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号特供处”和那神秘的晚宴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ibb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及至建交,是新中国外交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正因其意义重大,对于前来实现“中美破冰”之旅的尼克松总统的来访,周恩来总理格外重视,对欢迎宴会的菜谱、菜单设计等事务他都逐一安排并亲自圈定。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尼克松总统的专机在北京东郊机场准点着陆。当晚7时,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款待尼克松一行。伴随着碰杯声,中美两国的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
  基辛格被中国名厨高超手艺所征服
  1971年7月9日凌晨4时30分,基辛格以外交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方式开始了他48小时的中国之行。当晚,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这位美国秘使。
  此前,中国方面早有耳闻,基辛格不但是位很难对付的谈判高手,也是个品位极高的美食家。席间,面对周恩来的频频举杯,基辛格多是面带微笑,礼貌应酬;而对眼前的美味佳肴浅尝辄止,胃口似乎不佳……就在此刻,总厨师长王锡田和同事正在厨房的灶台旁紧张地忙碌着。不料,他们精心准备的一道压轴好菜却出现了意外。这道压轴菜就是中国的传统菜——盐焗鸡,其做法是将大盐粒炒热,然后把肉鸡焖在热盐中,通过盐的热量把鸡焖熟。可想而知,制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这时宴会已经开始上菜了,但鸡还没有焖熟。紧要关头,他们想出了一个权宜之计,就是先把未焖熟的鸡从盐中取出,再用高压气枪将鸡蒸熟,这样,鸡中既有盐香味又透着软烂嫩香。但谁也没想到这却成为了餐桌上的一道新菜品。
  这道尚未命名的菜终于摆在了基辛格的眼前。不待周恩来介绍完毕,基辛格便一手拿刀一手执叉,迫不及待地指向紫砂陶锅的鸡品尝起来。宴罢,他执意要见烧制这道美味的中国厨师。他紧紧握住王锡田的手连声说:“这将是我此次东方之行最美妙的记忆。”然而此时的王锡田却连这道菜的名字都叫不上来。还是周恩来以他外交家的机智为王锡田解了围,他建议总厨师长说:“这道菜就叫‘基辛格鸡’好了。”从此,基辛格的名字不仅与中美关系的历史性转折紧密相连,还和中国国宴上的一道美味佳肴连结在一起。7个月后,基辛格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太平洋两岸对峙了22年之久的中美关系开始破冰。
  为接待而忙碌的“34号特供处”
  中美关系破冰是世界瞩目之举。中国方面之前就早做准备了,作为总理的周恩来对此更是高度重视。为保证尼克松访华取得圆满成功,周恩来亲自召集有关部门开会,一再强调准备工作要做好做细,确保一切活动都万无一失。当时,负责食品采购工作的张涛参加了那次筹备会议。
  张涛所在的工作单位对外称“34号”。这个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食品“特供”机构,设立伊始的使命,就是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访华以及类似国宴这样的重大国事活动提供安全的食品保障。出于保密的需要,一直以来,这里只能用门牌号码“34号”来命名。每到国内国际重大活动之前,34号特供处几乎都能最先知晓。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也不例外。为了充分准备宴会所需要的各种食品原料,张涛和他的同事们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当得知美国人喜欢吃海鲜时,有关方面便决定准备新鲜的黄海鲍鱼备用。辽宁省长海县獐子岛人民公社的潜水队接到任务后,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进行采捕,从中挑选出精品运到北京。当尼克松听说这些新鲜的鲍鱼采自黄海深处时,不禁为中国人的好客而感动。
  在欢迎尼克松的宴会上有一道“芙蓉竹荪汤”,其原料竹荪产自四川长宁。当年,县领导接到上级通知,需紧急调集2斤长宁竹荪,还说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千万耽误不得。由于是一项政治任务,所以他们就特别留意。后来,当地领导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题为《竹荪:从国宴到世界》的文章,便确信当时的竹荪就是为尼克松访华的宴会所准备的。竹荪的鲜美可口引得尼克松总统连声赞赏。国务卿基辛格也竖起拇指说:“这是你们中国的白珍珠。就连全世界最有权威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也还没来得及记载。”
