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与新全球化——当今世界走势与中国发展——拒绝全球化抑或重新思考全球化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1450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化推动了跨越国界的全球生产体系的兴起,促进了全球贸易和生产的蓬勃发展和经济繁荣,也推动了人类文明、文化、政治、经济、机制、价值、资本、人口等前所未有的流动、分工、交流和融合,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人类文明或文化价值冲突、分配不公等问题。随着伊斯兰世界“反西方化”、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现象”的出现,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似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诸多论者认为,世界正处于“逆全球化”的历史时期,曾经的“地球村”观念在一些典型国家,正在被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政治思潮和政治举措所替代。但另一方面,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其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论者据此认为,世界正处于一种“新全球化”乃至“中国式全球化”的新进程中。显然,面对全球化进程和世界秩序正在发生的新变化且前景不明朗的历史局面,如何科学认识和解释全球化的历史逻辑、发展规律、未来趋势和方向,如何科学认识和解释所谓“逆全球化”思潮发生的原因,特别是如何以开放、包容、自信的心态面对和把握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和历史机遇,将对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国家治理、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等各方面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学术界面临的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以上述基本认识为基础,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于2017年10月28—29日举办了“逆全球化与新全球化”学术论坛,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对此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本刊摘发部分参会专家和学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其他文献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发起创办,旨在推进学术创新,展研究成果,构筑学术交流公共平台。现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八届(2020)学术年会论文征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本届学术年会主题为.
G7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七个国家而BRIC是世界上最有发展潜力的四个大国,这两类国家对当今世界和未来世界影响举足轻重,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传统的对比及预测方法建立在绝对数基础之上,受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及汇率的影响.预测误差较大。本文采取独特视角以相对数为基础建立统计模型,对比分析并预测G7和BRIC相对实力及相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变迁,这样不仅消除了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和汇率因素的影响,而且统计检验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加深,并推动全球经济衰退。本文分析了该危机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造成的影响,随后对基于排放交易体系和碳市场对未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了展望,最后,提出了我国的思考,主要是:正确认识金融危机的短期性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性: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迅速抓住机遇,有步骤推进我国低碳经济转型;探索适合我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促进型的金融体系。
2020年10月22日,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中国现代学术的精神、制度与文体——陈平原‘学术史三部曲’研读会”,与会学者围绕陈平原先生历30年之功写就的“学术史三书”进行了深入研讨。本刊深感学术史研究之于当代中国学术转型以及当下思想状况的重要价值,约请相关与会专家就目前学术史研究的重要问题、未来走向等展开进一步探讨。以下这组文章既保留了学者们发言的现场感,也呈现出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述学文体,希望借此次讨论引起学界关于学术史研究之重要价值、时代意义的深思。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货币一体化对于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东亚地区货币合作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关于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此时,我们更需要从抵御风险,实现共同发展的角度采探讨东亚货币一体化。中国作为东亚区域内有影响力的大国,应对此问题有深入思考。本文对最优货币区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拓展,建立了基于微观基础的国际风险分担机制模型,并运用动态优化的方法严格证明了货币一体化所形成的国际风险分担机制使成员方达到消费保险的目的,这为进一步推动东亚货币一体化
近年来,东亚外向型经济体呈现出汇率波动联动性加强并导致“实际的”汇率制度变动一致的趋势。本文从东亚日益加深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各经济体的汇率变化受其重要贸易伙伴经济与政策因素影响.如日美汇率结构波动甚至包括邻国(地区)的汇率与货币政策。这说明经济结构相似、经济周期趋同的东亚各经济体需要一致的汇率制度。本文认为,在目前东亚区域汇率合作机制时机尚未成熟时.各经济体同时采取宽带浮动的一篮子盯住较为现实。而在当前金融动荡的形势下.各国汇率政策协调极为重要。
期刊
本文通过引入学习机制,在不确定性视角下剖析了利率平滑的作用原理。认为具有学习机制的利率平滑有助于公众和央行以较低成本获取充分信息从而形成合理预期;同时,对美联储利率平滑操作实践的分析表明,利率平滑并非绝对最优,也具有一定的政策风险。因此,我国央行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利率平滑,且须注重学习才能提高政策操作效果。
我国2005年7月21日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性显著放大,各经济主体运用人民币远期产品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增加。本文运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ECM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运用交易比价活跃的5个期限的人民币远期产品对境外人民币NDF隐含掉期点数和境内人民币市场掉期点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各个期限的远期产品上.境外NDF隐含掉期点数和境内人民币掉期点数之间存在长期正向的协整关系,其中NDF处于主导地位。
本文通过实证方法探讨次贷危机引发和扩散中的利率风险问题。主要结论是:从长期利率角度看,对房市的“松”货币政策从2001年降息一直持续到2005年6月;过低的长期利率会过度挤压金融机构放贷的长期收益,进而增大金融体系的利率风险。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高利率、强美元导致的大量外资流入与混合调息抵押初始低利率相结合,共同推动了高风险次贷的发放;在高息和房价下跌条件下,大量混合调息抵押集中进入初次利率重置期,导致次贷违约状况的急速恶化。次贷危机扩散中,尽管联邦基金利率快速下降,但高风险的金融环境导致低利率对增加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