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50年,人类还没有电灯,来自德国的三兄弟就创立了“雷曼兄弟”公司,它走过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9·11恐怖袭击,但2008年9月15日却宣布破产,栽在自己最熟悉的金融商品上,正印证了那句“剑王之王剑下亡”。而导致“雷曼兄弟”乃至整个华尔街玩火自焚的背后又是什么?
这是一场“金融大海啸”,史上罕见的系统性金融危机,“全球股市、债市、房市三种主要资产齐跌。”债券天王葛洛斯(Bill Gross)说。而海啸的源头来自去年的一场大地震:美国次级房贷风暴。即使像是天王级的葛洛斯、投资大鳄索罗斯(George Soros),历经千百次大大小小的战役,都躲不过这次的风暴。
第一波的浪头,吞噬了全美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第二波,让负债高达5万亿美元的美国前两大房贷公司(房地美、房利美)被接管。
9月15日,第三波袭来,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也被卷入海底。
9月12日,我们飞抵纽约,来到时代广场的“雷曼兄弟”全球总部。这栋32层楼高的建筑物,雄伟巨大,玻璃外墙轮播着“LehmanBrothers”的不同字型,低楼层墙面则刻着芝加哥、法兰克福等全球各城市名字,象征这个金融王国版图横跨四大洲、30个国家。
我们亲眼见证这个金融王国,一瞬间垮台,消失在夜幕中。
9·11没垮,却因自创的金融商品而倒下
这个王国的缔造者,来自出身德国牛贩之子的三兄弟(Henry Lehman、Emanuel Lehman、Mayer Lehman),他们在158年前,也就是1850年,在爱迪生还没有发明电灯的时候,就创立了“雷曼兄弟”,加州则在那年刚成为美国第31州。
历经美国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70年代能源危机等重大事件,158年来,“雷曼兄弟”塑造了“不倒神话”。
7年前的9·11事件,两架由恐怖分子驾驶的客机,撞上美国世贸中心两幢大楼,“雷曼兄弟”办公室全毁,员工罹难,损失惨重。
短短两天后,“雷曼兄弟”马上搬到另一地点继续其业务,一周后纽约股市重新开市,“雷曼兄弟”的股票也恢复交易,当时该公司副总裁罗素(Thomas Russo)上电视谈到此事,自豪地说恐怖分子也无法打倒他们,“雷曼兄弟会永续经营下去。”
果然,“雷曼兄弟”迅速从危机中恢复元气,2007年,甚至还被《福布斯》(Fortune)选为“最被羡慕的公司”第一名。
7年前的9月,连恐怖袭击都打不倒的“雷曼兄弟”,却在7年后的9月宣告倒闭。讽刺的是,摧毁“雷曼兄弟”的,不是更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而是“雷曼兄弟”自己一手打造出来的金融商品——次级房贷证券。
都是次贷惹的祸!风险像毒素层层扩散
一切得从去年的美国次贷风暴说起。
在美国,大多数人想买房子,都需要贷款。对信用较好的人,房贷主要由美国的银行承做。但对信用较差的人,银行不愿贷款,美国就发展出一种专门借钱给信用较差者的房贷机构,这些机构所承做的房贷,就称为“次级房贷”(SubprimeMortgage)。
一群华尔街金童想出了聪明的方法,把这些贷款(债权)打包,组合成一个新的金融商品,卖给债券市场的投资人。向来以债券产品闻名的“雷曼兄弟”,旗下就有一家专门承做次级房贷的机构BNC Mongage。
