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下是发生在中学校园的三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一:对问题,我不能视而不见
伴随着上课的铃声,班主任刘老师走进了教室。她在黑板上写下本节课学习的课题,吩咐学生们按要求预习教材后,就随手去关教室的门准备开始讲课。正当刘老师转身走向讲台时,只听“砰”的一声,被推开的门正好撞到了刘老师的后背上。学生们抬起头向门口望去,原来“闯”入教室的是不爱学习的赵亮。只见他满头是汗,一只手搂着一个篮球,另一只手提着校服。赵亮似乎也被眼前的情景吓呆了,他惊慌地把刚迈出的那只脚又缩了回去,低着头退到了墙角处。刘老师看上去很生气,但还是压低了嗓门说:“怎么又是你,不知道上课了吗?”赵亮有些害怕地小声回答道:“老师,我错了。”“错了?错了就要改正。你先出去,喊了‘报告’再进来。”听了刘老师的话,赵亮有些不高兴,他很不情愿地走出了教室。但他并没有按刘老师的要求喊“报告”,而是满脸不高兴地在教室门外站了一节课。
故事二:谁也难免犯错,改了就好
李红是高中某班的一名女生。入学以来,她一直担任着班委,学习成绩及各方面也都表现得不错。但在本学期的几次评优活动中,她都落选了。按惯例,学校又要进行每月一次的“优秀生”评选了。在周一的班会上,经过量化评比和投票选举,李红和其他三位学生被推评为本月的“优秀生”。学生们都为他们的获奖而感到高兴,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班主任张老师依次将“优秀生”胸牌送到每位获奖学生的手中。但当班主任将大红的“优秀生”胸牌递给李红时,从她的脸上看不出有丝毫的喜悦。更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李红不但没有像其他三位同学那样礼貌地向老师道谢,还很傲慢地说:“我才不稀罕呢。”随即,将胸牌扔到了地上。李红的这一举动,令学生们目瞪口呆,全班顿时一片寂静。张老师一句话也没说,只是环视了一下全班,然后弯下腰去把“优秀生”胸牌拾了起来,轻轻地弹了弹上面的尘土,端端正正地放到了李红的书桌上。之后,张老师又慈母般地拍了拍李红的肩膀,示意她坐下后才回到了讲台前,就像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一样,很平静地按原计划进行着下面的活动。
第二天一大早,李红主动来到了办公室。她诚恳地向张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李红说:“我自己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啦,说完那句话后心里就特别后悔,心想您肯定会生气。可是您并没有当众批评我,还关怀地拍了拍着我的肩膀……”李红哭了,她说自己感到很对不起张老师,也很感激班主任她的理解和宽容。她向张老师保证:“我以后再也不会犯糊涂了。”张老师仍然没有批评李红,她语重心长地对李红说:“老师理解你。谁也难免犯错误,改了就好。”
故事三:老师,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
一天中午,高中女生小兰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她情绪有些激动地对心理老师说:“柳红原来是我的好朋友,但是现在我很恨她。她为什么要背叛我?她凭什么把我内心的秘密告诉了别人?现在我心里有种被欺骗的感觉……”听了小兰的诉说,心理老师没有作任何是非性评判,只是问小兰:“你说的这个秘密很重要吗?”小兰点了点头。心理老师接着问:“既然很重要,为什么要告诉别人呢?”“我没有告诉别人,只对柳红一个人讲了。”小兰辩解道。“你觉得让一个人知道与让几个人知道有什么区别吗?”“当然有区别。因为柳红原来是我的好朋友。”“就因为是好朋友?还有别的原因吗?譬如,你是不是觉得那些话憋在心里很难受,才说给柳红听的?”小兰没有回答。心理老师接着说:“你想想,你的事你自己都憋不住,别人又怎么能憋得住呢?而且,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你认为重要的事,柳红不一定也这么认为,这样她就很可能在无意间说了出去呀。是啊,每个人都要学会为别人保守秘密,这是一种美德。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做到,但却很难保证别人也做到。再说,别人也没有替你保密的责任呀。”“那我该怎么办呢?”小兰有些失望。“对于重要的事情,如果自己憋在心里难受,不妨通过写日记这种自我对话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既可以达到宣泄的目的,别人又不会知道,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老师,我懂了,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小兰笑了,她笑得是那样开心、那样自信。
老师,您关注学生的什么
在以上三则故事中,三位老师对事件的不同处理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故事一,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问题(迟到行为),因为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所以在处理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态度上的生硬和情绪上的急躁,而忽视了学生行为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急匆匆跑回教室)及学生此时惊慌不安的心情。结果是老师的“苦心”不被学生理解和接受,造成了师生双方情感上的对立和无效的教育结果。故事二,张老师用人性化的方式处理了所面临的问题,言行举止中传达了自己对学生矛盾心情的理解。张老师知道,李红并不是真的不“稀罕”,而是太想得到“优秀生”这个荣誉,只是由于一直没有得到而心里有些怨气。故事三,心理老师说,引导一个人心理的成长,比帮助他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更重要。因为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他还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老师不可能永远跟在他后面。
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未成年、未成熟、容易犯错误的学生,接受他们容易犯错误这一事实,有助于我们处理问题过程中的冷静和人性化。当我们把教育的视点从关注“问题”移到关注“人(情感)”,从关注“人”移到关注“成长”时,就不会对突发问题“如临大敌”,就不会漠视学生内心的情感需要。只有如此,我们才会把教育过程变成为促进学生成长、成熟的过程。
(作者单位:天津市大港三中心理室。电邮:[email protected])
