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文艺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迈入新时代的指路明灯。在攀登文艺高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文艺观并领悟其深刻内涵。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习近平文艺观诞生的时代背景。其次,本文从文艺的本质、功能、创作、评论四个维度归纳了习近平文艺观的主要观点,并分析阐述了其深刻内涵。
[关键词]文艺观 文化软实力 文艺创作 文艺评论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4245(2019)06-0040-04
DOI: 10.19499/j.cnki.45-1267/c.2019.06.008
一、引言
习近平文艺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迈入新时代的指路明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1]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很关注和强调文艺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不同的多个重要场合就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发表过多次重要论述,比如,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隔两年后,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最近一次是在2019年3月4日看望全国政协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对文化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前两次重要讲话较为完整、科学、集中地体现了习近平文艺观,是习近平文艺观产生的重要标志。[2]习近平文艺观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和崭新理论成果,在文艺领域引起一系列强烈热情的反响,给我国文艺界送来了一股巨大的沁人心脾的清朗之风,标志着新时期我们党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因此在攀登文艺高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文艺观并领悟其深刻内涵。
二、习近平文艺观诞生的时代背景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其深厚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文艺观的诞生也不例外。习近平文艺观的产生是有时代条件的,它的许多观点只能在当下这个时候提出,可以说习近平文艺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几十年发展改革的大环境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高屋建瓴并与时俱进地直面和反思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诸多现实问题,并在不断深度探索思考中逐步形成具有极大创新性的文艺理论体系的。
(一)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毋庸置疑,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比拼,已经不仅仅是硬实力层面(经济、科技、军事等)的较量,文化软实力(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层面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其文化软实力的巨大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瑰宝,是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得以具备的情感基石,是国内各民族友好和谐、凝心聚力的強大的精神纽带;其二,优秀文化的积极传播和交流有利于其他国家认同和接纳,缩短国与国之间的情感距离,为国家发展赢得更加和平宽松、和谐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从而使本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在国际上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习近平文艺观是中国共产党主动积极顺应新时代呼唤,勇于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做出的主动回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要求。
1.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文化建设发展相对滞后和薄弱,亟待解决突出问题和矛盾甚多。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这辆“高速动车”的牵引和带动下,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国际地位和话语权得到极大提升,因当肯定的是,文化建设发展所提供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且无可替代的。但是由于文化先天与生俱来的意识形态属性等原因,文化建设发展长期都是处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窘况,致使文化建设和发展与经济的飞速发展逐渐脱节,日渐显示出其滞后性。而文化建设发展长期严重滞后,将会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2.人民精神需求正在随着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当前,多数老百姓的基本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因此对更上一层楼的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特别是在精神文化生活层面的需求比之以往有了更多更高的期望。比如,文艺作品作为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观众和读者期待更高质量的文艺精品佳作,有更多选择的不同层次供给。而目前的现实是文艺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文艺精品力作数量不多,多层次多样化服务缺位和不到位,而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就难以尽快实现。习近平文艺观正是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逻辑起点,面对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面对文化事业发展的短板和内生发展要求应运而生。
三、习近平文艺观的主要观点及其深刻内涵
笔者通过认真学习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博大精深内容体系的习近平文艺观,在借鉴其他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艺的本质、功能、创作、评论四个维度将习近平文艺观归纳为如下“四观”,并分析其深刻内涵。
(一)人民中心论的文艺本质观——回答“为谁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根本宗旨就是文艺是属于人民的。习近平文艺观坚守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根本宗旨,把以人民为中心这条思想主线贯穿在庞大的理论体系当中,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属性,坚持和发展了人民中心论的社会主义文艺本质观,坚定明确地回答了“为谁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这个为谁立言的根本问题。 习近平文艺观认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3]“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3]正是因为人民是社会生活的创造者、社会历史的变革者和社会时代前进的开拓者,所以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立言,也是因为以人民为主体的现实生活永远都是所有文艺创作的强大根基和活力源泉,同时又是因为人民是一切优秀文艺作品的鉴赏者和评判者,由此而决定了文艺同人民的紧密联系和主从关系。习近平文艺本质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方法,明确阐述文艺和人民关系,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彰显时代精神的文艺功能观——回答“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艺”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两会期间看望文化艺术界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启示我们要深刻思考文艺与时代的关系。
