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_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6月11日-12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和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协办的第四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在重庆举行,研讨会的主题为“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该研讨会是对外传播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的高端理论研讨会,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燕平等出席会议并为优秀论文作者颁奖。来自我国新闻宣传、涉外工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省区市新闻办等单位的领导、知名媒体人士和专家学者约280人与会。
  大会演讲探索“融通中外”的话语实践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在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一改主旨发言的格式化,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他指出,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是外宣业界和理论界交流观点、碰撞思想的一个重要平台。研讨会已连续举办了三届,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此次研讨会以“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为主题,紧扣当前对外宣传的重大命题,非常有意义。对外宣传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对外话语体系就是沟通不同文化、促进文明互鉴的桥梁。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是我们向世界讲述更生动的中国故事、传播更响亮的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路径。他强调,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要把握好以下重点:一要增强话语自信;二要紧扣时代主题;三要体现中国价值;四要做到融通中外;五要强化创新意识。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在大会演讲中,就“如何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提出六点建议:一是认清对外传播形势,主动进取;二是构建中国特色价值和话语体系;三是提高议题设置能力,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四是尊重海外受众习惯,讲好中国故事;五是重视新老媒体融合发展,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六是发挥广大华侨华人的独特作用。
  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作了题为《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推动对外传播工作迈向高峰》的大会演讲。他认为,对外传播领域也存在着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有“高原”缺“高峰”现象,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应该成为对外传播迈向高峰的一个突破口。他提出六点建议:一要加强翻译类的外语教学和科研水平;二要内知国情、外知世界;三要通过建立机制来逐步形成我们话语体系的建设;四要解决好翻译的问题;五要让中外文工作者共同努力;六要认识、研究、把握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规律性。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腾讯大渝网总编辑张采兵分别就“对外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创新”和“新技术时代的传播变革”作大会演讲。
  六个分论坛主题紧扣当前对外宣传的重大命题
  本届研讨会同时设有“讲好中国故事与构建对外话语体系”高峰论坛,以及“智库与话语体系建设”、“大数据与国家形象传播”、“国家形象传播与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城市形象与国家品牌传播”、“翻译与对外话语创新”五个专题论坛。六个论坛分别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和中联部新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和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以及中国翻译研究院承办。
  1.“讲好中国故事与构建对外话语体系”高峰论坛。作为本届研讨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论坛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与中联部新闻办联合承办,旨在凝聚起党政部门、科研院所与媒体业界等多方力量,推动各方良性对话、相互协作,共同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和前提。在新媒体时代,应该以企业化、市场化的运营方式,新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观点,阐释中国特色。要积极推动国际传播新秩序的建立,整合资源制定立体化的中国对外传播战略。
  中联部研究室参赞柴尚金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形成,不靠中国自说自话,自我标榜,其影响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国家行政学院国际部主任董青结合该院组织的“讲好中国故事”主题沙龙,对如何更好地对外阐释中国道路提出了思考和建议。她指出,要统筹协调,做好长远规划;要搞清楚讲什么,与外界沟通什么;要注意沟通的方法,深入浅出,灵活多样;要利用多领域多平台的沟通渠道。
  美国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刘康表示,讲中国故事和中国话语体系,要重视如何与国际接轨。同时,中国文化传播要走出自娱自乐的局限。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介绍了当今中国人的“世界观”的调查数据。他建议,中国作为大国,要有对外传播话语的大国风范与大国气度。要以跨文化的话语协商与外界寻求公约数。
  2.“智库与话语体系建设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1》发布”专题论坛。该分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承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构建国家战略传播体系、建设跨越学科壁垒的高校智库、推动中国文学国际传播、构建知识共享与思想交流伙伴关系的中非智库形态、推动“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和精细化等主题进行了广泛研讨。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在发言中指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的国家战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自成立以来产出了系列重大标志性成果,有力服务了国家文化走出去智库建设。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徐青森认为,高校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和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应在深化理论研究基础上努力提升战略研究能力,不断探索新型智库管理和运作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智库创新团队特别是领军人物的思想引领作用,产出扎实有力的成果服务党和国家决策。