  在欢迎宴会上,其中一道菜需要新鲜的蚕豆。但春播蚕豆一般要到七八月份才收获,在天寒地冻的一二月份找到新鲜蚕豆是非常困难的。
  由于时间紧迫,又正值春节放假,浙江省平阳县供应组大部分同志被临时召了回来。大家意识到,此时蚕豆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它本身的价值。最后在平阳县钱仓镇一带找到了长势良好的蚕豆地。据当地人介绍,这就是在农业界被称为“钱仓早”的蚕豆。由于当时蚕豆的果子还比较小,于是工作组多次请当地有经验的老农进行推算,预测在运输当天,蚕豆可以长到多大?当得知运输那天蚕豆的豆肉已经可以入菜时,工作人员马上向北京方面作了汇报。就这样,经多方努力,这批新鲜蚕豆终于赶在尼克松抵达之前被送到了北京,钱仓小小的蚕豆准时上了国宴,在当时成为一段佳话。
  奶酪和鱼子等食品,这些在当时中国人都没见过的东西,却是外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这可让负责采购的同志犯难了。此时,美国方面还提出要为尼克松夫人准备一种可以直接饮用的果汁。这在今天听来似乎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可在当时着实让张涛等人费了一番脑筋。
  他们那时只知道上海生产的汽水是兑着水喝的,能直接饮用的果汁却还没有听说过。后来他们采用了人工压榨的“土办法”为客人加工出了果汁。
  此外,还要对这些食品原材料进行毒物化验和细菌化验。工作人员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天起,就整天躲在那狭小、安静的化验室里,严格做到“随到货、随取样、随化验”。遇有紧急情况时,他们干脆就24小时盯在现场,一丝不苟地履行着安全把关的使命。
  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备,一切接待工作准备就绪,只待那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
  寓意深刻的“烧滑水”
  当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乘坐的“空军一号”专机准时降落在北京东郊机场,尼克松与周恩来的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时,周恩来意味深长地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
  按照惯例,外国元首来华访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阵容通常是由120人到155人组成。而此时展现在尼克松眼前的是他所从未见过,也是新中国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由371人组成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对中方这种高规格、高礼仪的接待,尼克松感到非常满意,他称赞说:“中国仪仗队是我见过的最出色的一个。”   以往外国元首来访,通常都是下榻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18号总统楼,此次尼克松总统一行也不例外。这天中午,钓鱼台国宾馆为远道而来的美国客人准备了第一次午宴。为欢迎总统夫妇的到访,毛泽东还亲自为他们增添了3道菜,并指定由中南海的厨师程汝明做好后送到钓鱼台。
  其中有一道菜叫“烧滑水”,对于不喜欢吃多刺鱼的外宾来说,上这道菜并不合适,但毛泽东执意要加上去。就这样,烧滑水、鱼翅仔鸡、牛排这3道菜一同端上了尼克松夫妇的餐桌。尼克松总统及夫人得知这3道菜是毛泽东特意安排的,感到非常高兴,而且吃得很干净。吃完之后还连声道谢,并表示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好客之情。
  事后,程汝明悟出了这道菜背后所预示的特殊意义。“烧滑水”实际上是用青鱼的尾部做主料,那是鱼身上最有力的一段,就像是鱼游水时的前舵和推进器。毛泽东可能想借这个寓意,希望中美这两个国家从这一周开始,一起推动两国及世界向前发展。
  名震世界的历史性干杯
  1972年2月21日晚,为欢迎尼克松总统及夫人一行举办的盛大国宴在灯火通明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拉开了帷幕。此时此刻,宴会现场的热烈气氛通过国际通讯卫星直接传输到了美国的千家万户。
