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的悲剧创作精神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672855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屈原是我国浪漫主义创作的先驱,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创作了“楚辞”这种文体,自成一派,至今仍然备受国内外人士所推崇。屈原自身具有悲剧色彩,始终保持“世人皆浊我独醒”的姿态,以一个忠君、爱国又清高、廉洁的殉道者和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以《离骚》为代表的作品,属于我国古典诗歌领域中的奇葩,在文坛璀璨夺目,极具悲剧美。本文从其作品入手,探究屈原的悲剧创作精神。
  【关键词】 屈原;悲剧;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2-0019-02
  悲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十分突出的审美内容之一,其积极因素构成了文学史上非常光荣的传统。这种传统本身就是从《诗经》到《风》《雅》的转变。一直以来古典评论家们都认为屈原的创作属于悲剧视角,屈原本人则是悲剧之父,以生动的悲剧形象将悲剧艺术提升到一个高度。
  一、屈原创作的悲剧精神彰显的是自身的个性
  屈原所著作品中的悲愤,从不同方位体现了屈原自身的个性,屈原自身富有的个性,使得其笔下的作品带有感人肺腑的悲剧色彩,悲剧本身就是将美好事物毁灭,通过屈原的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现实以及个人愿望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相互碰撞,表现其诗人自身丰富的悲剧性格,而屈原本人则是这一幕幕悲剧的重现者。
  (一)彰显自身政治理想
  从屈原所著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屈原自身的政治理想。在《离骚》和《九章》等诗赋中,屈原对黑暗的现实生活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对国家美好生活的追求。为了祖国能够拥有更好的未来,屈原选择以笔作为斗争工具,这些都体现了屈原崇高的政治信念,虽然楚国在当时已然风雨飘摇,难以为继,屈原深刻认识到凭个人的努力难以改变悲剧的必然发生,这种个人在时代面前的无力感,也导致了屈原自身愁苦无乐的悲剧性格,然而,屈原面对这些难以改变的事实,不愿放弃战斗,这也体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个人品格和自身难以改变时代的悲剧色彩。
  (二)表达自身对君主的悲愤
  通过阅读《离骚》,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屈原对君王无所作为的无限愤怒,像“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面对风雨飘摇的楚国,君主并没有做出自身应有的作为,帮助国家脱离苦海,而是选择了一叶瞕目,沉迷于酒色之中,像“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深深地担心着楚国的未来,对昏庸的楚君感到悲愤,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楚国人民感到担忧,这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展现了屈原自身赋有的悲剧性格。诗人痛恨君主的昏庸,然而又不能改变这一现状,为楚国的士大夫,屈原对自己无力改变祖国未来而担忧,这些方面通通构成了屈原内心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屈原悲剧个性产生的主要原因。黑格尔说:“生命的力量,尤其是心灵的威力,就在于它本身设立矛盾,克服矛盾。”屈原在作品中体现了对于矛盾的刻画,也展现了屈原作为悲剧人物内心忧国忧民的个性。
  二、屈原悲剧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利用对屈原《离骚》作品的解读,可以从中看出其自身含有的悲剧性格,这也是屈原与其笔下作品融合最好的案例,风俗和艺术的结合,往往显现了时代与作品之间的连接,优秀的作品往往会显示一个时代自身的时代特色,而屈原的作品则是时代与艺术融合的最佳案例。
  许多中国文学古典评论家对屈原的个人生涯和作品表示肯定。史记作者司马迁认为,屈原的悲剧人生是因为屈原对楚国和楚国人民深沉的爱。屈原的悲剧性格,并不是为自身作为士大夫的政治生涯断裂而感到惋惜,而是由于楚国在未来可能遭到破灭所担忧。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屈原的悲剧人生不仅仅是其个人的体现,也反映了楚国作为国家在时代变更前的无力感。阅读屈原的诗歌,让人们不知不觉间由平庸而变得非凡,由现实走向浪漫,放松心情,信马由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律动。越是崇高深刻的精神在毁灭时就会越悲壮,越动人心魄,越能震撼人们的灵魂。人们在悲剧的情怀中逐渐变得有了恐惧感,有了同情心,一旦到了轰然崩塌之时,就会表现出强大的效应。屈原的美政思想,被现实中的党人和昏君所毁灭,被天国中的帝阍所毁灭,还被那些无法理解他,体谅他,无法让他施展才华的人所毁灭。人们似乎感觉到,是一种冥冥中神秘的力量让这个崇高的理想走向毁灭,因此,这种毁灭就会让人有恐惧感与悲悯心。