本来,这一切都皆大欢喜:原本买不起房子的人,现在有人肯借钱给他们买房子;而这类次级房贷机构,把商品卖出后也赚了一笔差价;债券市场的投资人则因为买了这类商品,可以收到利息,可说是一个三赢局面。
然而,人都是自利的,总要不断地将自己的利润极大化,何况是华尔街金童们。于是,他们开始将次贷产品当成“千层派”来设计,利用衍生性产品把结构复杂化,就像加上奶油、核桃、巧克力一样,层层包裹,让千层派看来很诱人,每一層都可切割出来卖,每一次转手都有利润落人金童们的袋中。但是对投资人而言,千层派一层层剥开后,糖衣的里面却可能是毒药。
只是,金童们想,我只赚过路费,就算会出现倒霉者,也应该是最后上钩的几只老鼠。
然而,就像索罗斯所说的,这种产品的风险远超乎世人所想象,更难以衡量。果然,两个环节出了问题:首先,次级房贷要付的利率,一开始虽较低,但之后一两年就开始调升。许多次级房贷机构却并没有刻意提醒这一点,造成贷款者的幻觉:原来房贷利息这么低,我也买得起房子!等到利率开始调升后,这些借款者连利息都还不出来时,就面临被房贷机构拍卖的命运。
第二个出问题的环节,是房价开始下跌。美国房价自从2006年第三季起,一反多年来的涨势,开始一路下跌,这些房贷机构即使收回房子,将其卖掉后,还是无法抵销房贷上的损失。
雪上加霜的是,那些债市投资人,当初向房贷机构买这些金融商品时,多有附带条件:当房屋贷款者付不出利息时,房贷机构要负责把这些金融商品买回。
又逢美房价下跌!房贷机构陷入资金危机
因此房贷机构就面临了蜡烛两头烧:房子拍卖掉也无法抵销房贷损失,还要出钱买回投资人手上那些已成废纸的商品(贷款人付不出利息,商品就毫无价值),手上资金不足的房贷机构立刻陷入危机,次级房贷风暴就这样爆发出来了。
以“雷曼兄弟”的BNC Mortgage来说,去年8月22日就撑不住而宣布关闭,这家次级房贷机构承做的次级房贷超过140亿美元,这个金额是母公司“雷曼兄弟”目前市值的近6倍!
次级房贷让“雷曼兄弟”面临空前损失,它手上抱着一大笔几近废纸的次级房贷证券或债券,这些商品根本没人想买!
这些商品价值不断缩水,“雷曼兄弟”的损失也一步步扩大。“雷曼兄弟”成立158年来,从未出现亏损,然而,2008年第二季,“雷曼兄弟”首度出现28亿美元亏损,同时还被迫出售60亿美元的资产。今年上半年“雷曼兄弟”股价重挫73%,8月时,“雷曼兄弟”宣布裁员1500人。
原本“雷曼兄弟”还有一线生机:8月22日,传出韩国政府控股的“韩国发展银行”(KoreaDevelopment Bank),有意收购“雷曼兄弟”,不过事后证实这只是空欢喜一场。9月9日,该交易宣布取消,当天,“雷曼兄弟”股价重挫44.75%,王国末日开始倒数计时。
一家有158年历史的公司,没被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恐怖袭击打垮,却毁在自己一手创造的次级房贷商品手上。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两个关键,华尔街火中取栗祸延自身
说穿了,“雷曼兄弟”不过是众多华尔街金融业者“制造”危机却祸延自身的例子。以美国超过 百年历史的成熟金融体系,在华尔街打滚的人,个个都是精明角色,每一分钱的风险在哪儿,都嗅得一清二楚,不可能不知道次级房贷这种金融商品是在火中取栗。
但从花旗(Citi)、美林、摩根士丹利等知名机构,都下海玩这种商品,最后几乎所有人都差点灭顶,“雷曼兄弟”也因此垮台。为什么几乎整个华尔街都会犯下这种错误呢?
