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断想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wn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尼采从不把舒适的世俗生活当做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为什么这么说呢?尼采一出道,就凭借个人实力和导师推荐,到大学任教,这就意味着为他铺设了通向上流社会的桥梁。当时虽然说不上每位高贵人士都以与他结交为荣,但是人们都普遍看好这位青年才俊的前程。照此发展下去,尼采完全可以过着衣食无忧、车马轻裘的富贵生活。工作之余,还可以弹琴赋诗,著书立说,也是人生一大乐事。可是尼采不愿如此,他思考人生,寻求人生真正的出路。探索形而上的哲学主张。甚至不惜与当时贵为名流的歌唱家朋友翻脸。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甚至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他也忠实于自我,渴求超越自我,成为最好的自己。的确难能可贵。
  凡是古今中外、青史留名的圣贤之士,莫不如此。只注重物质,就难以追求精神;只贪图眼前,就难以有诗和远方;左顾右盼,留恋风景,就可能会忘记来时的初心。
  二
  读罢《理智的良知》,令我想到了北岛那两句有名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正如本文中的“高尚的人”和“卑鄙的人”,他们就像韩愈笔下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永远是不能相交的两条平行线。卑鄙的人就如钱理群先生笔下的“人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永远不可能理解那些高尚的人的情感、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两类人都听凭自己内心的召唤,做着各自认为正确的事情。高尚的人善于为他人着想,乐于做慈善和公益事业,遵循“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卑鄙之人遇事总想着自己,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两类人的境界有着天壤之别。
  三
  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信条:热情的,友善的,美好的。为了自身、周围环境和社会生活更美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个人的力量也许微不足道,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春天。”只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就会影响并改变世界。这样,你的人生注定不孤独,你会收获许多幸福和同道中人。前行的过程中,也许会有艰难险阻,但既然选择了风雨兼程,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保持住自己的特立独行,坚守自己的与众不同,不能让世俗把自己的棱角磨平,不能随波逐流而“泯然众人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四
  尼采生前不被世人理解,甚至被冠以種种具有羞辱性质的名号。直至去世之后若干年,其英名、学说和业绩才被世人铭记、理解与赞美。就像真理,最初只被极少数人所掌握,最后才被大多数人所熟知。在尼采生活时期的欧洲社会,各种教派林立,神学统治着一切,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学说。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尼采凭一己之力对抗神学权威,无异于拿着鸡蛋碰石头,但是他还是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他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主张生命的意义在于超越自我,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些主张,在今天无疑是最好的励志口号,在今天已经深入人心。
  五
  与周国平先生回顾尼采生平的写法不同,《天才的代价,尼采的最后时光》从尼采“生命的最后时光”切入,侧重运用叙述和评论,分析了造成尼采悲剧命运的种种原因。固然有自身原因,但是教会神学、社会固有僵化伦理制度的疯狂反扑,才是扼杀天才的主因。赞美之余,不无惋惜与同情。正如白居易评价刘禹锡:“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作者也认为天妒英才,与收获到的、有些迟来的赞美与肯定相比,尼采终其一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晚年的尼采为贫困、疾病、失明、发疯所累,幸好还有亲情。亲情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少有的一点人性的光辉。历史是公平的,时间是公正的,往事并不如烟,随着历史发展,尼采的价值与学说重见天日,再次走进公众的视野,并得到了崇高的赞誉!