  宴会开始,周恩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酒词。紧接着,祝酒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周恩来招待尼克松、基辛格这样的贵宾用的茅台酒据说已贮存30年以上。当服务员将那古雅的水白陶瓷酒罐打开,一股特殊的芳香悠悠溢出,沁向四周。
  “这就是驰名中外的茅台酒”,周恩来举起面前的一个小酒杯向尼克松介绍道。当时的国宴,每个客人面前至少摆上大、中、小三个酒杯,每个酒杯都斟得满满的,其中必有国酒“茅台”。
  “我听说过您讲的一个笑话。说一个人喝多了,饭后想吸一支烟,可是点火时,烟还没有吸燃,他自己先爆炸了”。尼克松讲到这里,不等翻译说出,自己先笑了。此时周恩来也开怀大笑,他当真拿来火柴,划着之后,认真点燃自己杯中的茅台酒,用愉快的声音说:“总统先生,请看,它确实可以燃烧。”的确,这纯净透明、醇香浓郁的茅台酒将尼克松深深地迷住了。
  时隔多年,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仍对这次国宴上喝茅台酒的趣事念念不忘。
  就在中美两国领导人手举美酒频频碰杯之时,一位美国记者用镜头将周恩来与尼克松干杯时的精彩瞬间捕捉下来,使国酒茅台因这历史性的“干杯”而名震世界。
  双方祝酒后,周恩来举着酒杯向美国官方代表人员逐一敬酒。可是,只要稍一留意便会发现,周恩来祝酒时,说是“干杯”,但却不像过去那样痛快豪爽地喝干杯中酒。而只是用嘴唇轻轻沾一下杯沿,然后礼貌热情地向对方致意,用一个微笑和注目的眼光替代了干杯的动作。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后,尼克松一次又一次朝周恩来的酒杯投去目光并问道:“我听说您的酒量很大?”周恩来笑了笑,带着回忆的神情说:“过去能喝。红军长征时,我曾经一次喝过25杯茅台。”并说:“比这个杯子还大。”
  尼克松吃了一惊,继而疑惑地问:“可是今天您没喝?”周恩来点了点头:“年龄大了。医生限制我喝酒,不能超过两杯,最多三杯。”尼克松接着说:“我在书里曾经读过这样一段故事,说红军长征途中攻占生产茅台酒的茅台镇,把镇里的酒全都喝光了。”周恩来此时眨动双眼,目光里流露出对往昔的眷恋,感慨地说:“长征路上,茅台酒是被我们看作包治百病的良药,洗伤、镇痛、解毒,还能治伤风感冒。”尼克松爽快地说:“那就让我们用这个‘万能良药’干杯吧。”
  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现场演奏《美丽的亚美利加》和《牧场上的家》两首美国乐曲,将宴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这两首曲子也是周恩来事先安排好的,他对军乐团的同志们说:“《美丽的亚美利加》这首曲子是尼克松总统就职时选的曲子,他是个音乐内行,我们选这首曲子让他像回到自己家乡一样亲切。我们选择这些曲子是表达中国人民的友谊。”尼克松在国宴结束后,特意在周恩来的陪同下来到军乐团面前,对他们表示衷心祝贺和感谢,并对中方周到的安排赞不绝口。
  尼克松在晚年撰写回忆录时,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当我听到这首我熟悉的美国民歌时,心头不禁涌起一股暖流。因为这首曲子正是我在就职仪式上选择演奏的乐曲。”
  中国方面除了在宴会流程上做了细致、周到的安排之外,为招待好来自大洋彼岸的贵宾,此次国宴排菜更多达几十道,从规格上讲,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所少有的。其中包括:冷盘9道、热菜6道、点心7道及甜品、水果、酒水饮料等等。美国方面也为这次宴会做了全面充分的准备,尼克松总统尤其费了一番心思。席间,他轻松自如地使用着中国筷子,不紧不慢地夹取美味佳肴品尝,令周恩来大加赞赏。此时,或许只有尼克松自己明白。原来,为了这次访问的成功,他很是费了一番心机,在出访前埋头苦练了一个多月使用筷子的技巧。
  就在这次宴会结束7天之后,中美双方共同签署了举世瞩目的《中美联合公报》,封存在中美之间22年之久的坚冰就此打破。
  就在尼克松访华之前,美国方面专门赶制了一批印有美国国徽的精致酒杯,来搭配尼克松从美国加州挑选的一款他最钟爱的起泡葡萄酒。于是在1972年2月27日由美方主办的答谢晚宴上,众宾客品尝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的酒香。
  在这次晚宴上,周恩来还给尼克松夫人带来一份意外惊喜,宣布将中国的珍稀动物大熊猫作为礼品赠送给美国。国宝大熊猫成为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友好“使节”,也把这场告别晚宴推向了高潮。
  尼克松在祝酒词中热情洋溢地说:“我们在这里已经一周了,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伴随着碰杯声,中美关系的坚冰已然消融,两国的关系走向了新纪元!
