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体遭受感染、创伤、大出血、大手术等打击后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称为应激[1]。应激性高血糖(S)是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血糖水平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可发生高渗血症,导致多尿、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甚至中枢神经损伤[2]。因此,应激性高血糖影响并预示着病人的病情和预后不良。
应激性高血糖的流行病学特征
据文献报道,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43%~50%。一般认为,当机体受到强烈刺激时,2次空腹血糖水平≥7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者为应激性高血糖,2次空腹血糖在6.1~7.0mmol/L或随机血糖在7.8~11.1mmol/L,则为糖耐量受损。然而,对于血糖的升高到底是既往的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还是一过性应激所致,糖化血红蛋白(bA1c)有重要的鉴别意义。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既往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的人其值偏高,而一过性高血糖的人其值正常。
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病机制
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认为可能与应激后的神经内分泌失调有关。①儿茶酚胺类激素(CA):在创伤的早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被激活,释放大量儿茶酚胺,拮抗胰岛素的生物效应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②糖皮质激素(GC):应激状态下,机体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PA)被激活,释放大量的GC。③胰高血糖素:应激状态下,血中氨基酸增多与交感神经兴奋可通过激活β受体,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引起血糖升高。④生长激素(G):创伤修复刺激机体内G的分泌和释放。⑤细胞因子:应激状态下,体内细胞因子(IL-1、IL-6、NFα等)水平升高,对应激性高血糖的产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⑥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IR):应激情况下IR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一般来说,是由于受体前、受体和受体后功能障碍三部分组成的。
应激性高血糖的防治对策
积极控制原发病:原发病是应激反应的根源,正确处理原发疾病能减轻机体应激程度,减少应激激素如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皮质醇的释放,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正确的营养支持:高血糖是营养支持的主要障碍,因为高血糖本身可以引起IR和β细胞功能损害。另一方面,肠外营养(PN)也是高血糖的一个危险因素。基于这一前提,我们对可能引起高血糖的严重应激病人,提倡低热量营养支持。事实上,有许多研究表明,短时间低氮、低热量PN并不影响病人的累积氮平衡,却可减少感染等并发症。
胰岛素强化治疗: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高血糖可损害中性粒细胞及吞噬细胞功能,促使氧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增加,降低机体免疫功能;高血糖还可引起可溶性细胞内粘附分子-1(SICAM-1)等粘附分子明显增加,所有这些异常均易导致感染的发生率增加;高血糖还可导致肌肉分解代谢加速,刺激机体蛋白质分解。此外,高血糖还可以直接作用于大脑,引起脑水肿和神经细胞坏死。目前,国外许多临床中心推荐的界限为8.0mmol/L左右,同时每小时监测血糖并据此调节胰岛素输注速度以维持血糖稳定。
总之,应激性高血糖可增加危重病人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而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改善机体能量和物质代谢,减少感染等并发症,进而改善危重病人的预后,这个问题应引起广大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44-145.
2 袁壮,薛辛东.儿科急重症与疑难病例诊治评述.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13-516.
应激性高血糖的流行病学特征
据文献报道,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43%~50%。一般认为,当机体受到强烈刺激时,2次空腹血糖水平≥7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者为应激性高血糖,2次空腹血糖在6.1~7.0mmol/L或随机血糖在7.8~11.1mmol/L,则为糖耐量受损。然而,对于血糖的升高到底是既往的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还是一过性应激所致,糖化血红蛋白(bA1c)有重要的鉴别意义。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既往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的人其值偏高,而一过性高血糖的人其值正常。
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病机制
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认为可能与应激后的神经内分泌失调有关。①儿茶酚胺类激素(CA):在创伤的早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被激活,释放大量儿茶酚胺,拮抗胰岛素的生物效应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②糖皮质激素(GC):应激状态下,机体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PA)被激活,释放大量的GC。③胰高血糖素:应激状态下,血中氨基酸增多与交感神经兴奋可通过激活β受体,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引起血糖升高。④生长激素(G):创伤修复刺激机体内G的分泌和释放。⑤细胞因子:应激状态下,体内细胞因子(IL-1、IL-6、NFα等)水平升高,对应激性高血糖的产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⑥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IR):应激情况下IR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一般来说,是由于受体前、受体和受体后功能障碍三部分组成的。
应激性高血糖的防治对策
积极控制原发病:原发病是应激反应的根源,正确处理原发疾病能减轻机体应激程度,减少应激激素如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皮质醇的释放,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正确的营养支持:高血糖是营养支持的主要障碍,因为高血糖本身可以引起IR和β细胞功能损害。另一方面,肠外营养(PN)也是高血糖的一个危险因素。基于这一前提,我们对可能引起高血糖的严重应激病人,提倡低热量营养支持。事实上,有许多研究表明,短时间低氮、低热量PN并不影响病人的累积氮平衡,却可减少感染等并发症。
胰岛素强化治疗: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高血糖可损害中性粒细胞及吞噬细胞功能,促使氧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增加,降低机体免疫功能;高血糖还可引起可溶性细胞内粘附分子-1(SICAM-1)等粘附分子明显增加,所有这些异常均易导致感染的发生率增加;高血糖还可导致肌肉分解代谢加速,刺激机体蛋白质分解。此外,高血糖还可以直接作用于大脑,引起脑水肿和神经细胞坏死。目前,国外许多临床中心推荐的界限为8.0mmol/L左右,同时每小时监测血糖并据此调节胰岛素输注速度以维持血糖稳定。
总之,应激性高血糖可增加危重病人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而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改善机体能量和物质代谢,减少感染等并发症,进而改善危重病人的预后,这个问题应引起广大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44-145.
2 袁壮,薛辛东.儿科急重症与疑难病例诊治评述.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1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