  就中国智库的发展现状,以及如何发展才能服务好我国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任务,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分析说,中国智库目前需要超越学科化。当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壁垒,长期被复制到中国智库界,导致后者政策智力支持的捉襟见肘,远远跟不上时代与决策者的需求。他认为,智库应是一个全面寻找现实问题的政策解决方案的咨询机构,需要基于专业学科,超越学科化,回归现实的本体,才能破除智库发展的知识障碍。   3.“大数据与国家形象传播”专题论坛。该论坛由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承办。大数据,被誉为“未来的新石油”。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数据资源和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一样,已经成为国家未来的重要战略资源,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及其路径选择。大数据的思维变革,将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技术工具和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之间的关系。论坛围绕大数据和回应性政府建设、大数据和国家形象的战略传播、国家形象塑造中的大数据思维,以及大数据技术与企业等展开了深入交流研讨。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大数据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程学旗,以技术视角分析了大数据与在线社会媒体的应用,他认为,从技术来看,数据存在是一种网络化存在,大数据挖掘面临四大挑战:数据复杂性、计算复杂性、系统复杂性和学习复杂性。可以从流行度、影响力、价值功劳的分配三个方面运用大数据来分析在线社会媒体。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传播学院李海容教授分享了大数据与企业声誉的研究成果。他提出,在美国互联网关于中国企业的报道中,联想公司一家的报道占据了97%的内容,其他比较突出的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集团、中石化、中国联通等等;92%的网络内容关注的是中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这些内容都是和用户有关;近70%的内容来自于论坛等,而非新闻报道;将近40%的内容对中国企业持正面评价,近30%的内容持中性评价;这些正面评价主要集中在产品服务、公司增长和收入利润等方面,负面感情则集中在产品服务和公司道德等方面。
  4.“国家形象传播与对外话语体系创新”专题论坛。该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承办。论坛上,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协同创新中心举行了2014年度调查“中国人的世界观”发布。发布指出,虽然中国人对世界非常关注,但对各国的文化体验并不多。美国和中国是当今国人心目中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世界大国,但印度的大国地位被国人大大低估,而韩国的地位则被高估。俄罗斯和巴基斯坦被认为是中国的友邦,而在国人心目中,日本、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很糟糕。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范红认为,中国很重要的国际形象塑造,在于话语体系的变革。“国家的话语体系的建构,要讲大家都听得懂的话,讲大家分享的价值,不要让霸权的思想占据别人思想。同时要超越文字本身,上升到空间、感官、文化的消费,我们去讲一件事和一个人的故事,而不是讲理论体系。”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先红教授在核心价值观层面,就国家公共关系战略构想进行了阐述。她认为,核心价值观传播是一项“古今结合”、“内外兼顾”、“上天入地”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在“战略”与“策略”上同时做出筹划与安排,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讲好具体故事。
  5.“城市形象与国家品牌传播”专题论坛。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承办的该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就新媒体形势下如何进行城市形象推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认为,建构城市形象评价指标很重要,要找到可量化、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这样的指标体系不仅可以有效评价城市形象,而且可以为城市形象建设指明方向。
  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指出,应通过建构“软实力”评价体系来促进城市形象传播。他认为,城市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文化号召力、城市凝聚力、形象传播力、政府执政力、社会和谐力、教育发展力、科技创新力、商务吸引力、区域影响力、信息推动力。
  6.“翻译与对外话语创新”专题论坛。由中国翻译研究院承办的该论坛,内容聚焦翻译与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和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案例分析,以及对策建议。
  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在发言中指出,当前翻译形势面临外国受众变化、时代特点变化、中西文化鸿沟巨大等问题,翻译工作者在这个特殊时代应更加积极承担着融通中外的崇高职责,积极普及中国文化背景知识,保持和发扬中国的风格,以化解误会。
  新华社对外部主任严文斌通过分享现实案例,分析了政治术语数字化、领导语言个性化、中文语言多变化对政治话语对外传播带来的问题与挑战。同时提出,外媒并非一味接受我们标准语法的翻译,反而乐于按照他们的翻译方式,原汁原味表现中国特色。
  北京周报社社长李雅芳通过分享北京周报社在对外报道、党政文件翻译、新闻时政周刊方面的经典案例,提出以了解外国读者的需求和阅读习惯为基础,形成一种有规划、“去中国化”但绝不放弃中国特色的翻译,有利于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
  同时,中国翻译研究院在论坛期间发布了研究院的官方网站(www.catl.org.cn)、微信账号,以及《中国翻译研究院课题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以便与业界同行开展更加广泛的交流与互动,科学、规范地组织实施课题项目。
  跨界研讨的特点更加突出
  本届研讨会共收到来自全国的213篇论文,学科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到新闻学、传播学、国际政治、党建、文学、翻译等多个学科,是近两年国内国际传播理论最新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和交流。论文的特点更加贴近工作实践,更能抓住新的趋势和新兴问题,其中12篇被评为优秀论文,168篇论文入选大会论文集。
  在论坛随后的专家委员会会议上,与会专家委员对当前外宣工作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中国外文局将推出的《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究课题招标管理办法》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建议。
