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艘远洋客轮从法国马赛港启程,航向遥远的南中国海
1900年,在迎接新世纪的欢呼声中,客轮“弗吉尼亚”号停靠纽约港,一名弃婴在餐厅的钢琴架上被人发现。这个被起名为1900的弃婴后来成为一个徘徊海上的钢琴传奇,他毕生未踏足过陆地。在广大喧嚣的人世,1900如同一名来自外星球的天才加ET。
同年10月,另一位天才加ET乘坐“埃内斯特—西蒙”号豪华客轮,从法国马赛启程,穿越茫茫印度洋,航向遥远的南中国海。此时,这艘船上正在风起云涌的致命邂逅,一点不比1900的身世浮沉更少戏剧性。
他叫保罗·克洛岱尔,在许多年后,他和他的中学同窗兼终生好友罗曼·罗兰一样,被世人尊为大文豪。
百度百科上,有关他的词条如下:保罗·克洛岱尔(Paul Claudel,1868—1955年),法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和外交官。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诗剧、诗歌和宗教与文学的评论,作为法国天主教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感。
但是,如果要撰写官方履历,也许外交官应该名列首位。他的足迹遍布全球,中国、美国、捷克、德国、巴西、丹麦和日本他都曾驻任。在日本,他亲历了1923年的大地震和火灾,目睹上百万人无家可归、十几万人死亡;在美国,他以法国驻美大使的身份,登上过《时代周刊》的封面。
尽管身为官员,他私底下的态度却不尽官方。他曾经撰文谴责法国舰队炮击福州马尾造船厂的暴行,也曾在1941年为犹太人的命运深感忧惧并写下这样的句子:“一个天主教徒不该忘记以色列永远是上帝的长子,而今天,他们成为痛苦的长子。”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后,法国被英美苏三国排挤,戴高乐将军引用一首诗表达愤慨:“我已老去,被人任意蹂躏,却还没有习惯羞耻……”诗的作者正是克洛岱尔。
退回到1900年,他的身份是法国驻福州的领事。他热爱福州这个“像迦南的土地”的中国东南城市,原因不单是这里像他在法国的故乡,更因为他在这里遭遇了一生中最惊心动魄的爱情风暴。
风暴的暗涌,就发生在“埃内斯特—西蒙”号豪华客轮上,克洛岱尔从法国度假结束返回福州的途中。
在印度洋暖风浩荡的甲板上,诗人一转身遇见了他的女神
再惊世骇俗的戏剧,也不如人生本身来得狗血和诡异。也许当命运光临时,我们能做的唯有跪拜,然后配合命运大神,演一出让世人瞠目结舌的大戏。
暗涌起于“埃内斯特一西蒙”号。你见过一个32岁的处男迎头撞上女神的情形吗?在印度洋暖风浩荡的甲板上,克洛岱尔一转身遇见了他的女神罗莎莉。29岁的罗莎莉是法国商人弗朗西斯·维奇的波兰裔妻子,正随夫带着四个孩子前往中国。甲板上,罗莎莉手握太阳伞朝克洛岱尔款款走来——据文字记载,此女胸臀丰满、腰肢纤细,拥有一种在1900年的理想线条。而克洛岱尔——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他并不是玉树临风、丰神俊朗那一款。然而命有定数,外交场上阅人无数的领事先生就这样一眼被天雷劈中,从此魂飞魄散。
既是天才加ET,总有不拘常理的行事逻辑。那年冬天,克洛岱尔邀请在香港的维奇一家到福州过圣诞节。节后,维奇将妻儿留在福州的领事馆,独自出发去福建山区寻找矿藏,不想却一去不返。罗莎莉母子不尴不尬地在领事家借住了一年多,其间领事先生还用非常文艺的理由谢绝了使馆要他调任香港的升职机会。时间久了,暧昧的流言开始像初春的柳絮一样漫天飞舞。
迫于流言,克洛岱尔把罗莎莉母子安置到领事馆附近的一所房子里,但神奇的是他却把那里当成了他的家。官员的绯闻永远是超音速飞行的,北京的大使馆很快派员来查问此事,爱情烈火焚身的领事被严重警告,却执迷不悔。
1904年春天,罗莎利怀孕了。不想让场面太难看,克洛岱尔让罗莎莉返回欧洲待产。然而,命运大神又开始调戏这个笨拙的情人:一开始罗莎莉跟他还定期通信,到后来,他写去的信全部没拆封就被退了回来,罗莎莉跟她的丈夫维奇一样有去无回,如同一滴墨消失在暗夜里。
与此同时,维奇神奇地从山区归来。他给克洛岱尔带来一个坏消息:罗莎莉已另结新欢。人生总逃不过重复的俗套:在返回欧洲的船上,罗莎莉成了荷兰商人林特内的女神。