  在文艺领域而言,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可鄙事物的鄙视,充斥于作品之中,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能让人奋发向上,而对于可鄙事物的追求,仅仅会让人悲伤,可不可以为大众带去向上的力量。比如高尔基在《童年》三部曲中曾经说过:“悲剧是对生活渲染渺小而又庸俗的剧本具备的卑俗内容。”从屈原的作品看,内容中带有的悲劇色彩是和当时的时代紧密联系的,而不仅仅是个人不得意的伤春感秋之作,这体现了屈原作为时代悲剧人物的艺术性。
  三、屈原的悲剧创作体现的是主观上的忠
  屈原的矛盾人生和自身含有的悲剧特色,在主观上是由于其对楚国的忠诚,由于屈原热爱祖国,希望楚国能够存在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因此成了时代车轮的阻碍者,诗人为了自身的政治理想“伏清白以死直,虽九死其犹未晦”。
  然而,屈原眼中的忠,在封建思想的视角中,是对君王的大不敬,正是这种敢于抨击君王的狂放,也是现今人们对屈原进行认可的重要原因,诗人并不是对君王的愚昧效忠,不会一味肯定君主的愚行,屈原希望君主能够改变自身,从而挽救楚国于水火之中。随着人类思想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摆脱了君主封建制度,也认识到了愚昧忠义的危害。屈原是忠于君主的,然而其对君主的忠,没有影响其对君主不作为的憎恨和批判,他也在自身作品中,很好地对这方面进行了展现,屈原作品中的悲愤,充斥着屈原对于时代的不甘,对君王不作为的愤恨,整体呈现出的是屈原斗志的昂扬,也是光辉战斗的愤慨。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到过艺术与风俗的融合,这其实就是作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相互融合。而能代表时代与艺术相结合的最好例子就是《离骚》。中国古典文学家们很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司马迁曾说过,屈原的悲愤与“眷顾楚国、存君兴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描述完美诠释了屈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品性,而悲愤的出现也是因为国家与人民。
  鲁迅曾经评价《离骚》:“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在《离骚》中,诗人展现了君臣之间,贤臣与小人之间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悲剧的命运是时代使然,也是命运使然。残酷的现实与崇高的理想矛盾而统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成就了悲剧的美学。残酷的现实与崇高的理想,火热的情感与深沉的理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在《离骚》中相互冲突而又相互补充,这种对立与统一成就了《离骚》绚丽多彩、震撼人心的悲壮之美,屈原用生命和灵魂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奔流,让人们的审美感受随之汹涌。
  在悲剧的美学本质中,理想与现实是两个主要的因素,代表现实的命运感表现出一切真实的东西,包括感情和理想,是生命之真实;而代表精神的崇高感则是坚持真理,虽死而不弃,是灵魂之善与美。这两种情感在《离骚》中的交织,造就了屈原的真善美,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
  曾有人说过:伟大人物的死亡与人的伟大痛苦都是悲剧,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屈原的美政思想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但是残酷的现实又决定了这一切只能是一个泡影。
  在历史前进的道路上,屈原看清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他用自己的理想和行动努力去改变历史。然而,尽管他刚正不阿、才华横溢、满腹忠君爱国思想,而社会现实却不允许他去执行,甚至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这难道不是历史和社会的悲剧吗?
  在历史的发展中,多少先知先觉的人不是痛苦万分,俗话说人活着是为了追求快乐,逃离痛苦,但是这种明知先知先觉的痛苦并对执着不悔的人生才是伟大的,历史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必然会有流血牺牲,必然会有很多人付出生命。也正是这些敢于先知先觉,敢于直面痛苦的人生和灵魂所产生的强大精神力量才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激励人们为了真理而奋勇向前。只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虽然他们没有直接的成果,但是他们的灵魂是伟大的,精神是永存的,他们的生命体现出了最大的价值和尊严。
  四、结语
  总之,悲剧美的本源,在具体历史和实际生活中,而非作家的大脑里。屈原创作的诗歌,尤其是《离骚》,能够动人心魂、感人肺腑,就在其与历史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让屈原永垂不朽。
  参考文献:
  [1]何新文,邹福清.好谏而招忧 发愤以抒情——论屈原《九章 · 惜诵》的题义与主题兼及注釋古文的若干原则[J].云梦学刊,2020,41(04):70-78.
