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

来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tion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8月~2018年10月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的相邻节段病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患者36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双钉组):12例,男女比例(4∶8),年龄66.2±4.2岁(59~74岁),首次术后2~7年,均为头侧椎节病变.使用双椎弓根螺钉(dual screws,DS)固定技术,于原手术侧椎弓根再次各置入一枚翻修螺钉,ASD另一端置入皮质骨通道螺钉,减压后短节段融合固定.B组(对照组):24例,男女比例(9∶15),年龄64.0±7.7岁(46~72岁),平均首次术后2~10年,19例为头侧椎节退变,5例为尾侧椎节病变.手术取下双侧固定棒,采用Magerl方法置入ASD远端椎弓根螺钉、减压责任节段后延长棒固定.记录每例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腰椎ODI评分、腰痛VAS、腿痛VAS.通过腰椎X线片、CT评价术后患者的内固定位置和椎间融合状态.比较两组间和组内的临床评分差异性.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6.1±5.8个月(6~26个月).ODI评分A组术前(82.5±16.7)%,末次随访(16.0±8.9)%;B组术前(78.0±14.6)%,末次随访(18.0±9.4)%;腰痛VAS,A组术前8.3±3.5分,末次随访1.7±0.9分;B组术前6.7±4.5分,末次随访2.1±1.3分;腿痛VAS,A组术前6.3±4.5分,末次随访1.0±1.0分;B组术前7.8±3.4分,末次随访2.3±2.4分.两组末次随访的ODI和VAS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的术前ODI、腰痛VAS、腿痛VAS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的术前、末次随访ODI、VAS、手术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B组的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大于A组(P<0.05).A组无手术切口感染、无神经症状加重病例,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予以修复.B组术中硬脊膜撕裂5例,术中修复或者皮下脂肪覆盖,伤口表浅感染1例,经过换药治愈.A组共置入24枚双钉技术的翻修螺钉(L1椎体2枚,L2椎体12枚,L3椎体10枚),其中18位置良好,4枚螺钉穿破椎体外侧壁,2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壁,但无神经症损伤症状,随访无内固定松动.B组再次植入48枚椎弓根螺钉,螺钉位置良好,无穿破椎体和椎弓根病例.末次随访的A组椎间融合8例,B组18例.翻修螺钉平均螺钉头倾角6.7°±6.6°(3°~16°),平均外展角度10.3°±7.4°(0°~15°).B组无螺钉相关合并症.结论:个体化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为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提供一种新的微创解决方案,短期临床预后良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合并髋关节疾病的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患者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与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手
目的:回顾性研究后路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并发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行后路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的退
【摘要】 目的 妇科择期手术患者借鉴门诊预约挂号的实践与效果采取住院预约挂号的措施解决患者住院困难、病床紧缺、手术排班紧张等现状,解决病人需求,缓解科室医务人员工作压力,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安全。方法 对2012年04月——2012年10月妇科择期手术患者采取住院预约挂号方式。结论 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电话、互联网应用人群的普及,预约挂号的发展势在必行。目前,本院妇科择期手术患者预约挂号的应用处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