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我为巴老照相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ol1234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7日晚,广播里传来一代文学巨匠巴金辞世的消息。悲痛之后,我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巴老已经被疾病折磨了很长时间,离开也在意料之中,只是悲痛之余更感怀巴老的精神。巴老为心中的文学奉献了一生,他的品格、风骨和激情,早已融入中国新文学百年历史的骨髓之中。巴老走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与巴老仅有一次交往,他的人格魅力却已经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时常为自己能给巴老照过相而自豪。
  那是1994年11月,时逢巴老九十华诞,我和翻译部的世界语者徐森荣受社里的委托,专程前往上海看望巴老。
  记得是坐了一夜的火车,一到上海,我们便与上海世界语协会的汪敏豪先生取得联系,托他联系与巴老见面事宜。怎么也没想到,刚到宾馆住下,汪敏豪先生就打来电话说巴老第二天上午九点见我们。得到这一消息,我的心情激动不已。学生时代,我就读过巴老的《家》、《春》、《秋》,那段时间里,他的作品指引了我最初的人生旅程,直到现在,我思想的深处也时常能够寻到它们走过的痕迹。
  巴老青年时期创作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激励了一代中国青年追求真理,追求光明,有许多年轻人正是受到巴金作品的影响,决定投身革命的洪流。
  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为新中国,为人民大众不断地写作,1978年12月到1986年7月,巴老用7年时间完成了四十多万字的《随想录》,不仅使他的文学创作攀上新高峰,更使他因“讲真话”的巨大勇气,而成为一个特殊时代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榜样。这部思考中国前途命运的作品,其影响不在激流三部曲之下。正如鲁迅不仅是中国文学的旗手,更是民族性格和意志的标志一样,巴金也是作为民族的旗帜也为人们所崇敬。
  作为摄影记者,我知道这次见面有多重要,从摄影包中取出带去的两台照相机,细心地擦了一遍又一遍。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起床,将照相机拿出来,又重新检查了一遍,然后谨慎地将胶卷装上。九点钟,我们准时到了巴老的住所,巴老早已在客厅迎候我们。进了客厅,巴老热情地和我们握手,并感谢我们专程从北京到上海看望他。
  当徐森荣把几期《中国报道》杂志和世界语书籍送给巴老时,巴老高兴地拿起最新一期《中国报道》翻阅起来,边看边说:“《中国报道》创刊很早,历史很长了。” 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按动相机快门,拍下了巴老翻阅《中国报道》的珍贵镜头。巴老一边看杂志一边和徐森荣聊天,他的兴致很好,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位疾病缠身的90岁老人。
  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整整拍完了三个胶卷。考虑到巴老的身体状况,我们只好辞行。可他执意起来送我们,尽管我们再三婉谢。在服务员搀扶下,他硬是坚持将我们送到了门口。服务员说:“所有来访的客人,走时巴老都要送到门口。”到了院里,我几乎是含着眼泪回头拍了一张巴老站在门口的照片。我想,这就是巴老的为人。
  那次上海之行,巴老送我一套他亲笔签名的《随想录》。多年来,我一次次地搬家,那套书却始终跟随在我的身边。听到巴老去世消息的晚上,我又一次小心地从书架上取出那套《随想录》,抚摸着巴老的亲笔签名,眼睛里已经满是泪花。
  巴老走了,让他的思想、他的品质、他的精神留给了我们,还有我无尽的思念……
  责编:石 讯
其他文献
位于北京西城的大盟设计公司,有几十名员工,平均年龄在二十五六岁。如果不是赶上这次活动,你很难想象出他们也是我们外宣队伍中重要的力量。他们从未像今天这样把自己的工作如此紧密地、分分秒秒地与中国的外宣事业扣在一起,胜利的时候他们会与外宣工作者一起欢呼,挫折的时候他们和外宣工作者一起坚持。那段时间在他们公司的小黑板上,你会经常看到倒计时之后的又一个倒计时。公司总经理李萌说……  我一次国门都没出过,往年
期刊
编者按:于文是人民中国杂志社记者,作为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参与了画册和展览的筹备及实施工作。时间虽短,但感触却很深。他回顾紧张的4个月工作,把收获概括为“长见识,长本事”……    在活动筹备中,我的日常工作非常繁琐。一方面,要面对驻日本大使馆、展览的协办单位森大厦、展览的布展公司丹青社 ;一方面,要向外文局领导及时传递信息,要协调翻译和设计公司,制作宣传册、样书、宣传品等等。  第一次出访