第一个关键:“证券化”(securitisation),这是华尔街金融体系的一大创新,也是最美丽的毒苹果。
“证券化”能创造更多流动性:如原本银行贷款给某甲,手上虽有某甲的债权,但银行手上也因此少了一笔可运用的钱,只能乖乖等某甲来还钱,这等于是没有流动性的“死钱”。
但透过“证券化”,银行可以把对某甲的债权转卖出去,拿到钱后可以再贷给另一个人,这样原本贷给某甲的“死钱”,就变成了“活钱”,整个金融体系也因此更活络。
但这种“证券化”也有它的弊病,那就是“道德风险”:过去金融机构放款,是一对一的交易,由于手上持有贷款者的债权,一旦收不回来,立刻就变成呆账亏损,基于这种风险,金融机构自然会很小心地放款。但如今金融机构放款,马上就可以把这个贷款债权转卖给其他人,这等于变相地将风险由别人承担,因此他们根本没有动机去详细检查这些贷款者的信用程度。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布兰德(AlanBlinder)就指出:“证券化使得贷款机构检查借款者信用程度的动机大减。”果不其然,次级房贷的贷款者还不出钱来,真的就成为引爆这波危机的第一个导火线。
过去,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多半是企业倒闭,拖累银行的是不良债权,这一波,倒闭来源都是金融机构,可说是“玩火者自焚”的一课。
第二个关键是在于“大到不能倒”:回首历次华尔街制造的金融危机,从上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危机”(Saving
这是一场“金融大海啸”,史上罕见的系统性金融危机,“全球股市、债市、房市三种主要资产齐跌。”债券天王葛洛斯(Bill Gross)说。而海啸的源头来自去年的一场大地震:美国次级房贷风暴。即使像是天王级的葛洛斯、投资大鳄索罗斯(George Soros),历经千百次大大小小的战役,都躲不过这次的风暴。
第一波的浪头,吞噬了全美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第二波,让负债高达5万亿美元的美国前两大房贷公司(房地美、房利美)被接管。
9月15日,第三波袭来,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也被卷入海底。
9月12日,我们飞抵纽约,来到时代广场的“雷曼兄弟”全球总部。这栋32层楼高的建筑物,雄伟巨大,玻璃外墙轮播着“LehmanBrothers”的不同字型,低楼层墙面则刻着芝加哥、法兰克福等全球各城市名字,象征这个金融王国版图横跨四大洲、30个国家。
我们亲眼见证这个金融王国,一瞬间垮台,消失在夜幕中。
9·11没垮,却因自创的金融商品而倒下
这个王国的缔造者,来自出身德国牛贩之子的三兄弟(Henry Lehman、Emanuel Lehman、Mayer Lehman),他们在158年前,也就是1850年,在爱迪生还没有发明电灯的时候,就创立了“雷曼兄弟”,加州则在那年刚成为美国第31州。
历经美国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70年代能源危机等重大事件,158年来,“雷曼兄弟”塑造了“不倒神话”。
7年前的9·11事件,两架由恐怖分子驾驶的客机,撞上美国世贸中心两幢大楼,“雷曼兄弟”办公室全毁,员工罹难,损失惨重。
短短两天后,“雷曼兄弟”马上搬到另一地点继续其业务,一周后纽约股市重新开市,“雷曼兄弟”的股票也恢复交易,当时该公司副总裁罗素(Thomas Russo)上电视谈到此事,自豪地说恐怖分子也无法打倒他们,“雷曼兄弟会永续经营下去。”
果然,“雷曼兄弟”迅速从危机中恢复元气,2007年,甚至还被《福布斯》(Fortune)选为“最被羡慕的公司”第一名。
7年前的9月,连恐怖袭击都打不倒的“雷曼兄弟”,却在7年后的9月宣告倒闭。讽刺的是,摧毁“雷曼兄弟”的,不是更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而是“雷曼兄弟”自己一手打造出来的金融商品——次级房贷证券。
都是次贷惹的祸!风险像毒素层层扩散
一切得从去年的美国次贷风暴说起。
在美国,大多数人想买房子,都需要贷款。对信用较好的人,房贷主要由美国的银行承做。但对信用较差的人,银行不愿贷款,美国就发展出一种专门借钱给信用较差者的房贷机构,这些机构所承做的房贷,就称为“次级房贷”(SubprimeMortgage)。
一群华尔街金童想出了聪明的方法,把这些贷款(债权)打包,组合成一个新的金融商品,卖给债券市场的投资人。向来以债券产品闻名的“雷曼兄弟”,旗下就有一家专门承做次级房贷的机构BNC Mongage。
本来,这一切都皆大欢喜:原本买不起房子的人,现在有人肯借钱给他们买房子;而这类次级房贷机构,把商品卖出后也赚了一笔差价;债券市场的投资人则因为买了这类商品,可以收到利息,可说是一个三赢局面。
然而,人都是自利的,总要不断地将自己的利润极大化,何况是华尔街金童们。于是,他们开始将次贷产品当成“千层派”来设计,利用衍生性产品把结构复杂化,就像加上奶油、核桃、巧克力一样,层层包裹,让千层派看来很诱人,每一層都可切割出来卖,每一次转手都有利润落人金童们的袋中。但是对投资人而言,千层派一层层剥开后,糖衣的里面却可能是毒药。
只是,金童们想,我只赚过路费,就算会出现倒霉者,也应该是最后上钩的几只老鼠。
然而,就像索罗斯所说的,这种产品的风险远超乎世人所想象,更难以衡量。果然,两个环节出了问题:首先,次级房贷要付的利率,一开始虽较低,但之后一两年就开始调升。许多次级房贷机构却并没有刻意提醒这一点,造成贷款者的幻觉:原来房贷利息这么低,我也买得起房子!等到利率开始调升后,这些借款者连利息都还不出来时,就面临被房贷机构拍卖的命运。
第二个出问题的环节,是房价开始下跌。美国房价自从2006年第三季起,一反多年来的涨势,开始一路下跌,这些房贷机构即使收回房子,将其卖掉后,还是无法抵销房贷上的损失。
雪上加霜的是,那些债市投资人,当初向房贷机构买这些金融商品时,多有附带条件:当房屋贷款者付不出利息时,房贷机构要负责把这些金融商品买回。
又逢美房价下跌!房贷机构陷入资金危机
因此房贷机构就面临了蜡烛两头烧:房子拍卖掉也无法抵销房贷损失,还要出钱买回投资人手上那些已成废纸的商品(贷款人付不出利息,商品就毫无价值),手上资金不足的房贷机构立刻陷入危机,次级房贷风暴就这样爆发出来了。
以“雷曼兄弟”的BNC Mortgage来说,去年8月22日就撑不住而宣布关闭,这家次级房贷机构承做的次级房贷超过140亿美元,这个金额是母公司“雷曼兄弟”目前市值的近6倍!
