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冰敷疗法对压疮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科有压疮的患者13例。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77岁,平均年龄48.4岁,根据国际标准将压疮分为4级,对1~3级的压疮进行治疗。13例患者共30处压疮,包括耳朵、膝关节周围、脚趾以及背部和臀部,以治疗前压疮直径大小作为测量指标,采取前后对照治疗,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30处压疮中治愈23处,根据不同等级压疮平均治愈天数分别为1期=3.1天;2期=7.0天;3期=9.1天。结论:在本研究看来冰敷疗法对于2期压疮有很好的疗效,但对1级和3级作用不明显,但是本次研究样本量小。还需要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支持。
关键词:压疮 冰敷疗法 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00-02
长期以来,压疮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它是长期卧床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研究者多从病理、生理学角度出发,认为压疮发生的本质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引起神经营养紊乱、血液循环障碍乃至局部组织持续缺血,最终导致软组织坏死。压疮多发生在处于单向压力的体表区域。[2]发生近年新的观点认为,压力、剪切力的直接作用联合其他内因外因共同导致了压疮的产生,内部因素包括体重、体温、表皮湿度、营养不良等,外部因素则为局部卫生环境、皮肤接触面环境、卧床姿势等。[3]目前临床上治疗压疮的方法和药物多种多样,许多治疗措施在没有充足的临床证据支持的情况下被广泛应用。[4]近年来,冰敷疗法在很多领域如急性创伤,表皮疾病等都应用广泛[5],冰敷可以降低局部組织的温度,消除肿胀,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愈合[6],但它对于压疮的疗效报道很少。为此我们对在我院住院的患者进行了一项前后治疗对照研究探讨冰敷疗法对压疮的疗效。
1 材料和方法
选取我科有压疮的患者13例。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77岁,平均年龄48.4岁,按根据国际标准将压疮分为4期[7],对1~3期的压疮进行治疗。13例患者共30处压疮,包括耳朵、膝关节周围、脚趾以及背部和臀部,其中4期压疮和伴有糖尿病的压疮患者被排除在本次治疗范围外。30处压疮中Ⅰ期12例Ⅱ期14例Ⅲ期4例,以治疗前压疮直径大小作为测量指标,采取前后对照治疗,并记录每一期压疮治愈的天数。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
Ⅰ期:非苍白性发红,皮肤完整,发红,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楚,压之不褪色,常局限于骨凸处。Ⅱ期:部分皮层受损部分表皮受损,皮肤表浅溃疡,基底红,无结痂,也可为完整或破溃的血泡。Ⅲ期:全层皮肤缺失全层皮肤缺失,但肌肉,肌腱和骨骼尚未暴露,可有结痂、皮下隧道。Ⅳ期:全层组织缺失,全层皮肤缺失伴有肌肉,肌腱,和骨骼的暴露,常有结痂和皮下隧道。
操作步骤:
首先将适量冰块装入尼龙袋中,压疮区域用无菌纱布覆盖,将冰块敷于患处,持续5分钟后拿走冰块,除去无菌纱布,再在压疮表面敷上含有庆大霉素溶液的纱布。每天3~5次。
2 结果
30处压疮中治愈23处,根据不同分期压疮平均治愈天数平均分别为Ⅰ期3.1天;Ⅱ期7.0天;Ⅲ期9.1天。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Ⅰ期和Ⅲ期压疮前后治疗直径变化没有明显差异(tⅠ=0.16,P>0.05;tⅢ=0.68,P>0.05)但Ⅱ期压疮治疗前后差异明显(t=2.25,P<0.05)。(表1)。
表1 治疗前后压疮直径变化和相关统计量
Ⅰ期(12例)Ⅱ期(14例)Ⅲ期(4例)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13.1±2.4)mm(13.0±2.6)mm(16.4±3.3)mm(14.0±2.4)mm(19.7±2.9)mm(18.8±2.7)mmt=0.16t=2.25t=0.68P>0.05P<0.05P>0.05 单位:mm均数±标准差。
3 讨论