  [2]赵谭兵,张世敏.论屈原的家国情怀[J].传播力研究,2020,4(04):12-13.
  [3]李佩佩.浅论屈原精神和《九歌》对音乐等领域的影响[J].明日风尚,2019,(19):86-88.
  [4]刘全志.《屈原论稿》的屈原生平研究与创新[J].斯文,2018,000(002):239-251.
  作者简介:
  景喜凤,女,新疆乌鲁木齐人,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齐头式通名是百越语在云浮市地名中的残留现象,有云/办、榃、罗、布、六、思/社、塱/埌/朗、冲/埇/涌、洞/垌、都等,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垌/洞”和“冲/埇/涌”。云浮地名的变迁主要有替换、合并、倒序三种方式,蕴含着特有的南江文化内涵。  【关键词】云浮地名;百越语;通名;齐头式;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
期刊
【摘要】 古装电视剧《清平乐》体现了影视工业强大的制作能力和工业化水准,但其传统保守的精神内核并不完全符合当下社会文化语境。这种反差表明了叙事能力与制作能力的不匹配是当下影视剧创作的困境之一。新时期的电视剧要提升叙事能力,勇于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表达。  【关键词】 清平乐;制作能力;叙事能力;现代化表达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内容丰富多彩,彰显文化底蕴,在全球受到极大的关注。世界各地不同文学文化间的传播目前大都只能依靠着翻译,优秀的翻译对于文化交流更是锦上添花,而现实则是翻译市场良莠不齐,很多时候文化典籍得不到完美的表达。生态翻译学这一新理论的出现,平衡了文化差异,使人类紧紧相连,共同构建人类共同体,通过英译使文化原汁原味又易于接受地传输向世界,向世界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将基于
期刊
【摘要】 “双十一”等一系列购物节的出现、交易额连年突破峰值的背后,是各类传播文化对社会消费心理及现代人消费观念的影响。如今,广大商家借助传播渠道营造的购物消费氛围,助推了盲目消费现象的出现,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形成了不良冲击。本文从传播文化的角度入手,分析并探讨传播文化对消费社会观的影响,提出倡导社科学理性消费行为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传播文化;消费社会观;科学消费;理性消费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传播,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数字媒体技术的产生离不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支持,数字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音视频的传输和转换的效率。改变了传统媒体,促进了人们的认知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能够提升媒体制作效率,拥有广阔的应用市场。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在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媒体的应用与发展,期望能够助力我国数字媒体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勃洛霞和莉莉安是法国小说《伪币制造者》中两个经典女性形象,作品中两人性格截然相反,同时超越了现实,很多读者在作品赏析中,可通过这两个女性感受到安德烈·纪德对上帝质疑,以及人应该“自由选择”的思想。基于此,本文从《伪币制造者》这一作品入手,通过对勃洛霞和莉莉安进行解读,从而分析作者的创作观念。  【关键词】 《伪币制造者》;超越现实;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565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钱钟书是一位典型的作品具有讽刺艺术性的批判性作家,其大多作品都是反映、揭露社会的黑暗,作品中的语言文字表露出的批判性,主要用于讽刺人物、人性的恶劣性。《围城》是钱钟书所著作品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小说,将讽刺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暴露出旧社会的各种弊端。钱钟书也运用了幽默和风趣性的言语,将批判讽刺艺术推向更高的层次。本文主要从其讽刺艺术特点、手法进行分析,并揭示了《围城》主题。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被物质异化的现象随处发生,在很大的程度上冲击人们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在物欲横流中精神变得越来越空虚,所以生命价值教育越来越重要,在青年群体中大学生的数量是最庞大的,同时也是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他们对生命的困顿主要包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目前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变得刻不容缓,而新时代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期刊
【摘要】 方方的中篇小说《惟妙惟肖的爱情》讲述的是一位大学历史教授禾呈的两个儿子——孪生兄弟惟妙、惟肖的爱情故事,小说通过表现二人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表达了当代两类不同类型人物的生存状态:成功商人的八面玲珑、呼风唤雨、春风得意;正直的知识分子在转型社会中的默默坚守,最终陷入无妄与无奈的徒劳结局。作品深刻揭示了时代嬗变过程中,造成这两类人物的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方方;小说;评论  【
期刊
【摘要】 本文以Jane.Austin所著的《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话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的归纳和整理发现,该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人物对话违反了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且这些准则的违反均和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密切相关。希望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更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作品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合作原则;违反;《傲慢与偏见》;人物性格  【中图分类号】I10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