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0—0292—01
摘要: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但是现在的大多数中学生只要一动笔计算,就会算错,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想不到问题,对此学生困惑,教师疑惑。本文主要就影响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提高中学生计算能力方面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计算能力 心理因素 智力因素
在每次考试完后,总有很多学生抱怨,我知道这道题的方法,仅仅就是算错了,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他在计算过程中要么出现符号错误,要么掉了个平方,要么所选的方法繁琐且计算量惊人,总是知道怎么做,就是做不对,结果是“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对于以上情况,我们不能仅仅归结为马虎粗心,而是学生计算能力差的一种表现。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能力,数学试题绝大多数需要运算,不仅能求出具体问题的答案,而且有时能辅助证明和推理。有的学生机械照搬公式;有的学生不管计算结果,做到哪就到哪,盲目推演,缺乏合理捷径选择;有的学生平常学习就不重视计算能力,只认为自己马虎;或者有的学生只注重解题方法学习,忽视计算合理性、简捷性要求。这样不仅影响学生今后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必然影响整个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当把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作为教学的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
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因素有:
一、心理因素
1、审题不仔细。一个计算题题目未看完,很盲目拿起来就做。如把计算题给去分母当方程解了。
2、固定的思维方法。当学生了解某种知识(方法),不假思索的用该知识(方法)解决思考问题,还以为跟课本上一样,这样必然会产生思维惰性,影响运算速度,使计算复杂。
3、无分析比较意识。分析比较意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一个数学题有多种计算解答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择优而从,缺乏分析比较意识的同学找到一种方法就一条道走到黑。如分式计算不一定要先算括号,可能乘法分配率更简单。
二、智力因素
1、计算能力的层次性。数学发展史上,不同类别的计算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必须是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如不掌握有理数计算,就不可能掌握无理数的计算;不掌握整式计算,就不可能掌握分式计算;不掌握数字计算,就无从谈字母计算。数学总是在向前发展,那么对计算能力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的。
2、计算能力的综合性。计算能力是和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达能力互相渗透的,也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相互支持。因此,提高计算能力是一个综合问题,要不断引导,逐渐积累提高。
对于初中生计算能力要求是:计算的正确性—计算的合理、简捷、迅速—计算的技巧性、灵活性。
提高初中生计算能力具体措施有:
1、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有的学生怕计算,要找出他们知识薄弱在哪里,从最简单的开始,让他们体会计算对后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平时引导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增强学习动力,逐渐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要把已知条件弄明白,符号看准确;其次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无论简单题还是复杂题,都要有做完就检查的习惯,看已知条件是否应用正确,符号是否应用正确;最后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习惯,对一些计算过程中的错误要及时反思、总结,避免多次犯同样的错误。
3、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提高计算的正确性。教学中基础知识是算理的依据,对计算具有指导意义。基础知识混淆、模糊,可能就是计算错误的根本原因,万丈高楼平地起,帮助学生落实双基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根本。具体要求学生做到:(1)熟记重要的公式法则。正确记忆公式、法则是计算准确的前提条件。(2)正确理解概念,掌握公式的推导。只有理解概念和公式推导,才能做到公式的正用、反用、活用,提高计算能力。
4、加强推理训练,提高计算的简捷性。在掌握基础知识后加强推理,平时练习要做到步步有根据、有理由。另外,要多鼓励学生灵活利用已知条件,提高计算简捷性,灵活用概念、公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5、改变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加深理解。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抽象变具体,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找到解题方法。
(2)数形结合,化难为易。解答一些数学问题时,若用纯代数或纯几何方法解答,有时过程复杂,计算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出错,若实施数形结合,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少讲,多练。课堂上,老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习,鼓励学生多犯错误,尽量充分犯错误,同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错误,要让学生讨论发现纠正错误,并猜测该学生这个错误的原因。
(4)总结错误,学会反思。上课时或评讲习题时要引导学生多思考,找特点、找不同、找本质、找联系,为以后计算方法的灵活选择做准备。
总之,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关键是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教师的有效引导。
