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材有一个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显著特点,就是由一篇篇独立的范文组成。语文知识点的序列性、整体性、人文性及审美性就散潜在一篇篇名作之中。在阅读中,我尝试在宏观上以审美鉴赏素质的培养为着眼点统筹整册课文的阅读教学;在微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每篇课文的语言美,并以此为突破口,来提高阅读效率培养审美素质。
一、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美
我常从如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语言美。
1.从词语的配搭上去发现语言美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句中则从划线句音节匀称上去分析,学生容易发现,词语的使用尽管富于变化,但只要音节匀称,就能产生语言美的效果。
2.从叠音词的运用上去发现语言美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句中“偷偷地”写出青草生长的情态美;“嫩嫩”、“绿绿”不仅写出青草长势的情态美,而且带有浓厚的色彩美。“轻悄悄”、“软绵绵”是从触觉上写出人们在柔和的春风吹拂下,在草地上惬意的感受,创设了一种优美的意境美。
3.引导学生去发现句子的语言美
语言美不仅可以在词语中体现出来,而且也可以从句子的表达效果上体现出来。
街上的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元精打采地低垂着……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憨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
这一段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很形象地勾画出烈日下的自然景物。“柳枝打卷,无精打采”是烈日暴晒的结果:“叶子挂着层灰土”是没有风雨才会出现的景象:“烧透了的砖窑”极言其势,描绘出景物美。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美,从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句子的表达作用。
叶圣陶老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二、通过语言美去发掘文章的内在美
文章以语言为载体,通过语言美去探索文章的情感美、意境美、人物美、结构美等内在美,便容易得多。
1.体验文章的情感美
朱自清的《背影》中有一段“父亲”给“我”买橘子的细节描写,准确地用了一组动词,创设了语言美,把“父亲”爬上月台,翻过铁道的艰难动作活现出来。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之情就不言而喻了。
而儿子呢?看见父亲走路艰难的背影,文中写道:“我的泪很快地流出来了。”段末再一次重复:“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两句话美极了,作者对父亲爱戴,尊敬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父子间的真挚感情催人泪下,是典型的情感美。
2.引导学生去发现人物的形象美
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通过创设语言美来实现的。如《变色龙》一文中的第9、10两个自然段:“这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席加洛夫将军?哦!……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我引导学生分析:
(1)这段话可不可笑?为什么可笑?
(2)划线句子言外之意是什么?为什么不直说?
这段话的笑点是警官听说狗的主人是将军后那种惴惴不安,语无伦次的丑态。正因为“丑”才体现了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美。加线一句话的弦外之意是“狗没有咬着赫留金”,不直接说出意思,正好体现警官的狡猾至极。为原先的错判打圆场。这样的描写如能慢慢咀嚼,便能领悟语言的神妙。体味到反面的人物形象美。
3.发现文章的结构美
选人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大多是脍炙人口的名作,在结构安排上引导学生去发现结构美,可使学生快速地理清文章的脉络。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每记叙一件事后,即用一两句话来议论抒情,突出所记叙事情的意义,强化中心思想。许多文章的段落之间的过渡和照应。头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具有布局谋篇的结构美。
三、在审美教育中触发学生的灵感思维
审美鉴赏的心理结构大体上分为三步:感知——想象——情感,调动学生心理因素,进行审美活动大致上有三种形式。
1.让学生尽快进入审美情境
为了使学生尽快“入境”,教师必须创造有利的氛围,“制造”特定的情境。如,诗歌,抒情散文的审美活动,可借助录音、投影、配乐朗读等手段创设情境。小说、戏剧等形式创设情境,也可用导语形式引导入境。学生对审美对象感受要深,只有忘情投入,才能够触发联想而产生“顿悟”,创造性的灵感思维才能产生。
著名作家王蒙说过:“真正的触发应该有一种创造的激情,一种神圣的、崇高的心境。”可见,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让学生忘情投入,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能发现美、创造美的关键一步。
2.引导学生进行情境描绘
学生在“入境”以后,通过情境体验,激活以往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这时进行的情境描绘,便能够绘声绘色把自己的体验再现出来。这是审美欣赏活动过程的进一步;情境再现不但能培养审美情趣,且能使人“顿悟”,从而去创造美。
引导学生情境描绘的方法很多。它可以是朗读,把文字变成情并茂的艺术语言,也可以是描述,绘声绘色地形容作者创造的艺术情境。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而且使学生可以在这一语言训练中去理解美、发现美、产生创造美的激情。此外,还可以运用配乐朗诵、故事会、排练课本剧等多种形式进行艺术再创造活动。
3.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评析
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欣赏形式。教师应根据不同文学作品的审美因素,从不同角度确定几个议题。
如我讲授《范进中举》一文,选取如下几个审美点:
(1)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对范进的称呼有什么不同?送的贺礼有什么不同?