克洛岱尔差点陷入家族遗传的精神错乱。他与正牌丈夫维奇商谈的重大成果,是彼此结成坚定的同盟,携手回欧洲寻“妻”。
汽车在黑暗中飞驰,穿过比利时直扑荷兰
剧情至此进入欢乐的高潮。抵达欧洲,两个男人根据私家侦探提供的线索,直奔布鲁塞尔。那场景实在奇异,他们雇了两辆车,一辆坐着他俩,一辆坐着侦探,东奔西突,四处寻找他们的女人。大概是为了哄罗莎莉回心转意,两个恼火的男人在安特卫普还给她买了一件皮衣。
可是,罗莎莉和林特内收到风声,决定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婴,连夜坐火车逃往林特内的老家荷兰。两个追踪者怎肯善罢甘休?他们锲而不舍,往荷兰方向去追火车——从比利时到荷兰,不比我们跨省更远。
那真是疯狂的一夜,汽车在黑暗中飞驰,穿过比利时直扑荷兰。克洛岱尔后来在日记中回忆说:“到处都遇到默兹河,既没桥也没船,我们四处寻找通道……”他们终于到达荷兰的乌德勒支,找到线人所说的101号住所,可是推门进去却发现,睡衣还挂在墙上,铜罐还是红的,罗莎莉带着婴儿从后门逃跑了。
第二次去是在黎明时分。他们在女佣带领下潜入房子,当时林特内正在窗前刮胡子。维奇乘他不备,一把抱起摇篮中的婴儿就往外跑。还没起床的罗莎莉听到动静大惊失色,衣衫不整光着脚披头散发就追出几条街去,一路哭喊厮扯,最终截住两名“绑匪”,抢回了婴儿。
两个同仇敌忾的男人大败而归。
“妻”女双失,心中伤痕累累,克洛岱尔决心与这个“无耻的女人”不再有任何干系。1906年,他经人介绍与雷娜结婚,余生与她共有五个儿女和二十个孙辈。然而,就像另一位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诗句一样,“时光流逝了我还在这里”,直到1940年,伤痛难愈的克洛岱尔在给友人的信中还说:“我深信,在精神上,甚至肉体上,每个男人都只为一个女人而生,反之亦然。” 在罗莎莉之后,他还爱过一些别的女人:夏娃·弗朗西斯,在《正午的分界》首演中扮演女主角伊赛的比利时女演员;奥德蕾·帕尔,一位巴西驻英国外交官的妻子;阿涅丝·梅耶尔,《华盛顿邮报》主编的妻子,著名作家托马斯·曼的翻译;玛尔特·比贝斯古,她是罗马尼亚小说家……遗憾的是,他爱她们,她们却无一例外地对他说:“我们只做朋友吧。”
那个被罗莎莉带走的女婴路易丝,据说长大后矮胖笨拙,具有明显的保罗·克洛岱尔特征,因此很不受罗莎莉待见。可怜的路易丝用了维奇的姓,却一直以为自己是林特内的孩子,直到28岁,罗莎莉才对她揭开谜底。路易丝长大后学音乐,曾为生父的剧作配乐,后在修道院孤独终老。这是后话。
至于那场疯狂离奇的狗血剧,在1905年被克洛岱尔写成了剧本《正午的分界》。当时的好莱坞制片人曾经有意将其拍成电影,由葛丽泰·嘉宝主演。克洛岱尔拒绝了。
罗莎莉后来与维奇离婚,嫁给了林特内,数年后离异。
一个家族要积蓄多少年,才能开出一对惊世骇俗的奇葩
如果你看过1988年出品的法国影片《罗丹的情人》,你一定对命运多舛的女雕塑家卡米耶永生难忘。卡米耶无疑也是一名天才加ET。沉迷艺术、落拓不羁,她的激情狂热和敏感脆弱与保罗·克洛岱尔如出一辙,让人不能不对他们的家族渊源产生某种怀疑。
不错,卡米耶正是保罗的亲姐姐。《罗丹的情人》原本的片名就叫Camille Claudel——卡米耶的名字。倔强、任性又才华横溢的卡米耶用她的美丽和爱情激发了罗丹的灵感,而她自己的出色作品令罗丹也不由得暗生几分妒意。两人就这样爱恨交缠,终至崩离。
卡米耶和罗丹的爱情,在影片中被杰出的伊莎贝尔·阿佳妮和杰拉尔·德帕迪约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此不再赘述。我们只需记住这场爱情的终局:离开罗丹后,贫穷孤寂的生活加上世人对其作品的冷漠使卡米耶绝望崩溃,她打碎了心爱的作品后被送入疯人院,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三十年寂寞光阴。
面对爱情,这对生于火相星座的姐弟都是趋光赴死的飞虫。
然而,有些爱情终究是没有未来的,他们自己知道,上帝也知道。疯狂也罢,凄绝也罢,他们行走人世一遭,或许本就是为了造就惊世骇俗的传奇,而不是像常人一样安享平淡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克洛岱尔这个荣耀的姓氏,无疑是为人类文明献身的典范——一个家族要耗掉积蓄多少年的能量,才能开出这样两朵惊世骇俗的奇葩?