习近平文艺观在研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发展史和我国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史等中外文艺发展史后,从文艺与时代的关系视角明确和深刻阐述社会主义文艺的功能,认为“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1]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1] “任何文艺作品都是需要通过传达一种精神或者思想来实现与观众的共鸣,或是讽刺现实以激发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或是歌颂人性光辉指引人们向善,都有着情感的温度和现实的蕴藉,而缺乏精神性的文艺作品是没有灵魂的文艺废品”[1]
古今中外有许多文艺大家对文艺与时代的关系都有精辟的闡述。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大意是文章应该是为时代而书写的,诗歌应该为当代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创作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说过:“只有那些在强大而蓬勃的思想影响之下,只有能够满足时代迫切要求的文学倾向,才能得到灿烂的发展”。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时代变迁和和社会变革,都会影响文艺创作并在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其意思是说,随着时代的交替更移,不同时代崇尚文采都会有所变化。然而,意识除了反映存在,同时也还会反作用于存在,文艺绝不是也不应该是被动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文艺反作用于时代尤其体现在文艺能够直面回答时代课题。比如,反帝反封建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最尖锐的时代课题。与之对应,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茅盾(《林家铺子》《子夜》)等作家的文学作品就代表了五四作家对时代课题的强有力回应;民族矛盾是抗日战争时期最突出的主要矛盾,因此,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是当时最紧迫的时代课题。与之对应的就是以夏衍、于伶、田汉、聂耳、冼星海等众多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保卫卢沟桥》、《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大量文艺作品,旗帜鲜明地昭示了中华民族誓死保卫祖国的坚定决心,极大地唤起和鼓舞了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热情与士气。再比如,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之所以受到国人的极大关注并取得极大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电影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当代我国极力倡导的全球价值观,从而彰显了新时代文艺功能和价值。总之,彰显时代精神、引领时代风气是文艺理所应当承担的崇高使命,这是文艺的性质使然。习近平文艺功能观创造性地回答了“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这一根本问题。
(三)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文艺创作观——回答“怎样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创作”
在遵循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规律的基础上,习近平文艺观阐述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根本要求、根本方法。
对于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而言,习近平文艺观认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是对文艺创作的根本要求和时代要求,也是文艺创作致力于实现的最高目标。何为优秀作品?何为精品?习近平文艺观指出:“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关于文艺创作的根本方法,习近平文艺观认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3] “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3] “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3] “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3]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3]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3]
创作优秀文艺作品需要具备一些条件,但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创作者必须心中有人民,正如习近平文艺观认为“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传世之心”。而要做到这一点,文艺工作者必须静下心来,沉下身去,根除抛弃浮躁功利的心理和思想,全身心的深入生活,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才能创作出文艺精品,这是创作文艺精品的必由之路,许多成功的文艺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一旦偏离这条文艺创作之路,想另寻捷径,文艺创作必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会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总之,习近平文艺创作观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同时又充满了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时代精神,创造性地回答了 “怎样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创作” 的根本问题。为新时期的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 (四)人民需要和双效统一的文艺评论观——回答“文艺评论应该坚守的原则立场、根本方法和标准是什么?”
习近平文艺观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这段话明确强调了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对文艺创作的积极推动作用。那么,文艺评论应该坚守和遵循什么原则立场、根本方法和标准?习近平文艺评论观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
从文艺评论来说,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定要评之有则,论之有道。[4]回顾历史,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邓小平同志也指出:“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习近平文艺观更是言简意赅:“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3]社会主义文艺的宗旨是为人民,这就决定了文艺评论应当遵循“人民中心”这个基本属性, 因此,人民需要就是文艺评论应该坚守的根本原则立场。
对于文艺评论之根本方法,习近平文艺观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判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3]因此,在以“人民中心”为根本原则立场的基础上,习近平文艺观提出了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四维”方法体系:“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3]
当今的文艺评论有一个需要评论家们深刻反思和严肃对待的问题,这就是浮躁之风和功利主义蔓延。[2]对此习近平文艺观具有针对性地对文艺评论提出要求:“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3]“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3] 很显然,倘若评论家的话语权和判断力被市场逻辑牵着走,沦为金钱的奴隶,那就很难在文艺评论中看到良知和真知灼见,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文艺观明确提出了文艺评论“双效统一”的根本标准:“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3] 這就要求文艺评论家们必须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牢记文化使命和社会担当,始终将“双效统一”作为文艺评论的根本标准,使文艺评论真正做到“评”之精准、科学,“论”之剀切、深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 (2016-11-30)[2019-11-22]http://news.cctv.com/2016/11/30/ARTIXb5UVFFdlOyJDAqC dsCZ161130.shtml.
