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对话关系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0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重要的学习内容,《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等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因此,如何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种种对话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教师作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教师在对文本的理解上,应从多角度、多层面整体感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譬如课文《三袋麦子》,在如何看待小猪、小牛、小猴的问题上,教师在备课时自己就要从多方面把握,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有的教师是带着自己的主观感受去引导学生,自己认为小猴做法对,就千篇一律,甚至想方设法地要求学生也这么理解,忽视了学生的求异思维的发展。而有的教师则层层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三只小动物是怎样处理自己那一袋麦子的呢?你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为什么?”“小猪的可爱之处在哪儿?”“你认为从小牛身上,我们能发现哪些闪光点?”“文中,土地爷爷最欣赏谁?为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其创新意识,学生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创新在求异中进行,求异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序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向着全面的方向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者与教材的融合。
  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文本是为教学设计的,一切教材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加强学生自主阅读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每个人的阅读都能从某一个“窗口”理解到文本的一道“风景”,英国文艺批评家拉斯金曾经说:“每一部伟大的作品精华部分,总是无法解释很清楚的,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只有通过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一方面从文本中获得信息,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另一方面凭自己的已有的知识、情感、智慧赋予文本新的意义、新的价值、新的内涵,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所以学生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同样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
  低年级课文《小鹰学飞》,在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孩子们都能理解文本的精髓,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这时有同学举手,“我明白做任何事都不要怕困难,要一往无前。”“我明白学习就要像老鹰教导小鹰那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还明白学习是没有尽头的。”一时间,同学们纷纷举手,精彩发言纷沓而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而是主动积极的发现、建构、创造。
  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由此可见,师生之间对话的前提是“平等”,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便无所谓“对话”,“平等”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学生尊敬老师,教师也应尊重学生。第一,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获得的知识程度不一,对于教材的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课堂上教师的眼中应无“优等生”和“后进生”之分。第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必须尊重学生对于文本的多元理解。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对自己或他人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的权利。在教师指导下,课堂上学生可自由起来发言,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和合作伙伴,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等等,这样课堂真正把自由交给学生,还给学生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灵感,发展个性。第三,尊重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权。《课标》中倡导“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但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明显错误,教师也不能视而不见,忽略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造成文本价值观的失落。
  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之间的“对话”尤为重要。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是不一样的,对于同样的教材其理解的角度、深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尤其要重视学生之间的沟通,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让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才会有相互间智慧的开启,情感的激活,心灵的碰撞,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小组内同一观点合作探讨的对话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一个问题的提出,可以通过展开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有别的学生实现“互补”,在合作中,激活原有的知识,吸收他人的信息,两者交融糅合,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达到共同提高。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到以下几点:(1)准确掌握合作探究对话的规则,明确个人职责;(2)在小组对话之前引导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3)认真倾听他人的见解,综合分析组员的不同意见;(4)小组内达成一致,总结出问题的答案。
  (二)集体中不同观点争执辩论的对话方式。
  在一些教材中,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有不同、甚至大相径庭的观点,这就间接地导致了认识上的冲突,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组织一场班级内小型“辩论会”。比如苏教版《蒲公英》一文,对于两颗未听从太阳公公教导的小种子,作者以一颗“干死”,一颗“淹死”的悲惨结局来告诫读者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学生就“如何看待两颗小种子的做法”这一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同学与作者观念一致,认为应该听从长辈的话,这样才不会犯错,而另一部分则提出在两颗种子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地方的观点,并且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事实来加以说明。譬如,中国古代首位尝试以火药助动升空的千户,英国物理学家伽利略勇于怀疑权威做抛球实验等等。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最后通过一番舌战,双方达成协议:我们在做任何事时,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既需要听取别人的劝告、建议,又不盲目相信他人,也不盲目相信自己。通过这样辩论的对话方式,思维在争执中碰撞,语言在辩论中砥砺,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又对其进行了思想教育,更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