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应用尤为重要。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每年需要向社会输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深入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入科学的教学方法成为改革的必由之路。本文首先分析社会对机电专业的人才需求,然后根据当前的问题规划今后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职;机电专业;教学;方法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稳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技术升级换代,机电专业人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社会需求为主导,开拓进取,将学生打造成为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一、社会对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涵盖多方面的专业技能教育,如机械、电工、数控,这些技术技能在我国新时期的建设中担当着重要角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企业的共识,高新技术产业对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需求猛增;国际贸易往来频繁,船舶、航运领域离不开机电制造的支持;竞争加剧,企业技术水平日新月异,设备更新与产品升级需要新型制造技术的助力。综合来看,新时期建设不仅需要具备理论知识的机电专业人才,更需要能够熟练驾驭专业技能,在生产、研发工作中表现出色的岗位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应当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积极为社会培育更多技术水平卓越的优秀人才,切实保障新时期建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机电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彰显出未来的发展前景,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仍然面临一定的问题,急需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程度不高。在机电专业中,各项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具有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存在难度。例如,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最初讲授理论内容时,学生不易深刻理解,进而产生学习的“断层”,学习兴趣逐渐下降,甚至有不少学生认为学习电工技术毕业后只能充当生产线上的工作人员,缺乏学习动机。这些问题源于学生缺少对专业前景的认知,在专业技术难度的压力下,学习自信心不足,因而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学生对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不强。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应用”成为检验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学生专业技术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仍然不强。比如,学生虽然掌握了电工的专业技术,但如果要求应用于船舶领域,就显得底气不足,担心无法胜任。再比如,学习机械和数控技术后,如何科学处理来样加工,确保工艺流程严谨,对此问题,学生也缺乏将理论和实践知识融会贯通的应用能力。
第三,学生对职业发展的定位比较模糊。机电专业人才具有广阔的职业前途,尽管最初的工作可能会从基层开始,这也恰恰是成为一名技术工程师的基础,说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需要循序渐进,这就涉及学生对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但实际上,教师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讲述后,学生往往无法清晰展望自己的职业生涯,担心自己只能成为普通的技术工人,职业发展的目标非常模糊。如果学生对今后的职业定位认识不足,岗位适应期就会延长,造成专业人才供给不足。
三、高职机电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举措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教学应努力从方法革新入手,依据高职教育的不同教学阶段,分别侧重对引导式教学、主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从而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技术功底,并持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第一,引导式教学。这一教学方法侧重于高职教育的早期阶段,目的是着力解决学生专业兴趣不高的问题。学生刚刚进入机电专业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将专业技术问题融入有代表性的应用领域,塑造生动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认识专业技术应用的重要性,树立应用意识,进而使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例如,在讲授电子技术课程时,教师可以从航海、航天等高精尖技术领域入手,系统分析电子控制系统的技术原理、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实践中容易引发故障的环节等。通过应用背景的引导,教学过程栩栩如生,专业技术教学和实践应用不再彼此独立,而是从教学之初就有机融合。为此,教师应广泛搜集富有吸引力的专业技术应用资料,并适时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技术应用现场,给予学生亲身感受技术优势的机会,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奠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基础。
第二,主题式教学。这一教学方法侧重于高职教育的中期阶段,目的是着力解决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学生从建立专业兴趣,直至真正熟练应用技术,这之间还需要跨越式的提升。随着专业技术教育的日渐深入,教师重模拟实践场景,锻炼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在此阶段,学生正在系统学习和积累专业技术,如果能够及时加以应用,学生将形成综合运用技术技能的良好习惯,并推动后续的学习,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教师应善于设计各类技术问题,使学生围绕不同的主题,集中强化专业技术应用,并提高技术驾驭本领。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重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确保主题式教学开展的环境。
第三,项目式教学。这一教学方法侧重于高职教育的后期阶段,目的是着力解决学生职业发展定位模糊的问题。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学生需要将几年时间学习的专业技术融会贯通,明确不同岗位阶段所要具备的实践技能,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所规划。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真实的项目训练学生的实战本领,加强学生对学习现状的反思,以便继续夯实技术技能,并在项目实践中加深对职业生涯的理解与认知,积聚向应用型人才迈进的强大动能。例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参与设备安装与调试项目,其中涉及多种元器件、零部件的识别、安装,回路检验,故障分析,运行调试等环节,教师负责对项目全程进行指导。整个项目实施下来,学生既能磨练专业技术,又能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积累项目经验,感受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用武之地,从而在职业生涯的道路上脚踏实地,步步进取。
总结
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帮助学生转换思维,增强专业学习的信心,尽快向应用型人才的标准靠拢。在高职院校中,机电专业教学工作应抓住时代机遇,勇于尝试创新改革,用新的方法引领学生不断提升职业素养,为新时期的建设贡献更加喜人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曲全鹏.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1).