压疮是长期卧床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数据显示压疮在重症患者的发生率为17.4%~18.6%。压疮治疗过程十分复杂,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适。研究显示,在每10名重症患者中就有1名患者有压疮,可见其发生率之高[7]。
冰敷疗法的机理系冷效应作用原理,促进血管收缩,降低组织渗透,减降组织张力,降低耗氧量,从而减轻或抑制水肿,渗出,出血等创伤所致主要病变。冰敷疗法通过收缩血管保证热量不被丧失,一段时间后,血管在不断地根据外环境选择性收缩或者舒张,直到最后发生血管舒张。慢性损伤中有促进组织修复,缓解组织粘连,减轻瘢痕组织的压迫作用,促进肿胀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代谢。关于冰敷的理论机制、实践价值的研究可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充实。
本研究结果显示冰敷疗法对于Ⅱ期压疮有很好的疗效,但是Ⅰ期和Ⅲ期压疮疗效无明显差异。但是由于样本量小,单纯这一结果并不能对冰敷的效果下定论。根据患者的体重,疾病情况和活动程度在治疗期间采取相应的营养补给措施。然而这一治疗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冰敷疗法治疗压疮的有效性,是一项值得推广的疗法。
参考文献
[1]Allcock, N, Wharrad, H, & Nico]lson, A. Interpretation of pressure-sore prevalence.[J] International Advanced Nursing, 1994,20(6):37-45
[2]陆微,温嫔,谢晖等.临床压疮护理预防及基础循证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4):247-249
[3]Barratt, E. Putting risk calculators in their place. [J]Nursing Times,1987, 83(2):65-70
[4]葛兆霞.压疮护理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2(2):
80-83
[5]Bergstrom, N., & Demuth, P.A. A clinical trial of the Braden scale for predicting pressure sore risk. Nursing Clinics ofNorth America,1987,22:417-428
[6]宋艳玲,林有.冰敷疗法在运动创伤中的应用[J].冰雪运动,2005,1(1):41-42
[7]Bergstrom,N., Braden, B., Laguzza, A, et al The Braden scale for predicting pressure sore risk. [J]Nursing Research, 1987,36:205-210
关键词:压疮 冰敷疗法 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00-02
长期以来,压疮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它是长期卧床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研究者多从病理、生理学角度出发,认为压疮发生的本质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引起神经营养紊乱、血液循环障碍乃至局部组织持续缺血,最终导致软组织坏死。压疮多发生在处于单向压力的体表区域。[2]发生近年新的观点认为,压力、剪切力的直接作用联合其他内因外因共同导致了压疮的产生,内部因素包括体重、体温、表皮湿度、营养不良等,外部因素则为局部卫生环境、皮肤接触面环境、卧床姿势等。[3]目前临床上治疗压疮的方法和药物多种多样,许多治疗措施在没有充足的临床证据支持的情况下被广泛应用。[4]近年来,冰敷疗法在很多领域如急性创伤,表皮疾病等都应用广泛[5],冰敷可以降低局部組织的温度,消除肿胀,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愈合[6],但它对于压疮的疗效报道很少。为此我们对在我院住院的患者进行了一项前后治疗对照研究探讨冰敷疗法对压疮的疗效。
1 材料和方法
选取我科有压疮的患者13例。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77岁,平均年龄48.4岁,按根据国际标准将压疮分为4期[7],对1~3期的压疮进行治疗。13例患者共30处压疮,包括耳朵、膝关节周围、脚趾以及背部和臀部,其中4期压疮和伴有糖尿病的压疮患者被排除在本次治疗范围外。30处压疮中Ⅰ期12例Ⅱ期14例Ⅲ期4例,以治疗前压疮直径大小作为测量指标,采取前后对照治疗,并记录每一期压疮治愈的天数。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
