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7日晚,广播里传来一代文学巨匠巴金辞世的消息。悲痛之后,我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巴老已经被疾病折磨了很长时间,离开也在意料之中,只是悲痛之余更感怀巴老的精神。巴老为心中的文学奉献了一生,他的品格、风骨和激情,早已融入中国新文学百年历史的骨髓之中。巴老走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与巴老仅有一次交往,他的人格魅力却已经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时常为自己能给巴老照过相而自豪。
那是1994年11月,时逢巴老九十华诞,我和翻译部的世界语者徐森荣受社里的委托,专程前往上海看望巴老。
记得是坐了一夜的火车,一到上海,我们便与上海世界语协会的汪敏豪先生取得联系,托他联系与巴老见面事宜。怎么也没想到,刚到宾馆住下,汪敏豪先生就打来电话说巴老第二天上午九点见我们。得到这一消息,我的心情激动不已。学生时代,我就读过巴老的《家》、《春》、《秋》,那段时间里,他的作品指引了我最初的人生旅程,直到现在,我思想的深处也时常能够寻到它们走过的痕迹。
巴老青年时期创作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激励了一代中国青年追求真理,追求光明,有许多年轻人正是受到巴金作品的影响,决定投身革命的洪流。
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为新中国,为人民大众不断地写作,1978年12月到1986年7月,巴老用7年时间完成了四十多万字的《随想录》,不仅使他的文学创作攀上新高峰,更使他因“讲真话”的巨大勇气,而成为一个特殊时代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榜样。这部思考中国前途命运的作品,其影响不在激流三部曲之下。正如鲁迅不仅是中国文学的旗手,更是民族性格和意志的标志一样,巴金也是作为民族的旗帜也为人们所崇敬。
作为摄影记者,我知道这次见面有多重要,从摄影包中取出带去的两台照相机,细心地擦了一遍又一遍。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起床,将照相机拿出来,又重新检查了一遍,然后谨慎地将胶卷装上。九点钟,我们准时到了巴老的住所,巴老早已在客厅迎候我们。进了客厅,巴老热情地和我们握手,并感谢我们专程从北京到上海看望他。
当徐森荣把几期《中国报道》杂志和世界语书籍送给巴老时,巴老高兴地拿起最新一期《中国报道》翻阅起来,边看边说:“《中国报道》创刊很早,历史很长了。” 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按动相机快门,拍下了巴老翻阅《中国报道》的珍贵镜头。巴老一边看杂志一边和徐森荣聊天,他的兴致很好,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位疾病缠身的90岁老人。
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整整拍完了三个胶卷。考虑到巴老的身体状况,我们只好辞行。可他执意起来送我们,尽管我们再三婉谢。在服务员搀扶下,他硬是坚持将我们送到了门口。服务员说:“所有来访的客人,走时巴老都要送到门口。”到了院里,我几乎是含着眼泪回头拍了一张巴老站在门口的照片。我想,这就是巴老的为人。
那次上海之行,巴老送我一套他亲笔签名的《随想录》。多年来,我一次次地搬家,那套书却始终跟随在我的身边。听到巴老去世消息的晚上,我又一次小心地从书架上取出那套《随想录》,抚摸着巴老的亲笔签名,眼睛里已经满是泪花。
巴老走了,让他的思想、他的品质、他的精神留给了我们,还有我无尽的思念……
责编:石 讯
与巴老仅有一次交往,他的人格魅力却已经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时常为自己能给巴老照过相而自豪。
那是1994年11月,时逢巴老九十华诞,我和翻译部的世界语者徐森荣受社里的委托,专程前往上海看望巴老。
记得是坐了一夜的火车,一到上海,我们便与上海世界语协会的汪敏豪先生取得联系,托他联系与巴老见面事宜。怎么也没想到,刚到宾馆住下,汪敏豪先生就打来电话说巴老第二天上午九点见我们。得到这一消息,我的心情激动不已。学生时代,我就读过巴老的《家》、《春》、《秋》,那段时间里,他的作品指引了我最初的人生旅程,直到现在,我思想的深处也时常能够寻到它们走过的痕迹。
巴老青年时期创作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激励了一代中国青年追求真理,追求光明,有许多年轻人正是受到巴金作品的影响,决定投身革命的洪流。
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为新中国,为人民大众不断地写作,1978年12月到1986年7月,巴老用7年时间完成了四十多万字的《随想录》,不仅使他的文学创作攀上新高峰,更使他因“讲真话”的巨大勇气,而成为一个特殊时代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榜样。这部思考中国前途命运的作品,其影响不在激流三部曲之下。正如鲁迅不仅是中国文学的旗手,更是民族性格和意志的标志一样,巴金也是作为民族的旗帜也为人们所崇敬。
作为摄影记者,我知道这次见面有多重要,从摄影包中取出带去的两台照相机,细心地擦了一遍又一遍。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起床,将照相机拿出来,又重新检查了一遍,然后谨慎地将胶卷装上。九点钟,我们准时到了巴老的住所,巴老早已在客厅迎候我们。进了客厅,巴老热情地和我们握手,并感谢我们专程从北京到上海看望他。
当徐森荣把几期《中国报道》杂志和世界语书籍送给巴老时,巴老高兴地拿起最新一期《中国报道》翻阅起来,边看边说:“《中国报道》创刊很早,历史很长了。” 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按动相机快门,拍下了巴老翻阅《中国报道》的珍贵镜头。巴老一边看杂志一边和徐森荣聊天,他的兴致很好,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位疾病缠身的90岁老人。
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整整拍完了三个胶卷。考虑到巴老的身体状况,我们只好辞行。可他执意起来送我们,尽管我们再三婉谢。在服务员搀扶下,他硬是坚持将我们送到了门口。服务员说:“所有来访的客人,走时巴老都要送到门口。”到了院里,我几乎是含着眼泪回头拍了一张巴老站在门口的照片。我想,这就是巴老的为人。
那次上海之行,巴老送我一套他亲笔签名的《随想录》。多年来,我一次次地搬家,那套书却始终跟随在我的身边。听到巴老去世消息的晚上,我又一次小心地从书架上取出那套《随想录》,抚摸着巴老的亲笔签名,眼睛里已经满是泪花。
巴老走了,让他的思想、他的品质、他的精神留给了我们,还有我无尽的思念……
责编:石 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