  (摘自《新晚报》)
其他文献
周一,午饭刚过。  四年级的英语作业还没送来,我的心里开始暗暗来气,急忙令一名学生去传。许是周一综合症的缘故,我的心里越想越气,这个课代表Alice也太懒太不负责任了,从来就没按要求在早饭后把作业送来,今天要好好批评整顿了。不一会儿,Alice满脸紧张和愧疚的捧着一摞作业本跑来,轻轻地放到我的桌上,忐忑的等待发落。其实Alice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而且聪明伶俐,人见人爱,我怎么舍得批她。看她一脸愧
期刊
都80岁了,再欢娱,也是落叶后的大树,根与根紧密相连。我其实知道,还是有一天,我们会在这个世界松开手……  假如你到了80岁——有这个假如吗?肯定有,我信了。  活到80岁,你的28颗牙,还有多少颗?这是我最关心的。我还愿意为你在砂锅里炖汤,你看那灶台上紫色的砂锅,在时光里缓慢老去,再过500年,它肯定是一件文物了。  我肯定不能再活500年了,500年后,还有谁从时光的厚土里把它打捞,恢复我们那
期刊
儿时的记忆中,每逢元宵节,为了驱逐凶煞病魔,保佑姚梨村老老少少安泰无恙,要唱七夜的神戏,村里管事的二叔就从山外面的庄子请来皮影戏班。  二叔把村民们召集到村西的土场里,站在草垛下的碌碡上说,明儿王家皮影戏就来我村了,为了答谢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戏正式开演时,每户预备一个暖锅子,这暖锅子主要是戏子的夜宵,来的时候把家里的香油,馒头或者白面饼子也带些,想个办法多少也得在锅子里装些肉和鸡蛋,总不能让人家客
期刊
时下人们喜欢养宠物,而我尤其喜欢羊,特别是奶羊。提起奶羊,恐怕现在已经绝种了,很少见。八九岁的时候,父母亲从集市上买了只奶羊,奶羊的到来只给我带来短暂的惊喜,随后奶羊的放牧、饲养就成了我的主要任务,每天有时间就去喂它,带着它去地里吃草。  奶羊的颜色是浅褐色的,只有它的肚子下边、嘴边、尾巴的下边是白色的,身长三尺,高二尺五左右,肚子的宽度吃饱时差不多接近一尺五,整体看上去它肢体健硕高大,比一般的羊
期刊
两个辫子的代表女儿,一个辫子的代表妈妈。翻译过来“妈妈,我爱你,你爱我吗”。  《早晨,女儿给我留的字条》,这是昨天西祠上一个帖子看似不起眼的标题。发帖人称因为一些琐事,打了6岁女儿的手心,不过让她惊讶的是,过了一会儿,女儿竟然递来一张纸条。可能是小女孩还不太会写字,记者看到发帖人上传的图片上,除了“妈妈”和“吗”三个字是汉字,其他都是用图画代替的。翻译过来就是,“妈妈,我爱你,你爱我吗”,女孩纯
期刊
7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他跟着母亲和三个姐姐一起生活。四川郫县农村的生活是艰苦的,在他的童年,没有接触过任何乐器。他对音乐的启蒙来自于当时农村的大喇叭,时间一长,他竟然能够唱出跟大喇叭里一样的歌声。  小学毕业,他只身离开了家,来到了位于岷山深处的茂汶羌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就读。茂汶一中的学生几乎全部为羌族,他们说话带有浓厚的方言,他听不懂。语言的障碍,贫苦的家庭出身,让他仿佛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他苦闷
期刊
一个电视节目正在录制中,今晚节目组要选出爱人之间说过的最美的一句情话。比赛规则是这样:现场抽签,被抽中的10对夫妇上台讲述情话背后的故事,然后由台下的观众投票,得票最多的夫妇胜出。  最终,现场选出10对夫妇,其中9对青年人,一对中年人。主持人把话筒递给他们,有的夫妇把情话只简单概括一句:我爱你;有的情话则豪情万丈:爱你一万年……他们讲的情话背景故事,更是新潮大胆。最后轮到那对中年夫妇,中年女士接
期刊
台北奇美医院的候诊大厅里人来人往,一个头发花白身体并不强壮的男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脖子上吊着一个花色包布,而包布里躺着一个羸弱的白发老人,老人从包布里露出的腿上打着厚厚的石膏,扎着层层绷带。男子一手用力地托稳老人的身体,一手轻抚老人的胸口,而白发老人虽是一副病态,但神态安详地靠在男子的怀里。男子忧形于色,顾不得擦拭脸上滚滚而下的汗珠。有好心人想助他一臂之力,但男子怕伤到怀里的老母亲,婉言谢绝了。
期刊
不思量,自难忘。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是多么怀念童年时代的那座小院啊!  我怀念那小厨房里氤氲的粯(五笔:ohqn 音:xian )子粥的香味。在这片粥香里有母亲低头熬粥的身姿,她那样专注,是要把世上最温暖的味道沁入我们的心田。在这片粥香里有哥哥学习的身影,他的脖子上系着一条红领巾,这让我觉得哥哥好神气,于是,我开始盼望长大,盼望有一天我也能带上鲜艳的红领巾。在这片粥香里,有我和父亲的欢声笑语。爸
期刊
隔壁是张奶奶家。闲时,喜欢去她家院中小坐,边和张奶奶拉家常,边看院中红花绿草。正值春季,一盆盆不同品种的优质花草,竞相生长着,绿意浓浓,长势喜人,满院生香。在这一派生机盎然中,有一株君子兰,它生长在雪白陶瓷大花盆里,枝叶葳蕤茂盛,很是显眼。不仅因它长得出类拔萃,还因它藏着张奶奶对老夫的情意。  张奶奶和她的老伴共同生活了半个世纪,生有三儿两女。如今,都已在外成家生子。尽管儿女们常劝他们搬到儿女家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