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离不开文化,对于外语教师来说,在赋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使学生了解该种语言所依附的文化,使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同步发展。
关键词:英美文化 个人隐私 褒贬色彩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从广义来讲,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而言,它是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语言和文化一样都是社会产物,而且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比如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和反映文化生活的工具。语言中句子结构、话语结构、篇章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有的人虽然语法知识很扎实,英语说得非常流利,却对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知之甚少,以致在交际中屡遭挫折。
传统的外语教学特别强调语音、词汇、语法三大要素。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语言离不开文化,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风土人情、自然地理等各方面人类所具有的特征。对于外语教师来说,在赋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使学生了解该种语言所依附的文化,使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同步发展。
随着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各个环节的深化与改革,英语界同仁对英语教学之目的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大家一致认为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还应该介绍社会文化知识,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英美文化。在这里我只想列举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几个方面的不同之处。
1.教学中发现,对某些单词所带的褒贬色彩,中西文化就反映出不同的内容来。如ambitious一词就含有褒贬双层含意。中国人用贬义,表示某人“野心勃勃的”,用褒义,表示某人“有雄心壮志的”。“老”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然而,西方人却极少有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和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所以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old。
2.对待赞扬的态度,中国人总是谦虚地恭让;而西方人则比较实际,欣然地接受他人的赞扬,只需表示谢意即可。
3.在商店里或图书馆中为他人服务的问语也表现出是以“对方”为主还是以“自我”为核心。在中国的商店或图书馆,服务人员会问:“你想买点什么?”或“你想借什么书?”而在英美国家,他们则问:“What can I do for you?”,“May I help you?”相比之下,前者是以“对方”为主,而后者以“自我”为核心。
4.在中国的课堂上,教师们讲完一个知识点后,通常会问学生:“你们听懂了没有?”,“你们明白了吗?”而英美教师则说:“Have I made everything clear?”一个是强调“你”,一个则是强调“我”,显示出了文化差异。
5.对待个人隐私的界定与态度,中西文化有许多不同之处。由于西方国家强调以个人为核心,许多在我们看来可以公开的事情,他们则视为个人隐私,他们很忌讳别人打听诸如对方的姓名、年龄的大小、婚姻状况、工资收入、家庭生活、身体健康状况等个人问题。而这一切对中国人来说,这是对你的关怀,是亲密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两个英美人见面决不会询问对方的姓名、年龄。“What’s your name?”这句话常用在教师问学生,医生问患者,法官问被告等场合。在有些特定情况下,如就业面试、入境检查、户籍登记等一些公务场合,这方面的内容总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
如询问姓名和年龄:
Your name, please?
May I know your name, please?
Your age, please?
What’s your age, please?
Could you tell me your age?
询问身体是否健康时,语气要求委婉:
Are you feeling better?
Have you been to the doctor?
I hope you will be better now.
中国人见面时常问的前两句话是“你吃了吗?”,“你去哪里?”以示对方的关怀。而对英美人来说,这都是人家的隐私,不宜过问的。如:
中国人:
甲:“吃过了没有?”乙:“吃过了。”
甲:“上哪儿去了?”乙:“去……”。
英美人:
A: It’s a fine day, isn’t it?
B: Yes, I think so.
A: You look better now.
B: Thanks a lot.
