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已进入低生育国家行列。2010年人口普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18,《2011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04,远远低于联合国总和生育率2.1的指导标准。随着经济发展,女性参与社会事务的程度越来越高,生育年龄推迟,生育意愿降低,中国的人口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还将持续低增长。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步伐还在加快,据估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照此推断,农村学校生源还将进一步减少,这让中国农村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农村的经济模式会不会改革?未来农村会不会人去屋空,农村学校还有保留的必要吗?这2200万孩子如何让他们接受教育?如果未来农村受教育人数持续减少,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农村学校的前途和希望在哪里?
国外乡村教育发展启示
事实上,农村教师数量不足,教育质量偏低的问题也长期困扰着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如今,美国有五分之一的农村人口,生活在五分之四的国土上。小规模学校是美国农村教育常态化模式。据《纽约时报》报道,在怀俄明州阿勒米山区有一所小学,有一名女教师和一个七年级的学生,女教师的年薪为两万五千美元。美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是由联邦、州和学区三级政府共同分担的,州政府是投资主体,在教育经费支出中尽量兼顾公平。
日本除了使用提高教师工资和待遇等市场手段留住乡村教师,还采取了行政干预措施,推动城市与乡村教师双向流动,调整城乡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中国农村教育在迷茫中探索
面对中国农村教育严重空巢化现状,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汪明表示,农村教育办学的重心应该下移!这也是走过弯路,经过反思之后,教育界人士对农村教育发展形成的一种主流看法。存在即合理,存在即必要。作为农村生态文化最关键的一环,农村学校如果失去立足之地,那么整个农村社会将失去精神依托。
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实施了十余年的“撤点并校”政策被叫停。叫停撤点并校,保留原有农村小学设置,但是如何确保这些学校和教学点不会自然消亡,如何确保农村教育的质量呢?整个中国教育界都在积极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如试点农村全科教师培养。对于偏远教学点,学生数量极少的情况,可以尝试配备全科教师,广西、浙江、重庆等地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中国多所师范院校开设了全科教师培育项目,除了语文、数学等传统科目,全科老师还需要研修美术、音乐、舞蹈等科目,提高农村小微学校和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另外,通过政策引导,近10万特岗教师和免费师范生到偏远农村地区任教,为农村教育补充了新鲜血液。
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一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年,对中国农村教育来说,意义重大。
6月8日国务院办公室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以下简称《计划》),迈出了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的关键一步。《计划》从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职称评定向乡村教师倾斜,推进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流动,提高乡村教师素质和能力,建立乡村教师终身荣誉制度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路线指导。这对乡村教师无疑是巨大的鼓舞。
《計划》所谈到的内容将农村学校遇到的问题几乎都涵盖到了。如果政策落实到位,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教师流失难题。
农村教育发展应挖掘自身优势
留住教师,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实现,那么如何留住学生呢?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事实上,留得住学生,这才是目前考验农村教育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除了有吸引力的师资,农村学校还应该借助自身的力量即农村特色化教学,来吸引学生。
笔者曾经在北京市区一所小学采访,谈到校园环境,校长说,校园面积非常小,但是她努力保留住学校的一棵柿子树,好让孩子们知道,柿子是树上结出来的。从这个侧面我们可以了解,生活环境的局限拉开了城市孩子与大自然的距离,而大自然恰恰是最好的教学资源。