次级房贷让“雷曼兄弟”面临空前损失,它手上抱着一大笔几近废纸的次级房贷证券或债券,这些商品根本没人想买!
这些商品价值不断缩水,“雷曼兄弟”的损失也一步步扩大。“雷曼兄弟”成立158年来,从未出现亏损,然而,2008年第二季,“雷曼兄弟”首度出现28亿美元亏损,同时还被迫出售60亿美元的资产。今年上半年“雷曼兄弟”股价重挫73%,8月时,“雷曼兄弟”宣布裁员1500人。
原本“雷曼兄弟”还有一线生机:8月22日,传出韩国政府控股的“韩国发展银行”(KoreaDevelopment Bank),有意收购“雷曼兄弟”,不过事后证实这只是空欢喜一场。9月9日,该交易宣布取消,当天,“雷曼兄弟”股价重挫44.75%,王国末日开始倒数计时。
一家有158年历史的公司,没被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恐怖袭击打垮,却毁在自己一手创造的次级房贷商品手上。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两个关键,华尔街火中取栗祸延自身
说穿了,“雷曼兄弟”不过是众多华尔街金融业者“制造”危机却祸延自身的例子。以美国超过 百年历史的成熟金融体系,在华尔街打滚的人,个个都是精明角色,每一分钱的风险在哪儿,都嗅得一清二楚,不可能不知道次级房贷这种金融商品是在火中取栗。
但从花旗(Citi)、美林、摩根士丹利等知名机构,都下海玩这种商品,最后几乎所有人都差点灭顶,“雷曼兄弟”也因此垮台。为什么几乎整个华尔街都会犯下这种错误呢?
第一个关键:“证券化”(securitisation),这是华尔街金融体系的一大创新,也是最美丽的毒苹果。
“证券化”能创造更多流动性:如原本银行贷款给某甲,手上虽有某甲的债权,但银行手上也因此少了一笔可运用的钱,只能乖乖等某甲来还钱,这等于是没有流动性的“死钱”。
但透过“证券化”,银行可以把对某甲的债权转卖出去,拿到钱后可以再贷给另一个人,这样原本贷给某甲的“死钱”,就变成了“活钱”,整个金融体系也因此更活络。
但这种“证券化”也有它的弊病,那就是“道德风险”:过去金融机构放款,是一对一的交易,由于手上持有贷款者的债权,一旦收不回来,立刻就变成呆账亏损,基于这种风险,金融机构自然会很小心地放款。但如今金融机构放款,马上就可以把这个贷款债权转卖给其他人,这等于变相地将风险由别人承担,因此他们根本没有动机去详细检查这些贷款者的信用程度。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布兰德(AlanBlinder)就指出:“证券化使得贷款机构检查借款者信用程度的动机大减。”果不其然,次级房贷的贷款者还不出钱来,真的就成为引爆这波危机的第一个导火线。
过去,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多半是企业倒闭,拖累银行的是不良债权,这一波,倒闭来源都是金融机构,可说是“玩火者自焚”的一课。
第二个关键是在于“大到不能倒”:回首历次华尔街制造的金融危机,从上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危机”(Sa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