6.在礼仪习俗方面的差异。
(1)中国人邀请客人赴宴时,常常谦虚地说:“吃顿便饭,随便坐坐。”“饭菜不好,请多多包涵。”等诸如此类的客套话。对于英美人士来说“便饭”,“饭菜不好”是否瞧不起人?而用完餐后,觉得如此丰富的宴席居然被称之为“便饭”,中国人是否太奢侈了,太浪费了。而在进餐当中,主人热情好客地劝吃劝喝,让英美人士大惑不解。他们在用餐时,一般不劝,只是说:“Help yourself,please.”吃多少,喝多少,完全自己決定。
(2)打电话时,中国人喜欢说我是谁,你是谁,英美人不能接受。他们认为打电话时彼此都看不见,不能用I,You,他们常说:This is...,Is that...等。
由此可见,文化在语言交际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总之,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作为英语教师,肩负着深刻领会英语文化内涵和英语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要摆脱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的束缚,把文化知识的传播贯穿于外语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本身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英美文化 个人隐私 褒贬色彩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从广义来讲,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而言,它是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语言和文化一样都是社会产物,而且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比如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和反映文化生活的工具。语言中句子结构、话语结构、篇章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有的人虽然语法知识很扎实,英语说得非常流利,却对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知之甚少,以致在交际中屡遭挫折。
传统的外语教学特别强调语音、词汇、语法三大要素。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语言离不开文化,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风土人情、自然地理等各方面人类所具有的特征。对于外语教师来说,在赋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使学生了解该种语言所依附的文化,使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同步发展。
随着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各个环节的深化与改革,英语界同仁对英语教学之目的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大家一致认为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还应该介绍社会文化知识,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英美文化。在这里我只想列举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几个方面的不同之处。
1.教学中发现,对某些单词所带的褒贬色彩,中西文化就反映出不同的内容来。如ambitious一词就含有褒贬双层含意。中国人用贬义,表示某人“野心勃勃的”,用褒义,表示某人“有雄心壮志的”。“老”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然而,西方人却极少有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和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所以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old。
2.对待赞扬的态度,中国人总是谦虚地恭让;而西方人则比较实际,欣然地接受他人的赞扬,只需表示谢意即可。
3.在商店里或图书馆中为他人服务的问语也表现出是以“对方”为主还是以“自我”为核心。在中国的商店或图书馆,服务人员会问:“你想买点什么?”或“你想借什么书?”而在英美国家,他们则问:“What can I do for you?”,“May I help you?”相比之下,前者是以“对方”为主,而后者以“自我”为核心。
4.在中国的课堂上,教师们讲完一个知识点后,通常会问学生:“你们听懂了没有?”,“你们明白了吗?”而英美教师则说:“Have I made everything clear?”一个是强调“你”,一个则是强调“我”,显示出了文化差异。
5.对待个人隐私的界定与态度,中西文化有许多不同之处。由于西方国家强调以个人为核心,许多在我们看来可以公开的事情,他们则视为个人隐私,他们很忌讳别人打听诸如对方的姓名、年龄的大小、婚姻状况、工资收入、家庭生活、身体健康状况等个人问题。而这一切对中国人来说,这是对你的关怀,是亲密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两个英美人见面决不会询问对方的姓名、年龄。“What’s your name?”这句话常用在教师问学生,医生问患者,法官问被告等场合。在有些特定情况下,如就业面试、入境检查、户籍登记等一些公务场合,这方面的内容总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
如询问姓名和年龄:
Your name, please?
May I know your name, please?
Your age, please?
What’s your age, please?
Could you tell me your age?
询问身体是否健康时,语气要求委婉:
Are you feeling better?
Have you been to the doctor?
I hope you will be better now.
中国人见面时常问的前两句话是“你吃了吗?”,“你去哪里?”以示对方的关怀。而对英美人来说,这都是人家的隐私,不宜过问的。如:
中国人:
甲:“吃过了没有?”乙:“吃过了。”
甲:“上哪儿去了?”乙:“去……”。
英美人:
A: It’s a fine day, isn’t it?
B: Yes, I think so.
A: You look better now.
B: Thanks a lot.
6.在礼仪习俗方面的差异。
(1)中国人邀请客人赴宴时,常常谦虚地说:“吃顿便饭,随便坐坐。”“饭菜不好,请多多包涵。”等诸如此类的客套话。对于英美人士来说“便饭”,“饭菜不好”是否瞧不起人?而用完餐后,觉得如此丰富的宴席居然被称之为“便饭”,中国人是否太奢侈了,太浪费了。而在进餐当中,主人热情好客地劝吃劝喝,让英美人士大惑不解。他们在用餐时,一般不劝,只是说:“Help yourself,please.”吃多少,喝多少,完全自己決定。
(2)打电话时,中国人喜欢说我是谁,你是谁,英美人不能接受。他们认为打电话时彼此都看不见,不能用I,You,他们常说:This is...,Is that...等。
由此可见,文化在语言交际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总之,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作为英语教师,肩负着深刻领会英语文化内涵和英语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要摆脱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的束缚,把文化知识的传播贯穿于外语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本身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