这一点上,农村孩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农村学校可结合当地的物种、自然环境等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回家观察,或者由老师统一带队,走进田间、乡野,了解当地的文化、生态、自然、动植物等各类知识。《窗边的小豆豆》中小豆豆在巴学园上学的时候,下午孩子们由老师带领统一散步,在路上可以认识各色植物,学到生物学知识。晚上在大佛寺玩不怕鬼的游戏,锻炼孩子们的勇气。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可借鉴的教学方式。在斯宾塞、卡尔·威特等人的著作中,无不透露出自然教学的理念。天地就是教室,自然界就是课堂,教师只需适当引导就可以让孩子们认识身边丰富的世界,从而获得知识。
农村教育需要转变思路,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
除了有广阔的自然空间,农村孩子质朴、能吃苦,要充分发掘孩子们身上的这些优点,让他们一生都能从中汲取力量。
当然,发展农村特色教育并不意味着加深城乡教育壁垒,城市学校的先进的教学手段,优秀的教学理念,农村学校能弥补的要弥补,能借鉴的要借鉴,但是绝不能因此而迷失了自己路径,这样,农村教育才有出路可寻。
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很多区域开始名校带农校的教育试点探索,互补互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拆除心理围墙,突破农村教育发展局限
教育的核心要素是人。农村教育要发展,需要家长、孩子、老师三者之间能够互相信任,互相接纳。而接纳的前提是认同。有句广告语:“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对于教育而言,家长盲目择校并不能提高孩子的受教育质量。上学便利,家校沟通顺畅,适合孩子发展需要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
62岁的秦可军是四川资阳市安岳县两板桥镇僧亭村小学六年级的包班教师,退休后他被重新返聘,到这所他已经坚守了45年的学校任教。 两板桥镇僧亭村是安岳县最偏远的乡村,离县城有80多公里,离两板桥镇也有7公里远。2004年,学校的教学楼被鉴定为D级危房,上级决定撤销这所村小。这意味着村里的100多个孩子要到5公里外的地方去上学,交通不便,出行困难。为了保住学校,秦可军向上级申请经费5万,自己筹集7万,乡民捐款2万盖起了新的教学楼。
新楼落成后,学校又面临缺少教师的难题,秦可军四处寻找代课教师,如今,学校有4名教师。为了让通往学校的泥泞路变得平坦,2003年他曾出钱出力,与乡亲们修了一条碎石路。2010年经他多方奔走,申请到800万元资金,将已经成为“糨糊”的碎石路改修成水泥路。
现在,孩子们出行有了平坦的水泥路,在校用上了修葺一新的教室,大家分外珍惜这所家门口的学校。
秦可军也用他的行动赢得了村民与学生的信任与尊敬。
秦可军的保校行动,可以说是农村教育突破自身局限,努力发展,推进家校共建的一个缩影。
农村教育中,由于父母所受教育有限,加之大多数父母要外出打工,学校承担了更多的教育与抚养职能,这需要国家更多地关注农村孩子在校生活。乡村少年宫的建设是一个好的开始。经国务院批准,“十二五”期间,将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在全国各地乡镇中心学校建设一批乡村学校少年宫。丰富拓展农村孩子的课外生活。另外,国家或当地教育机构应聘请心理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使孩子们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拓宽农村学生升学及就业通道
还有一点,也是颇为关键的一点,中国的整个教育体系最后的指向是高考,重点大学农村学生的升学率越来越低。2011年《新闻1+1》报道,中国农业大学的农村户籍学生首次跌破30%,而清华这一年农村学生的比率为17%,北大为21%,而这,人们又习惯性归结为农村学校教育薄弱云云,笔者认为学校教育质量不如城市只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这才是决定性因素。
学校教育不好可以转学,但是父母是无可选择的。相较而言,农村父母整体的文化水平,工作收入等都与城市父母存在一定差距,而这在短时期内很难弥合。尽管各重点大学纷纷表示,录取会适当向农村生源倾斜,但是这显然不是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升学通道。
农村教育发展要有后劲,必须解决学生接受基础教育之后的出路问题。大學扩招将很多农村学生送入大学,但是三年、四年的大学将许多农村家庭推入经济困境,而农村孩子毕业之后,由于与城市孩子天然的差别,很难短时间内在城市获得自己想要的经济收益与立足之地,身后贫困的家庭还等着他们反哺。这使得他们在大学毕业之后又陷入了另一个困境。
应该为农村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上学和就业思路。寻找农村学校的突破。以黑龙江省五大连池职业中学为例,由于农村生源减少,这所农村职业学校也曾经深陷生源困境,最少时学生不足200人。在举步维艰的时候,学校选择从困境中突围。
突破口就是将学生技能培养与当地经济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培养有技术,懂科学的新型农民和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旅游人才与技术人才,构建了市、乡、村“三级”职教网络体系。开办职高、技工、中专和电大班,把学校办成城乡劳动者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的“职教超市”,形成了“政府统筹、构建网络、产学一体、服务三农”的办学特色。发挥办学优势,建立珍禽养殖场、矿泉岩茶厂、连池刺绣厂等21个实训基地,引入鸵鸟、鹿、优质大豆等11个项目,开发珍禽、刺绣、火山石雕等特色产品,为发展地方特绿色农业和矿泉旅游产业注入生机和活力。开展阳光工程、农民创业等培训,培训城乡劳动者1.2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6.9亿元,成为拉动地方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教育产业。
