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饮食消费在旅游活动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甚至与购物消费并驾齐驱。因此,饮食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正在被大力开发。本文试以地处西南凉山的彝族自治州的饮食为例,对其饮食文化资源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饮食 饮食文化 旅游开发
饮食作为旅游活动的六要素之一,不仅能保证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保证了旅游活动的丰富性。伴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扩展,饮食文化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饮食文化是指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居住区域不同,故生活习惯、饮食文化风格迥异,根据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食物来源及食物结构,可以大致划分为采集、渔猎型饮食文化,游牧、畜牧型饮食文化,农耕型饮食文化。若从区域文化差异和各民族文化关系来认识,则又大致可分为东北、华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南地区少数民则饮食文化,华东、华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笔者以西南凉山彝族地区饮食文化为例,谈谈饮食资源的开发问题。
一、彝族饮食文化资源概况
彝族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等省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喜种杂粮。彝族的杂粮以荞麦为主,肉食主要以猪、牛、羊为主,将其制成“坨坨肉”,蔬菜也仅有酸菜。彝族日常饮料以酒为主,民间有“汉人贵茶,彝族贵酒”之说。 我们会具体分析彝族的各种饮食资源。
首先是苦荞文化。凉山州是我国苦荞麦最大的生产基地。凉山彝人以苦荞麦为主食,一般将之做成荞麦粑粑。这种苦荞产于高寒山区,被誉为“五谷之王”,含多种微量元素、矿物质和维生素,有安神、活气血、润肠、通便、强心、减肥、美容等功效,正是基于其极高的营养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凉山州已开发出苦荞茶以及苦荞饼等相关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其次是肉食文化。彝族人待客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招待远方的客人要杀猪宰牛,牛、羊、猪在宰杀之前,要拉到客人面前走一趟,表明是专门为客人杀的。宰杀完毕后,将肉剁成块下水煮熟,然后起锅后再撒上辣椒、花椒、食盐等佐料。烤烧后会先将内脏让客人品尝,然后又把肉和酸菜一起煮成酸菜汤。这样主菜就基本齐全了。
再次是酒文化。彝族多居住于高寒地区,彝民不论男女老少皆嗜酒。他们喝酒时,常先把酒倒进大碗里,依次轮流喝着这一碗酒,这是对客人的敬重,所以在招待客人时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是餐具文化。凉山彝族的餐具处处体现了彝族风情。彝人的餐具特色在于漆器,漆器原材料来源于生长在高寒地带的优质紫荆木材。用紫荆木作胚胎,加上传统手工技艺,经割漆与制漆、胎骨选择与处理、横旋木胎、上色与彩绘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配色用传统的黑、黄、红三色,三色间隔使用。用红、黄两色作为主色在黑漆底上调配,这样就形成鲜明的冷暖、强弱、明暗的对比,具有一定的空间感。
二、彝族地区饮食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探讨
首先,该地区的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尚处低级阶段,仅仅为品尝旅游,即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谈不上任何饮食的营养搭配功能。所以该地区不能将饮食以文化资源的形式加以挖掘,使其成为旅游目的之一。其次,彝族地区的饮食文化资源仍以传统享受性为主,没有具体体验性活动。随着游客的探知欲的提高,旅客早已不满足于常规的“坐、等、吃”的享受模式。对于平日难得一见的民族特色饮食,凉山州旅游餐饮市场基本没有为游客提供参与性活动。再次,当地宣传力度有限。基于凉山旅游发展的现状,仅靠商家的宣传难以成气候,所以应该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挖掘其内涵。
凉山彝人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打造其文化对策如下:
1.从餐厅建筑和装修风格上展示彝族风情。
2.将一些与饮食有关的传说、典故、做法以文字和图画等形式展示。
3.以表演方式烘托文化。在客人进餐时欣赏各式彝族表演,使客人能够近距离体会彝人文化。
总而言之,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推动着文化产业继续发展。而“吃”不仅仅是旅游过程中的六大要素之一,它还是一种文化,一种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来说,在游览了民族风情,受到民族文化感染后,独特的饮食文化将展现其特有的饮食观念,特殊的文化形态还让旅游者更真实、更深刻地体验到旅游的精髓。因此,加快地区饮食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地方经济良性发展,而且影响民族文化的发展。所以要在旅游活动中加强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进而推动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毛震.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03).
[2]林育彬,李慧新.马海云基于体验视角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8(04).