编辑/于 洪
终校/舒 娟
故事一:对问题,我不能视而不见
伴随着上课的铃声,班主任刘老师走进了教室。她在黑板上写下本节课学习的课题,吩咐学生们按要求预习教材后,就随手去关教室的门准备开始讲课。正当刘老师转身走向讲台时,只听“砰”的一声,被推开的门正好撞到了刘老师的后背上。学生们抬起头向门口望去,原来“闯”入教室的是不爱学习的赵亮。只见他满头是汗,一只手搂着一个篮球,另一只手提着校服。赵亮似乎也被眼前的情景吓呆了,他惊慌地把刚迈出的那只脚又缩了回去,低着头退到了墙角处。刘老师看上去很生气,但还是压低了嗓门说:“怎么又是你,不知道上课了吗?”赵亮有些害怕地小声回答道:“老师,我错了。”“错了?错了就要改正。你先出去,喊了‘报告’再进来。”听了刘老师的话,赵亮有些不高兴,他很不情愿地走出了教室。但他并没有按刘老师的要求喊“报告”,而是满脸不高兴地在教室门外站了一节课。
故事二:谁也难免犯错,改了就好
李红是高中某班的一名女生。入学以来,她一直担任着班委,学习成绩及各方面也都表现得不错。但在本学期的几次评优活动中,她都落选了。按惯例,学校又要进行每月一次的“优秀生”评选了。在周一的班会上,经过量化评比和投票选举,李红和其他三位学生被推评为本月的“优秀生”。学生们都为他们的获奖而感到高兴,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班主任张老师依次将“优秀生”胸牌送到每位获奖学生的手中。但当班主任将大红的“优秀生”胸牌递给李红时,从她的脸上看不出有丝毫的喜悦。更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李红不但没有像其他三位同学那样礼貌地向老师道谢,还很傲慢地说:“我才不稀罕呢。”随即,将胸牌扔到了地上。李红的这一举动,令学生们目瞪口呆,全班顿时一片寂静。张老师一句话也没说,只是环视了一下全班,然后弯下腰去把“优秀生”胸牌拾了起来,轻轻地弹了弹上面的尘土,端端正正地放到了李红的书桌上。之后,张老师又慈母般地拍了拍李红的肩膀,示意她坐下后才回到了讲台前,就像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一样,很平静地按原计划进行着下面的活动。
第二天一大早,李红主动来到了办公室。她诚恳地向张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李红说:“我自己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啦,说完那句话后心里就特别后悔,心想您肯定会生气。可是您并没有当众批评我,还关怀地拍了拍着我的肩膀……”李红哭了,她说自己感到很对不起张老师,也很感激班主任她的理解和宽容。她向张老师保证:“我以后再也不会犯糊涂了。”张老师仍然没有批评李红,她语重心长地对李红说:“老师理解你。谁也难免犯错误,改了就好。”
故事三:老师,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
一天中午,高中女生小兰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她情绪有些激动地对心理老师说:“柳红原来是我的好朋友,但是现在我很恨她。她为什么要背叛我?她凭什么把我内心的秘密告诉了别人?现在我心里有种被欺骗的感觉……”听了小兰的诉说,心理老师没有作任何是非性评判,只是问小兰:“你说的这个秘密很重要吗?”小兰点了点头。心理老师接着问:“既然很重要,为什么要告诉别人呢?”“我没有告诉别人,只对柳红一个人讲了。”小兰辩解道。“你觉得让一个人知道与让几个人知道有什么区别吗?”“当然有区别。因为柳红原来是我的好朋友。”“就因为是好朋友?还有别的原因吗?譬如,你是不是觉得那些话憋在心里很难受,才说给柳红听的?”小兰没有回答。心理老师接着说:“你想想,你的事你自己都憋不住,别人又怎么能憋得住呢?而且,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你认为重要的事,柳红不一定也这么认为,这样她就很可能在无意间说了出去呀。是啊,每个人都要学会为别人保守秘密,这是一种美德。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做到,但却很难保证别人也做到。再说,别人也没有替你保密的责任呀。”“那我该怎么办呢?”小兰有些失望。“对于重要的事情,如果自己憋在心里难受,不妨通过写日记这种自我对话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既可以达到宣泄的目的,别人又不会知道,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老师,我懂了,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小兰笑了,她笑得是那样开心、那样自信。
老师,您关注学生的什么
在以上三则故事中,三位老师对事件的不同处理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故事一,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问题(迟到行为),因为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所以在处理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态度上的生硬和情绪上的急躁,而忽视了学生行为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急匆匆跑回教室)及学生此时惊慌不安的心情。结果是老师的“苦心”不被学生理解和接受,造成了师生双方情感上的对立和无效的教育结果。故事二,张老师用人性化的方式处理了所面临的问题,言行举止中传达了自己对学生矛盾心情的理解。张老师知道,李红并不是真的不“稀罕”,而是太想得到“优秀生”这个荣誉,只是由于一直没有得到而心里有些怨气。故事三,心理老师说,引导一个人心理的成长,比帮助他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更重要。因为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他还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老师不可能永远跟在他后面。
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未成年、未成熟、容易犯错误的学生,接受他们容易犯错误这一事实,有助于我们处理问题过程中的冷静和人性化。当我们把教育的视点从关注“问题”移到关注“人(情感)”,从关注“人”移到关注“成长”时,就不会对突发问题“如临大敌”,就不会漠视学生内心的情感需要。只有如此,我们才会把教育过程变成为促进学生成长、成熟的过程。
(作者单位:天津市大港三中心理室。电邮:[email protected])
编辑/于 洪
终校/舒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