Ⅰ期:非苍白性发红,皮肤完整,发红,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楚,压之不褪色,常局限于骨凸处。Ⅱ期:部分皮层受损部分表皮受损,皮肤表浅溃疡,基底红,无结痂,也可为完整或破溃的血泡。Ⅲ期:全层皮肤缺失全层皮肤缺失,但肌肉,肌腱和骨骼尚未暴露,可有结痂、皮下隧道。Ⅳ期:全层组织缺失,全层皮肤缺失伴有肌肉,肌腱,和骨骼的暴露,常有结痂和皮下隧道。
操作步骤:
首先将适量冰块装入尼龙袋中,压疮区域用无菌纱布覆盖,将冰块敷于患处,持续5分钟后拿走冰块,除去无菌纱布,再在压疮表面敷上含有庆大霉素溶液的纱布。每天3~5次。
2 结果
30处压疮中治愈23处,根据不同分期压疮平均治愈天数平均分别为Ⅰ期3.1天;Ⅱ期7.0天;Ⅲ期9.1天。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Ⅰ期和Ⅲ期压疮前后治疗直径变化没有明显差异(tⅠ=0.16,P>0.05;tⅢ=0.68,P>0.05)但Ⅱ期压疮治疗前后差异明显(t=2.25,P<0.05)。(表1)。
表1 治疗前后压疮直径变化和相关统计量
Ⅰ期(12例)Ⅱ期(14例)Ⅲ期(4例)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13.1±2.4)mm(13.0±2.6)mm(16.4±3.3)mm(14.0±2.4)mm(19.7±2.9)mm(18.8±2.7)mmt=0.16t=2.25t=0.68P>0.05P<0.05P>0.05 单位:mm均数±标准差。
3 讨论
压疮是长期卧床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数据显示压疮在重症患者的发生率为17.4%~18.6%。压疮治疗过程十分复杂,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适。研究显示,在每10名重症患者中就有1名患者有压疮,可见其发生率之高[7]。
冰敷疗法的机理系冷效应作用原理,促进血管收缩,降低组织渗透,减降组织张力,降低耗氧量,从而减轻或抑制水肿,渗出,出血等创伤所致主要病变。冰敷疗法通过收缩血管保证热量不被丧失,一段时间后,血管在不断地根据外环境选择性收缩或者舒张,直到最后发生血管舒张。慢性损伤中有促进组织修复,缓解组织粘连,减轻瘢痕组织的压迫作用,促进肿胀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代谢。关于冰敷的理论机制、实践价值的研究可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充实。
本研究结果显示冰敷疗法对于Ⅱ期压疮有很好的疗效,但是Ⅰ期和Ⅲ期压疮疗效无明显差异。但是由于样本量小,单纯这一结果并不能对冰敷的效果下定论。根据患者的体重,疾病情况和活动程度在治疗期间采取相应的营养补给措施。然而这一治疗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冰敷疗法治疗压疮的有效性,是一项值得推广的疗法。
参考文献
[1]Allcock, N, Wharrad, H, & Nico]lson, A. Interpretation of pressure-sore prevalence.[J] International Advanced Nursing, 1994,20(6):37-45
[2]陆微,温嫔,谢晖等.临床压疮护理预防及基础循证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4):247-249
[3]Barratt, E. Putting risk calculators in their place. [J]Nursing Times,1987, 83(2):65-70
[4]葛兆霞.压疮护理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2(2):
80-83
[5]Bergstrom, N., & Demuth, P.A. A clinical trial of the Braden scale for predicting pressure sore risk. Nursing Clinics ofNorth America,1987,22:417-428
[6]宋艳玲,林有.冰敷疗法在运动创伤中的应用[J].冰雪运动,2005,1(1):41-42
[7]Bergstrom,N., Braden, B., Laguzza, A, et al The Braden scale for predicting pressure sore risk. [J]Nursing Research, 1987,36:20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