  本届研讨会在规模、层级、影响及参会代表的广泛性等方面均超过了前三届,参会人员跨地域、跨部门的特点更加突出,特别是有近30个省市区宣传部和新闻办的负责同志参会。可以说,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汇聚了政、产、学、研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带头人,是真正的“跨界”研讨。
  各界参会嘉宾和代表纷纷表示,高规格的第四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主题明确,议题设置丰富紧凑,讨论问题务实。议题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前瞻性,非常有吸引力,更贴近了与会者的需求,特别是政、产、学、研领域的广泛参与,使各自收获了不同于其他研讨会的视野和启示。
  第四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的召开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网、中新社、《中国社会科学报》,以及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38家中央和地方媒体到会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中国。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有效进入国际话语体系。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是一种特殊的战略资源,也是国家软实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增强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中国在国
期刊
作者周新民是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其创立了领导者核心能力理论,是我国领导科学研究领域“实践型理论家”和领导者核心能力研究领域知名专家,著有《国有企业领导者核心能力》等多部理論著作。该书从中国领导者核心能力的角度,阐述了习近平执政理念的特点和模式,揭示了习近平执政理念的核心原则,为习近平的哲学体系转化为可行性政策提供了路线图。作者解释了习近平执政理论的成
期刊
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国家间的思想文化交流与经贸往来愈发频繁,国与国之间需要通过跨文化传播增加了解、增进友谊,深化彼此的交流与合作。纪录片以其直观形象的影像语言、真实可感的文本结构易于跨越语言障碍,以较低的“文化折扣”降低理解难度,从而获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作为一种跨时空、跨文化传播属性的媒介,纪录片承担着历史阐释、社会记录、文化传承与国家软实力提升等使命,在国际传播与文
期刊
作者甘思德(Scott Kennedy)博士,是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弗里曼中国研究部副主任兼中国商业与政治经济项目负责人。该书对中国在过去三十年日渐参与全球治理、融入国际社会的重要领域进行了系统性分析,这些领域包括政治制度、金融贸易、知识产权、国际援助和气候变化等。该書认为,中国已经参与全球治理并融入国际社会,与此同时,全球机构和参与者也开始逐步适应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益活跃的联动过程。由于中国国
期刊
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不论是在建党之初,还是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对外传播均系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今中国日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对外传播担负的重大使命更为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专门就对外传播提出了一系列深谋远猷的精辟论断,形成了富有现实针对性、战略前瞻性、整体统一性的思想体系,为创新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提供了颇具里程碑意义的行动指南。本文
期刊
“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自2009年举办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该研讨会是对外传播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的高端理论研讨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已经成为对外传播领域的品牌活动。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汇聚了政、产、学、研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带头人,是真正的“跨界”研讨。  6年来,研讨会的主题从“中国现代传播体系的构建”“世界新格局与中国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到“全球传播:新趋势·新媒体·新实践”“构建融
期刊
外宣刊物作为中国传统媒介的对外传播途径,一直以来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刊物重要内容的图片,对刊物的信息质量和传播效果举足轻重。如何在新闻图片摄制与选取上不断创新思维方式与技术手段,呈现出更多的既符合西方受众的欣赏角度、价值观,又能公正、客观地体现中国国情的作品,提升外宣刊物在国际媒体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现今更加公开、透明的新闻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注重传播技巧 激发受众情感  “景别是视听语言的
期刊
从全球范围看,2017年是国际政治经济急剧变化的历史转折期,世界各国间史无前例地相互依存却又相互威胁和竞争,公众对国际事务的舆论开始出现从支持自由主义的国际秩序向孤立主义立场转变,民粹主义大行其道。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和平与发展需要借助公共外交在国际舆论空间大力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塑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国家的公共外交总体战略中,媒体外交是重要一环。当前,国外受众对中国的信息获取主要是通
期刊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政府通过阅兵等活动隆重庆祝。年初以来,国内主要媒体都通过各种渠道,包括重访重要抗战纪念地、寻访健在的抗战将士及亲属、挖掘新史料等方式,为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进行预热。对于国内民众而言,抗战系列报道主要目的是再现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让公众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抗战胜利已经过去七十年,如何向他们讲述抗战对于中国人民
期刊
(一)  位于黄土高原东端、太行山西麓的山西盂县,10多位大娘正等待着日本法庭的公正判决。这些当年受侵华日军肆意蹂躏的老人,为讨回公道,要回尊严,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克服各种困难,一次又一次地赴日诉讼。  周喜香1925年出生。1939年,侵华日军占领盂县,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周喜香便积极投身抗日工作。由于工作积极,她成为所在村抗日妇救会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8岁那年的一天,由于叛徒告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