时间终将让一切各归其位
1951年,保罗在一次访谈中评价他挚爱的姐姐:“我,我得到了一个结果。她,她却什么都没有。所有大自然给她的那些美妙的天赋只用以造成了她的不幸……失败令她的生命枯萎。”大半个世纪后,这决绝的盖棺定论仍让人心惊肉跳。
卡米耶在疯人院的费用一直由保罗支付,直至卡米耶死亡。
在卡米耶生前,有人曾经对她预言:时间会让一切各归其位。然而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短暂的一生,要用去多么漫长的时间和多么艰辛的忍耐,才能得见一切各归其位?
1988年,因为影片《罗丹的情人》,卡米耶迎来了艺术界对她的全新打量。而这时,她已经故去整整45年。
时间终将让一切各归其位,这句话对卡米耶的“亲爱的小保罗”同样有效。1955年,功成名就、儿孙满堂的保罗·克洛岱尔以87岁高龄离世。他被法国人民隆重地安葬在巴黎圣母院,戴高乐将军为他撰写墓志铭:“把保罗·克洛岱尔这个天才从世上抽走的同时,上帝留下了他的作品,我相信这是永恒的。”
也许直到此时,宁静才终于以誓不言悔的姿态地抵达他的内心,就像他在中国福州的金秋里写下的那些优美的文字:“在长满青草的两岸之间,平原像一片望不到边的火焰……水变成了酒,柑橘在寂静的枝头闪光,一切都成熟了。”
1900年,在迎接新世纪的欢呼声中,客轮“弗吉尼亚”号停靠纽约港,一名弃婴在餐厅的钢琴架上被人发现。这个被起名为1900的弃婴后来成为一个徘徊海上的钢琴传奇,他毕生未踏足过陆地。在广大喧嚣的人世,1900如同一名来自外星球的天才加ET。
同年10月,另一位天才加ET乘坐“埃内斯特—西蒙”号豪华客轮,从法国马赛启程,穿越茫茫印度洋,航向遥远的南中国海。此时,这艘船上正在风起云涌的致命邂逅,一点不比1900的身世浮沉更少戏剧性。
他叫保罗·克洛岱尔,在许多年后,他和他的中学同窗兼终生好友罗曼·罗兰一样,被世人尊为大文豪。
百度百科上,有关他的词条如下:保罗·克洛岱尔(Paul Claudel,1868—1955年),法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和外交官。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诗剧、诗歌和宗教与文学的评论,作为法国天主教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感。
但是,如果要撰写官方履历,也许外交官应该名列首位。他的足迹遍布全球,中国、美国、捷克、德国、巴西、丹麦和日本他都曾驻任。在日本,他亲历了1923年的大地震和火灾,目睹上百万人无家可归、十几万人死亡;在美国,他以法国驻美大使的身份,登上过《时代周刊》的封面。
尽管身为官员,他私底下的态度却不尽官方。他曾经撰文谴责法国舰队炮击福州马尾造船厂的暴行,也曾在1941年为犹太人的命运深感忧惧并写下这样的句子:“一个天主教徒不该忘记以色列永远是上帝的长子,而今天,他们成为痛苦的长子。”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后,法国被英美苏三国排挤,戴高乐将军引用一首诗表达愤慨:“我已老去,被人任意蹂躏,却还没有习惯羞耻……”诗的作者正是克洛岱尔。
退回到1900年,他的身份是法国驻福州的领事。他热爱福州这个“像迦南的土地”的中国东南城市,原因不单是这里像他在法国的故乡,更因为他在这里遭遇了一生中最惊心动魄的爱情风暴。
风暴的暗涌,就发生在“埃内斯特—西蒙”号豪华客轮上,克洛岱尔从法国度假结束返回福州的途中。
在印度洋暖风浩荡的甲板上,诗人一转身遇见了他的女神
再惊世骇俗的戏剧,也不如人生本身来得狗血和诡异。也许当命运光临时,我们能做的唯有跪拜,然后配合命运大神,演一出让世人瞠目结舌的大戏。