同时学校还为有升学能力的学生拓宽升学通道,三年时间有300多职教学生升入大学继续深造。
经过三年的努力,如今学校的生源达到3676人,创建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省级农民创业基地,牵头成立黑河市农村职业教育集团和五大连池市旅游教育集团,走上了农村职教发展的新路。
农业乃民生之本,农村学生的教育与整个中国农村的未来密切相关。通过合适的教育口径,引导农村教育为科技农业,新农业培养更多人才。相信有孩子、有学校、有智慧、有创造力,未来的中国农村,才会更加精彩。
国外乡村教育发展启示
事实上,农村教师数量不足,教育质量偏低的问题也长期困扰着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如今,美国有五分之一的农村人口,生活在五分之四的国土上。小规模学校是美国农村教育常态化模式。据《纽约时报》报道,在怀俄明州阿勒米山区有一所小学,有一名女教师和一个七年级的学生,女教师的年薪为两万五千美元。美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是由联邦、州和学区三级政府共同分担的,州政府是投资主体,在教育经费支出中尽量兼顾公平。
日本除了使用提高教师工资和待遇等市场手段留住乡村教师,还采取了行政干预措施,推动城市与乡村教师双向流动,调整城乡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中国农村教育在迷茫中探索
面对中国农村教育严重空巢化现状,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汪明表示,农村教育办学的重心应该下移!这也是走过弯路,经过反思之后,教育界人士对农村教育发展形成的一种主流看法。存在即合理,存在即必要。作为农村生态文化最关键的一环,农村学校如果失去立足之地,那么整个农村社会将失去精神依托。
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实施了十余年的“撤点并校”政策被叫停。叫停撤点并校,保留原有农村小学设置,但是如何确保这些学校和教学点不会自然消亡,如何确保农村教育的质量呢?整个中国教育界都在积极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如试点农村全科教师培养。对于偏远教学点,学生数量极少的情况,可以尝试配备全科教师,广西、浙江、重庆等地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中国多所师范院校开设了全科教师培育项目,除了语文、数学等传统科目,全科老师还需要研修美术、音乐、舞蹈等科目,提高农村小微学校和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另外,通过政策引导,近10万特岗教师和免费师范生到偏远农村地区任教,为农村教育补充了新鲜血液。
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一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年,对中国农村教育来说,意义重大。
6月8日国务院办公室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以下简称《计划》),迈出了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的关键一步。《计划》从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职称评定向乡村教师倾斜,推进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流动,提高乡村教师素质和能力,建立乡村教师终身荣誉制度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路线指导。这对乡村教师无疑是巨大的鼓舞。
《計划》所谈到的内容将农村学校遇到的问题几乎都涵盖到了。如果政策落实到位,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教师流失难题。
农村教育发展应挖掘自身优势
留住教师,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实现,那么如何留住学生呢?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事实上,留得住学生,这才是目前考验农村教育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除了有吸引力的师资,农村学校还应该借助自身的力量即农村特色化教学,来吸引学生。
笔者曾经在北京市区一所小学采访,谈到校园环境,校长说,校园面积非常小,但是她努力保留住学校的一棵柿子树,好让孩子们知道,柿子是树上结出来的。从这个侧面我们可以了解,生活环境的局限拉开了城市孩子与大自然的距离,而大自然恰恰是最好的教学资源。
这一点上,农村孩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农村学校可结合当地的物种、自然环境等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回家观察,或者由老师统一带队,走进田间、乡野,了解当地的文化、生态、自然、动植物等各类知识。《窗边的小豆豆》中小豆豆在巴学园上学的时候,下午孩子们由老师带领统一散步,在路上可以认识各色植物,学到生物学知识。晚上在大佛寺玩不怕鬼的游戏,锻炼孩子们的勇气。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可借鉴的教学方式。在斯宾塞、卡尔·威特等人的著作中,无不透露出自然教学的理念。天地就是教室,自然界就是课堂,教师只需适当引导就可以让孩子们认识身边丰富的世界,从而获得知识。
农村教育需要转变思路,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
