没有太多的人际联系,即使是跟父母联系,更何况父母找孩子难道父母就不知道白天要上课?其次,学生带手机多数是为了上网聊QQ、看小说、玩游戏的需要,真正用于联系人、学习的很少。另外也可能成为考场作弊的帮凶,影响考场秩序,助长同学们的不良风气。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开始盲目追逐,因为手机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异,学生会炫耀自己的家境及父母的地位。这样会让学生把父母当成靠山,不思进取,额外增加父母的负担,使用手机会妨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上课时有的同学手机未关机,突然来电话,影响全体同学听课,会给整个教室带来不愉快的情绪。手机对人体有辐射,许多广告只说手机有多少先进的功能,却未提及对人体的伤害,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如果因为手机而对身体造成伤害,岂不忏悔莫及。
有的学生夜里玩手机,怕父母或查寝老师发现在被窝里上网,跟人聊天,看网络小说,一个月后发现这个同学的眼睛变形了,身体严重的受到了伤害。还有的学生带手机存在安全隐患,爱张扬,很容易被不良分子盯上,万一被盯上成为目标,后果不堪设想。也为早恋提供了很方便的工具。因为利用手机和异性交往比电脑还方便,还隐蔽,不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发现。
怎样看待学生持手机现象呢?
首先站在老师的角度看,学生带手机是弊大于利,作为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针对正确使用手机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防止学校出现攀比之风,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引导学生远离手机的负面影响,并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提醒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家长不能盲目的溺爱孩子,当孩子要使用手机时,要正确给孩子做教育,增强孩子的判断能力,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作为学生应该培养自身的一种正确消费观念和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应该要有明确的态度去对待问题,在物质上不能有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攀”的思想,告诫学生他们目前的任务是认真学习,对于其他一切影响学习的东西,都要多一份理性,少一份盲从。
站在家长的角度,我也不赞成过早给孩子配备手机,手机一旦配备了,因现代科技的发展,若要老师去堵的话,那是绝对越堵越复杂的,孩子们正处于逆反心态时期。因此这点,首先得靠家长把关。
没有正确的引导和约束,高科技对学生来说,只能是未蒙其利而先受其害。必须正确的疏导才能体验和享受高科技。
对待手机问题我们要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堵不如疏”特殊环境特殊对待,我认为学生不适合带手机,让学生保持安静的心在校园成长学习。结合我这几年的工作积累,我认为对学生带手机必须正确的疏导。
怎样做到“堵不如疏”呢?
首先,没有形成班规前,替学生保管手机,上课期间不准把手机带入教室和宿舍,到星期天再发放给他们。
第二,家校合作,正确引导。对需要联系孩子的家长,我们做好服务。和家长合理引导,不要给学生配备手机,在和家长沟通时,要说:让家长告诉他的孩子,不是不能给学生买手机,也不是没有能力买手机,因为生活在简单的时候就简单纯粹些。手机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对时就会咬你一口。如果用起来,就比鸡肋还麻烦的东西,用之浪费他们的时间,弃之浪费他们的金钱。所以让家长理解,并让学生珍惜这样纯粹安静的时光。若要联系,随时和我(班主任)联系,24小时开机,随时服务。
第三,提倡“抬头行动”。抬头做人,反对低头拟(虚拟)、溺(沉迷)。加强课余生活的多样性,让学生逐渐失去对手机的兴趣,把过去的沉迷必须禁止。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班里举行读书比赛,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班里设图书角,开书吧活动,两周进行一次读书经验交流,人人参与,互相学习。参加模拟法庭的表演,让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在我心中的教育活动。排练课本剧,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让学生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寻觅精神的动力。通过课余的活动把学生对迷恋手机的兴趣改变。
第四,和学生澄清利害,共同签约,多方督导,变受其害为蒙其利。
从班风抓起一开始就是说明手机的利与弊,然后引导他们自己定班规,然后形成合力,互相监督。努力的塑造老师的人格魅力,在情理面前,情动理在,学生心理的天平是会倾斜于老师的。自然我们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就容易让孩子和我们产生了共鸣,有共鸣,就会有共识,达成了共识,那么行动起来就容易多了。
第五、遇到学生在上课期间玩手机,采用“冷处理”的办法。
因为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这个时期正是叛逆时期,老师越要求严禁做的事,他们就会越想去做。如果发现他们玩,直接没收,保管。把电池和卡给他们,也不和学生解释原因,然后私下给家长打个电话,说孩子的手机暂且班主任老师保管,有什么事今后和班主任联系。当学生和你要的时候,就会说,看你各方面的表现,如果好就等放假的时候给你。这样他为了能在假期拿上手机就会在这个阶段努力的表现自己。
很多时候,不是网络出了问题,而是面对诱惑时人出了问题。结果来说,把网络当成了工具和当成玩具的人变成了不同,有人越发优秀,有人继续沉沦,当然也有人出了问题。
学生手机问题是不是也一样,只是人群有了不同,孩子的抗诱惑能力比我们更是差了些。所以多数是选择了“除根”,但我在试着“疏导”,各有起色,各有感触。有成效,也一直在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