暗涌起于“埃内斯特一西蒙”号。你见过一个32岁的处男迎头撞上女神的情形吗?在印度洋暖风浩荡的甲板上,克洛岱尔一转身遇见了他的女神罗莎莉。29岁的罗莎莉是法国商人弗朗西斯·维奇的波兰裔妻子,正随夫带着四个孩子前往中国。甲板上,罗莎莉手握太阳伞朝克洛岱尔款款走来——据文字记载,此女胸臀丰满、腰肢纤细,拥有一种在1900年的理想线条。而克洛岱尔——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他并不是玉树临风、丰神俊朗那一款。然而命有定数,外交场上阅人无数的领事先生就这样一眼被天雷劈中,从此魂飞魄散。
既是天才加ET,总有不拘常理的行事逻辑。那年冬天,克洛岱尔邀请在香港的维奇一家到福州过圣诞节。节后,维奇将妻儿留在福州的领事馆,独自出发去福建山区寻找矿藏,不想却一去不返。罗莎莉母子不尴不尬地在领事家借住了一年多,其间领事先生还用非常文艺的理由谢绝了使馆要他调任香港的升职机会。时间久了,暧昧的流言开始像初春的柳絮一样漫天飞舞。
迫于流言,克洛岱尔把罗莎莉母子安置到领事馆附近的一所房子里,但神奇的是他却把那里当成了他的家。官员的绯闻永远是超音速飞行的,北京的大使馆很快派员来查问此事,爱情烈火焚身的领事被严重警告,却执迷不悔。
1904年春天,罗莎利怀孕了。不想让场面太难看,克洛岱尔让罗莎莉返回欧洲待产。然而,命运大神又开始调戏这个笨拙的情人:一开始罗莎莉跟他还定期通信,到后来,他写去的信全部没拆封就被退了回来,罗莎莉跟她的丈夫维奇一样有去无回,如同一滴墨消失在暗夜里。
与此同时,维奇神奇地从山区归来。他给克洛岱尔带来一个坏消息:罗莎莉已另结新欢。人生总逃不过重复的俗套:在返回欧洲的船上,罗莎莉成了荷兰商人林特内的女神。
克洛岱尔差点陷入家族遗传的精神错乱。他与正牌丈夫维奇商谈的重大成果,是彼此结成坚定的同盟,携手回欧洲寻“妻”。
汽车在黑暗中飞驰,穿过比利时直扑荷兰
剧情至此进入欢乐的高潮。抵达欧洲,两个男人根据私家侦探提供的线索,直奔布鲁塞尔。那场景实在奇异,他们雇了两辆车,一辆坐着他俩,一辆坐着侦探,东奔西突,四处寻找他们的女人。大概是为了哄罗莎莉回心转意,两个恼火的男人在安特卫普还给她买了一件皮衣。
可是,罗莎莉和林特内收到风声,决定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婴,连夜坐火车逃往林特内的老家荷兰。两个追踪者怎肯善罢甘休?他们锲而不舍,往荷兰方向去追火车——从比利时到荷兰,不比我们跨省更远。
那真是疯狂的一夜,汽车在黑暗中飞驰,穿过比利时直扑荷兰。克洛岱尔后来在日记中回忆说:“到处都遇到默兹河,既没桥也没船,我们四处寻找通道……”他们终于到达荷兰的乌德勒支,找到线人所说的101号住所,可是推门进去却发现,睡衣还挂在墙上,铜罐还是红的,罗莎莉带着婴儿从后门逃跑了。
第二次去是在黎明时分。他们在女佣带领下潜入房子,当时林特内正在窗前刮胡子。维奇乘他不备,一把抱起摇篮中的婴儿就往外跑。还没起床的罗莎莉听到动静大惊失色,衣衫不整光着脚披头散发就追出几条街去,一路哭喊厮扯,最终截住两名“绑匪”,抢回了婴儿。
两个同仇敌忾的男人大败而归。
“妻”女双失,心中伤痕累累,克洛岱尔决心与这个“无耻的女人”不再有任何干系。1906年,他经人介绍与雷娜结婚,余生与她共有五个儿女和二十个孙辈。然而,就像另一位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诗句一样,“时光流逝了我还在这里”,直到1940年,伤痛难愈的克洛岱尔在给友人的信中还说:“我深信,在精神上,甚至肉体上,每个男人都只为一个女人而生,反之亦然。” 在罗莎莉之后,他还爱过一些别的女人:夏娃·弗朗西斯,在《正午的分界》首演中扮演女主角伊赛的比利时女演员;奥德蕾·帕尔,一位巴西驻英国外交官的妻子;阿涅丝·梅耶尔,《华盛顿邮报》主编的妻子,著名作家托马斯·曼的翻译;玛尔特·比贝斯古,她是罗马尼亚小说家……遗憾的是,他爱她们,她们却无一例外地对他说:“我们只做朋友吧。”