(作者简介:魏楚楚,女,湖北十堰郧阳中学,中教二级,中教高级,研究方向:专门史,历史学;朱庆玲,女,湖北十堰郧阳中学,中教高级,研究方向:历史学)
关键词:饮食 饮食文化 旅游开发
饮食作为旅游活动的六要素之一,不仅能保证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保证了旅游活动的丰富性。伴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扩展,饮食文化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饮食文化是指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居住区域不同,故生活习惯、饮食文化风格迥异,根据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食物来源及食物结构,可以大致划分为采集、渔猎型饮食文化,游牧、畜牧型饮食文化,农耕型饮食文化。若从区域文化差异和各民族文化关系来认识,则又大致可分为东北、华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南地区少数民则饮食文化,华东、华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笔者以西南凉山彝族地区饮食文化为例,谈谈饮食资源的开发问题。
一、彝族饮食文化资源概况
彝族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等省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喜种杂粮。彝族的杂粮以荞麦为主,肉食主要以猪、牛、羊为主,将其制成“坨坨肉”,蔬菜也仅有酸菜。彝族日常饮料以酒为主,民间有“汉人贵茶,彝族贵酒”之说。 我们会具体分析彝族的各种饮食资源。
首先是苦荞文化。凉山州是我国苦荞麦最大的生产基地。凉山彝人以苦荞麦为主食,一般将之做成荞麦粑粑。这种苦荞产于高寒山区,被誉为“五谷之王”,含多种微量元素、矿物质和维生素,有安神、活气血、润肠、通便、强心、减肥、美容等功效,正是基于其极高的营养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凉山州已开发出苦荞茶以及苦荞饼等相关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其次是肉食文化。彝族人待客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招待远方的客人要杀猪宰牛,牛、羊、猪在宰杀之前,要拉到客人面前走一趟,表明是专门为客人杀的。宰杀完毕后,将肉剁成块下水煮熟,然后起锅后再撒上辣椒、花椒、食盐等佐料。烤烧后会先将内脏让客人品尝,然后又把肉和酸菜一起煮成酸菜汤。这样主菜就基本齐全了。
再次是酒文化。彝族多居住于高寒地区,彝民不论男女老少皆嗜酒。他们喝酒时,常先把酒倒进大碗里,依次轮流喝着这一碗酒,这是对客人的敬重,所以在招待客人时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是餐具文化。凉山彝族的餐具处处体现了彝族风情。彝人的餐具特色在于漆器,漆器原材料来源于生长在高寒地带的优质紫荆木材。用紫荆木作胚胎,加上传统手工技艺,经割漆与制漆、胎骨选择与处理、横旋木胎、上色与彩绘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配色用传统的黑、黄、红三色,三色间隔使用。用红、黄两色作为主色在黑漆底上调配,这样就形成鲜明的冷暖、强弱、明暗的对比,具有一定的空间感。
二、彝族地区饮食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探讨
首先,该地区的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尚处低级阶段,仅仅为品尝旅游,即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谈不上任何饮食的营养搭配功能。所以该地区不能将饮食以文化资源的形式加以挖掘,使其成为旅游目的之一。其次,彝族地区的饮食文化资源仍以传统享受性为主,没有具体体验性活动。随着游客的探知欲的提高,旅客早已不满足于常规的“坐、等、吃”的享受模式。对于平日难得一见的民族特色饮食,凉山州旅游餐饮市场基本没有为游客提供参与性活动。再次,当地宣传力度有限。基于凉山旅游发展的现状,仅靠商家的宣传难以成气候,所以应该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挖掘其内涵。
凉山彝人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打造其文化对策如下:
1.从餐厅建筑和装修风格上展示彝族风情。
2.将一些与饮食有关的传说、典故、做法以文字和图画等形式展示。
3.以表演方式烘托文化。在客人进餐时欣赏各式彝族表演,使客人能够近距离体会彝人文化。
总而言之,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推动着文化产业继续发展。而“吃”不仅仅是旅游过程中的六大要素之一,它还是一种文化,一种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来说,在游览了民族风情,受到民族文化感染后,独特的饮食文化将展现其特有的饮食观念,特殊的文化形态还让旅游者更真实、更深刻地体验到旅游的精髓。因此,加快地区饮食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地方经济良性发展,而且影响民族文化的发展。所以要在旅游活动中加强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进而推动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毛震.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03).
[2]林育彬,李慧新.马海云基于体验视角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8(04).
(作者简介:魏楚楚,女,湖北十堰郧阳中学,中教二级,中教高级,研究方向:专门史,历史学;朱庆玲,女,湖北十堰郧阳中学,中教高级,研究方向: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