  (责任编辑 蔡慧玥)
其他文献
最后三道题  考试进行了一个半小时,佟菲眼看着还剩下三道论述题,她突感心力不足,两眼一黑,人就晕过去了……  一年前,她放弃了高薪工作,决意为热爱的文学做件事——考文学硕士。她在冰城G大学租了个考研单间。每天坐在教室学习十四个小时,整个人完全沉浸在考研的氛围里。考前一个月,佟菲累病了,医生说她体力透支,疲劳过度,叮嘱她卧床休息,给她开汤药调补身体。佟菲被姐姐接回家照顾。考前半个月,佟菲非要返回学校
期刊
大学毕业后,蒲晓雯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就业考试,结果就像她对同学、朋友说的那样:“这就像谈恋爱选意中人,人家看上我,我看不上人家;我看上人家,人家又看不上我。”  让人困惑的是,蒲晓雯笔试大多能入围,可面试总是铩羽而归,令人叹息。  充满青春气息的蒲晓雯身高一米六八,有着窈窕的身材、姣好的面容、大而有神的眼睛。这些按说都应该为面试加分的呀,为什么有了这长相和气质还屡战屡败呢?  面对好友闻春红的追问,
期刊
当大家都穿起厚厚的秋裤时,她却穿着短短的裙装。虽然有丝袜包裹着细长的大腿,但我们还是担心她会冷。一个女孩子,从城里来到农村读书,衣着单薄,融入这个集体。  她叫刘丽丝,今年十月从市第九小学转入我们学校六年级的一个女生。我们学校每个年级学生只有二十个左右。我们说学校小,刘丽丝不这么认为,她说:“美国有三亿人,印度有十三亿人,你说是美国大还是印度大?”答案不言而喻。她说得头头是道,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期刊
金碧辉煌的酒店大厅里,一场婚礼已经过半。新郎伟岸俊朗,风度翩翩;新娘花容月貌,羞涩缠绵。只听婚礼主持人高调宣布:“为了感谢百忙中到场参加婚礼的所有来宾,新郎的父亲,绿色庄园的高董事长,已经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要和大家讲几句,大家欢迎。”  掌声响起。高董事长伴着掌声阔步上前。主持人递过话筒,做了个请的手势。高董事长清了清嗓子,没有发声,而是忙上忙下地翻找自己衣服口袋里的东西。  主持人点头示意:“
期刊
一晚寂静的夜,繁星闪烁,一场暴雨过后,狂风侵袭,徒增无数个黑色的印记。  深蓝色的大海,蔚蓝色的天空,你淡红的脸蛋,一个灿烂的微笑使我一见倾心。  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寻觅你散发出淡黄色的光芒,我拼尽全力去追逐你的身影,可你却加速了步伐,带走了光芒。  挽留你只不过是自己的执念罢了,依赖你只不过是自己的依托罢了。  我满怀期待地等待你回来,但是你只会从东方而来。  相遇、相识、相知。  无数个雨滴
期刊
我在小区里开了一家超市,老赵总来买烟,一来二去就熟悉了,时间一长就成了朋友。  一天早上,老赵点上一根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对我说:“我有五百桶桶装水,便宜点给你,让你挣点钱。”我一听,嘲笑他说:“你这哪是帮我啊,简直是害我啊,咱们这小区是够大,但是五百桶桶装水够卖二年的。”老赵看看我,皮笑肉不笑地说:“我自来水公司有朋友。”我说:“你自来水公司有朋友,和我卖桶装水有半毛钱关系吗?”老赵说:“你不懂
期刊
重阳夜的来电  重阳节的半夜,我被来电惊醒,一个苍老的声音说:“儿啊,我迷路了,快来接我回家!”我犹豫半晌,问:“娘,您怎么会有我的电话?”  老人声音打着战说:“儿啊,电话号码和老年机不是你给我挂在脖子上的吗?让我迷路就打你电话……儿啊,娘冷!”我仿佛看到老人裹着单薄的衣服,蜷缩在城市一角,瑟瑟发抖,于是强迫自己坐起来:“娘,你在哪里?我去接你!”老人嗫嚅道:“我也不知道……这里有很多大楼……”
期刊
我是喝运河水长大的。  我的家乡在微山湖畔,大运河在此和微山湖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唇齿相依。大运河如母亲的乳汁,哺育了我;微山湖,如父亲的胸膛,温暖了我,给了我生命和食粮。我还没上学时,父亲就在船上干活,运石头,卸石头。离村子不远,有条大河,和大运河相通,那里有个码头,父亲常常在那里落脚,卸石头。从船上下来,经过一个木板,两个人搭档抬石头,父亲瘦小,走在前面,几百斤重的大石头,
期刊
柳月浑浑噩噩地躺在一张宽大的双人床上,厚重的窗帘隔着夏日的阳光照射进来,已经上午九点多了。窗外的汽笛和叫卖声都成了柳月梦里的热闹,她不想真正醒来,醒来只有寂寞。她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自己的半醒半梦里,回放曾经。  柳月爱好文学,她的丈夫任小民爱好打点小牌。尽管老夫老妻了,小民早已成了满脸皱纹的老民,她还是经常埋怨小民没有理想抱负,只会干粗活,一进客厅就喊热,就扭开电扇。柳月感觉川西平原四季如春,每一
期刊
明代文学家宋濂所作《送东阳马生序》开首即云:“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篇短文我们都很熟悉,因收入了中学语文教材,现在每每都有人能随意地诵一句出来。但我对这篇文章却没什么好感,覺得宋濂的文章所载的道统缺乏意思。不过文中的细节我倒很感兴趣,如后一节的“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我非但不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