(2)对范进中举的疯态描写很有层次,这一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3)乡邻们对范进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这些审美点的鉴赏.把学生从情境体验中引导到艺术美的评价。学生便能领略到课文运用的高超的语言讽刺艺术的美。把思维拓展到社会空间。
审美欣赏活动的形式要善于变化,要与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素质,我常在课内外作短而精的理论指导,方法指导。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以丰富他們的审美经验,提高阅读效率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如上所述,这是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语文训练活动时,立足于审美教育,不仅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目的,而且把它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的初步尝试。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这是语文审美鉴赏素质教育的重大课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一、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美
我常从如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语言美。
1.从词语的配搭上去发现语言美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句中则从划线句音节匀称上去分析,学生容易发现,词语的使用尽管富于变化,但只要音节匀称,就能产生语言美的效果。
2.从叠音词的运用上去发现语言美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句中“偷偷地”写出青草生长的情态美;“嫩嫩”、“绿绿”不仅写出青草长势的情态美,而且带有浓厚的色彩美。“轻悄悄”、“软绵绵”是从触觉上写出人们在柔和的春风吹拂下,在草地上惬意的感受,创设了一种优美的意境美。
3.引导学生去发现句子的语言美
语言美不仅可以在词语中体现出来,而且也可以从句子的表达效果上体现出来。
街上的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元精打采地低垂着……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憨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
这一段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很形象地勾画出烈日下的自然景物。“柳枝打卷,无精打采”是烈日暴晒的结果:“叶子挂着层灰土”是没有风雨才会出现的景象:“烧透了的砖窑”极言其势,描绘出景物美。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美,从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句子的表达作用。
叶圣陶老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二、通过语言美去发掘文章的内在美
文章以语言为载体,通过语言美去探索文章的情感美、意境美、人物美、结构美等内在美,便容易得多。
1.体验文章的情感美
朱自清的《背影》中有一段“父亲”给“我”买橘子的细节描写,准确地用了一组动词,创设了语言美,把“父亲”爬上月台,翻过铁道的艰难动作活现出来。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之情就不言而喻了。
而儿子呢?看见父亲走路艰难的背影,文中写道:“我的泪很快地流出来了。”段末再一次重复:“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两句话美极了,作者对父亲爱戴,尊敬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父子间的真挚感情催人泪下,是典型的情感美。
2.引导学生去发现人物的形象美
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通过创设语言美来实现的。如《变色龙》一文中的第9、10两个自然段:“这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席加洛夫将军?哦!……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我引导学生分析:
(1)这段话可不可笑?为什么可笑?
(2)划线句子言外之意是什么?为什么不直说?
这段话的笑点是警官听说狗的主人是将军后那种惴惴不安,语无伦次的丑态。正因为“丑”才体现了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美。加线一句话的弦外之意是“狗没有咬着赫留金”,不直接说出意思,正好体现警官的狡猾至极。为原先的错判打圆场。这样的描写如能慢慢咀嚼,便能领悟语言的神妙。体味到反面的人物形象美。
3.发现文章的结构美
选人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大多是脍炙人口的名作,在结构安排上引导学生去发现结构美,可使学生快速地理清文章的脉络。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每记叙一件事后,即用一两句话来议论抒情,突出所记叙事情的意义,强化中心思想。许多文章的段落之间的过渡和照应。头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具有布局谋篇的结构美。
三、在审美教育中触发学生的灵感思维
审美鉴赏的心理结构大体上分为三步:感知——想象——情感,调动学生心理因素,进行审美活动大致上有三种形式。
1.让学生尽快进入审美情境
为了使学生尽快“入境”,教师必须创造有利的氛围,“制造”特定的情境。如,诗歌,抒情散文的审美活动,可借助录音、投影、配乐朗读等手段创设情境。小说、戏剧等形式创设情境,也可用导语形式引导入境。学生对审美对象感受要深,只有忘情投入,才能够触发联想而产生“顿悟”,创造性的灵感思维才能产生。
著名作家王蒙说过:“真正的触发应该有一种创造的激情,一种神圣的、崇高的心境。”可见,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让学生忘情投入,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能发现美、创造美的关键一步。
2.引导学生进行情境描绘
学生在“入境”以后,通过情境体验,激活以往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这时进行的情境描绘,便能够绘声绘色把自己的体验再现出来。这是审美欣赏活动过程的进一步;情境再现不但能培养审美情趣,且能使人“顿悟”,从而去创造美。
引导学生情境描绘的方法很多。它可以是朗读,把文字变成情并茂的艺术语言,也可以是描述,绘声绘色地形容作者创造的艺术情境。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而且使学生可以在这一语言训练中去理解美、发现美、产生创造美的激情。此外,还可以运用配乐朗诵、故事会、排练课本剧等多种形式进行艺术再创造活动。
3.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评析
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欣赏形式。教师应根据不同文学作品的审美因素,从不同角度确定几个议题。
如我讲授《范进中举》一文,选取如下几个审美点:
(1)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对范进的称呼有什么不同?送的贺礼有什么不同?
(2)对范进中举的疯态描写很有层次,这一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3)乡邻们对范进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这些审美点的鉴赏.把学生从情境体验中引导到艺术美的评价。学生便能领略到课文运用的高超的语言讽刺艺术的美。把思维拓展到社会空间。
审美欣赏活动的形式要善于变化,要与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素质,我常在课内外作短而精的理论指导,方法指导。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以丰富他們的审美经验,提高阅读效率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如上所述,这是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语文训练活动时,立足于审美教育,不仅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目的,而且把它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的初步尝试。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这是语文审美鉴赏素质教育的重大课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