那个被罗莎莉带走的女婴路易丝,据说长大后矮胖笨拙,具有明显的保罗·克洛岱尔特征,因此很不受罗莎莉待见。可怜的路易丝用了维奇的姓,却一直以为自己是林特内的孩子,直到28岁,罗莎莉才对她揭开谜底。路易丝长大后学音乐,曾为生父的剧作配乐,后在修道院孤独终老。这是后话。
至于那场疯狂离奇的狗血剧,在1905年被克洛岱尔写成了剧本《正午的分界》。当时的好莱坞制片人曾经有意将其拍成电影,由葛丽泰·嘉宝主演。克洛岱尔拒绝了。
罗莎莉后来与维奇离婚,嫁给了林特内,数年后离异。
一个家族要积蓄多少年,才能开出一对惊世骇俗的奇葩
如果你看过1988年出品的法国影片《罗丹的情人》,你一定对命运多舛的女雕塑家卡米耶永生难忘。卡米耶无疑也是一名天才加ET。沉迷艺术、落拓不羁,她的激情狂热和敏感脆弱与保罗·克洛岱尔如出一辙,让人不能不对他们的家族渊源产生某种怀疑。
不错,卡米耶正是保罗的亲姐姐。《罗丹的情人》原本的片名就叫Camille Claudel——卡米耶的名字。倔强、任性又才华横溢的卡米耶用她的美丽和爱情激发了罗丹的灵感,而她自己的出色作品令罗丹也不由得暗生几分妒意。两人就这样爱恨交缠,终至崩离。
卡米耶和罗丹的爱情,在影片中被杰出的伊莎贝尔·阿佳妮和杰拉尔·德帕迪约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此不再赘述。我们只需记住这场爱情的终局:离开罗丹后,贫穷孤寂的生活加上世人对其作品的冷漠使卡米耶绝望崩溃,她打碎了心爱的作品后被送入疯人院,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三十年寂寞光阴。
面对爱情,这对生于火相星座的姐弟都是趋光赴死的飞虫。
然而,有些爱情终究是没有未来的,他们自己知道,上帝也知道。疯狂也罢,凄绝也罢,他们行走人世一遭,或许本就是为了造就惊世骇俗的传奇,而不是像常人一样安享平淡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克洛岱尔这个荣耀的姓氏,无疑是为人类文明献身的典范——一个家族要耗掉积蓄多少年的能量,才能开出这样两朵惊世骇俗的奇葩?
时间终将让一切各归其位
1951年,保罗在一次访谈中评价他挚爱的姐姐:“我,我得到了一个结果。她,她却什么都没有。所有大自然给她的那些美妙的天赋只用以造成了她的不幸……失败令她的生命枯萎。”大半个世纪后,这决绝的盖棺定论仍让人心惊肉跳。
卡米耶在疯人院的费用一直由保罗支付,直至卡米耶死亡。
在卡米耶生前,有人曾经对她预言:时间会让一切各归其位。然而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短暂的一生,要用去多么漫长的时间和多么艰辛的忍耐,才能得见一切各归其位?
1988年,因为影片《罗丹的情人》,卡米耶迎来了艺术界对她的全新打量。而这时,她已经故去整整45年。
时间终将让一切各归其位,这句话对卡米耶的“亲爱的小保罗”同样有效。1955年,功成名就、儿孙满堂的保罗·克洛岱尔以87岁高龄离世。他被法国人民隆重地安葬在巴黎圣母院,戴高乐将军为他撰写墓志铭:“把保罗·克洛岱尔这个天才从世上抽走的同时,上帝留下了他的作品,我相信这是永恒的。”
也许直到此时,宁静才终于以誓不言悔的姿态地抵达他的内心,就像他在中国福州的金秋里写下的那些优美的文字:“在长满青草的两岸之间,平原像一片望不到边的火焰……水变成了酒,柑橘在寂静的枝头闪光,一切都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