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和阵地。教师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变得趣味盎然。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增强趣味性更显得重要,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在以下几个环节可增强语文教学趣味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趣味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其他的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真正象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色。要让语文课上出一定“味”来。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教得“趣味横生”呢?应努力体现三个“味”:儿童味、语文味、个性味。
一、关注主体——上出儿童味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儿童,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课堂教学时不要总是“居高临下”,教师板着一副冷面孔,语言过于成人化,内容过于陈式化,形式过于死板化,方法过于简单化。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课堂教学的一切要从儿童实际出发,揣摩他们的所思所想,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内容,努力符合儿童的“口味”,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有这样两篇课文《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前一课文安排的是精读课文,教师就要进行精讲,让学生掌握课文主要记述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那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中心思想是表达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鱼水之情;整篇文章采用倒装记叙方法,在修辞手法上用了:排比、借代、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金色的鱼钩》安排为略读课文,就是要通过对《再见了、亲人》的学习,自己能够通过阅读了解《金色的鱼钩》课文的主要内容等。
二、立足文本——上出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宋-陆九渊)。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有学生问:“住宅是人住的怎么蟋蟀会有住宅?为什么课题不叫‘蟋蟀的洞’?”我马上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通过阅读学生首先明白了课文的写作特点——运用拟人手法,进而明白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具体、形象说明蟋蟀建造“住宅”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如《穷人》一课,写桑娜盼望丈夫回来又怕回来的心理活动,用了七个省略号,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七个省略号所代表的不同意义提出问题:“作者在这儿为什么连续使用省略号?”学生思维一下活跃起来了,纷纷举手发言说:“她怕丈夫责备她、打她;她怕加重丈夫的负担;她不知怎样对丈夫说,所以连续使用了省略号。”“使用省略号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就这样学生在质疑中很容易的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启发创新——上出个性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性味,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善表演的要运用栩栩如生的动作表演优势,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自己觉得上语文课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让自己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使他们愿意上你的课,真正喜欢上你的课,并徜徉其中乐此不疲。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达到“三味”,非一朝一日,而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趣味横生”。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思维,挖掘潜能,增强语文学习能力,提高教学实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灵活运用,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一门“愉快的艺术”。
参考文献
[1]滕颖蕾.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小学教学参考.2012(02)
[2]陈红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2(09)
[关键词]小学语文;趣味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其他的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真正象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色。要让语文课上出一定“味”来。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教得“趣味横生”呢?应努力体现三个“味”:儿童味、语文味、个性味。
一、关注主体——上出儿童味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儿童,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课堂教学时不要总是“居高临下”,教师板着一副冷面孔,语言过于成人化,内容过于陈式化,形式过于死板化,方法过于简单化。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课堂教学的一切要从儿童实际出发,揣摩他们的所思所想,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内容,努力符合儿童的“口味”,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有这样两篇课文《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前一课文安排的是精读课文,教师就要进行精讲,让学生掌握课文主要记述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那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中心思想是表达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鱼水之情;整篇文章采用倒装记叙方法,在修辞手法上用了:排比、借代、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金色的鱼钩》安排为略读课文,就是要通过对《再见了、亲人》的学习,自己能够通过阅读了解《金色的鱼钩》课文的主要内容等。
二、立足文本——上出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宋-陆九渊)。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有学生问:“住宅是人住的怎么蟋蟀会有住宅?为什么课题不叫‘蟋蟀的洞’?”我马上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通过阅读学生首先明白了课文的写作特点——运用拟人手法,进而明白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具体、形象说明蟋蟀建造“住宅”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如《穷人》一课,写桑娜盼望丈夫回来又怕回来的心理活动,用了七个省略号,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七个省略号所代表的不同意义提出问题:“作者在这儿为什么连续使用省略号?”学生思维一下活跃起来了,纷纷举手发言说:“她怕丈夫责备她、打她;她怕加重丈夫的负担;她不知怎样对丈夫说,所以连续使用了省略号。”“使用省略号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就这样学生在质疑中很容易的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启发创新——上出个性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性味,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善表演的要运用栩栩如生的动作表演优势,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自己觉得上语文课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让自己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使他们愿意上你的课,真正喜欢上你的课,并徜徉其中乐此不疲。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达到“三味”,非一朝一日,而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趣味横生”。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思维,挖掘潜能,增强语文学习能力,提高教学实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灵活运用,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一门“愉快的艺术”。
参考文献
[1]滕颖蕾.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小学教学参考.2012(02)
[2]陈红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