期刊
由于诸多现实的困扰,难以拆解的民族隔阂,“中日友好”几乎已成为某个特定历史词汇,中日之间究竟应建立一种怎样的互动关系,成为当下考量这两个昔日同文同种民族的关系所在。可以说,中日之间的关系从未变得这样复杂,历史上是友,近现代是敌,而在经历了复交后短暂的蜜月期后,再度进入一种非友非敌的混沌状态,而这种变化在双方之间相互影响,已经超越单纯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层面,上升到民族尊严的高度。这无疑是相当危险的,
期刊
在传媒领域里,报刊是出现最早也是最为广大受众接受的第一媒体,在整个传媒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世界报刊的种类浩如烟海,为跨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报刊的传播效果,国际社会发起并成立了一个专门针对报刊发行的国际组织——国际报刊发行促进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of t
期刊
日本出版的《南京事件》一书作者笠原十九司曾经指出:“任何时候都有人否认历史,就连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历史也有人否定。这不奇怪。关键是社会对此作何反应。一个社会对这种论调的反应,将体现这个社会的历史意识和道德水准。”如何看待“二战”的历史,是中日两国始终无法漠视的心结。日本方面的历史教科书以歪曲历史的方式,传达少数别有用心者的“日本立场”。我们中国作为其中的一方,不仅需要自己清醒地认识这段历史,而且需要
期刊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联合国,大家办事都需要遵循一些条条框框。当然,这些规矩多了不见得好,少了不见得坏,关键是如何执行落实。    ■ 凡会必定有肃立    根据联合国大会的有关议事规则,在每届会议召开时,都必须在会议的开始和结束的时候,由会议主席请全体代表起立,默祷或默念一分钟。  这种“凡会必肃立”的规定,据说是源自一项宗教方式,包含的意思众说纷纭:企盼神灵保佑、感谢上天恩赐、悼念
期刊
2005年4月中旬的一天,日中友好会馆门外,一些日本右翼分子聚在一起,高喊着对中国不友好的口号。而正在此时,中国青年也正由于日本政府在侵略中国问题上死不认罪的态度,进行着反对日本“入常”的网上签名活动。就在中日关系大幅降温的时刻,由日中友好会馆主办的“现代中国画家——杨力舟、王迎春的水墨世界”画展开幕式正如期在会馆美术馆内举行。展览现场,中国两位著名画家的作品,形式新颖,笔墨酣畅,日本文化界名流云
期刊
文/穆罕默德·陶菲[孟加拉国] 安安[中国]    编者按:《陶非陶:我在陶瓷国度的明星历程》一书讲述了一位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他本人聪明、善良、多才多艺,是中国著名相声演员丁广泉的弟子。书中通过这位外国人在中国学习、恋爱、旅游、制陶、练习书法绘画、做沙雕、主持节目、唱京剧、演小品的感受,以及他对于中国的见解,使读者通过他的眼睛,印证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现代中国的巨变,使更
期刊
2004年11月4日下午3时整,当九十二岁高龄的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黄华老先生亲临中国译协第五届全国理事会会议现场,用充满了情感的声音为大会致词的时候,全场爆发出了持久而热烈的掌声。国际译联主席贝蒂·科恩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中国翻译工作者的贡献,她说“中国翻译界所取得的成就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将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当那些资深老翻译家用颤抖的手扶正译协专门为他们佩带的鲜花时,他们感慨万端,社会
期刊
“中国翻译成就展”于2004年11月4日上午在中国军事博物馆正式开展。本次展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翻译界的首次大型展览,也是国际翻译界的首次专业展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出席了展览的开幕剪彩仪式,并接受了中国网记者的专访。    记者:请您谈谈翻译在对外介绍中国方面的作用与影响。  赵启正:大家知道,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的今天,发展翻译事业就是翻译本国实力。翻译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