[2]董学文.充分认识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17-10-27.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5-10-14)[2019-11-20]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4]艾斐.文艺之灯[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戴学明
[关键词]文艺观 文化软实力 文艺创作 文艺评论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4245(2019)06-0040-04
DOI: 10.19499/j.cnki.45-1267/c.2019.06.008
一、引言
习近平文艺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迈入新时代的指路明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1]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很关注和强调文艺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不同的多个重要场合就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发表过多次重要论述,比如,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隔两年后,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最近一次是在2019年3月4日看望全国政协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对文化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前两次重要讲话较为完整、科学、集中地体现了习近平文艺观,是习近平文艺观产生的重要标志。[2]习近平文艺观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和崭新理论成果,在文艺领域引起一系列强烈热情的反响,给我国文艺界送来了一股巨大的沁人心脾的清朗之风,标志着新时期我们党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因此在攀登文艺高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文艺观并领悟其深刻内涵。
二、习近平文艺观诞生的时代背景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其深厚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文艺观的诞生也不例外。习近平文艺观的产生是有时代条件的,它的许多观点只能在当下这个时候提出,可以说习近平文艺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几十年发展改革的大环境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高屋建瓴并与时俱进地直面和反思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诸多现实问题,并在不断深度探索思考中逐步形成具有极大创新性的文艺理论体系的。
(一)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毋庸置疑,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比拼,已经不仅仅是硬实力层面(经济、科技、军事等)的较量,文化软实力(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层面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其文化软实力的巨大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瑰宝,是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得以具备的情感基石,是国内各民族友好和谐、凝心聚力的強大的精神纽带;其二,优秀文化的积极传播和交流有利于其他国家认同和接纳,缩短国与国之间的情感距离,为国家发展赢得更加和平宽松、和谐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从而使本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在国际上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习近平文艺观是中国共产党主动积极顺应新时代呼唤,勇于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做出的主动回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要求。
1.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文化建设发展相对滞后和薄弱,亟待解决突出问题和矛盾甚多。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这辆“高速动车”的牵引和带动下,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国际地位和话语权得到极大提升,因当肯定的是,文化建设发展所提供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且无可替代的。但是由于文化先天与生俱来的意识形态属性等原因,文化建设发展长期都是处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窘况,致使文化建设和发展与经济的飞速发展逐渐脱节,日渐显示出其滞后性。而文化建设发展长期严重滞后,将会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2.人民精神需求正在随着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当前,多数老百姓的基本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因此对更上一层楼的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特别是在精神文化生活层面的需求比之以往有了更多更高的期望。比如,文艺作品作为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观众和读者期待更高质量的文艺精品佳作,有更多选择的不同层次供给。而目前的现实是文艺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文艺精品力作数量不多,多层次多样化服务缺位和不到位,而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就难以尽快实现。习近平文艺观正是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逻辑起点,面对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面对文化事业发展的短板和内生发展要求应运而生。
三、习近平文艺观的主要观点及其深刻内涵
笔者通过认真学习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博大精深内容体系的习近平文艺观,在借鉴其他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艺的本质、功能、创作、评论四个维度将习近平文艺观归纳为如下“四观”,并分析其深刻内涵。
(一)人民中心论的文艺本质观——回答“为谁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根本宗旨就是文艺是属于人民的。习近平文艺观坚守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根本宗旨,把以人民为中心这条思想主线贯穿在庞大的理论体系当中,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属性,坚持和发展了人民中心论的社会主义文艺本质观,坚定明确地回答了“为谁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这个为谁立言的根本问题。 习近平文艺观认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3]“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3]正是因为人民是社会生活的创造者、社会历史的变革者和社会时代前进的开拓者,所以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立言,也是因为以人民为主体的现实生活永远都是所有文艺创作的强大根基和活力源泉,同时又是因为人民是一切优秀文艺作品的鉴赏者和评判者,由此而决定了文艺同人民的紧密联系和主从关系。习近平文艺本质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方法,明确阐述文艺和人民关系,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彰显时代精神的文艺功能观——回答“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艺”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两会期间看望文化艺术界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启示我们要深刻思考文艺与时代的关系。
习近平文艺观在研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发展史和我国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史等中外文艺发展史后,从文艺与时代的关系视角明确和深刻阐述社会主义文艺的功能,认为“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1]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1] “任何文艺作品都是需要通过传达一种精神或者思想来实现与观众的共鸣,或是讽刺现实以激发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或是歌颂人性光辉指引人们向善,都有着情感的温度和现实的蕴藉,而缺乏精神性的文艺作品是没有灵魂的文艺废品”[1]