摘要: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但是现在的大多数中学生只要一动笔计算,就会算错,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想不到问题,对此学生困惑,教师疑惑。本文主要就影响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提高中学生计算能力方面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计算能力 心理因素 智力因素
在每次考试完后,总有很多学生抱怨,我知道这道题的方法,仅仅就是算错了,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他在计算过程中要么出现符号错误,要么掉了个平方,要么所选的方法繁琐且计算量惊人,总是知道怎么做,就是做不对,结果是“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对于以上情况,我们不能仅仅归结为马虎粗心,而是学生计算能力差的一种表现。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能力,数学试题绝大多数需要运算,不仅能求出具体问题的答案,而且有时能辅助证明和推理。有的学生机械照搬公式;有的学生不管计算结果,做到哪就到哪,盲目推演,缺乏合理捷径选择;有的学生平常学习就不重视计算能力,只认为自己马虎;或者有的学生只注重解题方法学习,忽视计算合理性、简捷性要求。这样不仅影响学生今后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必然影响整个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当把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作为教学的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
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因素有:
一、心理因素
1、审题不仔细。一个计算题题目未看完,很盲目拿起来就做。如把计算题给去分母当方程解了。
2、固定的思维方法。当学生了解某种知识(方法),不假思索的用该知识(方法)解决思考问题,还以为跟课本上一样,这样必然会产生思维惰性,影响运算速度,使计算复杂。
3、无分析比较意识。分析比较意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一个数学题有多种计算解答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择优而从,缺乏分析比较意识的同学找到一种方法就一条道走到黑。如分式计算不一定要先算括号,可能乘法分配率更简单。
二、智力因素
1、计算能力的层次性。数学发展史上,不同类别的计算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必须是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如不掌握有理数计算,就不可能掌握无理数的计算;不掌握整式计算,就不可能掌握分式计算;不掌握数字计算,就无从谈字母计算。数学总是在向前发展,那么对计算能力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的。
2、计算能力的综合性。计算能力是和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达能力互相渗透的,也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相互支持。因此,提高计算能力是一个综合问题,要不断引导,逐渐积累提高。
对于初中生计算能力要求是:计算的正确性—计算的合理、简捷、迅速—计算的技巧性、灵活性。
提高初中生计算能力具体措施有:
1、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有的学生怕计算,要找出他们知识薄弱在哪里,从最简单的开始,让他们体会计算对后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平时引导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增强学习动力,逐渐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要把已知条件弄明白,符号看准确;其次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无论简单题还是复杂题,都要有做完就检查的习惯,看已知条件是否应用正确,符号是否应用正确;最后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习惯,对一些计算过程中的错误要及时反思、总结,避免多次犯同样的错误。
3、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提高计算的正确性。教学中基础知识是算理的依据,对计算具有指导意义。基础知识混淆、模糊,可能就是计算错误的根本原因,万丈高楼平地起,帮助学生落实双基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根本。具体要求学生做到:(1)熟记重要的公式法则。正确记忆公式、法则是计算准确的前提条件。(2)正确理解概念,掌握公式的推导。只有理解概念和公式推导,才能做到公式的正用、反用、活用,提高计算能力。
4、加强推理训练,提高计算的简捷性。在掌握基础知识后加强推理,平时练习要做到步步有根据、有理由。另外,要多鼓励学生灵活利用已知条件,提高计算简捷性,灵活用概念、公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5、改变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加深理解。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抽象变具体,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找到解题方法。
(2)数形结合,化难为易。解答一些数学问题时,若用纯代数或纯几何方法解答,有时过程复杂,计算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出错,若实施数形结合,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少讲,多练。课堂上,老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习,鼓励学生多犯错误,尽量充分犯错误,同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错误,要让学生讨论发现纠正错误,并猜测该学生这个错误的原因。
(4)总结错误,学会反思。上课时或评讲习题时要引导学生多思考,找特点、找不同、找本质、找联系,为以后计算方法的灵活选择做准备。
总之,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关键是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教师的有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