[2]王琰.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改革的探讨——以高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
[3]郭秀华,陈祥林.机电一体化教学方法探索[J].职业,2010(29).
关键词:高职;机电专业;教学;方法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稳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技术升级换代,机电专业人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社会需求为主导,开拓进取,将学生打造成为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一、社会对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涵盖多方面的专业技能教育,如机械、电工、数控,这些技术技能在我国新时期的建设中担当着重要角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企业的共识,高新技术产业对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需求猛增;国际贸易往来频繁,船舶、航运领域离不开机电制造的支持;竞争加剧,企业技术水平日新月异,设备更新与产品升级需要新型制造技术的助力。综合来看,新时期建设不仅需要具备理论知识的机电专业人才,更需要能够熟练驾驭专业技能,在生产、研发工作中表现出色的岗位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应当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积极为社会培育更多技术水平卓越的优秀人才,切实保障新时期建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机电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彰显出未来的发展前景,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仍然面临一定的问题,急需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程度不高。在机电专业中,各项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具有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存在难度。例如,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最初讲授理论内容时,学生不易深刻理解,进而产生学习的“断层”,学习兴趣逐渐下降,甚至有不少学生认为学习电工技术毕业后只能充当生产线上的工作人员,缺乏学习动机。这些问题源于学生缺少对专业前景的认知,在专业技术难度的压力下,学习自信心不足,因而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学生对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不强。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应用”成为检验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学生专业技术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仍然不强。比如,学生虽然掌握了电工的专业技术,但如果要求应用于船舶领域,就显得底气不足,担心无法胜任。再比如,学习机械和数控技术后,如何科学处理来样加工,确保工艺流程严谨,对此问题,学生也缺乏将理论和实践知识融会贯通的应用能力。
第三,学生对职业发展的定位比较模糊。机电专业人才具有广阔的职业前途,尽管最初的工作可能会从基层开始,这也恰恰是成为一名技术工程师的基础,说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需要循序渐进,这就涉及学生对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但实际上,教师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讲述后,学生往往无法清晰展望自己的职业生涯,担心自己只能成为普通的技术工人,职业发展的目标非常模糊。如果学生对今后的职业定位认识不足,岗位适应期就会延长,造成专业人才供给不足。
三、高职机电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举措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教学应努力从方法革新入手,依据高职教育的不同教学阶段,分别侧重对引导式教学、主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从而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技术功底,并持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第一,引导式教学。这一教学方法侧重于高职教育的早期阶段,目的是着力解决学生专业兴趣不高的问题。学生刚刚进入机电专业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将专业技术问题融入有代表性的应用领域,塑造生动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认识专业技术应用的重要性,树立应用意识,进而使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例如,在讲授电子技术课程时,教师可以从航海、航天等高精尖技术领域入手,系统分析电子控制系统的技术原理、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实践中容易引发故障的环节等。通过应用背景的引导,教学过程栩栩如生,专业技术教学和实践应用不再彼此独立,而是从教学之初就有机融合。为此,教师应广泛搜集富有吸引力的专业技术应用资料,并适时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技术应用现场,给予学生亲身感受技术优势的机会,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奠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基础。
第二,主题式教学。这一教学方法侧重于高职教育的中期阶段,目的是着力解决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学生从建立专业兴趣,直至真正熟练应用技术,这之间还需要跨越式的提升。随着专业技术教育的日渐深入,教师重模拟实践场景,锻炼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在此阶段,学生正在系统学习和积累专业技术,如果能够及时加以应用,学生将形成综合运用技术技能的良好习惯,并推动后续的学习,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教师应善于设计各类技术问题,使学生围绕不同的主题,集中强化专业技术应用,并提高技术驾驭本领。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重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确保主题式教学开展的环境。
第三,项目式教学。这一教学方法侧重于高职教育的后期阶段,目的是着力解决学生职业发展定位模糊的问题。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学生需要将几年时间学习的专业技术融会贯通,明确不同岗位阶段所要具备的实践技能,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所规划。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真实的项目训练学生的实战本领,加强学生对学习现状的反思,以便继续夯实技术技能,并在项目实践中加深对职业生涯的理解与认知,积聚向应用型人才迈进的强大动能。例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参与设备安装与调试项目,其中涉及多种元器件、零部件的识别、安装,回路检验,故障分析,运行调试等环节,教师负责对项目全程进行指导。整个项目实施下来,学生既能磨练专业技术,又能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积累项目经验,感受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用武之地,从而在职业生涯的道路上脚踏实地,步步进取。
总结
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帮助学生转换思维,增强专业学习的信心,尽快向应用型人才的标准靠拢。在高职院校中,机电专业教学工作应抓住时代机遇,勇于尝试创新改革,用新的方法引领学生不断提升职业素养,为新时期的建设贡献更加喜人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曲全鹏.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1).
[2]王琰.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改革的探讨——以高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
[3]郭秀华,陈祥林.机电一体化教学方法探索[J].职业,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