古今中外有许多文艺大家对文艺与时代的关系都有精辟的闡述。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大意是文章应该是为时代而书写的,诗歌应该为当代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创作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说过:“只有那些在强大而蓬勃的思想影响之下,只有能够满足时代迫切要求的文学倾向,才能得到灿烂的发展”。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时代变迁和和社会变革,都会影响文艺创作并在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其意思是说,随着时代的交替更移,不同时代崇尚文采都会有所变化。然而,意识除了反映存在,同时也还会反作用于存在,文艺绝不是也不应该是被动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文艺反作用于时代尤其体现在文艺能够直面回答时代课题。比如,反帝反封建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最尖锐的时代课题。与之对应,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茅盾(《林家铺子》《子夜》)等作家的文学作品就代表了五四作家对时代课题的强有力回应;民族矛盾是抗日战争时期最突出的主要矛盾,因此,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是当时最紧迫的时代课题。与之对应的就是以夏衍、于伶、田汉、聂耳、冼星海等众多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保卫卢沟桥》、《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大量文艺作品,旗帜鲜明地昭示了中华民族誓死保卫祖国的坚定决心,极大地唤起和鼓舞了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热情与士气。再比如,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之所以受到国人的极大关注并取得极大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电影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当代我国极力倡导的全球价值观,从而彰显了新时代文艺功能和价值。总之,彰显时代精神、引领时代风气是文艺理所应当承担的崇高使命,这是文艺的性质使然。习近平文艺功能观创造性地回答了“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这一根本问题。
(三)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文艺创作观——回答“怎样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创作”
在遵循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规律的基础上,习近平文艺观阐述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根本要求、根本方法。
对于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而言,习近平文艺观认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是对文艺创作的根本要求和时代要求,也是文艺创作致力于实现的最高目标。何为优秀作品?何为精品?习近平文艺观指出:“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关于文艺创作的根本方法,习近平文艺观认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3] “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3] “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3] “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3]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3]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3]
创作优秀文艺作品需要具备一些条件,但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创作者必须心中有人民,正如习近平文艺观认为“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传世之心”。而要做到这一点,文艺工作者必须静下心来,沉下身去,根除抛弃浮躁功利的心理和思想,全身心的深入生活,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才能创作出文艺精品,这是创作文艺精品的必由之路,许多成功的文艺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一旦偏离这条文艺创作之路,想另寻捷径,文艺创作必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会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总之,习近平文艺创作观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同时又充满了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时代精神,创造性地回答了 “怎样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创作” 的根本问题。为新时期的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 (四)人民需要和双效统一的文艺评论观——回答“文艺评论应该坚守的原则立场、根本方法和标准是什么?”
习近平文艺观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这段话明确强调了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对文艺创作的积极推动作用。那么,文艺评论应该坚守和遵循什么原则立场、根本方法和标准?习近平文艺评论观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
从文艺评论来说,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定要评之有则,论之有道。[4]回顾历史,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邓小平同志也指出:“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习近平文艺观更是言简意赅:“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3]社会主义文艺的宗旨是为人民,这就决定了文艺评论应当遵循“人民中心”这个基本属性, 因此,人民需要就是文艺评论应该坚守的根本原则立场。
对于文艺评论之根本方法,习近平文艺观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判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3]因此,在以“人民中心”为根本原则立场的基础上,习近平文艺观提出了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四维”方法体系:“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3]
当今的文艺评论有一个需要评论家们深刻反思和严肃对待的问题,这就是浮躁之风和功利主义蔓延。[2]对此习近平文艺观具有针对性地对文艺评论提出要求:“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3]“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3] 很显然,倘若评论家的话语权和判断力被市场逻辑牵着走,沦为金钱的奴隶,那就很难在文艺评论中看到良知和真知灼见,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文艺观明确提出了文艺评论“双效统一”的根本标准:“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3] 這就要求文艺评论家们必须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牢记文化使命和社会担当,始终将“双效统一”作为文艺评论的根本标准,使文艺评论真正做到“评”之精准、科学,“论”之剀切、深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 (2016-11-30)[2019-11-22]http://news.cctv.com/2016/11/30/ARTIXb5UVFFdlOyJDAqC dsCZ161130.shtml.
[2]董学文.充分认识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17-10-27.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5-10-14)[2019-11-20]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4]艾斐.文艺之灯[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戴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