除了有广阔的自然空间,农村孩子质朴、能吃苦,要充分发掘孩子们身上的这些优点,让他们一生都能从中汲取力量。
当然,发展农村特色教育并不意味着加深城乡教育壁垒,城市学校的先进的教学手段,优秀的教学理念,农村学校能弥补的要弥补,能借鉴的要借鉴,但是绝不能因此而迷失了自己路径,这样,农村教育才有出路可寻。
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很多区域开始名校带农校的教育试点探索,互补互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拆除心理围墙,突破农村教育发展局限
教育的核心要素是人。农村教育要发展,需要家长、孩子、老师三者之间能够互相信任,互相接纳。而接纳的前提是认同。有句广告语:“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对于教育而言,家长盲目择校并不能提高孩子的受教育质量。上学便利,家校沟通顺畅,适合孩子发展需要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
62岁的秦可军是四川资阳市安岳县两板桥镇僧亭村小学六年级的包班教师,退休后他被重新返聘,到这所他已经坚守了45年的学校任教。 两板桥镇僧亭村是安岳县最偏远的乡村,离县城有80多公里,离两板桥镇也有7公里远。2004年,学校的教学楼被鉴定为D级危房,上级决定撤销这所村小。这意味着村里的100多个孩子要到5公里外的地方去上学,交通不便,出行困难。为了保住学校,秦可军向上级申请经费5万,自己筹集7万,乡民捐款2万盖起了新的教学楼。
新楼落成后,学校又面临缺少教师的难题,秦可军四处寻找代课教师,如今,学校有4名教师。为了让通往学校的泥泞路变得平坦,2003年他曾出钱出力,与乡亲们修了一条碎石路。2010年经他多方奔走,申请到800万元资金,将已经成为“糨糊”的碎石路改修成水泥路。
现在,孩子们出行有了平坦的水泥路,在校用上了修葺一新的教室,大家分外珍惜这所家门口的学校。
秦可军也用他的行动赢得了村民与学生的信任与尊敬。
秦可军的保校行动,可以说是农村教育突破自身局限,努力发展,推进家校共建的一个缩影。
农村教育中,由于父母所受教育有限,加之大多数父母要外出打工,学校承担了更多的教育与抚养职能,这需要国家更多地关注农村孩子在校生活。乡村少年宫的建设是一个好的开始。经国务院批准,“十二五”期间,将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在全国各地乡镇中心学校建设一批乡村学校少年宫。丰富拓展农村孩子的课外生活。另外,国家或当地教育机构应聘请心理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使孩子们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拓宽农村学生升学及就业通道
还有一点,也是颇为关键的一点,中国的整个教育体系最后的指向是高考,重点大学农村学生的升学率越来越低。2011年《新闻1+1》报道,中国农业大学的农村户籍学生首次跌破30%,而清华这一年农村学生的比率为17%,北大为21%,而这,人们又习惯性归结为农村学校教育薄弱云云,笔者认为学校教育质量不如城市只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这才是决定性因素。
学校教育不好可以转学,但是父母是无可选择的。相较而言,农村父母整体的文化水平,工作收入等都与城市父母存在一定差距,而这在短时期内很难弥合。尽管各重点大学纷纷表示,录取会适当向农村生源倾斜,但是这显然不是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升学通道。
农村教育发展要有后劲,必须解决学生接受基础教育之后的出路问题。大學扩招将很多农村学生送入大学,但是三年、四年的大学将许多农村家庭推入经济困境,而农村孩子毕业之后,由于与城市孩子天然的差别,很难短时间内在城市获得自己想要的经济收益与立足之地,身后贫困的家庭还等着他们反哺。这使得他们在大学毕业之后又陷入了另一个困境。
应该为农村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上学和就业思路。寻找农村学校的突破。以黑龙江省五大连池职业中学为例,由于农村生源减少,这所农村职业学校也曾经深陷生源困境,最少时学生不足200人。在举步维艰的时候,学校选择从困境中突围。
突破口就是将学生技能培养与当地经济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培养有技术,懂科学的新型农民和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旅游人才与技术人才,构建了市、乡、村“三级”职教网络体系。开办职高、技工、中专和电大班,把学校办成城乡劳动者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的“职教超市”,形成了“政府统筹、构建网络、产学一体、服务三农”的办学特色。发挥办学优势,建立珍禽养殖场、矿泉岩茶厂、连池刺绣厂等21个实训基地,引入鸵鸟、鹿、优质大豆等11个项目,开发珍禽、刺绣、火山石雕等特色产品,为发展地方特绿色农业和矿泉旅游产业注入生机和活力。开展阳光工程、农民创业等培训,培训城乡劳动者1.2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6.9亿元,成为拉动地方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教育产业。
同时学校还为有升学能力的学生拓宽升学通道,三年时间有300多职教学生升入大学继续深造。
经过三年的努力,如今学校的生源达到3676人,创建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省级农民创业基地,牵头成立黑河市农村职业教育集团和五大连池市旅游教育集团,走上了农村职教发展的新路。
农业乃民生之本,农村学生的教育与整个中国农村的未来密切相关。通过合适的教育口径,引导农村教育为科技农业,新农业培养更多人才。相信有孩子、有学校、有智慧、有创造力,未来的中国农村,才会更加精彩。